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人教版)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南北城市降水季节差异图,概括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明确我国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3.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析图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故事讲述:雨伞批发商的困惑广东一雨伞批发商在当地生意兴隆,为扩大经营范围,该批发商决定把雨伞运往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一带销售,结果大量雨伞滞销,经济损失惨重。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导入新课。
2.展示图片:出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景观判断哪些民居分布在东部地区,哪些民居分布在西部地区,说出判断的理由,分析民居特点与降水的关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空间分布师: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观察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吗?找出年等降水量线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分布,并指出其降水量的大小。
生: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超过1 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
师:在课本P34图2.18中,对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进行描画,并据此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生: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师:观察课件图中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与哪一条线大致吻合?生:秦岭-淮河一线。
师:观察课件图,说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哪儿。
并思考讨论其原因。
生: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回答,相互补充。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评,课件展示其原因。
师:降水特点对民居有什么影响呢?课件展示甘肃夏河县和浙江绍兴的传统民居图片。
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简单评价,并简要总结,甘肃所处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屋顶为平顶,利于粮食的晾晒;浙江所处地区降水多,屋顶为斜顶,利于降雨时的及时排水。
2.2 .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读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材料说出我国降水的区域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教学难点】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等,制作PPT。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图片——地坑院与吊脚楼,同学们通过对比图片中传统建筑形式的不同点,推断两地降水的差异,引入本节课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知讲解】一、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活动1: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顾,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可以从图中看出:降水最少的地点是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5.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
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探究1: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夏季风示意图和山脉分布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拓展延伸: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结合山脉的分布示意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推断二者的降水特征: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较干旱。
活动3: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降水量统计图、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图,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降水集中在夏季,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活动1:阅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降水量>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干燥连一连:干湿地区的划分与降水量合作探究2:干湿地区的分布及特征活动2:读图,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案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绘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空间分布规律: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空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降变化时间分布规律: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水年际变化大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当堂达标】1、将下列地区与它们所属的干湿地区和植被类型用直线连起来①长江中下游平原A半湿润地区(1)森林②河中下游平原B湿润地区(2)森林、草原③塔里木盆地C半干旱地区(3)荒漠④天山山麓D干旱地区(4)草原2、判断题:(1)、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全部为半湿润区。
()(2)、我们的首都北京位于半湿润区。
()(3)、我国海南省全部位于湿润区。
()(4)、东北平原位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3、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⑴甲、乙两地中1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____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地。
⑵甲、乙两地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____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地。
⑶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A、各月降水都很多B、各月降水都很少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案(新版)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培养判读、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技能.2.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加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一、导入新课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划分为五个温度带,那么我国降水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教师:我们这里什么季节降水较多?降水多的季节盛行什么方向的风?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1:我们这里夏季降水最多,夏季一般盛行东南风。
学生2:东南风温暖湿润,所以降水多。
教师:大家说得没错。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阅读图2.18“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对照左下角图例中的数值,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1600毫米,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50毫米以下。
教师:观察降水量数值的分布规律,请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学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过渡: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读图讨论:读图2。
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
比较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
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东西地区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研修主题
优化课堂训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题
第二节 气候(降水)
课时
12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日期
2018.9.25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上找出主要的等降水量线,以此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结合生活经验和地理图表,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时间分配规律。
2.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分界线。
4.讨论降水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板书板画设计
第二节气候(降水)
一、降水规律空间分布: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配:夏秋多,年际变化大
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划分依据
二、干湿地区干湿地区名称、分界线
不同干湿地区的差异
板书:干湿地区划分依据
干湿地区名称和分界线
不同干湿地区的差异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二):(10′)
1.阅读教材P35正文最后一段,说明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过渡:根据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哪几个干湿地区?其分界线又是什么?
2.在图2.20中找出四个干湿地区的名称。
3.对比教材P34图2.18“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思考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分别是哪条等降水量线?
展示交流:四人一小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做适当补充和总结。
划分依据:根据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分界线分别是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分组讨论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结合教材中“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
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案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
3、举例说明降水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难点: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四、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自学课本内容思考课后活动环节。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培养提取地理
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2、学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利用央视综艺节目“是真的吗?”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判断真假,并思考原因。
2、学生活动一:
找一找:找名称——四类干湿地区
连一连:找界线
说一说:找依据——模拟实验
3、能力提升
东北地区降水不足800mm,为什么是湿润区?
