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唐宋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期末资料整理(唐-宋)

唐代士风1.心态:自信与豪迈(国力强大、文化进步、入仕自主权)2.生活:(1)漫游之风(田园诗,山川神道,边塞诗,市井题材)(2)入幕—入仕—贬谪(3)读书山林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儒释道融合唐代文学风貌:内容壮阔、情调昂扬、音韵和谐、意境圆融、整体雍容浑厚;外向、抒情,富于理想色彩、浪漫情调;“声律与风骨俱备”,文质斌斌,尽善尽美。
唐代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歌颂山水田园的宁静温馨,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侧重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边塞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元白诗派白居易和元稹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白话诗派唐代散文:中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使文体革新取得成功。
唐代小说:唐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
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
其小说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塑造了十分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唐五代词:词----曲子词的简称,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
保存于敦煌石窟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始于中唐白居易等人。
到晚唐五代,词逐渐成熟。
有两大创作中心。
★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初盛唐干时用世——慷慨激昂、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唐忧时拯世——面对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晚唐愤世嫉俗——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用文学痛心国事、哀伤时局、讥刺政治,作最后的抗争。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唐 poetry1. 李白: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杜甫: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王之涣: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孟浩然: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6. 骆宾王: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7. 元稹: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8. 刘禹锡: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二、唐 prose1. 韩愈: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柳宗元: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白居易: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颜真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三、唐 fiction1. 《红楼梦》: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2. 《长恨歌》: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玉簪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四、唐 drama1. 《长生殿》:作者、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启示2. 《汉宫秋》: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钟馗捉妖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五、唐诗词典故解析1. 李白《将进酒》: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2. 杜甫《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4.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5. 孟浩然《登高》:作者生平,诗歌主题,诗歌手法六、宋词1. 李清照: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辛弃疾: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苏轼: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4. 杨万里: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5. 文天祥: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七、元曲1. 关汉卿: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2. 白朴: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3. 马致远:主题、作品特点、代表作品八、宋元戏曲1. 《西厢记》:作者、主题、作品特点2. 《庐山谣》:作者、主题、作品特点3. 《南柯太守传》:作者、主题、作品特点九、文艺理论1. 《文心雕龙》:作者、主要内容2. 《诗经》:主题、作品特点、影响3. 《红楼梦》:主题、作品特点、结尾的含义十、阅读理解题1. 《诗经》中,“庖丁解牛”的“牛”,代表什么?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与离别的主题关系如何?3.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对“游山西村”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12-13.1唐宋文学复习资料

《唐宋文学》学习纲要一、文学常识:1.唐代文学的发展的主要分界线。
2.唐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3.敦煌变文四类题材。
4.唐代的主要苦吟诗人。
5.古代诗歌“三元”创作高峰期6.现存敦煌变文四类题材的代表作品。
7.韩孟诗派作品的风格特点。
8.陈子昂的诗论方面主要作品。
9.李白在诗歌体裁方面的最大贡献。
10.杜甫的“三吏”“三别”。
11.盛唐边塞诗人。
12.王维《裴右丞写真赞》里的“无我”境界。
13.在反映大历年间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14.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
15.中唐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的诗人。
16.元稹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因由的作品。
17.白居易诗论作品。
18.白居易的《长恨歌》19.元稹的“新题乐府”。
20.元稹的代表作品21.韩柳的古文理论。
22.白居易反映民众生活和揭露权贵腐化的作品。
23.郊寒岛瘦。
24.杜牧的七绝佳作及家学渊源。
25.花间词人。
26.宋代士大夫所重视诗文功能。
27.宋代士人审美情趣的态度。
28.宋初在文艺理论上的复古主张。
29.晏殊的文学贡献。
30.张子野词的创新意义。
31.欧阳修散文基本风格。
32.欧苏师承体系。
33.王安石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影响及其最擅长的散文体裁。
