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千年土红糖
义乌红糖的内容和形式

义乌红糖1. 引言义乌红糖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产自浙江省义乌市。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义乌红糖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点和营养价值,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历史背景义乌红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当时,红糖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享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糖逐渐普及到普通人家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制作工艺义乌红糖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3.1 筛选原料选择优质的甘蔗作为原料是制作优质红糖的第一步。
甘蔗要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没有任何损坏或变质的部分。
3.2 榨汁将筛选好的甘蔗放入榨汁机中,榨出甘蔗汁。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确保榨出的汁液清澈纯净。
3.3 煮制将甘蔗汁倒入大锅中,用文火慢慢煮制。
在煮制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糖分结晶。
这个过程需要掌握火候和时间,以确保糖分充分溶解并达到理想的浓度。
3.4 凝固和成型在煮制完成后,将糖浆倒入模具中凝固。
凝固后的红糖呈现出深红色,并具有坚硬而易碎的质地。
4. 特点义乌红糖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4.1 颜色鲜艳义乌红糖呈现出深红色,给人一种诱人的感觉。
这是由于其制作工艺和原料选择所决定的。
4.2 口感香甜义乌红糖具有浓郁的甘甜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它的口感细腻而顺滑,犹如融化在口中的美味。
4.3 营养丰富义乌红糖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蔗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它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能量补充剂,可以提供持久的能量。
5. 营养价值义乌红糖的营养价值丰富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成分和其对健康的益处:5.1 蔗糖蔗糖是义乌红糖的主要成分,提供能量和甜味。
适量摄入蔗糖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并改善心情。
5.2 维生素义乌红糖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群,如维生素B1、B2和B6等。
这些维生素对于身体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5.3 矿物质义乌红糖富含铁、钙、锰等矿物质。
义乌红糖麻糍的作文

义乌红糖麻糍的作文在众多的美食中,有一种味道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那便是义乌红糖麻糍。
记得第一次与红糖麻糍相遇,是在义乌的一个老巷子里。
那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青石板路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一丝若有若无的香甜气息。
我带着满心的好奇,顺着那股诱人的香味,走进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店门口挂着一块有些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义乌红糖麻糍”几个大字。
店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熟练地忙碌着。
她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专注和热情。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老奶奶制作红糖麻糍。
只见她先从一个大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糯米粉,放在一个大大的竹匾里。
然后,她用双手轻轻地揉搓着糯米粉,那动作轻柔得就像是在抚摸着一件珍贵的宝贝。
在她的巧手下,糯米粉渐渐变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
接下来,老奶奶揪下一小块面团,用手掌压扁,再放入一勺红糖馅料。
那馅料看起来黑乎乎的,还闪着亮晶晶的光泽,应该是刚刚熬制出来的,热气腾腾,香甜的味道直往我的鼻子里钻。
老奶奶把馅料包好,搓成一个圆球状,然后放在一旁的木板上。
这时,旁边的炉灶上正烧着一锅热油。
