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商业性:外文-中文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

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

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

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

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

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

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

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

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

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其意义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最早诞生于1815年8月5号,是由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地区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起初最为传教工具进入我国境内,却为日后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的报刊业开始了真正地发展,并诞生了中文报刊和外文报刊两个分支。

这两个分支各自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政府舆论导向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近代报刊的诞生近代报刊的意义引文:中国的报纸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产生,可是作为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似乎多没有起到报纸应有的作用。

其实,真正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报刊所类似的近代报刊是由西方的传教士引入我国的。

其最初只是为传教所需,可是后来却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表达的窗口。

我国近代报刊诞生初期还产生了中文报刊与外文报刊两个不同的分支,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又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甚至是近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一、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进展的时候,英国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了一位名叫威廉·米怜的年轻传教士,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工作。

1814年初受马礼逊委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约》等传教小册子,受到了当地官绅的礼遇。

经过8个月的考察,米怜重返广州后,向马礼逊建议将出版基地设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1815年4月17日,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离开广州前往马来半岛。

三个月后就初步建成了一个以传教为要务的出版基地。

在此基础上,米怜又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

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从此以后,所谓的近代报刊便在中国诞生了。

(二)近代中文报刊在境内的出现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闯进了中国的国门,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板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近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一、报纸的引进与发展19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这些巨大的挑战迫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与外界保持连接,并了解国际间的形势动态。

西方国家的报纸成为了中国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早引进中国的报纸是由传教士创办的。

传教士带来的报纸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媒介,同时也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这些传教士努力将西方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兴起。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开始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

这些报纸既充当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意见和评论时事的重要平台。

报纸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报纸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近代报纸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报纸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壁垒,推动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

其次,报纸的出现使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申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刊物,以其批评社会现象和呼唤民主自由的立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这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报纸的兴起促进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近代报纸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与此同时,报纸的读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独立并具有自主意识的群体。

这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报纸的发展与挑战然而,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给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一些人对于报纸的控制和限制,也使得报纸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干扰。

