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分析

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分析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车辆数量,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困扰北京市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峰期拥堵明显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期。
早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7点到9点,晚高峰一般出现在下午5点到7点。
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大量的上班族和学生出行导致道路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进入市区的主要道路和交叉路口。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交通压力,使得拥堵问题更加突出。
二、主干道拥堵严重北京市的主干道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拥堵的焦点区域。
一些主干道如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等,在高峰期常常出现车辆排队缓慢行驶的情况。
主干道拥堵的原因主要是道路容量不足以承载大量车辆同时通行,同时一些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如闯红灯、逆行等,进一步加剧了拥堵程度。
三、交叉口堵塞现象严重北京市的交叉口通常是交通拥堵的瓶颈之一、由于交叉口是不同道路交会的地方,往往需要车辆互相让行,一旦有一辆车不能及时通过,就会引起交通堵塞。
此外,一些违章停车、乱穿马路等行为也容易导致交叉口的堵塞现象。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北京市采取了控制信号灯、增设左转专用道等一系列措施,但仍难以避免交叉口拥堵的发生。
四、误停车现象明显在北京市的交通拥堵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误停车现象导致的。
由于道路容量不足以满足车辆通行,即使有部分车辆能够正常通行,但一旦有车辆误停或停在非法区域,就会导致其他车辆无法通行,从而引发交通拥堵。
此外,有些停车场或停车位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大量车辆停放的需求,也使得停车问题成为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的交通拥堵特征,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
例如,实施限行措施,限制一些车辆在高峰期进入市区,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使用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数量;建设交通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网络,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驾驶员的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等。
北京城市交通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北京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1121097 彭鹏11121098 王亚洁(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环境工程)摘要: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从机动车尾气污染、交通扬尘、交通噪声、交通资源消耗四个方面对北京市的城市交通环境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北京;交通环境;大气污染;交通噪声;资源消耗引言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长足发展,车辆增加,车流量加大,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同时能源消耗量增大,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对北京这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北京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也以每年l0%以上的速率增长,截至2011年底已将近500万辆,如图1所示。
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由此带来的环境状况恶化则更为严重,城市中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在市区内已成为最主要的污染源。
图1 2000年以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图城市交通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交通给城市的环境带来的危害,如尾气排放加剧城市大气污染等问题。
北京城市交通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交通大气污染,包括机动车尾气排放和交通扬尘;2)交通噪声污染;3)交通能源消耗;4)交通的土地利用问题。
以下将针对这四个方面对北京城市交通环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交通大气污染北京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10和SO2,随着工业污染控制与交通的快速发展,NO x污染逐渐增多,NO2/SO2的比例逐年增高。
可见,北京市大气污染从以PM10为代表的沙尘型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逐步向NO2为代表的汽车尾气型污染过渡。
1.1 机动车尾气排放1.1.1 尾气排放现状北京空气中的CO85.9%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空气中的NOx则有56.9%是拜机动车尾气之赐,而NOx是造成灰霾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机动车尾气对北京空气的毒害。
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建议 (3)

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建议一、引言近年来,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居民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本文将对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二、原因分析1.机动车数量激增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私家汽车数量迅速增长。
2019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600万辆。
过多的机动车对道路资源造成了极大压力,导致交通拥堵。
2.道路规划不合理北京市部分地区的道路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
例如,狭窄的胡同与宽敞的主干道相连,造成交叉口拥堵;高楼大厦林立却缺乏足够宽阔的街道。
3.缺乏有效调控措施目前,尽管北京市已经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如限牌、限行等,但这些手段还远未达到预期效果。
某些私家车司机为逃避限行规定购买多辆车辆,并利用各种方法规避限行。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导致了这些措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4.地铁线路不够完善虽然北京市地铁网络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多个区域没有得到覆盖,导致这些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
5.公共交通不便利一些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公交车不准时,并且经常拥挤。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驾车出行,这加剧了交通拥堵。
三、治理建议1.鼓励绿色出行方式政府应该大力推广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鼓励市民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可以提供福利政策,如购买环保汽车的补贴;同时,在城市中方便设置自行车租赁点和停放点。
2.优化道路规划对现有道路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胡同与主干道之间的连接能力,并适当增加街道宽度。
此外,还需采取措施维护和扩充绿化带,以吸收部分尾气和噪音。
3.完善地铁网络政府应加大对地铁线路的建设投入,将地铁网络延伸至所有区域。
在规划新区域时,要优先考虑地铁站点的布局和建设。
4.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维护和更新力度,提高车辆运营效率,并增加班次以缓解拥堵。
同时,改进票务系统,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用户体验。