等油热得微微冒烟,老奶奶就把麻糍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
只听见“滋啦”一声,麻糍瞬间在油锅里翻滚起来,像是在欢快地跳舞。
不一会儿,麻糍的表面就变得金黄酥脆,还鼓起了一个个小泡泡。
老奶奶用筷子把麻糍夹出来,放在一个铺满了白糖的盘子里。
麻糍在白糖里打了个滚,就像是穿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她把麻糍递给我,笑着说:“小姑娘,尝尝看,这可是我们义乌的特色哟!”我接过麻糍,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哇,那一瞬间,我的味蕾仿佛被点燃了!外皮酥脆,内里软糯,红糖馅料甜而不腻,还带着一股浓郁的焦香。
白糖在嘴里嘎吱嘎吱地响,更是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口感。
我一边吃着,一边看着老奶奶继续忙碌。
她的动作虽然缓慢,但却充满了力量和韵律。
每一个麻糍,都像是她用心孕育的孩子,饱含着她的深情和期待。
从那以后,我每次去义乌,都会特意去寻找那家小店,去品尝那份独特的美味。
谈义乌市红糖产业的科学发展

谈义乌市红糖产业的科学发展摘要阐述了义乌市科学发展红糖产业的途径,包括:抓糖蔗良种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抓耱厂环境治理,提高红糖卫生质量;抓制糖工艺改造,提高红糖的经济效益;抓新产品开发和多元化生产,提高红糖的附加值;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以期指导义务市,做大做强红糖产业。
关键词缸糖产业;科学发展;浙江义乌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68-01义乌红糖有着4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与火腿、蜜枣一起称之为“义乌三宝”,早已蜚声海内外。
可是。
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
受国际低糖价的影响,义乌红糖及其产业逐渐步人困境,糖蔗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全市从2000多公顷跌到200hm2,红糖产量从2万吨降至2000t,传统产业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红糖产业,义乌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义亭镇西楼等村建立了面积166.67hm2的糖蔗重点保护开发基地,并选用优质品种,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努力改造加工环境,提升榨糖工艺,开发系列红糖产品。
从2005年起,在市政府的主导和扶植下,年年举办红糖文化节。
4年来,不仅使种蔗制糖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而且使红糖文化的底蕴得到充分展现。
如今红糖节越办越红火,还借助了红糖节这个平台,开辟了一条红糖休闲旅游之路,吸引了八方来客,每天有上万市民到红糖产区义亭、佛堂进行甜蜜之旅,逐步构建起产、加、销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力争做大红糖产业,做强红糖品牌,做深红糖文化。
1 抓糖蔗良种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红糖产业,首先是抓糖蔗良种推广。
这是一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办法,也是科技兴糖的必走之路。
然而,义乌市蔗区种植的糖蔗品种一直是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的老品种,这些品种的种性早已退化,同样的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而得到的回报是糖蔗产量低,单位面积产糖量少,每50kg原料蔗出红糖只有4kg,与南方蔗区的糖蔗优良品种相比出糖率要少1kg。
义乌红糖可持续性发展调研报告

1 义 乌 红 糖 可 持 续 性 发 展 课题 提 出的依 据
前一段 时 间 , 老科 技协 会 8名会员 组成 义乌 红糖 可持续 性发 展调 研组 。 深入 糖 区调 研 近 日又在 义亭 糖
d o i : 1 0 . 1 3 5 7 0 / j . c n k i . s c c . 2 0 1 5 . 0 , 3 7 ( 3 ) : 6 8 — 6 9
问题探讨
义 乌红糖可持续性发 展调研报告
曹 禄奶, 王时龙, 王桂芝, 吴德锋
( 浙江省 义乌 市老科 技工作 者 协会 . 义乌 3 2 2 0 0 0)
摘 要 : 分析 了义乌 红糖 可持 续性发 展 的 有利 条件 和 存在 问题 . 提 出 了可持 续性 发展 的措 施 与 建议
关 键词 : 红糖 : 可持 续 性发 展 : 措 施 建 议
中图分类号: ¥ 5 6 6 .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2 6 2 4 ( 2 0 1 5 ) 0 3 — 0 0 6 8 — 0 2
的小 商 品批 发市 场 , 是 离不 开义 乌红糖 文化 作用 的 。 据史料 记 载 : 义 乌制作 红糖 的历 史最早 可追 溯到 元朝 , 清 康熙《 义乌县 志 》 有制红 糖 的 内容 , 清嘉 庆 《 义乌县 志》 记 载清 乾 隆年 间 , 义乌 就有 农 民在 每年冬 春 季节 外 出敲 糖 换鸡 毛 , “ 糖担 ” 万担 。 用本 县 的土产 红糖 或饴 糖制成 糖饼 、 生姜 糖换 来鸡 毛 。后来糖 担 的货物 增加 小商 品 。
