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理论(712)》考试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并获准副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目的《广播电视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广播电视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
因此,既要考查学生对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识记与理解,更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广播电视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广播电视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考核形式为“考查”。
“考查”形式为撰写学期论文。
要求学生针对广播电视领域中重要问题或现象,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规范的学术论文。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期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考成绩(60%)。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课堂讨论等构成。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二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三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四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一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三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与发展第三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一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三种理论模式二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美国模式三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西欧/日本模式四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国模式第四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一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三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第五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一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二声音语言:从广播到电视三广播电视中的音响与音乐四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五电视声音和画面的组合第六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发展二广播电视市场的全球化三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策略第七章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一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和基本类别二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新发展三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及其意义第八章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一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二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第九章广播电视谈话节目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别和特征二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沿革三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功能第十章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一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沿革与发展二广播音乐节目和音乐广播三广播电视游戏节目四真人秀五广播剧和电视剧第十一章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一广播电视受众:特征与变化二受众研究的视听率测量三电视节目欣赏指数第十二章卫星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一我国卫星电视广播的应用与发展二我国有线电视的应用与发展三网络广播电视与三网融合考核要求:学生必须识记和准确理解《广播电视概论》中的重要概念、理论、方法等,关注广播电视最新实践,能运用自己所学的广播电视学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广播电视实践中重要现象和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篇: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提纲广播电视学概论一、选择1.中国电视诞生于1958年。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播出;2.1906年圣诞节,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试验电台首次作试验性广播,广播从此诞生;为了推销收音机而建立的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1925年英国人贝德尔制造出第一台电视机的雏形,1926年1月28日贝尔德在伦敦举行的电视公开表演,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电视进行无线传输;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
3.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传播新闻、舆论监督、传授知识、提供服务、愉悦身心、宣传动能、社会教育功能4.按节目内容划分节目类型:①四分法:新闻性、文艺性、教育性、公共服务性②六分法:新闻类、文艺类、服务类、教育类、知识类、言论类5.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中央台模式、珠江台模式、东广模式(上海东方广播模式)6.我国电视广告最早出现在上海(“参桂补酒”,1979年1月28日),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1979年3月15日)7.广播语言系统的诸种构成模式: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口播新闻、广播讲话、清谈节目即脱口秀、知识性节目、教育服务性节目等)、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实况广播和录音报道)、有声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娱乐性、综艺性、广播文学性节目)、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广播剧和少数专题性新闻报道)8.广播电视管理: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
9.广播电视改革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接轨;产业化趋势10.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11.文化对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源自文化本身的维模与适应原理、优势扩散原理、传播圈层原理。
12.1985年7月1日,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在广州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内电视节目市场的出现。
13.电视综艺的观念日益走向多元化、娱乐化和综合化。
2023年广播电视资格考试大纲

2023年广播电视资格考试大纲
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目的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是为了选拔合格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提高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队伍素质,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二、考试对象
1.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 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人员,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报考初级职业资格,应具备高中毕业(含同等学力)及以上学历;(2)报考中级职业资格,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3)报考高级职业资格,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三、考试科目
1.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2. 专业科目:广播电视业务。
四、考试方式
1. 闭卷笔试;
2. 上机操作。
五、考试时间和地点
具体时间和地点根据考生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请考生根据当地考试主管部门发布的通知进行考试时间和地点的确认。
六、考试内容与要求
1. 综合知识: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学基础、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测试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2. 广播电视业务: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采访、编辑、播出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测试考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基本要求,了解各类节目的特点和规律,具备一定的节目策划、采访、编辑和播出能力。
广播电视概论大一考题

广播电视概论一、填空:1、主持人在写作水平方面4个C标准: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conversational---口语化2、制片人管理三大要素:计划、组织、控制3、节目分类基本原则:相同性、相等性4、节目播出三种方式:录播、直播、转播5、广播电视技术五个方面:节目制作、节目播出、信号传送、信号发射(或分配)、信号接收及节目还原6、广播电视声音的三大类型:语言、音乐、音响7、无线电传播速度:3×108m/s8、三大传统性质电台:国营台、公营台、私营台9、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性和时效性的传播方式:现场直播10、电视画面功能:纪实传播、形象传播、直接传播11、广播电视事业变更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发展水准、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巨额广告收入、社会信息的需求、社会消费水平12、电视传播技术系统:电视中心、电视发射网、电视传送网二、名词解释:1、有线电视:亦称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送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
2、三网合一: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3、广播电视学:一门文理交叉、实践性强的社会学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4、卫视: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向覆盖区域转发功率较大的广播电视信号,使该地区内广大用户能够直接接收电视信号的新型广播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实现的电视广播就叫卫星电视广播。
5、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的缩写。
在电视新闻学上是指电子新闻采摄手段,使用便携式的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新闻。
分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阶段。
与电缆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用便携式摄像机与发射装置,传送系统连接,实现新闻直播,提高时效性。
712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712生物化学考试大纲标题:712生物化学考试大纲一、引言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知识水平,我们特制定了这份《712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考试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二、考试要求1.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实验设计和分析;4. 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5. 理解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并能够分析不同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作用;6. 了解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机制,能够分析相关生理过程;7.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三、考试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等;2. 代谢途径与调控: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等;3. 基因表达与调控: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等;4. 细胞信号转导: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局部活化物质等;5.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包括酸碱平衡、渗透压、血压等;6. 实验设计与操作:包括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处理,以及生化实验的操作技能等;7. 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实验设计和分析。
四、考试形式本次考试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时间为150分钟。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设计题等。
评分标准将根据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
五、备考建议1. 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目,全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多做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3. 及时复习,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4. 加强实验操作训练,熟悉实验设计和操作流程;5. 提高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6. 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六、特殊注意事项1. 对于实验设计题,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设计,注意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2. 对于综合应用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问题,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反复理解和掌握,不能一知半解。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技术和专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广播电视概况- 广播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广播电视的定义和特点- 广播电视的作用与影响2. 广播电视技术与制作-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与解调-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广播电视设备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风格- 新闻类节目- 娱乐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 体育类节目等4. 广播电视媒体与社会-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 广播电视与文化传承5. 广播电视的伦理与法律- 广播电视行业的道德规范- 广播电视的伦理问题与挑战- 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6. 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冲击- 技术创新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机遇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播电视的概念和理论。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 学生作业评价:如参与讨论、课堂报告等-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 课堂表现评价:如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提交情况等。
四、参考教材与资料1. 主教材:- 《广播电视概论》王小明,主编- 《大众传媒概论》李晓阳,主编2. 参考资料:- 《广播电视媒体概论》张瑞芳,编著-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李华,编著五、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 出勤率达到规定要求,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 定期完成课后作业,按时提交。
- 参与小组项目并按时完成报告,并参与评价其他小组报告。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提纲