过度:列举不同干湿区对当地农业和植被景观的影响。
4、学生活动二:角色扮演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5、能力提升
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6、反馈检测
帮助美国小朋友can,将其所拍摄的照片归类。
7、学习延伸
思考:我们家乡洛阳位于哪个干湿区,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是举例分析。
七、板书设计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四大干湿区:
2、划分依据:
3、干湿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进一步理解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对实例的观察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2.讲述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实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 400mm 、200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 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 间分布特点。
3、 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 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 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 400mm 、200mm 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 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 800mm 等降水量线和0C 等温线的位置关 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一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 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 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结合教材中“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 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 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600mm 、800mm 、 1600mm 、800mm 、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
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一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划分。
2、学生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
有了前面的基础,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
教学重难点:1、学习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方法,归纳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通过图层叠加法,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理解我 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课件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学过程:一、导语了本学期地理课的重点内容,讲课之前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像关注天气 预报那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气候。
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知识回顾,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 效果。
二、知识回顾1、出示问题(课件展示):(1) 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又是什么?(2) 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3) 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 关中平原处于哪个温度 带?2、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据说每天晚上中央 播的收视率,这是为什么呢?对, 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提前了解。
1套天气预报的收视率要高于新闻联 因为天气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 正因为如此, “气候”这一节也成A 、 远离海洋B 、 海拔高C 、 纬度咼D 、 冬季风的影响3、明确:(1)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南北差异大(高达 50C 以上)。
主要原 因是纬度南北跨度大(大陆最南约 4° N 、最北约53° N )。
(2) B(3) 关中平原处于暖温带,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苹果、梨、猕猴 桃等暖温带水果,因此我们的家乡咸阳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欣赏两幅画(课件展示),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第一幅湿润,第二幅干旱,同样位于 960万平方公里 的祖国大地上,为什么东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湿润,而西部内陆地 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湿差异显著(板书)。
三、探究新知(一)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1、 学生仔细阅读课本34页图2.18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阅读 材料,完成课件上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1) 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其中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 )° (2)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岭、()河附近至()高原东南边缘。
它与我国一月份的( )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 市、()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 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最少的地方是( )。
2、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3、 归纳我国年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多媒体展示) 东西干)。
其中降水(1)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学生圈划并齐读“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4、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 少?5、 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6、 明确:因为东部地区靠近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 多;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到达,降水稀少。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5页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 节差异,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1)四城市从南向北排列依次是 : ______ 、 ______ 、 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北京为 ______ ,哈尔滨为(3) 结论: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显的差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5页第一段文字后,小组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时间分配很不均匀, 全国大多数地方的 降水多集中在4—10月?3、 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4、 多媒体课件演示:(1)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2) 我国东部地区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3)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图。
5、 明确:受夏季风的影响,锋面雨主要集中在 4—10月,所以 我国各地的降水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4—10 月。
月,武汉为 月。
6、学生阅读课本图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计算北京1965年和1959年年降水量差值后,谈感受。
7、明确: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1、学生阅读课本图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明确我国有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探究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
(1)学生在干湿地区划分图上绘制800mm、400mm、200mm三条等降水量线,分析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
明确: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指导学生将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叠加,思考并讨论:我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 800mm之间,为什么还属于湿润地区?明确:该地区虽然降水在400―― 800mm之间,但由于距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明显,加之纬度位置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地区。
(3)结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地区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3、不同的干湿地区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1)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作物不同:湿润区,水田为主;半湿润区,旱地为主;半干旱区,灌溉农业、牧业;干旱区,绿洲农业、牧业。
(2)地面植被不同:从东到西,依次为森林一一草原一一荒漠。
(3)房屋的建筑形式不同。
4、拓展延伸。
(1)我国跨有四个干湿地区的省区有哪些?(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明确:大致相当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大兴安岭一一阴山贺兰山一一巴颜喀拉山一一冈底斯山连线。
(3)为什么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和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会分别成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明确:火烧寮属于季风气候,且位于迎风坡地带,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雨量丰沛,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托克逊深居内陆盆地,不受夏季风的影响,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少雨,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四、学以致用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本37页活动1。
2、明确:甘肃夏河县的房屋采用平顶,因为当地降水少,平顶房屋方便晾晒;浙江绍兴市的房屋是斜顶,因为当地降水丰富,斜顶房屋利于排水。
五、学生谈学习收获六、课后任务认真阅读并完成《绩优学案》25页一一26页练习题。
七、老师寄语学好地理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学好地理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八、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一、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1、 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1、 降水时间分布的特点: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 4—10月2、 降水时间分布特点的原因: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3、划分的标准: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九、教学反思 受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影响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 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2、大致分界线: 800、400、 200 mm 年等降水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