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方案

合集下载

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第一章绪论1.1 集中供暖旳发展概述集中供暖是在十九世纪末期, 随着经济旳发展和科学技术旳进步, 在集中供暖技术旳基本上发展起来旳, 它运用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 由集中旳热源向一种都市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

集中供暖不仅为都市提供稳定、可靠旳热源, 改善人民生活, 并且与老式旳分散供热相比, 能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 具有明显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1 国外集中供暖发展概况集中供暖方式始于1877年, 当时在美国纽约, 建立了第一种区域锅炉房向附近14家顾客供热。

20世纪初期, 某些工业发达旳国家, 开始运用发电厂内汽轮机旳排气, 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热, 其后逐渐成为现代化旳热电厂。

在上世纪中,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来, 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旳城乡集中供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旳集中供暖事业长期以来是实行以积极发展热电厂为主旳发展政策。

原苏联集中供暖规模, 居世界首位。

地处寒冷气候旳北欧国家, 如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集中供暖事业发展迅速, 都市集中供暖普及率都较高。

据1982年资料, 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 集中供暖普及率为35%;丹麦集中供暖系统遍及全国城乡, 向全国1/3以上旳居民供暖和热水供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废墟中进行重建工作, 为发展集中供暖提供了有力旳条件。

目前除柏林、汉堡、慕尼黑等都市已有规模较大旳集中供暖系统外, 在鲁尔地区和莱茵河下游, 还建立了联结几种都市旳城际供暖系统。

在某些工业发达较早旳国家中, 如美、英、法等国家, 初期多以锅炉房供暖来发展集中供暖事业, 锅炉房供暖占较大比例。

但是这些国家已非常注重发展热电联产旳集中供暖方式。

1.1.2 国内集中供暖发展概况国内都市集中供暖真正起步是在50年代开始旳, 党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 特别是国务院1986年下发《有关加强都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旳报告》, 对国内旳集中供暖事业旳发展起到了极大旳推动作用。

换热器控制系统原理说明

换热器控制系统原理说明

换热机组及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一.机组及控制组成如下图1:
图1、系统工作原理图
1、板式换热器;2.加压水泵;3、纯净水箱;4、温度控制阀;5、液位传感器;6、温度传感器;7、控制柜二.控制原理及逻辑关系如下图2:
图2、逻辑控制图
三.技术方案说明:
本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加压水泵;纯净水箱;温度控制阀;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控制柜等7大部分及其他一些管路、阀门、支座等结构组成。

1、控制柜通过柜体上的启停按钮来控制加压泵(2)的启动和停止,开启前先检
测水箱水位信号,确认水量充足后开启;温度控制器和水泵频率控制器安装在控制柜内;
2、水泵的转速由安装在控制柜内的水泵频率控制器调节,由此来调节水量;
3、控制柜接受来自温度传感器的热水温度信号,通过控制器调节温度控制阀(6)
的开度达到使换热器加热纯净水到要求的温度;
4、运行中若蒸汽量充足,则温控阀调节蒸汽量到设定温度,当蒸汽量不足时,则
温控阀开到最大后,减小供水量,使出水温度保持恒定,随着蒸汽量的恢复增大,逐渐增大水泵频率,频率达到最大后,则开始关小温控阀开度,减小供汽量来控制水温。

5、纯净水箱液位满时,通过液位传感器将信号传到控制柜,再传到纯净水制取系
统停止制取纯净水,反之开始制取纯净水;
6、水泵采用一用一备工作方式,当其中一台水泵或其控制回路故障时,可切换到
另一台投入工作,增加系统运行可靠性。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

1.E-0101B混合加热器设计为确保混合加热器(E-0101B)中MN(亚硝酸甲酯),CO(一氧化碳)的出口温度为408K,选用0.68Mpa,408K的加热蒸汽加热入口温度为294K的工艺介质。

为保证生成物的产量,质量,及最终生成物的转化率,且工艺介质较稳定,蒸汽源压力较小,变化不大,因此针对此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设计一个换热器的反馈控制方案。

