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以及溶解、溶质、溶剂的定义。

2. 掌握溶液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实验要求和条件,正确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包括称量、稀释、搅拌等。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定义。

2. 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不同浓度溶液的配置计算。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设备: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搅拌棒等。

2. 实验试剂:NaCl、CuSO4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步骤说明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例如:将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回顾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定义。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溶液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稀释计算公式等。

2. 强调配置溶液时需注意的实验操作技巧,如准确称量试剂、使用容量瓶稀释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溶液配置操作的演示,例如:配置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2.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如容量瓶的用法、试剂的称量精度等。

四、实验操作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实践,根据提供的实验要求和条件,配置指定浓度的溶液。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结果,填写实验报告模板,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配置溶液时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六、反思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实验操作的改进方向。

教学延伸:1. 针对不同浓度溶液的配置计算进行更多练习。

溶液配制学生实验报告(3篇)

溶液配制学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溶液配制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等仪器进行溶液配制。

3. 了解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溶液配制是将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

本实验以配制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为例,介绍溶液配制的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烧杯、玻璃棒、洗瓶、滤纸等。

2. 试剂:盐酸(分析纯)、蒸馏水、标准溶液(如0.1mol/L NaOH溶液)。

四、实验步骤1. 计算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根据实验要求,计算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即n (HCl)=C×V,其中C为溶液浓度,V为溶液体积。

2. 称量盐酸:使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所需盐酸的质量,注意称量过程中避免污染。

3. 溶解盐酸:将称量好的盐酸加入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 定容:将溶解后的盐酸转移至量筒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用滴定管调整液面,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5. 混匀:将量筒中的溶液摇匀,确保溶液浓度均匀。

6. 标准溶液的配制:按照相同的方法配制标准溶液,用于滴定实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1. 称量盐酸的质量:m(HCl)=X g2. 溶液体积:V(溶液)=Y mL3. 溶液浓度:C(溶液)=Z mol/L六、实验结果分析1. 计算溶液浓度:C(溶液)=m(HCl)/M(HCl)×1000/V(溶液),其中M (HCl)为盐酸的摩尔质量。

2. 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将实验测得的溶液浓度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溶液配制,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称量准确、溶解充分、定容精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仪器精度等因素造成的。

溶液的配置及误差分析

溶液的配置及误差分析

04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方法
数据记录与整理规范
原始数据记录
01
详细、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包括溶液配制过
程中的各组分质量、体积等。
数据整理与分类
02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分类,便于后
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有效数字保留
03
根据实验精度要求,合理保留有效数字,避免数据处理过程中
改进措施和建议
优化实验条件
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使用高精度仪器和设备,减少人为 操作误差。
标准化操作流程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 和准确性。
质量控制与校准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确保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新型技术在溶液配置中应用前景
1 2
组成要素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分 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 物质。
配置方法与步骤
计算
根据所需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计算出所需溶质的质量和溶剂
的体积。
称量
使用天平准确称量所需溶质的 质量,量取所需溶剂的体积。
溶解
将溶质加入溶剂中,用玻璃棒 搅拌至完全溶解。
转移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 中,贴上标签,注明名称、浓
免污染溶液。
搅拌均匀
在溶解过程中,应用玻 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
充分溶解。
标签明确
配制好的溶液应贴上标 签,注明名称、浓度和 配制日期,避免混淆。
02 误差来源及分类
系统误差
仪器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未经校准所引起的 误差。
试剂误差
由于试剂不纯或不符合要求所引起的误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3)掌握化工计算方法和技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过程设计和优化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兴趣;(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溶液、蒸馏、吸收、萃取、离子交换等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

2.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包括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化工计算方法:包括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质量平衡等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周: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周: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第5-6周:化工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化工原理》;2.参考书:相关化工原理的教材和学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4.实验设备: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溶液的基本定理