34.王安石“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
35.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的针对性。
36.江西诗派名称的由来。
37.“梅妻鹤子”的林逋。
38.“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
39.“大晟词人”。
40.“诚斋体”的特点。
41.李清照的词论观点。
42.格律诗派的主要诗人。
43.南宋初期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的豪放词派主要词人。
44.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诗句的内涵。
45.在两宋词史上,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的作家。
46.宋词史上能够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的主要词人。
47.永嘉四灵诗歌的宗法与特点。
48.“江湖派”中成就较为突出的诗人。
中国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学史唐宋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1、⽂章四友:杜审⾔,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歌⾏体。
3、吴中四⼠: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有很⼤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完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
五律的定型是由⼆⼈最后完成的。
同时⼜与李杜等⼈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于七⾔诗,完成了七⾔诗的定型,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唐代最早出现的⽐较成熟的古⽂---王勃《野望》6、初唐诗⼈的核⼼旗⼿,盛唐诗坛的奠基⼈和揭幕⼈—-陈⼦昂7、唐代第⼀本当代诗歌集—-殷璠《河岳英灵集》8、写意⼭⽔画的创始⼈---王维9、诗仙---李⽩,诗圣---杜甫,李杜---李⽩、杜甫,⼩李杜---李商隐、杜牧10、南宗诗史:后⼈对杜甫诗的评价11、⼤历⼗才⼦: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诗多写应景献酬,流连光景。
12、韩孟诗派:韩愈,孟郊的合称13、郊岛:孟郊,贾岛的并称,“郊寒岛瘦”14、百代游记之祖---柳宗元15、张王乐府:张籍,王建的合称。
两⼈长于乐府诗。
16、韦柳: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皆善于⼭⽔⽥园诗。
17、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同: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雄,柳诗⾻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8、晚唐七律第⼀---李商隐19、唐传奇的开篇—-王度《古镜记》20、词---是合乐⽽歌的新体诗。
⼜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1、⼩令---58字以下,中调---58~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
上阕最后⼀句---歇拍(过⽚),下⽚第⼀句---换头22、易安体:李清照创作的词风。
23、词中之帝---李煜24、宋代初期词坛的领军⼈物---晏殊25、宋代以诗论诗的开⼭之作---欧阳修《六⼀诗话》26、总结江西诗派的创作---陈师道《后⼭诗话》27、诗话成就最⾼---严⽻《沧浪诗话》28、词学理论的代表作---张炎《词源》29、开词创作的先河的作品---李清照《词论》30、北宋词史的三座历程碑---柳永,苏轼,周邦彦31、北宋婉约词派的集⼤成者---周邦彦32、周姜:周邦彦、姜夔的并称。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期末考试资料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提倡。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对新乐府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
古文运动:广义上是一场以复兴儒学为号召的政治革新运动,狭义上是指中唐贞观年间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一场以倡导古文,谋求政治核心的文学革新运动,争取文体挣脱骈文的桎梏,旨在谋求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实行变革的散文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XX诗派:出现在南宋后期,得名于吕本中《XX诗社宗派图》,这些作家在创作上都遵循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用典,借鉴前代文学经典。
风格上瘦硬生新,后到杨万里时才提出“活法”,不能拘泥于后人。
后期受靖康事变的影响,诗风发生深刻变化,诗人开始出现爱国情怀以与忧国忧时之思。
形成“一祖三宗”的门派流程,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简答和论述试述陈子昂诗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主张,一、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二、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三、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的结合,创造健康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风骨兴寄与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出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陈子昂所倡导的唐诗理论是什么?试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地位与贡献。
唐宋古代文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2、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3、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把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雄壮:指盛唐诗歌不同于齐梁诗歌的萎靡、纤弱,而语言朴实、强劲有力。
浑厚:指作品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情感与唐代诗歌自然清新、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等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
4、大历诗风:指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诗歌创作风貌,以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
5、大历十才子:大历年间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十个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的诗人。
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离)、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6、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8、通江唱和:指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被贬后以诗歌相酬唱的现象,因他们的贬所一在通州,一在江州,所以其间的唱和被称作“通江唱和”。