5.强化交通管理执法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严惩超速、违章停车等交通违规行为。
北京拥堵情况

北京拥堵情况1. 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交通拥堵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对北京的拥堵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原因分析2.1 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私家车。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私家车拥有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辆。
这么庞大的车辆数量对北京的道路容量造成了严重的挤压,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
2.2 市区道路规划不合理北京的市区道路规划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跟上。
许多道路狭窄,不符合现代城市交通流量的需要。
加之,一些主要道路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未来的交通需求,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2.3 公共交通发展不完善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但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道路容量的限制,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轨道交通、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在高峰时段也经常出现拥堵,导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开私家车出行,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
2.4 驾驶习惯不良在北京,很多驾驶者存在不良的驾驶习惯,比如闯红灯、随意变道、乱停车等行为。
这些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不仅导致交通秩序混乱,还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3. 解决方案3.1 建设更多的交通路网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需要加大对市区道路规划的投入。
应该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网络,提高道路容量,减少交通挤压。
3.2 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北京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力度。
增加轨道交通、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提高运行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3.3 严厉执法,惩罚违规行为为了改善交通秩序,北京市需要加强交通执法力度,加大对不良驾驶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交通宣传教育,提高驾驶者的交通规则意识,倡导文明驾驶。
4. 结论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北京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北京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所产生的诸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换乘不便、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与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与交通设施供应滞后之间的矛盾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既有的交通供给水平下,客运交通一体化水平较低,已有的各种交通方式没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客运换乘系统建设滞后。
客运交通枢纽并没有实现为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合理平台的目标。
具体而言,北京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结构,主要是以小汽车还是公共客运交通来满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明显不同。
在以发展小汽车来满足出行要求的模式中,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够多的高等级城市道路和停车设施;如果选择以发展公共客运交通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话,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不是以修建足够多的高等级公路和停车设施为特征,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新建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客运换乘枢纽系统。
北京很早就确立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希望通过公共交通来满足大部分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以此缓和城市交通的压力。
但一直以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向道路建设的过度倾斜,客观上刺激了小汽车交通需求,同时,也抑制了公共客运交通的发展。
“八五”期间道路(含公路)投资与公交(含地铁)投资的比例为7 : 3,“九五”期间这个比例进一步失衡,达到8.2 : 1.8;在道路空间的分配上,并没有给予公共交通更多的优先权。
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交通所占出行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8%,远低于欧美大城市60%~80%的公交比重,而小汽车占总出行的比重却由1986年的5%上升到2005年的29.3%。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城市交通衔接系统的核心的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发展步伐缓慢。
2、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从规划、建设到运营都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一直以来,北京对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当地位,公共交通社会属性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确:作为公益性事业,从政策制定到保证其优先发展的各项措施都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作为盈利性事业,由于投资回报率低而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如此,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从规划、建设到最后的运营管理都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对几个主要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城市交通的基本情况(一)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交通网络的城市。
其交通特点主要包括:1、道路资源紧张:城市道路建设难以跟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导致道路拥堵成为常态。
2、公共交通发达: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广泛,但在高峰时段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上海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交通状况也备受关注。
1、交通流量大:由于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和货物流动量大,交通流量一直处于高位。
2、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除了传统的公共交通,还有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兴交通方式的补充。
(三)广州广州作为南方的重要城市,交通具有自身特点。
1、道路规划复杂: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和地理因素,道路规划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2、对外交通枢纽:承担着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功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紧密。