人类的信息传播(chuánbō)活动五阶段(一)符号和信号(xìnhào)时代(二)口语传播(chuánbō)时代(三)文字(wénzì)传播时代(四)印刷(yìnshuā)传播时代(五)电子传播时代英国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定律1831年发现提出,该定律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为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英国麦克斯韦与电磁学1855-1864年间,对电磁感应定律进行理论分析,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每秒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七圈半)相同。
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认为光是频率介于某一范围之内的电磁波。
为无线电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俄罗斯)波波夫1895年发明无线电接收装置,但专注于研究可以预告雷电的检测装置,并非通讯系统;他的发明也主要用于俄国海军的军事用途,而非商业市场,且并没能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意大利)马可尼1896年发明无线电报机,进行通讯,1897年成立无线电报及信号公司, 1899年在三艘英国军舰上安装了无线电设备,跨越英吉利海峡51公里的无线电通讯试验成功。
1901年,试验成功了在加拿大的纽芬兰与英国的昆沃尔间横跨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通讯。
1920年,康拉德在西屋公司位于匹兹堡的九层楼厂房顶的小屋里建立了100瓦功率的广播电台,呼号KDKA。
11月2日,正式播送节目。
到1960年代,美国之音(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即开始用英语进行环球广播,日本广播协会(NHK)用英语和日语进行环球广播,莫斯科广播电台于1970年用英语和俄语开办环球广播。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电视的正式播出,标志电视传播事业的诞生。
NTSC制,为日本、美国和一些美洲国家使用,采用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的简称。
广播电视概论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课程代码:XXX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讲授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播特性、社会功能、业务流程、经营管理、节目类型、受众研究、产业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熟悉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形成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2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理解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区别;3. 掌握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广播电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3. 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劣势;3. 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和受众心理。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2. 理解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功能;3. 掌握广播电视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2. 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和传输;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和评估。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经营模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和营销策略;3. 掌握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节目类型(6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社教节目等主要类型;2. 理解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和制作要求;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主要参考书目 1.《影视传播学》,史可杨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月. 2.《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1 月. 3.《电影语言》,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年 6 月. 4.《电影语言的语法》,丹尼艾尔?阿里洪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年 3 月. 5.《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著,曾伟祯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年 7 月. 6.《市场调查--基本方法与应用》作者:曾振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7.《电影制片人融资指南》,(美)露易丝利维森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年 11 月. 8.《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1989 年 2 月 9.《影视文化学》陈默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年 10.《分镜头脚本设计》,(意)乔瑟?克里斯提亚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年。 11.《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2 年 8 月。 备注
华南农业大学 2017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
《广播电视理论(712)》考试大纲
命题方式 满分 考试性质 华南农业大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广播电视理论考试是为招收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研究生而设置 的选拔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包括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创 作手法、传播策略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分析作品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专业型)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的考生。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广播电视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3 小时。 试卷结构 试题以运用广播电视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给定的广播电视或动画作品进行分析为主要内容,包括两道大题: 一道是单一作品分析,考生需在现场观看一部不超过 20 分钟长度的影视或动画作品或片段之后,从多个角 度进行分析,分值为 50 分。 另一道是系列作品分析,考生需对给定的系列作品以论述的方式展开分析,分值为 100 分。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单一作品分析 1、考试内容 在现场观摩一部不超过 20 分钟时长的影视或动画作品或片段之后,撰写分析文字。 2、考试要求 作品分析的着眼点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作品创作班底的基本情况; (2)作品创作的年代、地位、影响力; (3)作品的叙事结构、画面风格、音响音效、情节转换等创作手法; (4)作品的传播策略; (5)作品的缺陷与局限性。 招生单位自命题 150 科目类别 初试
(二)系列作品分析 1、考试内容 对给定的系列作品以论述的方式展开分析,这里的系列作品可能有以下形式: (1)区域作品: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多部作品; (2)导演作品:不同知名导演的多部作品; (3)类型作品:动作片、剧情片、动画片、家庭片、悬疑片等; (4)组合作品:基于某种关联的多部作品;
(5)时期作品:特定时期背景的多部作品。 2、考试要求 作品分析的着眼点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对系列作品的整体概述; (2)系列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创作风格; (3)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品分析; (4)系列作品的地位、价值及积极意义; (5)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