义乌红糖文化研究

义乌红糖文化研究【摘要】:义乌市场是金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市场文化起始于”拨浪鼓”文化,”拨浪鼓”文化又归根结底于”红糖”文化。
红糖-生姜糖-鸡毛换糖-流动货郎担-固定货郎担-小商品市场萌芽,形成一条鲜明的文化发展脉络。
红糖文化可以看作是义乌市场文化的基本因子。
追本溯源”义乌青”,重现勤耕好学义乌人的奋斗历史,发现优良传统的宝贵价值,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新生。
【关键词】:义乌; 红糖文化; 商业文化义乌市场源于“鸡毛换糖”,“鸡毛换糖”源于糖蔗种植,义乌与红糖有不解之缘。
义乌的商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红糖文化和红糖文化的延伸。
一、红糖文化溯源1. 糖蔗引入。
红糖是义乌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产品,义乌的种蔗制糖历史已有400余年了。
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顺治年间,从温州得种(糖梗),乃竞栽种之。
”佛堂燕里村人贾惟承首先从温州引进种蔗制糖之法,燕里村是义乌“甜蜜事业”的发源地。
2. 糖蔗种植。
20世纪20年代,糖蔗产区以义亭、佛堂为主,30年代开始逐渐扩大,遍及全县。
种蔗制糖的最盛时期是民国35年(1946年),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居全省首位,成为省重点产糖区。
每年冬至前后,大批的甘蔗成熟了,一眼望去真的是甘蔗林青纱帐。
到处是糖蔗,村村镇镇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糖香。
成为“糖蔗之乡”、“国家级糖料基地” 、“红糖之乡”。
3. 精品红糖。
1929年,“黄培记号”义乌红糖在西湖博览会上获特等奖。
到上世纪中期,糖蔗种植面积和红糖产量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最多时,仅义亭镇的糖蔗种植面积就达7000多亩,红糖产量占金华市的1/3,红糖成为义乌的农业传统产品和拳头产品。
4. 义乌三宝。
红糖、蜜枣、火腿并称为“义乌三宝”。
由于义乌红糖选用“青皮糖梗”为原料,熬榨的红糖色泽略呈青灰色,于是人们就称它为“义乌青”。
义乌红糖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
同时含铁量较高,人体需要的锰、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较多。
义乌乡村的红糖故事

义乌乡村的红糖故事作者:吕斌来源:《文化交流》2015年第02期2014年1月5日,坐落在义乌市佛堂古镇老街上的义红红糖文化艺术馆正式开馆。
去年冬天,初霜已降,义乌乡村的早晨一片寒意。
薄薄的淡阳洒在冰冷的陶泥上,雕塑师王泽和心里却满是暖流。
他正在为“义乌红糖古法制作”系列雕塑做最后的完善定型:对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对每一次改进充满敬意,因为,义乌红糖从古到今被视作义乌风物与精神的标识和象征。
坚持一个梦想在义乌美术界,王泽和似乎有些“默默无闻”,这是他的做人做事的低调秉性使然。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泽和进入义乌市上溪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工艺美术,当时,该校有金心明、陶洪寿等国内知名书画家开设的课程,王泽和得到启蒙,受益匪浅。
尤其是,在纯粹学习的环境中,老师们对艺术的执着,深深影响了王泽和以后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创作风格。
王泽和最初接触的是木雕与泥塑,他从中找到了很大的人生乐趣,并一直坚持着。
“搞这门技艺,的确需要铁棒磨成针的‘笨功’和韧性。
”这是王泽和的最深体会。
学校毕业后,王泽和一直专攻木雕,也习泥塑。
他曾南下广东拜在东阳木雕名师马彩华门下当学徒,也曾向台湾雕刻名师蔡春贵(业界称“阿贵师”)学习。
回到义乌,他去了当地一家佛事木雕厂工作。
谦逊的王泽和深知艺术世界的博大精深。
平时,王泽和白天习木雕,晚上练泥塑,通过不断实践提升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形象的塑造、雕塑语言的运用能力。
稍有空暇,他又大量阅读中华传统典籍,汲取文化养分。
从2007年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王泽和常去中国美院雕塑系听课,学习西方雕塑理论和创作方法,有疑问向教授和同学请教。
师生们都很乐意帮助这位好学的“走读生”。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多年在木雕厂的工作锻炼,使王泽和从草泽中成长为资深雕刻师。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把关的产品行销国内,并出口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
他又曾被浙江普陀佛顶山、福建莆田凤凰山、辽宁丹东五龙山等地多座古刹特邀,留下作品。