(四)深圳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1、智能交通发展迅速: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2、交通需求增长快: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二、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一)交通拥堵这是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高峰时段,道路上车辆排起长队,通行速度缓慢。
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公共交通分担率有待提高尽管公共交通在不断发展,但仍有很多人选择自驾出行,导致公共交通的分担率相对较低。
(三)交通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城市的道路、桥梁、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四)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交通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在一些城市依然存在,影响了交通的顺畅运行。
三、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早期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通需求的增长,导致功能区分布不合理,居民出行距离过长。
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交通拥堵的原因、治理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交通拥堵的原因1.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是交通拥堵的根源。
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口分布、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交通拥堵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过多的商业和住宅区集中在市中心,也使得道路拥堵更加明显。
2.私家车数量过多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不仅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压力,还导致了交通拥堵。
在高峰期,道路上私家车占据路面大部分空间,造成严重的拥堵。
3.公交交通不发达目前,北京市虽然已经拥有了很多地铁线路,但是公交交通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大量的人群需要依靠公交来满足他们的日常出行,但是公交车在高峰期缺乏配套的专用车道,拥堵现象更为严重。
二、交通拥堵的治理策略1.控制私家车数量为了解决私家车过多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例如加强汽车限购政策、高峰期限制车辆出行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私家车数量,减少交通拥堵。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让人们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这样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3.优化道路和交通规划政府需要对城市的道路和交通规划进行优化,避免过度集中,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并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及时调整道路的使用方式。
同时,加强对公路建设的规范,保证公路建设符合交通规划要求,减少因建设不规范而造成的交通拥堵。
三、交通拥堵治理效果1.沈阳道路实践沈阳市通过限行政策,实施了汽车限购政策、夜间禁车等举措,有效地缓解了拥堵状况。
2.新加坡道路示范项目新加坡道路示范项目是在城市中心的一个小区内,采用了智能交通系统、自行车专用道等措施,使交通拥堵情况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3.韩国首尔地铁系统改造首尔地铁通过升级地铁车辆、提高地铁线路的覆盖率等手段,使得公共交通成为了市民出行的优先选择,交通拥堵得到了明显减轻。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评估与优化研究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评估与优化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交通拥堵的情况更加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通过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的全面评估和优化研究,可以有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水平。
二、北京市交通拥堵状况1.北京交通拥堵的严重性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扰。
在高峰期,道路上的车辆形成了巨大的堵塞,行驶速度非常缓慢,不少人需要提前几个小时出门才能保证时间上的充足。
比如,在工作日的早上7点至10点,北京市的交通密度可达到每小时2万辆左右,各个区域的道路都相对拥挤,人们出行的效率明显降低。
2.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口密集度的增加。
随着北京市不断吸纳外来人口,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增加,人口聚集导致了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
(2)道路规划不合理。
现有的道路网在过去几十年的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车辆保有量的激增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因此,无法有效分散交通压力。
(3)公共交通网络不够完善。
缺乏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难以承载大量乘客,还会导致更多的人选择开车出行,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
3.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影响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和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中主要包括:(1)浪费时间。
由于交通拥堵,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这不仅给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还会降低城市的工作效率。
(2)增加燃油消耗和空气污染。
交通拥堵会导致大量的车辆排放废气,这会加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妨碍城市的经济发展。
交通拥堵状况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营效率,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北京市交通拥堵优化方案1.优化道路规划针对道路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应该进行优化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政策建议
北京作为全国的交通中心,以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要运输方式承担着北京的城市对外客运交通,分别形成了铁路枢纽、公路长途客运枢纽和航空枢纽,而市内客运则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据点逐渐形成了一批公交换乘枢纽和停车换乘点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北京的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系统。
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大城市一样,北京正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交通问题的产生固然与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与交通设施供应滞后之间的矛盾有关,但在既有的交通供给水平下,城市交通枢纽未能充分发挥其对交通设施的整合作用,已有的各种交通方式没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客运交通一体化水平较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北京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布局不尽合理,尤其表现在铁路客站和公路长途汽车站的位置选择和周边相关设施的配套问题上。
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与交通规划上一直存在着希望通过将铁路客站移出城外来解决穿城铁路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之间矛盾的倾向。
