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悼三部曲
论《悲悼》三部曲中克莉斯丁的创伤体验

Ke y wo r d s : t r a u ma ; p s y c h o a n ly a s i s ; P u r i t a n i s m
齐 齐哈 尔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论《 悲悼》 三部 曲中克莉斯 丁的创伤体验
李 丹
( 洛阳理T学院外语系 。 河南 洛 阳 4 7 1 0 0 0)
摘 要: 《 悲悼》 三部 曲取材于著名 希腊 悲剧剧 作家埃斯库 罗斯的悲剧三部 曲《 俄瑞斯忒亚》 。 从 始至终 ,
奥尼 尔都致 力于告诉我们这是 一部 由过去的影响力和 个人的黑暗 内心所主宰的一部人 类悲剧 。 本文运
2 0 1 3 年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o H e g a 1 . No . 1 3 1
( 总第 1 3 1 期)
The Ana l ys i s o f Chr i s t i ne’ S Tr a u m a t i c Ex pe r i e nc e i n M our n i ng Be c o me s El e c t r a
L I Da n
( L u o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L u o y a n g H e n a n 4 7 1 0 0 0, C h i n a 】
引 言
论《悲悼》三部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2021.03真情 教育探索7论《悲悼》三部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高苗苗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伟大的剧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十分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的剧作家。
本文将分析奥尼尔晚期的经典作品——《悲悼》三部曲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从《悲悼》中的道家思想和《悲悼》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意象两大角度出发探讨。
关键词:奥尼尔;《悲悼》;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意象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剧作家,也是一位和中国文化颇有渊源的作家,对奥尼尔的讨论几乎都离不开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奥尼尔自觉地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养分,他的剧作又在大半个世纪中对我国的戏剧文学、戏剧艺术、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尼尔是无形中促进了中美文化深层次交流和融汇的杰出使者。
”[1]一、《悲悼》三部曲中的道家思想《悲悼》三部曲作为奥尼尔晚期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孟南家三代人之间互相仇恨和伤害,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道家思想的体现是《悲悼》三部曲的一大重要特点。
(一)循环往复“道无始终,周行不殆”,道家哲学中有许多关于“循环”的解释和阐述。
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都处在循环之中,人的命运亦是如此,而《悲悼》三部曲则是体现了“循环”“周复”的典型作品。
首先,剧本开头的舞台提示写到,头一幕是住宅外的场景,次一幕是住宅内的场景,人们从第一幕到次一幕,其实就是路径上的循环,舞台布局在形式上就奠定了这部戏剧“循环”的基调。
其次,这部戏剧的主线是孟南家三代人之间罪与罚的传递和循环,也是“循环”思想的集中体现。
孟南家的祖辈,兄弟两人艾比·孟南和戴维德·孟南都爱上了女仆玛丽,戴维德和玛丽结合,心怀嫉妒的艾比借机将两人赶出家门,并强行收购了戴维德的家业,使其一蹶不振,烂醉度日,最后上吊自杀,留下玛丽和她的儿子亚当姆·卜兰特相依为命。
这是孟南家内部仇恨的源头。
奥尼尔的《悲悼》

《悲悼》:奥尼尔的模仿与超越钟伟华摘要:《悲悼》是奥尼尔模仿古希腊悲剧《俄瑞斯特亚》创作的一部现代悲剧,他在剧中用现代社会学、生物遗传学、心理学的观点阐释人的命运,表达他对悲剧人生的感悟和体验。
关键词:三部曲;悲剧观;命运;清教徒;赎罪从1921年开始,奥尼尔就对古希腊戏剧十分着迷,他决定要模仿古希腊的戏剧形式,写一部现代的悲剧,表达他独特命运观念。
在奥尼尔的1921——1931年的笔记本中,记录了他对《悲悼》片断性的构思:弗吉尼亚姑娘、海上未标明的海岛、房子、埃斯库罗斯、人的悲剧……1931年10月26日,《悲悼》在纽约同人剧团剧院成功上演,令奥尼尔十分欣慰,因为这是他与妻子卡洛塔结合后写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无论在规模还是技巧上都超过了他以前的作品。
“《悲悼》像一幅刻意经营的镶嵌图,奥尼尔不知不觉地又在图画中嵌进了一块一块‘自我’”,①解读《悲悼》,对把握奥尼尔作品的深刻意蕴,理解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诚挚而强烈的悲剧情怀有重要的作用。