此外,在报纸发展的早期阶段,报纸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魏源与叶名琛 (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利用报纸资料进行 魏源与叶名琛( 外交斗争的官员之一,曾利用报所载英国官方文告, 外交斗争的官员之一 , 曾利用报所载英国官方文告 , 作为英人不得入城的法律依据) 作为英人不得入城的法律依据) • 从林到叶 , 他们作为头脑比较清醒的一部分 , 认识到 从林到叶,他们作为头脑比较清醒的一部分, 了解外情的重要, 了解外情的重要 , 并且在国人中是最先有意识地接触 和利用外报,但是传统文化的羁绊,仍是根深蒂固的, 和利用外报 , 但是传统文化的羁绊 , 仍是根深蒂固的, 在他们眼中的外国报刊无非是塘报, 在他们眼中的外国报刊无非是塘报 , 所传递的是一些 政治情报,而不是新闻,在秘密传送, 政治情报 , 而不是新闻 , 在秘密传送 , 而不能公诸于 因为在封建新闻传播观念中, 众 , 因为在封建新闻传播观念中 , 从来不会有大众新 闻传播的概念;此外,他们囿于很强的功利性,收集 闻传播的概念; 此外, 他们囿于很强的功利性, 的情报往往比较专门。 的情报往往比较专门。
八、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1895—1898年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年
• 《时务报》——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时务报》 维新派最重要、 维新派最重要 • 《知新报》——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 知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 报刊 • 《国闻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国闻报》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 《湘学新报》——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 湘学新报》 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 • 《湘报》——湖南第一份日报 湘报》 湖南第一份日报
• 在报刊业务方面在形式上大多模仿当地 中文外报的模式 • 处境艰难,动辄得咎,常受到帝国主义 处境艰难,动辄得咎, 和封建政府两方面的冲击 •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特别是在内地出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 版的,数量不多,寿命不长, 版的,数量不多,寿命不长,只限于汉 上海、广州、香港等少数地区, 口、上海、广州、香港等少数地区,而 且往往挂着洋旗,托庇于租界,所以, 且往往挂着洋旗,托庇于租界,所以, 总体上社会影响不大
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 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有知识分子、商人和洋 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有知识分子、 务官员 • 报刊都让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宣传洋 报刊都让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务,也有所批评 • 都表现出明确的反侵略爱国立场,将自己和外 都表现出明确的反侵略爱国立场, 报区别开来
十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业 十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业 务特征与历史意义 务特征与历史意义
• 两个突破 两个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 又突破 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 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 了封建王朝的言禁,报刊放言时事, 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 报刊放言时事 , 议论朝政这种清 王朝不容许的事情毕竟出现了, 王朝不容许的事情毕竟出现了 , 以维新派报刊为主的 国人自办报刊,不仅在数量、品种上超过外报, 国人自办报刊 , 不仅在数量 、 品种上超过外报 , 而且 在朝野的影响也大于外报,并很快成为占主导地位的 在朝野的影响也大于外报, 新闻传媒; 新闻传媒; • 两个开端,我国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 两个开端,我国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 • 两个创新 , 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的创新 。 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的创新。 关于报刊的基本理念与办报宗旨, 关于报刊的基本理念与办报宗旨 , 文风上则是半文半 白的报章体,也开了风气之先。 白的报章体,也开了风气之先。
七、最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最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 万国公报》 年 月 日 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 双月刊,格式与京报相似,木刻雕版印刷。 刊,双月刊,格式与京报相似,木刻雕版印刷。 • 《 中外纪闻 》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成立后, 由 中外纪闻》 强学会成立后, 年 月 日 强学会成立后 万国公报》改名出版,维新派的第一家正式机关报, 《 万国公报 》 改名出版 , 维新派的第一家正式机关报 , 双月刊. 双月刊 • 《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年 月 日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 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 , 但它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 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 的第一批报刊,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的机关报, 的第一批报刊 , 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的机关报 , 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 它们的出版冲破了封建 言禁”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 言禁 ” ,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 通过这3个报刊 资产阶级维新派初步宣传了变法思想, 个报刊, 通过这 个报刊,资产阶级维新派初步宣传了变法思想, 积累了办报经验,培养了自己的办报骨干, 积累了办报经验 , 培养了自己的办报骨干 , 为维新派 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 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 , 使变法维新成 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三、王韬与郑观应等人对报刊 的认识及办报构想
• 1、 报纸 ( 主要是日报 ) 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 、 报纸( 主要是日报) 的认识: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 的认识: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报纸能够传 播知识,广开民智;报纸应立言议政; 播知识,广开民智;报纸应立言议政;报纸应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 护国家利益。 护国家利益。 • 2、如何办报的具体建议: 、如何办报的具体建议: • 3、 王韬的办报哲学 : 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思 、 王韬的办报哲学: 想。
四、国人自办的最早一批近代 化报纸
• 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 《采新实录 》 1872年? 《 昭文 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采新实录》 年 新报》 年汉口? 新报》1873年汉口? 年汉口 • 《 西国近事汇编》—— 1873年4月, 中国最早的译报; 西国近事汇编》 年 月 中国最早的译报; 江南制造总局主办的一种时事性不定期刊物, 江南制造总局主办的一种时事性不定期刊物 , 是一种 带有官办性质的内部报纸。 带有官办性质的内部报纸。 • 《 汇报 》 ——1874年, 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 汇报》 年 日报; 日报;容闳 • 《 述报 》 ——1884年, 广州第一份国人自办报纸 , 也 述报》 年 广州第一份国人自办报纸, 是我国最早的一份石印日报, 是我国最早的一份石印日报 , 还是中国人第一批自办 报刊群体中第一家使用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 报刊群体中第一家使用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报纸 , 在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民族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
• 林则徐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 • 编译外报的新闻 、 论说长期以来成为中国报刊的一项 编译外报的新闻、 重要内容,可以避免责任。 重要内容,可以避免责任。 • 《 澳门新闻纸 》 ,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 , 只是内部 澳门新闻纸》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 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纸 • 译报内容,主要是西方国家军事方面 译报内容, • 译报的目的在于了解敌方,制定对策 译报的目的在于了解敌方, • 就其作用而言 , 有些类似今天的 《 参考消息 》 , 但有 就其作用而言,有些类似今天的《参考消息》 重大区别。 重大区别。 • 后者面向相当数量的读者 , 有广泛的社会性 , 前者主 后者面向相当数量的读者,有广泛的社会性自己看 , 并不发行 ; 后者负有消息传播的任务, 前者则否;后者可以说是一种报纸,前者不是( 前者则否 ; 后者可以说是一种报纸 , 前者不是 ( 也非 刊物) 刊物)
五、《循环日报》
•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是我国近 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 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 《循环日报》的特点:评论文章多,广告少, 循环日报》的特点:评论文章多,广告少, 一开始便以日报姿态出现。 一开始便以日报姿态出现。 • 贡献:重视言论,而一切言论又以国家、民族 贡献:重视言论,而一切言论又以国家、 的利益为依归,开创了文人论政报纸的先河, 的利益为依归,开创了文人论政报纸的先河, 王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位政论家” 王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位政论家”,《弢园文 录外篇》 中国第一本政论文集” 录外篇》,“中国第一本政论文集”,其道理 也在于此。他对后来政论报纸的兴起, 也在于此。他对后来政论报纸的兴起,特别是 19世纪 年代政论报纸的影响是至深且巨大的。 世纪90年代政论报纸的影响是至深且巨大的 世纪 年代政论报纸的影响是至深且巨大的。 改革文体——报刊政论文体 改革文体 报刊政论文体
九、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与主流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与主流
• 全国性: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 全国性: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 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 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 • 多样性:有综合性的时速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 多样性:有综合性的时速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 文艺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也不鲜明; 文艺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也不鲜明; • 进步性: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 进步性: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 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
二、 洪仁玕的办报构想
• 报纸的政治功能:政治的传播功能、舆论监督、 报纸的政治功能:政治的传播功能、舆论监督、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宣传教育功能 • 报纸的出版与管理的设想:民间办报、赢利、 报纸的出版与管理的设想: 民间办报、 赢利、 法制、真实、 法制、真实、新闻官 • 提倡真实朴素的文风 : “只须实写,勿着一 只须实写, 字浮文” 字浮文”, • 评价:其办报构想,明显具有西方自由主义新 评价:其办报构想, 闻政策的性质, 闻政策的性质,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近 代报刊已达到的认识高度是中国人对民族近代 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热情的呼唤。空想与超前。 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热情的呼唤。空想与超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