他多次在国内工艺美术界的多项比赛中获奖,2014年在福建莆田,他参加第六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一举夺得榜眼之荣誉。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400字(通用30篇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400字(通用30篇写家乡特产的作文1我的家乡在顺德大良,那里有很多美味的土特产,例如说:双皮奶、牛乳、南乳花生等,让我来介绍介绍吧!双皮奶,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有两层,第一层甘甜,第二层柔嫩,那甘甜可和糖媲美,但又不腻;那柔嫩,可和豆腐脑媲美,但它却带着一种香甜,回味无穷。
牛乳,顾名思义,就是用牛奶做的奶制品。
从牛奶起经过好几道工序,滑而不腻的牛乳就做好了,好的牛乳是用手工做的,那种牛乳才不失传统之味。
龙耳,是北方的叫法,因形状酷似耳朵,其味又百变而得名。
龙耳,经过李禧记的改良,又香又脆又多味,有南乳味、原味、芝麻味,十分多样化。
南乳花生,有着南方的味道,精选大粒,3~4颗以上的花生,经过多道工序,让你吃一粒,就口有余香,让你恨不得再吃一粒,一粒又一粒,一包转眼间就吃完了。
我爱顺德的人民,是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如此多的土特产。
它们非常好吃,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是经过几代人之手传下来的呢?我爱大良,我爱顺德,但我更爱祖国和劳动人民,祖国给了我们生活,劳动人民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我爱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2我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的古城。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美食,豆腐面。
豆腐面十里飘香,走在大街上,一闻到豆腐面的香气就不由自主地走进店里,想要一饱口福。
豆腐面的看相也好,富有弹性的粗面条浸在红红的汤里,一块块金黄色的油炸豆腐伴着绿色的香菜,晶莹的绿豆芽散落其间,真是令人垂涎三尺!豆腐面的做法也比较简单,店里来了客人,随手抓起一把粗面条,丢入已经烧开水的大锅中煮上一会儿。
将煮熟的面条捞进碗里,加上汤水,倒上红红的辣油,在丢入早已炸好的豆腐和切好的香菜,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豆腐面就做成了。
再吃豆腐面的时候也非常有意思,吃面条的时候,我喜欢把面条和豆腐都卷到筷子上,然后张大嘴,一口吃进嘴里,然后再慢慢地嚼,让豆腐面浓浓的香味与辣味在口腔里荡漾,然后一下子将它们吞下,再嚼上一口又脆又爽口的豆芽,把那一股香浓的味道和豆芽的清爽结合起来,真的是无比美味呀!有一次,我再吃豆腐面的时候,店主刚上上来我就迫不及待的大吃了起来,很快就把面吃完了,汤还是烫的,于是我抱起了碗就大口大口地喝汤,结果没想到辣到嗓子眼了,我眼泪都出来了,还好旁边有一碗凉豆浆。
义乌红糖简介

义乌红糖简介(2011年01月摘于相关文献——梁旭平)渊源义乌红糖是浙江义乌著名的三大土特产之一,主产区在义亭镇。
因其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义乌青”,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早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别奖;1961年,前苏联向我国催讨国债,指名要义乌红糖给他们抵债,是义乌著名的大宗土特产之一。
义乌红糖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
它加工工艺特殊,未经提纯,保留养分较多。
据分析,每500克红糖中含钙450毫克,合磷300毫克,含铁50毫克,人体必需的锰、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很多;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和烟酸等成分,是红糖中的上品。
具有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等诸多功效。
产妇食之,能恢复元气,丰富乳汁;儿童食之补钙助育,增强体质;患急性肝炎的病人,适当服食红糖,能减少体内蛋白质消耗,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红糖有补血的功效,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用热水冲泡而饮不失为吃红糖的最好方法,另外红糖多见于蛋汤,红枣汤中。
所以,红糖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而且是一种具有生热祛寒、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的滋补佳品,亦是具有良好药效的土药材。
义乌用糖蔗榨制红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用竹蔗(青皮糖梗)为原料,绞取蔗水,用铁锅煎熬制作而成。
据本县合作乡店里村《贾氏宗谱》记载:“贾维承,号明山,生于明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
成人后,人刚毅,善学善识,广游四方,交友甚多。
于清顺治年间,客游闽越,时值绞蔗做糖,便专心留意,摹其木制糖车式样,教人仿做成功,取其糖蔗绞榨红糖。
邑人享其美,利至今。
”可知红糖加工起源大概。