1.1换热器概述换热器工作状态如何,可用几项工作指标加以衡量。

常用的工作指标主要有漏损率、换热效率和温度效率。

它们比较全面的说明了换热器的特点和工作状态,在生产和科学试验中了解这些指标,对于换热器的管理和改进都是必不可少的。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1.2换热器的分类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换热器的具体分类如下:一按传热原理分类:间壁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复式换热器二按用途分类:加热器,预热器,过热器,蒸发器三、按结构分类: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此设计要求是将进料温度都为297.99K的MN(亚硝酸甲酯)和CO(一氧化碳)加热到出口温度为473K,所以我们经过调查研究,综合比较之后选择了管壳式(又称列管式) 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

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换热器温度控制.

换热器温度控制.

任务一 强制对流换热器温度控制
将实验装置电源插头接到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 打开电源三相带漏电保护空气开关,电压表指示380V。 打开总电源钥匙开关,按下电源控制屏上的启动按钮, 即可开启电源。 开启相关仪器和计算机软件,进入相应的实验。 运行组态软件,进入相应的实验,观察实时或历史曲 线,待水温基本稳定于给定值后,将调节器的开关由 “手动”位置拔至“自动”位置,使系统变为闭环控制 运行。待基本不再变化时,加入阶跃扰动(可通过改变 设定值来实现)。观察并记录在当前比例P时的余差和 超调量。每当改变值P后,再加同样大小的阶跃信号, 比较不同P时的ess和σp 。
任务一 强制对流换热器温度控制
任务一 强制对流换热器温度控制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Forced Convection Heat Exchanger
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操作多种温度控制系统。 2.能够对温度控制系统PID整定。
知识目标 :1.温度控制系统分析。 2.比例积分(PI)调节器控制。 3.比例微分调节器(PD)控制。 4. 比例积分微分(PID)调节器控制
任务一 强制对流换热器温度控制
五、安全提示
实验前,锅炉内胆的水位必须高于热电阻的测 温点。 给定值必须要大于常温。 实验线路全部接好后,必须经指导老师检查认 可后,方可通电源开小组汇报
——操作
任务一 强制对流换热器温度控制
七、总结
作出比例调节器控制时,不同P值时的阶跃响 应曲线,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分析PI调节器控制时,不同P和I值对系统性能 的影响? 绘制用PD调节器控制时系统的动态波形。 绘制用PID调节器控制时系统的动态波形。
任务一 强制对流换热器温度控制

热交换器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热交换器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热交换器温‎度控制系统‎一.控制系统组‎成由换热器出‎口温度控制‎系统流程图‎1可以看出‎系统包括换‎热器、热水炉、控制冷流体‎的多级离心‎泵,变频器、涡轮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

图1换热器‎出口温度控‎制系统流程‎图控制过程特‎点: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是‎由温度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出口温度)组成闭合回‎路。

被调参数(换热器出口‎温度)经检验元件‎测量并由温‎度变送器转‎换处理获得‎测量信号c‎,测量值c与‎给定值r的‎差值e送入‎调节器,调节器对偏‎差信号e进‎行运算处理‎后输出控制‎作用u。

二、设计控制系‎统选取方案‎根据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简单控制‎系统和复杂‎控制系统。

其中在换热‎器上常用的‎复杂控制系‎统又包括串‎级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对于控制系‎统的选取,应当根据具‎体的控制对‎象、控制要求,经济指标等‎诸多因素,选用合适的‎控制系统。

以下是通过‎对换热器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确定合适的‎控制系统。

换热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冷流体和热‎流体分别通‎过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通过热传导‎,从而使热流‎体的出口温‎度降低。

热流体加热‎炉加热到某‎温度,通过循环泵‎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出口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附近。