一《悲悼》利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厄勒克特拉》的情节来描写一个现代悲剧。
剧中背景用美国的南北战争与特洛亚战争相对应,地点在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海港。
孟南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将近两百年来,一直是这一带的头号人物”,他们都是北美的清教徒,狂热地保护着家族的声誉。
艾斯拉的父亲艾比·孟南爱上了家里的保姆玛丽亚,可是玛丽亚却怀上了他的弟弟戴维德的孩子,艾比因嫉妒而疯狂地将戴维德和玛丽亚赶出家门,他还烧掉了原来的房子,在它的废墟上建了一座奇形怪状的房子以纪念他内心的憎恨。
戴维德和玛丽亚过着穷困的生活,不久戴维德自杀了,玛丽亚含辛茹苦地将儿子卜兰特养大,她为了生活曾经向艾斯拉求助,但被残酷地拒绝了,最后玛丽亚也含恨死去,于是卜兰特发誓要为母亲报仇,他与艾斯拉的妻子克里斯汀有了私情。
《厄勒克特拉》三部曲叙述了阿特柔斯家族的悲剧,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为了能出征特洛亚,曾经用大女儿做牺牲品祭祀月神,他的妻子克吕泰墨尼斯特拉因此怀恨在心,为了报复丈夫,她与阿伽门农的堂弟埃癸斯托斯私通,在阿伽门农从特洛伊归来的当天晚上,将他谋杀在床上。
浅析《悲悼》中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

浅析《悲悼》中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关键词:《悲悼》;恋父情结;悲剧一、引言尤金?奥尼尔(Eugene O Neill)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一生共四次获普利策奖,并于1936年凭借《天边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曾坦言“多年来,我一直怀揣着一个创作构思,就是以一则古希腊悲剧的神话故事为基础创作一部现代心理剧。
”(2015:133)奥尼尔多年的酝酿构思造就了《悲悼》三部曲。
在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致辞中,佩尔?哈尔斯特龙盛赞《悲悼》是“一部堪称恢宏巨作的真正悲剧”(奥尼尔,2015:7),同时总结评论到该作品中所反应的宿命元素手法既有遗传学的依据,也有弗洛伊德流派思想的影响。
(2015:8)《悲悼》的人物心理刻画细致,人性欲望冲突复杂,人物心理活动及行为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切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本文以弗洛伊德理论思想中的“恋父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莱维妮亚厄勒克特拉情结的表现,指出莱维妮亚对其父有违伦理道德的爱是其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
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借鉴古希腊神话传说,取材于阿伽门农的传说,弗洛伊德用“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于描述女孩与父母的关系。
阿伽门农凯旋归来,被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伙同她的情人杀死。
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为父报仇,怂恿弟弟欧瑞斯提兹杀死母亲。
他谈到:“她与父亲产生情感依恋,想要除掉母亲并取而代之,有时还仿效成年妇女的撒娇─这只会使我们感到她可爱,尤其是对于小女孩来说,这使我们忘记潜藏于这种婴儿情境背后的严重后果。
”(2014:272)在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中,女主角莱维妮亚仇恨母亲,为父报仇,伙同弟弟谋杀母亲的情夫。
她的的言行有恋父情结的特征。
二、莱维妮亚“恋父情结”的体现《悲悼》中的莱维妮亚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她对父亲异常的爱。
其二是她对母亲的嫉妒与仇视,意欲取代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
莱维妮亚对其父的爱超过了正常伦理范围,表现出了极强的恋父情结。
浅析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悲剧性

古希腊悲剧表现人同命运的搏斗,奥尼尔则表现人同生活环境的斗争。他企图用生活环境解释古代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奥尼尔对悲剧的偏爱是因为他认为悲剧的意义就像希腊人所理解的那样。悲剧使他们变得高尚, 使他们生活得愈来愈充满生机。悲剧赋予他们对事物深刻的精神感受, 摆脱日常生活琐碎的贪欲。
奥尼尔从一开始就认定, 人生意味着一场悲剧, 他关注的焦点正是这种悲剧命运和它蕴含的精神价值。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难逃悲剧结局, 除了《啊, 荒野! 》这部轻喜剧以外, 奥尼尔的所有剧作几乎都是悲剧性的。