糖蔗种植则远在此之前,但只当鲜果食用。
红糖排毒美白,美容养颜,抗氧化,抗衰老:红糖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容易被吸收,所以经常吃红糖或者用它敷面,可以美白、排毒。
从红糖中提炼的天然成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及维C,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美白产品,而且绝对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乌千年土红糖
作者:张海滨
来源:《中国扶贫》2014年第04期
在有着现代糖乡之称的义乌市义亭镇西楼村,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其中红糖煎糖方法一直流传至今,但木车牛力绞糖方法已经完全被机械所代替。
如今,义乌的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有望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蔗古称“柘”、“石蜜”,在浙江已有1500多年栽培历史。
义乌于公元11世纪(宋代)已有甘蔗种植,并用石碾子或石臼榨取蔗水进行熬制红糖。
不过,用牛拉木车绞糖始于17世纪初。
据《义乌县志》载,清顺治年间,燕里太公贾维承,客游粤越,模仿糖车之式,教人种植甘蔗,制成义乌红糖。
义乌传统的牛拉木榨糖车(俗称木糖车)都是在露天工作,它与记载中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差不多,都是用两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各做凸凹型滚齿的雌雄捃子(俗称糖车捃)互相契合,安装在上下两块大木板(俗称糖车板)中间;木板两头各装两根天地顶柱固定在地上。
其中凸齿圆木滚筒的上轴,长于上板约40厘米,上装一根弓型的大弯木(俗称糖车犁车犁穹)。
牛拉动糖车犁穹,使雄捃转动,带动雌捃,糖蔗一旦插入夹缝中,就被轧扁,流出的糖蔗水,叫头糖。
糖蔗水顺着捃子流过下板沟槽进入一口装糖水的缸内。
被轧过的糖蔗从糖车捃的另一面缝中出来,有人接渣(俗称糖壳)。
待一捆糖蔗轧完,接糖壳的人马上把刚轧的糖壳抱到前面重轧,轧第二遍的时候,拉糖车的牛就比较吃力了。
轧了两遍的糖蔗已成为一片片渣,但还有糖汁,所以还要轧第三遍。
轧第三遍时牛最吃力,在后赶牛的人往往用肩顶推糖车犁穹,以助牛一臂之力。
以往,以轧满一缸糖水来计时计酬,一般轧满一缸糖水就换一头牛,一部木榨糖车不分昼夜地由三四头大耕牛轮换拉转。
由于糖车轧糖蔗,如绞花机绞棉花,所以义乌人叫“绞糖”。
从贾维承引进糖蔗制成义乌红糖的17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燕里的红泥山坡地和黄沙滩上就种起了一片片糖蔗。
由于有了红糖,燕里成了义乌甜蜜事业的发源地。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朝乾隆时期,义乌人就以红糖加工成糖饼、棒棒糖、芝麻糖、生姜糖等产品,挑起货郎担,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敲糖换鸡毛”。
好的鸡毛加工成出口商品,销出去赚钱,差的鸡毛用来肥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敲糖帮”走向全国各地,在鸡毛换糖的基础上不断打开销路,催生了小商品交易,激发了成千上万义乌人走上经商道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义乌历史上种蔗制糖的最盛时期。
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生产的红糖在西湖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义乌青红糖从此名声大振,一直畅销全国各地,有的还远销国外。
1946年,义乌的糖蔗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居全省首位,成为省重点产糖区。
随着工业的发展,义乌红糖的加工也经历了一个纯手工、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抗日战争前普遍采用牛拉木车(或石头滚子)的落后办法榨糖,在当时的义亭镇有个上海人开始用压榨机榨糖,效率倍增,使这个村的农民开始尝到了体力消耗少、功效高的甜头,给周围农民大开了眼界。
接着,佛堂镇又有人开始用改良办法制取赤砂糖。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义乌糖的质量和解决农民的繁重体力劳动,曾作过很多努力。
1956年前后,义亭的雅文楼、王宅乡的东山、合作乡的晓联办了半机械化糖厂,用动力压榨,用改进了的土法熬糖,制的仍然是红糖。
直到1965年12月,一座日榨鲜蔗500吨的完全机械化的糖厂,终于在佛堂镇西北的杨宅村附近拔地而起(1982年已扩大为日处理1000吨),与此同时,广大农村也逐步采用了机械压榨。
到上世纪70年代,几百年来的牛拉土榨
办法已全部被淘汰,牛拉木榨糖车被放进仓库,木车牛力绞糖也成为一些上了年纪的义乌人的甜蜜记忆。
为开发义乌红糖产业,弘扬红糖文化,提高义乌红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2005年开始,义亭镇每年都要举办“义乌红糖文化节”。
11月18日,第四届“义乌红糖文化节”开幕式上,西楼村在现场安排了木车牛力绞糖表演,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