溶液的基本定理
• 康诺瓦罗夫定律是精馏原理的基础,因为如果溶液摩尔分数和气相 摩尔分数完全相同,两组分根本不能用精馏法分离
例4-1 把空气当作二元混合物,已知空气中氧-氮的 摩尔分数分别为0.21和0.79,如果将空气温度降至100K 并使其液化,问按拉乌尔定律计算处于气、液相平衡条 件下的液态空气中,氧和氮的摩尔分数各为多少?
4.2 溶液的基本定律
4.2.1理想溶液及拉乌尔定律
(1)理想溶液: 各组分的性质相近,分子作用力基本接近纯物 质,无溶解热(qt=0),无容积变化
实际溶液 溶质浓度很小时的溶液,接近理想溶液的性质
(2)拉乌尔定律
• 在给定温度下,蒸气混合物中每一组分的分压,等于该组 分呈纯净状态,并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与该组分在 溶液p中i 的摩xi 尔 p成i0 分的乘积。
(3)实际溶液液面上的总压力和拉乌尔溶液的偏差
4.2.2 亨利定律(稀溶液定律) • P=H x • p—气体溶质在液面上的分压力 • X---气体溶质在溶液里的摩尔成分 • H---亨利常数,由实验确定
• 亨利定律与拉乌尔定律均描述理想溶液 • 拉乌尔定律内容更全面,更深入 • 拉乌尔定律是理论模型,亨利定律是室验模型
➢ 沸腾时气相与液相组成完全相同 ,气相与液相不能分离;
➢ 改变压力可以改变共沸点,大气 压下不能分离的共沸溶液,在高压 下或真空下使其分离。
(1)正偏差溶液
溶液的两个组分的平衡蒸汽压 都比拉乌尔定律所预计的高, 如右图所示。
蒸汽压
pB0
0
pA pB
pA
x
pA0 pB
1.0
正偏差严重时形成具有最低恒沸点的溶液,下面两张分别为苯 -乙醇溶液的t-x(y)图及y-x图。
4.2.3 康诺瓦罗夫定律

药剂学实验指导

药剂学实验指导

药剂学实验指导药剂学实验规则药剂学是一门应用性技术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印证、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和制法,通过典型剂型的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创造新品种、新工艺、新剂型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实验时就必须做到以下要求: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明确目的、要求,了解实验步骤、方法、和基本原理,并认真考虑每个思考题所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迟到。

不得在实验进行中擅自离开。

实验未完成时,不得提前退出。

3、进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除所用的笔记本、实验讲义及参考书外,其它物品不宜带入,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4、实验室须保持安静、严肃,不得喧哗、嬉笑、打手机和吸烟。

5、学生自药架上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仔细核对,以免发生误差,称量完毕时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6、实验过程要严格按着操作规程,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注意节约,保证安全,并要求实事求是,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学生因故请假缺实验者可以补做,无故缺席者不予补做,试验失败要求重做时,须征得老师同意。

7、实验室的药物、用具不得携带出室外,要爱护实验仪器及设备,如有损坏应立即报告老师,并作报损记录。

8、实验结束后,须将所用仪器洗涤清洁,妥善保管,并整理好药品和实验台,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同学轮流值日,负责实验室的清洁及安全检查工作。

1实验一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

2.掌握制备液体药剂常用称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溶液型液体药剂是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质子小于1nm)分散在分散媒(溶剂)中的真溶液,供内服或外用。

溶液型药剂外观均匀、澄明。

常用溶媒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及脂肪油等。

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和糖浆剂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以下是化学溶液形成的一些知识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介质。

2. 溶解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会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3. 溶解过程的特征: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解离或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解体。

4. 溶解体的稳定性:溶解体的稳定性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体就会稳定存在。

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体就会分解。

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处于动态平衡。

7.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8.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等。

总而言之,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溶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形成与各种化学实验、工业制造和生物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

《药剂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掌握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 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上皿天平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玻璃量器的的洗涤及其使用方法、固体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液体药剂的量取;搅拌等规范化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溶液型液体制剂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相直径小于1nm)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的澄明的(均匀、透明、无可见微粒、纤维等异物)液体制剂。

可供内服与外用。

配制环境要求:口服及外用溶液制剂属于非无菌药品,其配制过程须在D级环境下完成常用溶剂:纯化水、乙醇、甘油、丙二醇、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常见剂型: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糖浆剂特性:分散相为分子或离子状态,直径小于1nm,无界面,均相液体,形成真溶液,属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快,能通过滤纸和某些半透膜。