戏剧以一个普通美国农庄兄弟俩以及与他们都有一些瓜葛的女人的故事构成了主体,通过三个人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戏剧的开头恰当的给安排在一条大路上,这条路“像一条灰色的缎带婉蜒曲折的通向天”。这样的场景布置已与剧名浑然一体 ,暗示了人物对天边外的梦幻追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在这部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有希望,有憧憬,但他们的希望和憧憬都在天边外, 是无法获得的。他们都放弃了自己真正熟悉和喜爱的,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一、奥尼尔生平与创作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
他是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戏剧家。
曾获得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自幼随父旅行演出,体验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生活。
他曾进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但因闹事而辍学。
离开学校后,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到洪都拉斯勘探过金矿,在阿根廷和南非等地干过各种杂活,在英国和美国的邮船上当过水手。
这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创作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1912年他患肺结核,在治病期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
两年内,写了八个独幕剧和两个多幕剧。
1914年至1915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贝克教授门下学习写戏。
1916年,他到一个剧团和剧作家合办的普洛文斯剧团当编剧。
这里为他提供很有利的条件,成了他显示才华的舞台。
1918年,他写了《天边外》,20年代,他写了《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剧,从而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
30年代,奥尼尔依然精力旺盛,笔耕不止,写出了三部曲《悲悼》等重要作品。
1936年,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美国20世纪唯一获得该奖的剧作家。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获得殊荣之后又写出了两部经典力作,《送冰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前者1956年创下连演565场的记录,而后者则于同年为作者赢得了第4个普利策奖。
1953年1月27日,这位美国现代戏剧大师在波士顿的一家旅馆中病逝,享年65岁。
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戏剧,其中不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作为20世纪美国剧坛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奥尼尔也是英美现代戏剧革新运动的先驱。
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一样,奥尼尔在20年代充分体现了对新潮艺术的热切追求,并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实验精神的剧本。
他及时地将欧洲舞台的表现主义技巧运用于戏剧创作,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常奥尼尔采用丰富的形象来描写现实的本质,并借助灯光、布景和音响的特效来表现人物骚动不安的自我。
畸形爱恋与生命终极之舞——《俄狄浦斯王》与《悲悼》主题、人物及悲剧结局之比较

作者: 周娜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3-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4期
主题词: 畸形 《俄狄浦斯王》 《悲悼》
摘要:尤金·奥尼尔,美国现代戏剧的真正开创者,却有着深厚的欧洲古典文化的基因。
他的博采众长和融会贯通,使得我们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碰撞与融合的魅力。
《悲悼》三部曲即是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继承的典范之作,又体现了他对古希腊悲剧的重新思考和创新,因作家在创作中融入了对现代人性与命运形态的深切洞察和体悟,从而真实的呈现出一幅现代人在痛苦中挣扎的画卷,唱出一曲人类在罪与罚的永恒轮回中直面人生的哀歌,值得世人深思和警醒。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一、奥尼尔生平与创作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
他是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戏剧家。
曾获得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自幼随父旅行演出,体验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生活。
