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 复习资料

1、《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作品赏析: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2、《簪花仕女图》:唐周昉,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3、唐代山水画分类A\青绿山水,代表作品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细密烦琐,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勾以金粉,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亮丽壮观,工致动人。
如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等,色彩富丽,情感外露,十分耐看。
B、水墨山水的开创:王维,同时他的绘画特点:诗画结合,皴法的运用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以之来表现景物的体和面。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其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代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以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陶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He (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
中国美术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原始美术1 .原始美术的特征:混沌性①原始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②原始美术尚未有明确的门类划分2.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1.早期: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鱼纹盆》2.中期:庙底沟类型:3.晚期: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3. 玉器刻纹在形式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左右对称刻线圆转流畅构图匀称形象具有威慑力4. 陶器的发明具有怎样的意义陶器的发明,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也是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的标志,说明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它表明,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
5.中国古代建筑的萌生时期,是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
6、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型公用建筑,被认为是后代宫殿建筑和宗庙建筑的开端。
第二章.先秦美术1.三代青铜器类型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武器和生产工具2.生活用品3.乐器2.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
3.青铜纹饰的造型特点首先,纹饰依形而饰,形状与器形完美统一。
其次,装饰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最后,装饰多采用对称的格式4.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1.初期:相当于殷商前期:还明显具有陶器的某些特点,器形幼稚古朴,简率凝重,尚未脱离原始的风味,有的器表全为素面,无纹饰,大型铜器则以单层凸起饕餮纹和弦纹为主,无底纹。
2.盛期:大致为商后期至西周初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体现出鲜明的“祭器”“礼器”性质,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政治宗教意义。
造型特别庄严、古朴,纹饰繁缛精美。
代表作品:《司母戊大方鼎》、《人面盉》3.转折期:大致为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这时的青铜艺术开始呈现出典雅和谐的美。
青铜器的形制较以前简便有些器物装饰极为简洁。
代表作品:《毛公鼎》、《散氏盘》、《颂壶》4.衰落期:大致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始:青铜艺术所承载的的社会、宗教、政治意义消失了。
青铜器呈现出世俗化的精巧气象代表作品:《立鹤方壶》、《宴乐攻战铜壶》第三章秦汉美术1.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排列有序,军容严整,以宏伟浩大的气魄体现了秦始皇率领军队统一中国的辉煌战绩,体现了大国的风范和英勇勃发的时代精神。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
2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石器时代的美术。
3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鱼纹。
4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类。
5、春秋时代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6、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7、器青铜器中的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物。
8、商周出土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
9、根据现有资料,可知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时期。
10、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11、《霍去病墓前石刻》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其主体雕刻是《马踏匈奴》。
雕塑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依石造型,以圆雕和浅浮雕的手法,创作出简洁,浑厚,寓意深刻的艺术作品。
12、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为代表。
13、魏晋时期被奉为“正书之祖”的书法家是钟繇。
14、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和北齐曹仲达画家。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15、五代画家董源山水画代表作品是《潇湘图》。
16、《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达官贵人出游的场景,《挥扇仕女图》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捣练图》描绘的则是劳动场景。
17、五代时期的画家创造了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18、南朝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秀骨清象”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繇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 张家祥”。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美术史李茂昌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一、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主要特征是打击石器,大量的是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