制法:溶解法、稀释法、化学反应法工艺流程:药物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过滤----质量检验---分装(必要时灭菌)---贴标签---贮存剂型质量要求:应为澄明液体,即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外观应均匀、透明,无可见微粒、纤维等。

三、实验药品与器材药品:纯化水、薄荷油、精制滑石粉、碘、碘化钾、蔗糖、乙醇、樟脑、硼酸、甘油器材:上皿天平、乳钵、具盖玻璃瓶、滤纸、量杯、量筒、漏斗、玻璃棒、烧杯、投药瓶、瓶签、瓶塞、蒸发皿、沙浴、电炉、铁三角架、温度计。

四、实验内容1.薄荷水【处方】薄荷油 0.2ml纯化水 q.s共制成 100ml【制法】取薄荷油置乳钵中,加精制滑石粉1.5g,研匀,加少量纯化水,移至具盖玻璃瓶中,加纯化水100ml,振摇10min,用水湿润的滤纸滤过,初滤液如浑浊,应重新滤至滤液澄清,再自滤器上加纯化水使成100ml,搅匀,即得。

【性状】本品应为无色澄明或几乎澄明的液体,有薄荷清香气味。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芳香调味药,驱风药。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主要考点: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① 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 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增加溶解度 减少溶剂,增加溶质,减少溶解度(1)表示某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⑤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⑥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1)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g 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中)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 典型习题: 1. 以下是一些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的,⑤稳定的,⑥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②④⑤D. ①③⑤⑥2. 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不变B. 溶质的质量减少C.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0B.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21C.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10D.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21:104.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B.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C. 溶剂质量变小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5.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A. 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B. 往食盐水中加入水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 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6.在一定温度下,在下列物质足量混合并充分振荡,其中肯定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 氯化钠与水 B. 硫酸钡与水 C. 氢氧化钙与水 D. 酒精与水7.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 )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8.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 )A. 硝酸钾的溶解度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 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D. 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10.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不含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 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B. 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C.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D. 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大11.有关溶液(溶质为固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 只要温度不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C.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D. 不饱和溶液中转换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1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溶于足量的水后,只能形成澄清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FeCl 3、KOH 、NaClB. HCl 、BaCl 2、CaCO 3C. KCl 、CuSO 4、ZnCl 2D. KNO 3、MgCl 2、Na 2CO 313.向盛有Fe 、Cu 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H 2SO 4,所得溶液的溶质有( )A. 1种B. 2种C. 3种D. 4种14.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 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0g 水后,析出20g 硝酸钾固体。

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A. 一定等于20gB. 一定不等于20gC. 小于或等于20gD. 大于或等于20g15.相同温度下,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S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 A >S B >S C ,在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其溶剂的质量(m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m A > m B > m CB. m B > m C > m AC. m A > m C > m BD. m C > m B > m A16.在相同的温度下,有甲、乙两份某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为Ag 和Bg (A>B ),现恒温分别蒸发掉a 克水后,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析出的晶体甲中多,乙中少B.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甲少乙多C.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样多D.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17.一定温度下,将200g 硝酸钠溶液蒸发掉10g 水后,析出晶体6g ,再蒸发掉5g 后,又析出晶体4g ,则该温度下,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A. 40gB. 80gC. 60gD. 20g18.t ℃时,将ag 物质(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放入b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①等于%100ba a②小于%100b a a + ③大于%100ba a +( )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19.下列有关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B.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D. 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生成,溶液变浑浊20.在25℃时,向100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 氯化钠固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氯化钠固体不能溶解B. 硝酸钾的溶解度将变小C. 氯化钠固体能溶解D. 硝酸钾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不变21.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掉40g 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原溶液的质量为( )A. 50gB. 100gC. 150gD. 200g22.60℃时,将36g 硝酸钾溶于204水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现将此溶液均分为三等份:(1) 取第一份溶液A ,将温度升高到9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2) 取第二份溶液B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需加入______g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3) 取第三份溶液C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一半,需加入______g_________。

23.碘酒是一种常用的外科消毒剂,其溶剂是________。

欲把60℃的KNO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24.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1) 在________℃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在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3) 将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 1℃,不能析出晶体的是___________;(4) 图中M 点所代表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所示,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t 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序号);(2) 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3) 要从B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 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t 1℃时的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