他曾进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但因闹事而辍学。
离开学校后,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到洪都拉斯勘探过金矿,在阿根廷和南非等地干过各种杂活,在英国和美国的邮船上当过水手。
这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创作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1912年他患肺结核,在治病期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
两年内,写了八个独幕剧和两个多幕剧。
1914年至1915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贝克教授门下学习写戏。
1916年,他到一个剧团和剧作家合办的普洛文斯剧团当编剧。
这里为他提供很有利的条件,成了他显示才华的舞台。
1918年,他写了《天边外》,20年代,他写了《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剧,从而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
30年代,奥尼尔依然精力旺盛,笔耕不止,写出了三部曲《悲悼》等重要作品。
1936年,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美国20世纪唯一获得该奖的剧作家。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获得殊荣之后又写出了两部经典力作,《送冰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前者1956年创下连演565场的记录,而后者则于同年为作者赢得了第4个普利策奖。
1953年1月27日,这位美国现代戏剧大师在波士顿的一家旅馆中病逝,享年65岁。
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戏剧,其中不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作为20世纪美国剧坛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奥尼尔也是英美现代戏剧革新运动的先驱。
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一样,奥尼尔在20年代充分体现了对新潮艺术的热切追求,并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实验精神的剧本。
他及时地将欧洲舞台的表现主义技巧运用于戏剧创作,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常奥尼尔采用丰富的形象来描写现实的本质,并借助灯光、布景和音响的特效来表现人物骚动不安的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悼三部曲》读书笔记
《悲悼三部曲》是奥尼尔在古希腊悲剧的基础上改编的现代心理剧,主要围绕莱维尼亚情欲扭曲下的恋父,颠覆母亲,逼弟自杀展开剧情。
《悲悼三部曲》是奥尼尔创作的唯一一部三部曲,该剧在古希腊悲剧人物俄瑞斯忒亚’厄勒克特拉为父报仇的故事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现代心理悲剧。
《悲悼三部曲》分为《归家》、《猎》、《祟》,全剧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865年至1866年春夏之间,地点是新英格兰某市镇。
《归家》主要写的是孟南将军归家后被妻子毒害;《猎》写的是莱维尼亚为父报仇,设计借弟弟之手,杀死母亲的情人,逼母亲自杀;《祟》说的是众人怀疑孟南家族死去的阴魂不散,在房子里作祟,直到莱维尼亚逼弟自杀,自我惩罚活埋自己,家族罪恶才被清算完毕。
《悲悼》全剧似乎是围绕着复仇主题而属开的。
其实,奥尼尔主要关注的并不是象贯穿在《奥瑞斯提亚》三部曲中的血族复仇和命运观念这样一些原型要素,他着意要表现的是孟南家族中爱情与死亡的冲突,并通过诸人物之间强烈欲念的冲击和性格搏斗的表现对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意义从精神上和美学上作哲理性的探索。
可以说奥尼尔独特的悲剧思想在《悲悼》中是以一个完美的布美模式加以休现的。
孟南是大家长,他冷酷严峻,南北战争之前他进过西点军校,当过法官和市长;他事业上成绩显著,但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只是这人性隐藏在他的情感深处。
战争的严酷和生命的毁灭唤起了孟南对新的生活和真正爱情的渴望。
在《归家》中他对妻子说:“克莉斯丁,我梦想着回到你的身边来!……我回家来向你投降一一从内心归顺你。
我爱你,从前我爱你,中间这些年我爱你,现在我还是爱你。
”然而,孟南的真实情感换来的只是克莉斯丁的冷漠和厌恶。
悲绝之中,他大谈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爱情的渴望化成死亡的阴影。
克莉斯丁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
孟南的虚伪和自私,女儿的妒恨以及心爱的儿子的离家参战使她觉得孤独无依。
她盼望着心灵上的沟通,呼唤着理解和相知。
就在这时她遇上了卜兰特。
她深深地爱上了他。
她对卜兰特的爱掺有对孟南的恨和报复的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对真挚爱情的渴望。