二、早期石器;中国猿人时代,还有1965年在云南远谋县发现的170万年前的远谋人及其石器。
三、中期石器;中国古人时代约20万年前。
当时人们已经能双手劳动使用的石器已制成片、尖状器和石球并刻有装饰纹。
在造型上多长而薄是其特点。
如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山西丁村人的石器等。
四、晚期石器;新人时代约在4——5万年前。
五、母系系族;大约距今四五万年的时候,火的产生与应用也是在这个时期。
约4000年前,母系氏族经过长过长期发展农业畜牧业相当发达又发明了金属冶炼与制陶技术农业取代了渔猎的主导地位。
一、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初期除打击石器外还出现一种精细的“细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工艺品上。
这些工艺品既是这个时代的物质财富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
二、细石器;细石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用的材料有玛瑙、碧玉、石英石、黑耀石等。
这些材料大都是质地坚硬色彩美丽的矿石。
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玉器;是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约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把美石有意识地制成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由此发端了中国的玉文化约在5000年前辽河、黄河及长江流域都有这些玉制器。
其中以太湖良渚文化和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器最为夺目。
玉琮、玉璧、玉铖等的造型艺术与线刻技术已经使后人惊叹不已。
一、原始社会的陶器;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
二、原始社会的陶器共分三种;1、灰陶;特点是制作粗糙但时间最早2、黑陶;特点是烧制精细时间较晚3、彩陶;特点是烧制精美变化奇异色彩华丽但时间最晚;三、作为绘画来说;主要是彩陶的出现而产生了绘画;四、《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遗物它以三组舞蹈图案组成每级皆为5人舞者手拉着手动作协调地在踏跳。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终极版

.'.重点一、东晋顾恺之:他提出的传神理论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人称他身怀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画绝:1.表现在描绘人物时,往往善于用人物的形象特征和适合人物个性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顾恺之在画裴楷的肖像时,为了表达他英俊而有学识的面貌,在他的面颊上加了三根毫毛,是其格外有神。
顾恺之还故意将名流谢鲲画在岩石、丘壑中间。
谢鲲时寄情山水、闲适淡泊的隐士,顾恺之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的典型环境来烘托人物性格。
2.还表现在善于抓住人物神态进行“传神写照”。
“当众点睛”行为。
3.他在自己绘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绘画的艺术价值在“传神”而非“写形”的绘画理论主张,继而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绘画方法。
“传神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绘画的觉醒时代到来,他成为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人。
4. 《女史箴图》、画法精湛、勾勒周详、作风细腻、神形兼备,与汉画的粗犷奔放有很大不同。
《洛神赋图》此画时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
二、北宋、南宋山水画(势壮雄强,旷远悠深) 1.北宋: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宋初山水画以李成、范宽、关仝为代表 北宋山水常采用全景式构图,笔墨繁而凝重。
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身后的内容感,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形成来独特的造型语言——蟹爪枝、卷云 。
蟹爪枝是用粗细变化自如的墨线,概括性地表现出冬季的杂树枯枝。
这种语言,有利于表现冬季的萧条肃杀,于是,他创造出了“寒林”的景象,人称李寒林。
李成的山水里有更多的主观写照,是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与大自然相铸成 的产物。
最喜欢表现平远小景。
《读碑窠石图》在水墨山水画的文人抒情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后世影响深远。
《晴峦萧寺图》 范宽(雄杰):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气势逼人。
《溪山行旅图》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被誉为“宋画第一”。
此画墨气浓重、但用墨不多。
范宽十分注重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填空1:1.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战国帛画是《人物御龙帛画》和 (一幅是1949年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风帛画》,另一幅是1973年在长沙另一楚墓中出上的《人物御龙图》。
)2.麦积山石窟位于哪个省 (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3.郎世宁的国籍是 (意大利籍画家)4.“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之论出自何人(李方膺合肥五柳轩《潇湘风竹图》)5.在中国首次提出“六法”论的是何人 (六朝的南齐时代谢赫)6.画史记载李思训父子创造了何种皴法 (简单皴法)7.最早提出山水画“畅神说”的是何人 (顾恺之)8.敦煌莫高窟现存多少平方米壁画 (45000平方米)9.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是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古阳洞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10.四川乐山大佛通高多少米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耳长7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11.宋代两部绘画通史著作是《图画见闻志》和 (<<宣和画谱>>)12.明代有一位出身金银手饰工匠的著名画家是(?)13.在元四家中以草书题款的是 (吴镇)14.欧洲圣像油画何时传入中国 (16世纪)15.元代画梅花的画家中自称是“南派”的是 (王冕)16.元王绎有一部专谈肖像画的书是 (写像秘籍)17“以形写神”说出自何人 (顾恺之)18.清初有一位加入天主教的著名画家是 (吴历)19.山西晋城玉皇庙彩塑属于哪个时代 (宋代)20.寒雀图的作者是 (崔白)21.元代以泼墨法作梅花的代表画家是 (王冕)22.明吴门四家中哪位画家因科场舞弊案蹲过监狱(唐伯虎)23.在中国绘画史上谁最早提出“山水有三远” (郭熙)填空21.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_黄河_流域。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篇

