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与糖代谢

第四节 乳酸与运动
• 一、运动时肌乳酸的生成机理 • 糖酵解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代谢方 式,正常条件下也有乳酸生成。 • 安静状态下,肌肉代谢率低,以氧化脂肪 酸为主,亦有低速乳酸生成。
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乳酸生成的多少取决于丙酮酸和NADH+H+ 的生成量和氧化量。
葡萄糖 细胞质 +
糖原 [ATP] [ADP]
• 在低强度运动中,降低肌糖原储量并不 一定伴随运动能力的下降。
• (二)无氧运动能力与肌糖原储量 短时间或间歇性极量运动时,一般 不会引起糖原耗竭或低血糖。但肌糖原 储量过低时,会抑制乳酸生成和降低无 氧代谢的能力。 对于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比 赛前足够的肌糖原储量是必要的。
第二节血糖与运动能力
2)糖酵解系统
ADP ATP CP Pi C AMP + 糖原 分解 糖酵解 乳酸
(二)亚极量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 1、在运动开始时,由于局部性缺血引起 的暂旺供氧不足,导致乳酸生成量增加。 • 2、通过整体调节提高肌肉血液供应,需 花费数分钟时间。大约在运动5-10分钟获 得稳态氧耗速率后,糖酵解供能相应减 少,乳酸生成速率下降。
• 二、影响运动肌摄取和利用血糖的因素 (一)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15%-9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 续40分钟的运动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大, 肌肉吸收血糖量增多,肌肉血流量增加 促进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在60%、30%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3- 4小时的运动中肌肉吸收血糖的高峰时间 之后,吸收血糖的速率逐渐下降。
• 长时间运动中,糖异生基质的成分和相对作 用不断变化: • (1)40分钟以内的运动,动用基质主要是乳酸 • (2)运动40分钟左右,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作 用可达最大值,其中以丙氨酸最为重要。葡 萄糖—丙氨酸循环成为肌肉-肝脏糖代谢的重 要桥梁; • (3)长时间运动后期,甘油异生作用的重要性 随脂肪供能的增强而加大,利用量可以增大 10倍。
糖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分析

糖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分析本文阐述了糖的概念、糖与人体运动的关系、补糖的种类与方法,分析了认识上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指出,机体无论是有氧运動还是无氧运动,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如果机体糖摄入量不足不但会严重影响机体训练和运动能力,并且还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
因此,要纠正不吃主食不吃糖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的补糖,为机体提供必须的能量。
标签:体育运动;糖代谢;影响;补糖方法糖因在人体内易消化吸收,并能以无氧方式或有氧方式合成ATP,而成为机体的最主要供能物质,人体要满足运动所需的能量必须有充足的储备。
目前人体运动与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补糖领域,如壳聚糖、水溶性壳聚糖等对运动训练各方面的影响研究。
本文主要是从糖对运动的影响以及补糖方面进行概述。
一、糖的概述1、糖的定义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分为单糖、双糖、多糖。
其在机体内主要以肌糖原、肝糖原和血糖三种形式储备,参与机体的供能,其储量越高,机体的运动水平就越高,机体运动到疲劳的时间越长,能力则越强。
2、糖在体内的代谢(1)体内肌糖原的代谢。
在机体运动过程中,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的时间与肌糖原的消耗直接有关。
有实验表明,机体运动时,以30%最大摄氧量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将下降15%;运动强度以90%最大摄氧量以上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将下降25%;而当以75%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消耗在80-95%之间;由此可见,当机体以60%-80%最大摄氧量长时间参加运动时,体内肌糖原的消耗最大。
另有研究表明,机体运动负荷持续的时间与肌糖原在体内的利用成正比关系,当肌糖原达到最低水平时,机体的力竭便产生。
(2)肝糖原在体内的代谢。
在运动中,机体的供能以肌糖原为主,但随着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肝糖原将提供能量,其分解速度将会增加;在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中,90%的葡萄糖来之于肝糖原的分解,但随着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加大,肝糖原的分解所占肝葡萄糖的比例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则由糖的异生提供能量。
运动降糖的原理

运动降糖的原理运动对于降低血糖水平有着显著的效果,这一原理主要是通过增加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实现的。
在进行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运动状态,这时身体会加速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水平得到降低。
首先,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进行运动时,肌肉细胞内的葡萄糖转运蛋白会增加,这样可以加快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的速度,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其次,运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一种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激素,它能够帮助细胞摄取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经常进行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胰岛素更加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肝糖原的消耗。