冷流体通过‎多级离心泵‎流经换热器‎的壳程,与热流体交‎换热后流回‎蓄电池,循环使用。

在换热器的‎冷热流体进‎口处均设置‎一个调节阀‎,可以调节冷‎热流体的大‎小。

在冷流体出‎口设置一个‎电功调节阀‎,可以根据输‎入信号自动‎调节冷流体‎流量的大小‎。

多级离心泵‎的转速由便‎频器来控制‎。

换热器过程‎控制系统执‎行器的选择‎考虑到电动‎调节阀控制‎具有传递滞‎后大,反应迟缓等‎缺点,根具离心泵‎模型得到通‎过控制离心‎泵转速调节‎流量具有反‎应灵敏,滞后小等特‎点,而离心泵转‎速是通过变‎频器调节的‎,因此,本系统中采‎用变频器作‎为执行器。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设计(论文)--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设计(论文)--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气工程学院教研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课程设计(论文)题目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在某生产过程中,冷物料通过热交换器用热水(工业废水)和蒸汽对进行加热,工艺要求出口温度为140±2℃。

当用热水加热不能满足出口温要求时,则在同时使用蒸气加热,试设计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

1.技术要求:测量范围:0-180℃控制温度:140±2℃最大偏差:5℃;2.说明书要求:确定控制方案并绘制原理结构图、方框图;选择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给出具体型号;确定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以及控制器正反作用方式;若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数字控制系统应给出系统硬件电气连接图及序流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目录第1章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第2章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论证 .................................................................第3章系统内容设计.....................................................................................................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2 流量变送器的选择 ...............................................3.3 调节器的选择 ...................................................3.4 执行器的选择 ...................................................3.5 变送器的选择 ...................................................3.6 调节阀的选择 ...................................................第4章系统性能分析. (X)4.1参数整定........................................................4.2.控制算法的确定 (X)第5章课程设计总结 (XX)参考文献 (XX)第1章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概述换热器的应用广泛,比如中央空调系统,机械润滑油冷却系统,制药消毒系统,饮料行业消毒系统,船用冷却,化工行业特殊介质冷却系统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

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

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毕业设计说明书GRADUATE THESIS论文题目: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摘要换热器作为一种标准工艺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动力工程领域和其他过程工业部门。

以工业上常用的列管式换热器为例,热流体和冷流体通过对流热传导达到换热的目的,从而使换热器物料出口温度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但由于目前制造工艺的限制,控制方式的单一性,换热器普遍存在控制效果差,换热效率低的现象,造成能源的浪费。

如何提高换热器的控制效果,提高换热效率,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状况,具有长远的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对SMPT—1000实验平台换热器的研究,对于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的控制,使用PID控制来进行调节,通过不断的调整其参数,确定一个比较准确的参数值,通过调整冷水阀的开度调整其流量来控制热流的出口温度。