例如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原来位于城市中心位置的正阳门火车站被移到现
在的北京站,向外移了约3公里,而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北京西站距正阳门旧站已约7公里。
据说有关规划部门还曾建议将北京站向外移至北京东站,将北京北站和北京南站也分别从西直门、永定门移至清华园和亦庄,幸亏未付诸实施。
火车站外移的布局理念忽视了铁路车站是惟一能够保留在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也是从源头上帮助解决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优化对接问题的可能位置。
火车站外移和分离容易导致交通网络出现失连问题,其实际结果是,人们经常需要长距离跨越城区往返车站,来自不同方向在北京中转的旅客换乘也极不方便,很难实现绝大多数旅客到达车站的合理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造成大量不合理的城市交通流,更加剧了市区交通拥堵。
目前北京的长途客运汽车站有十几座,但多数布局不尽合理,该合并的未合并,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也不畅通。
例如,赵公口长途客运站和木樨园长途客运站,直线距离也仅1公里左右,却不设在一处。
六里桥、莲花池和丽泽这3个长途客站都位于北京铁路西站西南侧,也是分散设计和经营,而且与火车站相互分离,旅客换乘极不便。
其次,客运交通枢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运能相互匹配程度较差,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道路的接口处极易产生“瓶颈现象”,影响交通枢纽及城市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
例如,北京西站投入使用已经十几年,地铁仍旧没有建成,本应由地铁、南北广场三方承担的客流几乎全部落在北广场上,使其客流压力不堪重负,造成莲花池东路交通频繁瘫痪,并经常导致北京西站周边路网严重拥堵。
1996~2004年,西站周
边公交客运量从1420万人次增加到2539万人次,增幅78.8%,公交疏散能力严重不足。
实际上,像铁路客站这样的大型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其集疏运系统中公共交通所占比重应该占到80%以上,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应该占到集疏运总量的50%以上,其有效连接城市内外交通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而新开通的北京南站也未能实现地铁同步投入使用。
此外,首都机场长期只依靠一条通往城区的道路,通行能力和可靠性都存在较大问题,直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开通第二机场高速和机场轻轨情况才得到改变。
还有客运交通枢纽与周边路网协调性差的问题,如由于人流和车流量大,动物园公交枢纽进出站的“咽喉”极易卡壳,造成枢纽周边交通拥堵严重。
再次,交通枢纽换乘设施不便利。
交通枢纽应该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换乘,其中“5分钟距离”是一个合理指标,它是指枢纽内系统设计应该尽量满足绝大多数旅客的换乘距离控制在5分钟的时限以内。
但总的来说,北京城市交通枢纽换乘设施不便利,普遍存在站场布局分散、换乘距离过长,换乘空间狭小、换乘环境差,换乘引导设施不清晰等问题。
如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的四个出口中,B、C出口附近200米内没有公交站点,大量换乘公交的乘客都从A口和D口、尤其是A口涌出,换乘通道内人流非常拥挤;早高峰时段从A口至最近的公交站点的步行时间约7~8分钟,地铁2号线(从A口)换乘13号线的步行时间也得6~7分钟。
新建成的东直门枢纽考虑了多方式共站换乘,但可惜具体的功能设计还未能全部真正到位,例如有些换乘步行距离过长,还有些上下台阶未能考虑
用滚梯方便旅客,特别是带有行李的航空乘客。
二、北京城市客运交通枢纽问题的成因
北京城市客运交通枢纽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还包括一些历史因素,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由于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和规划制度不合理、理念相对落后等原因造成的。
第一,对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交通枢纽的重要性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在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中对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等也缺少相应的政策指导。
第二,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部门分割,使得在城市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中,由于管理主体的发展目标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往往难以实现枢纽的统筹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枢纽都是按照各自的运输生产要求各自规划、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在规划设计中难以充分考虑其他交通方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法组织高效率、高质量的“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
第三,由于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公共交通的社会属性界定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这也使得花巨额投资规划建设的交通枢纽在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是否最大程度地方便乘客换乘方面缺少必要的责任机制。
第四,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理念的相对落后也是交通枢纽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人为本”理念的最终实
现,必须通过对枢纽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建成后的交通枢纽也难以为乘客提供各种人性化的换乘服务。
三、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枢纽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第一,继续深化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逐步推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集中统一的“一城一交”的大交通管理模式。
第二,通过“横向综合”和“纵向整合”的手段进一步完善交通枢纽规划体制;明确交通枢纽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等各阶段相应的责任主体,实现其与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其他部门的有效协调。
第三,深化对城市交通枢纽重要性的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好层次合理的枢纽体系,并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共同使用”的方式,为一体化城市交通系统的建立创造物理连接的基础。
第四,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为了加快交通枢纽建设,保证充足资金来源,除政府引导投资外,必须广泛拓展渠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运输枢纽的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以保障城市交通枢纽建设进入良性轨道。
第五,以缩短换乘时间、营造舒适的换乘环境为目标,对客运枢纽的换乘设施进行优化。
如尽可能短的换乘距离,简洁的平面组织与清晰的引导标识,舒适的换乘环境与充分的空间容量等。
第六,重视“限制性”规划手段的应用,减轻枢纽的换乘压力并为枢纽的进一步发展预留空间。
“限制性”规划是应对超常的城市化和工
业化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与交通无序扩张的一种交通区位的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控制性土地预留和交通区位保护的规划方法。
城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中应引入“限制性”规划方法,如对枢纽换乘区规划用地、新线引入的线位、桥位、甚至高架线路所需的空间资源的控制性预留等,从而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七,进一步完善客运换乘信息服务系统,为乘客的出行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根据信息服务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运输方式的行车时刻和运行路线、换乘站点、票价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气候条件等相关信息,乘客可选择最佳的出行路线、交通方式、换乘方式及出发时刻或取消出行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