肝脏是储存和释放葡萄糖的重要器官,进行运动时,肝脏会释放储存的糖原来提供能量,这样可以降低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运动降糖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促进肝糖原的消耗来实现的。
因此,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来说,适量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运动来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当然,在进行运动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运动,以免造成血糖过低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运动降糖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生理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血糖的降低,对于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来说,适量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对运动降糖原理的了解,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运动对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运动对于健康的益处。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一)糖代谢70%---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糖代谢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一章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态平衡。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二、ATP与ATP稳态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DP+Pi+E ATP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
CP完成。
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CP+ADP→C+ATP) ,并释放出能量。
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 %。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B 80 D、C、70 A、50B、60、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D、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C 为吸收单位。
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ATP )。
、淀粉 C、糖原 DA、葡萄糖 B、麦芽糖、肌肉做机械功 B A、水的吸收)。
正常情况下血糖的去路有(的工作D、细胞膜上各种泵C、兴奋的传导B、合成糖原A、有氧氧化稳态的概念2.ATP、随尿排除体外 D C、转变呈非糖类物质 ATP稳态。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 D、维生素、蛋白质 C 、脂肪、糖类A B ATP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的需求。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2章糖代谢与运动

糖的氧化供能效率较高,能够以较高的速率 产生能量,为肌肉收缩和运动提供动力。
运动中糖的糖异生作用
1 2 3
糖异生的定义
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 程,是运动时补充糖储备的重要途径。
糖异生的原料
糖异生的原料主要包括氨基酸、甘油和乳酸等, 这些物质在运动中大量产生并可作为糖异生的底 物。
体组织的结构物质之一。
02
双糖
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连接而成的糖类,常见的双糖
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双糖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物质,同时也
有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
03
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连接而成的糖类,如淀粉、纤维素
和糖原等。多糖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能量物质和细胞结构物质,同时也
02
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01
运动时肌肉收缩,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血糖升高。
02
运动后,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多,血糖下降。
03
长时间运动后,肝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升高。
运动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运动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 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运动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 素分泌减少,促进糖原合成和葡萄糖 摄取。
先天性糖代谢障碍
某些先天性糖代谢障碍可能导致糖的利用和代谢异常,影响身体的 能量供应和运动能力。
05
运动中糖的补充与控制
运动前糖的补充
01
02
03
补充时间
运动前1-2小时,确保在 运动开始时糖原储备充足。
补充量
根据运动时间和强度,一 般补充300-500卡的易消 化的糖类食物。
糖代谢的应用

糖代谢的那些事儿:从日常生活到健康管理的全面应用糖代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它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糖代谢就是咱们身体把吃进去的糖分转化成能量的过程。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糖代谢的那些事儿,看看它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一、糖代谢与能量供应首先,咱们得知道,糖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咱们平时吃的米饭、面包、水果这些,里面都含有糖分。
这些糖分被身体吸收后,通过糖代谢转化成能量,供咱们日常活动使用。