9、花间词派: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学期末复习资料古代⽂学期末复习⼀、绪论唐宋诗⽂⽐较宋代散⽂⽂体出现了多样化趋势,注意吸收骈⽂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以构筑古⽂的节奏韵律之美。
同时,借鉴古⽂⼿法,对骈⽂进⾏改造,创造出参⽤散体单⾏的四六和⽂赋。
还出现了笔记体,⽂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的议论、抒情、叙事功能更加完善,使散⽂的实⽤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风格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主要是朝着更加⾃然、更加贴近⽣活的⽅向发展;就美学价值⽽⾔,宋⽂与唐⽂并⽆⾼下之分。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开始,诗歌在题材和语⾔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常⽣活,⼊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
宋诗在题材⽅⾯较为成功的开拓,便是向⽇常⽣活倾斜。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润华美为特征,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
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在于思理。
⽩体宋初效法⽩居易作诗。
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
“⽩体”诗的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王禹偁更重视⽩居易的讽喻诗,总体风格平易流畅,简雅古淡。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得名的,是以杨亿为⾸的17位宋初馆阁⽂⾂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中成就较⾼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多师法李商隐,⽚⾯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晏殊词及其艺术特征(⼀)晏殊的富贵⼈⽣及其⽂学中对“富贵态”的追求1、“太平宰相”与雍容典雅的审美情趣;2、诗歌追求“富贵态”,反对“乞⼉相”(表现在对富贵⽓象的追求,反对诗词中堆砌华丽的词藻);3、对“情”的认同及“情中有思”的词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坤等诗人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敢于面向生活,自觉地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的赋咏新题材,及运用新体写实事的乐府诗。
特点;1用新体,不用乐府旧题材,2写事实,不是借古讽今,而是直接反应事实。
3,不以入乐为否为标准。
2.元白,元和体:清浅通俗,开启了市民文学。
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1)讽喻诗特点:A一事一提,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以宫文奏折为主。
主题明确。
B.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形式上采用了三三七体C多用对比的手法,揭露深刻,夹叙夹议感情鲜明。
D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如上阳白发人讽喻诗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
如《轻肥》《卖炭翁》.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闲适诗特点:独善其身,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如《问刘十九》感伤诗特点:《琵琶行》。
《长恨歌》古典叙事诗的顶峰。
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杂律诗特点:《忆江南》《花非花》长恨歌的艺术特色:(1)以乐景写哀。
官中之乐——贵妃之死——玄宗思念——蓬莱仙境2)整首诗歌善于掌握节奏,以变化的节奏连缀画面,造成不同的气氛(3)人物刻画形象韩愈“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次变革适应着时代的需要,总结了从先秦以来,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的进行了创作实践,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为推行新文体,不懈努力,广为宣传,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
而提出新文体的韩愈等人,与当时流行的骈体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革新叫古文运动。
韩愈在古文方面的作用:建立了古文的理论,“文以明道”“不平则鸣”。
内容充实,形式完美。
创新奇崛、平易流畅、陈言务去。
写了具有典范性的古文作品,政治、祭文、墓铭、状表组织了古文作者队伍。
韩愈诗歌特点:(1)气魄宏大,想象丰富,改变了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诗中采用汉赋的铺陈手法,用古文的章法(2)以文为诗。
以学问入诗,以议论入诗(3)着意追求语言和想象力的奇特,新颖,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喜欢用生僻的字,冷涩的词,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用丑恶的意象。
韩孟诗派:代表人,孟郊、贾岛、卢仝、李贺。
他们追求奇绝险怪主张不平则鸣,愤世嫉俗。
笔补造化、追求新奇。
韩,奇而豪,孟,奇而苦。
李,奇而丽,共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政治诗:反映藩镇割据的叛乱,抨击宦官专权乱政,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
咏怀诗:表现抱负、热情,个人身世。
《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题诗:是他作品中有一部分以无题命名的诗,一部分截取首句前两个字的诗,题目与诗无关。
分为两部分,生命成长过程中社会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另是自在的矛盾冲突。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政治诗:反映藩镇割据的叛乱,抨击宦官专权乱政,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
咏怀诗:表现抱负、热情,个人身世。
《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题诗:是他作品中有一部分以无题命名的诗,一部分截取首句前两个字的诗,题目与诗无关。
分为两部分,生命成长过程中社会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另是自在的矛盾冲突。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相对略去爱情生活的外在方面而着重刻画烘染爱情相思的内在心理,创造性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喜欢用典,语言工丽深细,音律和美婉转,他的爱情诗严肃而不轻薄,清丽而不肤浅。
晚唐五代词:起源:词是随着隋唐宴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即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
诗歌+音乐=词。
词的特点:每首词都有音乐性的调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押韵的位置各词调不尽相同。
一首词为两阙最常见,长短句的句式,字声配合更为严密。
词的发展:最早来源于民间,发现最早的词是《敦煌曲子词》,到中唐文人参与创作,词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文人词成熟的标志。
韦庄的词疏而浅。