本设计利用PCS7来完成整个系统自动控制,通过PCS7软件对系统进行硬件和软件组态,完成控制出口温度的编程,最后通过人机界面监控维护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关键词换热器;温度;PID控制;PCS7AbstractHeat exchanger as a standard process equip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ower engineering and other process industries. In the industry commonly use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for example, the hot fluid and cold fluid heat transfer by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so that the heat exchanger outlet temperature of the material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However, a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nstraints, control unity, common heat exchanger control is poor, the phenomenonof low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resulting in waste of energy. How to improve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heat exchanger to improv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to ease China's energy shortage situation, have long-term significance.The design comes from the SMPT-1000 test platform research exchanger for heat exchanger outlet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use of PID control to adjust, through continuous adjusting its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a more accurate parameter values by adjusting opening of the cold water valve to control the flow of adjustment of the outlet temperature of the heat flow.This design uses PCS7 to complete the system of automatic control by PCS7 software on the system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figuration, complete control of the outlet temperature of the programming, the last operating normally by HMI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Keywords Heat;temperature; PID control; PCS7目录 TOC \o "1-3" \h \z \uHYPERLINK \l "_Toc421781690" 摘要 PAGEREF_Toc421781690 \h IHYPERLINK \l "_Toc421781691" Abstract PAGEREF_Toc421781691 \h IIHYPERLINK \l "_Toc421781692" 目录 PAGEREF_Toc421781692 \h IIIHYPERLINK \l "_Toc421781693" 第1章绪论 PAGEREF_Toc421781693 \h 1HYPERLINK \l "_Toc421781694" 1.1换热器设备 PAGEREF_Toc421781694 \h 1HYPERLINK \l "_Toc421781695"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PAGEREF _Toc421781695 \h 1HYPERLINK \l "_Toc421781696"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史PAGEREF _Toc421781696 \h 2HYPERLINK \l "_Toc421781697" 1.4本设计主要内容 PAGEREF_Toc421781697 \h 4HYPERLINK \l "_Toc421781698" 1.5 本章小结 PAGEREF_Toc421781698 \h 4HYPERLINK \l "_Toc421781699" 第2章系统工艺流程及算法控制PAGEREF _Toc421781699 \h 5HYPERLINK \l "_Toc421781700" 2.1 SMPT-1000实验平台及换热器PAGEREF _Toc421781700 \h 5HYPERLINK \l "_Toc421781701" 2.2 换热器 PAGEREF_Toc421781701 \h 6HYPERLINK \l "_Toc421781702" 2.2.1 高阶换热器 PAGEREF_Toc421781702 \h 6HYPERLINK \l "_Toc421781703" 2.2.2换热器工作原理 PAGEREF _Toc421781703 \h 6HYPERLINK \l "_Toc421781704" 2.3 PID控制 PAGEREF_Toc421781704 \h 7HYPERLINK \l "_Toc421781705" 2.3.1 PID基本介绍 PAGEREF_Toc421781705 \h 7HYPERLINK \l "_Toc421781706" 2.3.2 参数整定 PAGEREF_Toc421781706 \h 10HYPERLINK \l "_Toc421781707" 2.3.3 主要功能和应用 PAGEREF _Toc421781707 \h 12HYPERLINK \l "_Toc421781708" 2.4控制系统的设计 PAGEREF_Toc421781708 \h 13HYPERLINK \l "_Toc421781709" 2.4.1温度控制特点 PAGEREF_Toc421781709 \h 13HYPERLINK \l "_Toc421781710" 2.4.2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PAGEREF _Toc421781710 \h 13HYPERLINK \l "_Toc421781711" 2.5本章小结 PAGEREF_Toc421781711 \h 15HYPERLINK \l "_Toc421781712" 第3章基于PCS7实现系统控制PAGEREF _Toc421781712 \h 16HYPERLINK \l "_Toc421781713" 3.1 PCS7简介 PAGEREF_Toc421781713 \h 16HYPERLINK \l "_Toc421781714" 3.2 PCS7作用 PAGEREF_Toc421781714 \h 16HYPERLINK \l "_Toc421781715" 3.3 PCS7控制系统结构 PAGEREF _Toc421781715 \h 17HYPERLINK \l "_Toc421781716" 3.4工程项目的建立 PAGEREF_Toc421781716 \h 18HYPERLINK \l "_Toc421781717" 3.5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组态PAGEREF _Toc421781717 \h 19HYPERLINK \l "_Toc421781718" 3.5.1 硬件系统组成 PAGEREF _Toc421781718 \h 19HYPERLINK \l "_Toc421781719" 3.5.2 硬件选型选型以及通讯PAGEREF _Toc421781719 \h 20HYPERLINK \l "_Toc421781720" 3.5.3 操作员站组态 PAGEREF _Toc421781720 \h 22HYPERLINK \l "_Toc421781721" 3.5.4 网络连接组态 PAGEREF _Toc421781721 \h 23HYPERLINK \l "_Toc421781722" 3.6软件组态 PAGEREF_Toc421781722 \h 23HYPERLINK \l "_Toc421781723" 3.6.1系统软件程序 PAGEREF_Toc421781723 \h 23HYPERLINK \l "_Toc421781724" 3.6.2与硬件地址的连接 PAGEREF _Toc421781724 \h 24HYPERLINK \l "_Toc421781725" 3.6.3系统报警软件程序 PAGEREF _Toc421781725 \h 25HYPERLINK \l "_Toc421781726" 3.7人机界面创建 PAGEREF_Toc421781726 \h 25HYPERLINK \l "_Toc421781727" 3.8 过程趋势画面的创建 PAGEREF _Toc421781727 \h 26HYPERLINK \l "_Toc421781728" 第4章控制系统的投运 PAGEREF _Toc421781728 \h 28HYPERLINK \l "_Toc421781729" 4.1运前的准备工作 PAGEREF_Toc421781729 \h 28HYPERLINK \l "_Toc421781730" 4.2副环参数整定 PAGEREF_Toc421781730 \h 28HYPERLINK \l "_Toc421781731" 4.3主环参数整定 PAGEREF_Toc421781731 \h 28HYPERLINK \l "_Toc421781732" 4.4控制系统的仿真运行 PAGEREF _Toc421781732 \h 29HYPERLINK \l "_Toc421781733" 4.4.1 热流出口温度 PAGEREF _Toc421781733 \h 29HYPERLINK \l "_Toc421781734" 4.4.2 系统扰动测试 PAGEREF _Toc421781734 \h 30HYPERLINK \l "_Toc421781735" 第5章总结 PAGEREF_Toc421781735 \h 31HYPERLINK \l "_Toc421781736" 参考文献 PAGEREF_Toc421781736 \h 32HYPERLINK \l "_Toc421781737" 谢辞 PAGEREF_Toc421781737 \h 34第1章绪论1.1换热器概述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实训报告3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