想象一下,你早上吃了根油条、喝了碗豆浆,这些食物里的糖分就开始在身体里进行糖代谢。
它们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再被输送到全身各处。
这些葡萄糖就像身体的“燃料”,让咱们的大脑思考、心脏跳动、肌肉运动。
二、糖代谢与健康管理糖代谢不仅关乎能量供应,还跟咱们的健康管理密切相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得越来越丰盛,但糖代谢异常却成了个大问题。
比如,肥胖和糖尿病,就是糖代谢异常的两个典型后果。
肥胖:为啥有的人喝水都胖,有的人吃再多也不胖?这跟糖代谢有很大关系。
肥胖的人往往糖代谢不正常,身体里的糖分没有被有效利用,反而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
所以,想要减肥,调整糖代谢是个关键。
糖尿病:糖尿病更是一种严重的糖代谢疾病。
得了糖尿病,身体就不能正常地利用糖分,血糖会升高,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所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也得从糖代谢入手。
三、糖代谢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糖代谢不仅跟咱们的健康有关,在食品加工行业也是个大热门。
咱们平时吃的糖果、面包、饼干、饮料这些,都离不开糖代谢的研究。
食品加工行业里,糖的利用率可是个大问题。
怎么样才能让糖在食品里发挥最大的作用,又不浪费,还能保证食品的健康性能?这就需要研究糖代谢了。
比如,面包师在做面包时,得控制好糖的用量和发酵时间,这样面包才能又松软又好吃。
这里面就涉及到糖代谢的知识了。
如果糖用得太多,面包可能会太甜太腻;如果糖用得太少,面包又可能发不起来。
所以,糖代谢的研究对于食品加工行业来说,可是个大学问。
02-糖代谢与运动

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32ATP能量的来路分析: ◎ 葡萄糖→2丙酮酸: 产生2A、2N。 ◎ 2丙酮酸→2乙酰CoA: 产生2N。 ◎ 2乙酰CoA经TAC: 产生6N、2F、2G。 合计:10N、2F、2G、2A。 所以,总计产生32ATP能量。
运动生物化学
第02章 糖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 掌握糖的概念,葡萄糖的化学结构、人体内糖存在的形式 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 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 了解糖的组成,分类和运动时的生物学功能。 • 熟悉 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原的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 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三)运动中的乳酸代谢特点
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主要通过乳酸穿梭(P65)方式 氧化,途径有二: (1)在运动肌内,由快肌b进入快肌a或慢肌氧化。
(2)通过循环系统由运动肌 进入非运动肌、心肌氧化 。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的变化规律
安静时血乳酸浓度约为1-2mmol/L。在递增强度的 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先是缓慢上升,当运动强度达 到临界值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此运动强 度称乳酸阈。 乳酸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乳酸阈所对应的血乳 酸浓度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其变动范围在1.47.5mmol/L之间,均值为4mmol/L。 乳酸阈是机体供能由有氧为主转为无氧为主的临界 点。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线粒体内膜内
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场所:肝(饥饿时肾、肌肉也 参与)。 限速酶(P60): (1)丙酮酸羧化酶 (2)丙酮酸P激酶 (3)F-1,6二P酯酶 (4)G-6P酯酶 意义(P61):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 (2)通过HL(乳酸)循环 (P61,图2-3-1)消除运动肌 产生的HL。
运动与糖代谢ppt课件(共52张PPT)

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
• 安静时肝糖原分解 • 正常进食后安静时,肝葡萄糖释放量较低,约为
0.8-1.1mmol/min,其中肝脏分解速率0.54 mmol/min葡萄糖〔占70%),其余由糖异生提 供,只能满足大脑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需要 。 • 安静时糖异生作用 • 体内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称为糖 异生。安静时,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只占肝 脏输出葡萄糖总量的25-30%。糖异生的底物有乳 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 血浆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氨浓度上升幅度减少; • 细胞内cAMP生成数量有所下降。
• 耐力训练对糖异生作用的影响 • 耐力训练对糖异生的影响不明显,但在适中强度运动中,
耐力训练可使糖异生速率稍有上升。其原因并非糖异生 过程的代谢能力增强,而是训练改善了运动时血流分配, 使肝血流量增大,流经肝脏的糖异生基质增多。
• 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人体的代谢速率和对代谢底物的选择。热天 运动使肌糖原分解供能增多,寒冷时人体利用脂肪供能增多。
• 在氧分压较低的高原进行运动时,供氧不足造成糖酵解供能的 比例增多,肌糖原消耗加快,乳酸生成明显增多。
• 在赛场噪声刺激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液粘性增大, 供给骨骼肌的氧减少,而使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多,肌糖 原消耗加快。
而在低糖原的肌肉内,对肌外能源的依赖性较 Felig等,1975)
糖是运动时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 超过90%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主要是动用Ⅱb型肌纤维内糖原。
高,血糖供能可高达46%左右。 运动强度增大,肌糖原动员速率相应增大。