五代时期花间词派,后经历南唐阶段,以李煜冯廷己为代表的时期。
花间词: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进行词的创作的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的名誉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500首词,18个作家,温诗66首,韦庄48首,内容上将视野转向白裙之分,花柳风月,男女情爱,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眼里,主张崇尚雕饰,追求婉媚,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词在文辞、风格、意境上的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以后词体的发展基础。
李煜词作:清而不浮,艳而不淫的清丽风格。
艺术成就:王国维称之是以血写书者也。
流传下来30多首,质量高,一流。
前期写宫中生活,后期写亡国之恨。
李煜词的特点:感情真,本色书写,多用口语白描,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亡国恨,率真令人感动,(春花秋月何时了》...)不娇柔做作,语言生动,鲜明通俗,其词有清水出芙蓉之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京本通俗小说》是明代印宋人话本,保存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白话小说。
宋代政治状况与文人的参政意识:送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统治王朝,文官是基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文人政治家官员三位一体,科举制度非常完备。
文人自觉的依附政权。
晏殊的《珠玉词》‘北宋倚声家初祖’被人这样称。
是送人给后人留下的第一部词集。
柳永在词史上的特殊贡献: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文人,使用新曲调,写许多长调词,开拓了词的题材,他讲都市风貌、市民生活。
示意文人的羁旅愁绪都带进了词的领域。
一反诗词多用比兴传统手法,创造性的运用赋体层层铺叙的手打来抒情写景,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以及在口语俗语上的创新。
宋初诗坛:白体:宋初效仿白居易的一批诗人,代表:徐铉,李昉,王禹偁,风格上追求浅近清雅,写闲适生活。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人,由于宋人经常把他们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晚唐体。
诗歌意境清幽。
代表,林逋、魏野、寇准,潘。
《山园小梅》。
西昆体:走李商隐一路的诗歌风格,讲究用典辞藻,真宗时期,以杨仑、刘筠、钱唯演为首的一批馆阁诗人。
《西昆酬唱集》西昆体风靡一时,作于皇家图书馆。
他们的作品带有和平时期雍荣典盛的气势,区别于五代以来作品中的衰飒之感,追求华丽典雅,雕章丽句为创作主流。
西昆体的优长与不足:优:精致含蓄,丰赡开阔。
不足:只有形式,内容不生动,内涵性不强,堆砌典故,没有浑然一体之感。
有明显的娱乐性,与道统文学相抵触,贵族化的倾向。
张先:第一个创作慢词的人。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二人都是江西人,诗派中大多数人都受到黄庭坚的指点,所以在诗风、题材上相近,喜好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主要作家吕本中、曾几、陈与义。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永嘉四灵:四个都是永嘉人,徐照、徐玑、翁卷、江湖派诗人:宋初批评五代文风:柳开首倡韩柳古文“文道合一”欧阳修在北宋散文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倡古文,反对时文,扭转了当时文坛风气,主张文以致用,反对百事不关心、反对舍近求远。
主张文道结合,虽反对骈文,但只要合情理,就是好文章。
创立平易畅达的文风,对后世文坛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的诗歌主张:诗穷而后工。
欧阳修的诗歌特点:重视诗歌的趣味性,与现实人生相关联系。
但他反应现实的诗歌并不多,大多表现个人生活经历抒发个人情怀。
以文为诗,即长诗,他的诗歌中有固体长诗,多发议论,铺排叙事,散文化。
重视诗歌的形式、语言、字句、音节的把握。
诗歌理智性,他的文章比诗写的好。
王安石:文章:直陈己见,简洁峻切,文笔犀利,逻辑性强,称精工体。
精工体:指在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
多以绝句为主,风格上寓悲壮于闲淡,雅丽精绝,锻炼技巧。
特点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复归唐人清雅,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崎岖处,是江西诗派的先驱。
苏轼的诗: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清雄。
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始终吧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超越技巧,作诗挥洒如意,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
清人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一大家也。
”5.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
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相互渗透,互相调节。
12、苏轼的词词学观念:轼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从文体观念将词提高到了与词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现实与诗的相互通渗提供了理论依据。
2.“自是一家”他在《与鲜于了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刘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提出词名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3.“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13、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苏轼的散文:肯定作者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哲学思考方面的作用。
散文写作方面重视以意为主。
反对拘泥崇尚自然。
黄庭坚的诗学观: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整个诗歌创作贯彻求新求变的精神,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才学为诗。
用典故古语翻陈出新。
“黄庭坚体”或“山谷体”:章法上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修辞上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声律上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的园熟的声调。
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同时,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易安体的内容:易安体其词与生活相激荡,音调清晰,格调高秀,前期写青春的憧憬,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期写孀居的清苦,同时融入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感。
易安体的艺术风格: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语言独具特色,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经他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