她甚至公开对女儿说“我自己出丑又有什么关系?至少我会获得我所爱的人。
”而卜兰特爱上克莉斯
丁几乎是出于和她同样的动机。
这一对情人不由自主地从恨中发出来的爱可以说是一种奇妙的结合。
克莉斯丁爱得大胆、热烈、执着,但也爱得苛刻,缺乏理智。
她希望卜兰特能有自己心爱的船,能和她结婚去度密月。
但她女性的占有欲又极强,不许卜兰特爱上任何划的女人。
这种执拗的念头使她视卜兰特为自己的一切;丈夫的归家自然使她从编.心上不能忍受,她走向极端,最终毒死了孟南。
莱维尼亚一出生就被母亲克里斯丁放逐,得不到母爱,直到自我埋葬的那一天,她都在为得到爱而抗争和奋力厮杀。
为得到爱,她和母亲进行较量;因为恨,她和母亲争夺父亲和弟弟的爱,极力想要颠覆母亲的压制和权威;直到发现母亲的秘密,她终于找到正式宣战的理由。
莱维尼亚打着正义的为父报仇的旗号,实施的却是自身嫉恨的报复行为她渴望的是排斥母亲,独自占有父亲的爱。
莱维尼亚不仅恋父,也暗恋着和父亲是同宗血脉的卜兰特,却因为他们都爱的是母亲,而占有不得,于是才转化为嫉恨。
莱维尼亚对母亲的嫉恨,对父亲的隐秘的热恋表现的极端明显,正是其情欲扭曲,人性异化的结果。
在得不到母亲爱的情况下,莱维尼亚把占有父亲的爱作为生命的意义来争取,因此,母亲毒杀父亲孟南,最痛苦的莫过于莱维尼亚。
莱维尼亚为追求爱而勇敢’热情’坚定,也因为这种变态的情欲,异化的人性而冷酷’残忍’刻板’狡诈。
奥林和莱维妮亚在矛盾冲突中同样也经历着情感的折磨。
和母亲的重逢使奥林减轻了对生活的幻灭感,他激动、喜悦,急切地想得到母亲的爱抚;“恋母情结”使他把母亲看成自己“唯一的爱人”。
但是莱维妮亚对母亲奸情的揭露以及亲眼目睹的事实又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
在复仇的过程中,他由怀疑和踌躇转变为仇恨和疯狂。
杀死卜兰特以后,他在母亲面前先表现为残忍后又表现为忏悔,祈求母亲的宽恕。
他把母亲的自杀看成是自己逼迫的结果,痛苦的自责和沉重的负罪感使他走上了绝路。
读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总是让我产生一种恐怖地震撼。
在他的剧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被人性的欲望、占有、贪婪、冷漠所替代,深深地投射着一种彻骨的冰冷。
他那裹挟着古希腊悲剧幽魂的名作《悲悼》,把复仇主题置换成现代的弗洛伊德情结,塑造了“恋父情结”的莱维尼亚和“恋母情结”的奥林,在他们各自情欲的趋势下,终使孟南家族几乎全部死于相互之间的残杀,只留下莱
维尼亚终老在如地狱一般的宅子中。
欲望,就像一张大网,交织着人世间所有的爱恨情愁,悲剧和死亡也随之接踵而至。
剧中多次强调孟南家族男人们女人们的相似之处。
克莉斯丁与拉维妮亚的“面貌的酷似是非常触目的”,拉维妮亚和克莉斯丁又非常像卜兰特的妈妈玛丽亚。
这三个女人都有相同颜色的头发,都有一副面具似的脸孔。
所有孟南家的男人也“都带有同样的面具性质”。
不仅如此,他们的性格也是相似的,奥林像他的爸爸艾斯拉,卜兰特像他的爸爸戴维德,卜兰特恨艾斯拉,正像他爸爸戴维德恨艾斯拉的爸爸老艾比,他们都显得优柔寡断,在爱与恨的心灵搏击中一个个跌进了死亡之渊。
女人们也是如此,拉维妮亚与母亲克莉斯丁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卜兰特,在剧烈的情感争夺中表现出相同的仇恨心理,而他们的追求同样落空。
《悲悼》的语言是个性化的,适应人物性格而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克莉斯丁和奥林的语言,就更有感情,带有活泼的生气。
奥林甚至在温柔的带有梦幻的诗意的语言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爱,对幸福的幻想。
作家用表现主义戏剧常用的干燥简短的电报式的语言来刻划艾斯拉和莱维妮亚的性格,用得恰到好处。
艾斯拉的语言简短、枯燥、僵硬,表现了一种刻板、冷酷的性格和矫饰虚伪的作风。
莱维妮亚的语言则永远是强硬的、命令式的,带着别人必须服从的严厉,鲜明地表现了冷酷的、进攻的性格特征。
如在发现母亲和卜兰特的私情后对母亲说:“我告诉过你,我有话跟你说。
”“你这一『贱的—你是无耻的、恶毒的!”“我现在要知道,你是不是照我说的去做:”这种个性化的语言,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悲悼》之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还得力于它的现实主义戏剧的结构原则。
这个戏冲突集中,结构紧凑,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理成章,同时又不枝不蔓,高度集中,围绕中心矛盾写人,写心理,写灵魂,写性格。
《悲悼》中多种表现手法的融汇运用,在虚幻而又深沉的氛围中,揭开了一个大家庭毁灭的秘密。
在好象烟雾迷漾的背景上,那样清晰逼真地刻划出孟家人们的不同性格、他们的命运和同归于尽的结局,有着一种奇异的真实感和惊人的力量。
从《悲悼》可以看出奥尼尔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保持了现实主义注重人物性格刻划的长处,又对其他各种艺术手法兼收并用,把它们水乳交融地结合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奥尼尔曾说:“如果我有足够的火力的话,就把它们r指各种表现
手法—引者)溶化到我自己的技巧中去。
”他的确是毕生都在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创作实践“成为一座溶沪”,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这也许正是奥尼尔的剧作对我们的创作最有意义的启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