以中、低等强度运动时,动用I型和Ⅱa 型肌纤维内糖原。 第三节 肝脏释放葡萄糖与运动能力 乳酸生成主要在骨骼肌,但其消除可在骨骼肌、心肌和肝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营养学概念概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营养是指人体从外部环境摄取、消化、吸收与利用食物和养料的综合过程。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营养需要、营养因素与机体功能、运动能力、体力适应以及防治运动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中医养生学、烹饪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确良联系。
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病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合理营养为运动员提供适宜的能量;合理营养有助于剧烈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合理营养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合理营养有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期的特殊医学要求);合理的营养可保障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糖原)的水平稳定,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率。
运动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支,是营养学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有人将运动营养学视为应用营养学或特殊营养学。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代谢及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恢复手段的学科。
这门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运动科学中成为研究热点的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作用。
1.我国运动营养学发展概况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在古代就有专门为贵族营养服务的食医,同时对营养、运动与健康也有研究。
古代养生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等。
古典的养生学说,如《食经》、《食医心鉴》、《饮膳正要》等,用“食医同源”、“医膳功”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食物的功用与合理营养的保健作用。
2.国际运动营养发展概况现代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到了19世纪,由于碳、氢、氮定量分析法,及由此而建立的食物组成与物质代谢的概念,氮平衡学说和等价法则的创立,为现代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瑞典人发现并运用肌肉组织活检,促进了肌糖原储存的研究。
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密切合作,发展了生理与营养领域里的研究。
运动膳食学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学科,应用性比较强,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确定运动员达到营养目标需要的膳食策略。
二、运动营养学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1.运动员合理营养学的研究2.全民健身活动与合理的营养膳食搭配对国民体质影响的研究三、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运动营养是人们改善生理功能、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保障措施。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健身运动的人群日益增多,参与者已经超过4亿(2000年统计),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人们普遍缺乏运动营养知识和营养指导。
近年来,我国运动营养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有:1.营养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2.研究水、电解质、维生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3.以运动营养学为基础的运动强力手段的研究4.运动员的合理膳食5.运动营养的补充品四、运动营养学的发展趋势目前,运动营养学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运动与营养相结合,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疲劳的恢复和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适量运动是增强人体机能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科学合理的膳食能有效地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水平。
运动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归纳为:针对不同训练级别、训练时期、年龄阶段和性别的运动员制定出不同的膳食标准。
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制定膳食计划,进行营养干预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膳食摄入不足的运动人群骨骼肌代谢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运动营养的研究对象应面向大众水平:衡膳食标准的制定,合理补充微量元素的研究有待发展;针对不同的运动人群:制定详细、具体的营养素,每日推荐标准迫在眉睫。
另外,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纳米技术、转基因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在运动营养学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第一章运动和三大营养物质【本章提要】本章主要论述了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来源、生理生化与营养功能。
优质蛋白质的概念及食物来源。
结合运动时人体代谢特点介绍了运动过程中糖的补充类型和方法;运动过程影响脂肪代谢的因素如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的时间,糖代谢水平,氧供应量,运动训练程度与水平等以及氨基酸和蛋白质在运动中的作用。
1.运动与糖代谢糖的组成和分类糖类在体内的主要作用。
糖类在体内的首要作用是供给热能,人体所需能量的60%是由糖类供应的。