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吴门四家”都不同程度的融合了文人画与院体画,但其中又可以区分为两个系统:沈周与文徵明渊源相近,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变元人的疏简饭逸为文雅蕴藉,成为文人画发展中元季四家与董其昌之间的重要环节;而唐寅与仇英则从南宋院体李唐,刘松年画风入手,并吸收某些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是苏州城市风尚和市民趣味的直接体现。
卷A
一,填空
1,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模移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谢赫《画品》 )
2.北宋的(郭熙)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法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四,问答
一,请谈谈 “元四家” 的基本画风特点
主要活动在元末的四位杰出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曾宗法董源、巨然,参以其他大师的样式,并出自新意,各自具有强烈的个人面貌,形成新的个人样式,沿着赵孟頫开创的道路,把文人山水画推进到完全成熟的境地。其中黄公望,字之久,号太痴,一峰到人。以其发展次序论,初期较细而能丰厚有致;中期笔势雄健;晚期笔简气清。他的山水画,构图繁而用笔简;以披麻皴为主,干笔皴擦,淡墨渲染、层层积叠、焦墨提醒;有水墨和浅绛二体。浅绛是山水中的淡设色法,以墨色为主,以花青、赭石二色副之。黄把皴擦。赭色淡和汁绿、花青加墨加染揉于一体,成功地表现了南方秋山之景,被后世推为“浅绛山水”真正的创始人。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他以湿笔画法保留董巨传统较多,湿笔长皴、湿笔攒点,行笔较快,痛快淋漓。间学马远、夏圭的劈斧皴和刮铁皴,但舍其刚劲而趋于湿润,别树一帜。以草书笔法入画,亦能诗词,诗书画结合,是他画上的一大特色。他还工墨竹,以笔近草书。倪瓒,字元镇,号云林,人称倪迂。他先前构图和内容都简约雷同,以笔法和格调取胜。他的画上,用工整浑朴的小楷、排列整齐地书写自己的诗,与吴镇画上恣肆跌宕的草书写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他画的太湖一般构图是三段式:近景一带陂陀,杂树数株;中间一片空白,表示开阔的水面;远山一丛矮峰,表示对岸。两岸一水,空旷简洁,他自创折带皴,又名迭糕皴,用秀逸缓慢的笔尖侧锋拖出,干笔淡墨,侧笔横点,由干入润,由润入干,浓淡交迭,以少胜多,惜墨如金,达到了极简约而既丰富的境地。倪瓒的画,造景、用笔都很简单,但笔简意尽,富于微妙变化,干而不枯,疏而不空,清而不轻,松而不软,富于形式趣味。他的画风剥去了一切可以剥离得外在元素,直接以物写心,与他的精神气质结合的自然流露。王蒙,字叔明,号黄河山樵。他是元四家中技法最全面、功力最精深的一位,构图、用笔皆以繁密取胜,与倪的“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深山老林,流泉飞爆,变化繁多,满而不闷;也善用艳丽设色;从董源的披麻皴的郭熙的卷云皴中综合而化出具有个人特点的皴法----解索皴和牛毛皴,并善用干笔点苔,得意之笔常用数家皴法,山水多至数十重,数目不下数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内涵:P92①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
②“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
谢赫的“六法”和顾恺之的“传神论”呈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③他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P120①《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善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②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③《历代名画记》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3. 何为佛教的犍陀罗风格?犍陀罗作为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
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
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
但他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的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4.何为“文人画”,它的表现特点是什么?P143①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画,北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是没有功名的文人的画。
②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人文思想的绘画,并以书法如法,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③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特征。
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
④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的意趣,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
5.郭熙为什么要在文人画中表达林泉高致的情怀?P145①郭熙的《林泉致集》奠定了他在山水画史上的不朽地位。
它是在山水画高度成熟后产生的,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后期之前山水画创作总结。
②《林泉高致》正处于北宋时期儒道禅思想全面发展的时期,儒道思想在郭熙绘画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身处官场,却醉心山水。
③《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次由隐者立场变为士大夫阶级立场的著作,儒家的立身入世代替道禅的隐逸遁世,画为士君公务之下无法亲身游历山水的替代品,繁琐生活的宽解品,郁闷情结的慰藉品,满足了士君的游历之思,又不忍心离开君。
6.何为画像石?P43①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兼具了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比壁画更能久存。
②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东汉有《荆轲刺秦王》《闵子骞石锤》《二桃杀三士》等作品③画像石能成为我们探索和思考审美文化的宝贵资源,对当前审美文化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7.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心议题?P92①《古画品录》提出了六法论,以“气韵生动”含概五法。
“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是“六法”之本。
②“气韵生动”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谢赫把顾恺之的“神”用具有基本相同含义的“气韵”取而代之③是一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较系统的美术史论专著,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美学原则和独特表现法则。
8. 陶瓷的发明有什么意义?P71①陶瓷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炼制而成的器具,古代一般用作生活用品,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②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国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物质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表示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9. 为什么说《古画品录》的“六法”奠定了中国画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法则?P92①“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
②谢赫的“六法”与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她们是针对当时人物画创作而提出的。
“神”和“韵”基本上是就客体而言的,指对象本身具有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而后人继承发展他们的理论,包含主观之神。
10. 《石涛画语录》的中心议题是什么?P193①提出了著名的“一画论”,要求在宏观上整体把握自然现象,强调山水画创作要以自然造化为师。
②“一以治万,万以治一”。
对于自然现象要求用心体会,然后“搜尽奇峰打草稿”,升华为艺术的境界。
③最大特点是面貌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笔墨技法也是变化多端。
论述题1. 分析敦煌美术巨大艺术成就①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而石窟壁画至今仍有大量遗存。
②佛本生故事是莫高窟壁画反复表现的题材。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壁画展示出来的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艺术交融,糅合后的新特色与魅力。
佛教雕塑按材质来划分,大致有铜雕。
石雕,泥塑,木雕,陶雕,筐刻等几大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体现佛教艺术兴盛景象的无疑是石窟造像。
③石窟造像就其风格发展演变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时期为第一阶段;北魏孝文帝迁都以前为第二个阶段;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正兴末年为第三个阶段;东西魏至隋统一中国之前为第四阶段。
④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
中国佛教建筑是我们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也是这个时代建筑成就的反映。
⑤总之,其艺术价值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其构图方式,传神写照以及线搭造型等对现代绘画艺术影响深远,表现手法独特,艺术造诣较深。
2.请论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美术特点。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
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
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
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
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
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
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
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的纯粹的“艺术”,提高了美术创造活动的地位,更大大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其中尤以画论的出现为突出表现。
从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谢赫的《画品》,到姚最的《续画品》,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士族画家们以其超然绝才创造了众多艺术精品,更留下了字字珠玑、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显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绘寺院壁画成为新兴的绘画活动。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宗教绘画题材,还带来了西域画法,也就是当时人称凹凸画的阴影法。
其中最著名的为张僧繇。
除了在画法方面的影响外,中外文化的交流在绘画内容中也有体现。
如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中出现的高鼻梁、深眼窝的仆吏和带有异域风情的精致裙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东魏北齐晋阳古城与中西亚人密切的的经济、文化交流。
3.请诠释“灿烂而求备”的唐代绘画艺术的美术特点。
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史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
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
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1)人物画继先代继续发扬,出现一些杰出画家;(2)山水画在画法上进一步丰富,开始出现青绿与水墨画的划分;(3)花鸟画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画种;(4)石窟陵墓壁画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出现崭新气象;(5)绘画理论方面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著作。
4.请诠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构图特点。
P134这幅画在绢地上的山水立幅,以几乎三分之二的巨大篇幅描写一座巍峨高耸的远山,它虽然位于远处,却如劈面而来。
山顶上郁郁葱葱的密林与体现山岩纹理的“雨点”,彼此映衬,加强了这座大山的凝重与雄浑,山间只落千仞的悬瀑与山下似云若雾的一片空蒙,相生相应,却又突现了山势的高远。
面对此景,“高山仰止”之情,难免油然而生。
中近景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中景是欺负的丘陵山冈、茂密的从树、似隐若现的楼台与远远流来的泉水。
近景但见几块巨石。
在近中景之间,枝叶扶疏的老树之下,商旅赶着负运货物的驴队正在缓步而前。
目注此景,似乎可以听到近处的蹄声得得,稍远的泉水淙淙,欣赏者的思路由山水而及于人事。
在这富裕感染力的作品中,画家把“山从人面起”般的令人惊愕的崇高感与商旅缓行山间的牧歌式的情调巧妙地结合起来,把雄壮无比的山川景色与人们的和平生活结合起来,使这一幅作品就成为了成熟期中国山水画“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杰出代表。
如果按焦点透视的法则来看,这幅画的艺术处理是无法解释的,不是近大远小,而是近小远大,不是平视,不是仰视,有不全是俯视。
画家似乎是坐着直升飞机由下而上地摄取景物,近景与中景在他的面前几乎全是平视而略带俯视的,就是远景中那恍如当面矗立的堂堂高山,从山顶密林的走向和只画团团树冠而使枝干掩映其下的手法来看,依然是略带俯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