其次还构成组织成分并参与其他物质代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营养作用,调节脂类代谢,具有解毒作用。
保护肝脏的功能。
机体缺糖使血糖下降,首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机能,使其兴奋性下降,反应迟钝,四肢无力,动作南调性下降,甚至晕厥,运动不能继续。
糖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所组成,而且氢和氧的比例为2:1,正象水分子中氢和氧的比例(H20)一样,所以,人们又把糖类叫做碳水化合物。
根据糖分子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3类。
(1)单糖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常见的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它们具有甜味,易溶于水,可不经消化液的作用,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
(2)双糖由2个分子的单糖结合在一起,再脱去1分子的水所组成。
常见的有蔗糖、乳糖、麦芽糖等,易溶于水,进入机体后,需经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利用。
有些成年人的消化道中缺乏分解乳糖酶,因而食用乳糖过多后不易消化。
(3)多糖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合而成的碳水化合物。
淀粉、糊精等即属此类,无甜味,不易溶于水,经消化酶的作用可分解为单糖被机体吸收利用。
2.糖的生理功能(1)供给热能糖在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既可直接用为能源,也可以合成糖元进行贮存,还可以转变为脂肪贮存于体内,需要时再分解放出能量,这也是吃糖使人发胖的原因之一。
血液中的糖是供给细胞组织进行氧化以取得能量的主要物质。
机体每天所摄取的热量有60%~70%来自于糖,是人体能量最主要和最经济的来源;糖的消化和代谢较脂肪、蛋白质迅速而又完全,1克糖可供千焦热能,可见糖是人体的重要能源。
(2)构成组织糖是构成机体的一种重要物质,在所有的神经细胞和细胞核中都含有糖。
糖蛋白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并可形成抗体、激素和酶;粘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神经组织中含有糖脂,而糖蛋白、粘蛋白、糖脂则均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核糖核酸中也有碳水化合物。
(3)保肝解毒作用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保持蛋白质在肝脏中的储备量,摄入充足的糖可以增加肝糖元的贮备,能增进肝细胞的再生,加强肝的功能,保护肝脏,因此,患肝炎病人宜用高糖膳食。
此外,葡萄糖醛酸还直接参与肝脏的解毒作用,使有毒物质变为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
在动物实验中证明肝脏有解除四氯化碳、酒精、砷中毒的作用,但当动物肝脏内的肝糖元由于碳水化合物供量不足而下降时,其解毒作用则显著下降。
(4)节约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体内糖充足时,机体则首先利用糖来供给热能,糖对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很重要,人如果依靠蛋白质来供给能量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在糖类和脂肪摄取不足的情况下,蛋白质才会分解供能,久之会出现氮的负平衡。
蛋白质与糖一起摄入,可增加ATP的合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分解减少,使氮在体内储留量增加,这种作用被称为糖对蛋白质的庇护作用(或叫节约作用)。
(5)维持脂肪的代谢、糖对脂肪在体内的代谢也有很大的影响,脂肪在体内正常代谢必须有糖存在,才能在代谢中被彻底氧化燃烧。
当糖缺乏时,就会动员体内脂肪供给能量,由于缺少糖,脂肪氧化不全而产生过多的丙酮酸(即酮体),于是就会出现酮体堆积,引起酮血症(酸中毒),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
故糖的摄入充足,就可调节体内脂肪的氧化,减少酮体的产生,防止酸中毒。
(6)维持血糖恒定糖被吸收后在血液中以葡萄糖形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正常人空腹血糖为~毫摩尔/升。
血糖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一部分贮存在肌肉,称肌糖元;一部分贮存在肝脏,称为肝糖元。
当摄入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过多时,多余的糖就转变为糖元,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体内缺糖,糖元就分解为葡萄糖,供身体需要。
血糖是神经和心脏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运动的主要燃料,对维持心脏、神经的正常功能,增强耐力极为重要。
因中枢神经组织中储存营养素很少,主要是利用血糖供其代谢,体内缺糖时,血糖就下降,出现低血糖症,可严重影响脑组织的机体活动,影响心脏和肌肉的工作能力。
2.糖的供给量及来源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给热量,因此人每天需要多少糖,应该随人体每天需要的热量而定。
按照我国人民的膳食习惯,以占总热量的60%~70%为宜。
例如供热能12:55兆焦,其中碳水化合物应占~兆焦,即450~488克,也可略少。
热能消耗大的人,由糖供给的能量可高达85%以上,一般认为对普通轻便工作的人,每人每日有300~400克即足够了;对从事体力劳动者,则需要量相应增加;儿童、少年每千克体重约需6~10克,因其新陈代谢比成人高。
糖的来源主要是谷类和根茎类食品,如各种粮食和薯类,其中米、面、玉米、高粱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0%;绿豆、红豆等豆类中约含20%~30%;薯类、藕、山药等块根中约含15%~30%,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的单糖、双糖。
各种食糖也是人体糖的来源,例如蔗糖、麦芽糖等。
蔬菜和水果除含有少量单糖外,是维生素和果胶的主要来源。
由于我国的膳食是多糖膳食,其中热能有65%~85%来自粮食和根茎类食品,因此一般不会缺乏糖类。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见表。
(附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糖代谢概况合成糖原合成:G→Gn糖异生:非糖物质(生糖AA、甘油、HL)糖分解糖原分解:Gn→G(肌糖原供肌肉急需,肝糖原补充血糖)糖酵解:Gn 、G→HL(无氧、胞液、较快、不彻底)糖的有氧氧化:Gn 、G→CO2、H2O(有氧、需线粒体、较慢、彻底)磷酸戊糖途径:Gn 、G→NADPH、R-5-P(提供还原当量、核酸合成原料)糖酵解的2、3-BPG支路:Gn 、G→2、3-BPG(RBC特有中,与RBC运氧有关)糖是运动时唯一能无氧代谢合成ATP的细胞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