实训报告3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

工程项目1 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03子项目3 换热器热流出口温度控制班级12电气自动化3 姓名项目日期2014-4-29一、项目目标1、掌握比例积分微分作用的控制规律PID控制器的使用2、巩固学习pid控制器参数工程整定方法/衰减震荡法/临界比例度法3、了解温度对象的特性和控制方法二、项目要求(一)工艺概述1、换热器工作原理换热器:又称为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

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

在其中进行换热的液体有两种,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换热器可分成加热器和冷却器两类。

工作原理:一种流体由管箱进入换热管(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壳程),由于两种流体存在温度差,于是通过管壁进行热量交换。

2、冷态开车1)在没有打开任何工程的前提下,在SMPT-1000监控环境中打开减温器工程Hex for control configuration.smpt。

2)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打开阀门/挡板控制配置对话框,确认阀门FV1103和FV1105均设置为手操状态。

3)将热流出口阀FV1105开度置为30%,观察热流流量FI1105的变化。

4)待FI1105稳定在2.5567kg/s时,将冷水入口阀FV1103开度置为30%,观察冷水流量FI1102、热流出口温度TI1104、冷水出口温度TI1103的变化趋势。

5)待TI1104稳定在130℃左右时,将热流出口阀开度置为50%,观察热流流量FI1105、热流出口温度TI1104、冷水流量FI1102、冷水出口温度TI1103的变化趋势。

(二)温度自衡过程1)将阀门FV1105固定开度为30,点击工具栏中的运行按钮,运行换热器工程。

2)将阀门FV1103固定到一个开度,待热流出口温度TI1104稳定之后记录下流量FI1102和温度TI1104的值。

3)将阀门FV1103调整到一个新的开度,待温度稳定之后记录流量和温度新的稳态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目录目录 (2)1、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换热器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用途...............................................................................................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控制系统 (3)控制系统的选择 (3)工艺流程图和系统方框图 (3)4、被控对象特性研究 (4)被控变量的选择 (4)操纵变量的选择 (4)被控对象特性 (5)调节器的调节规律的选择 (6)5、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的选用 (7)测温元件及变送器 (7)执行器 (10)调节器 (12)、仪表型号清单列表 (12)6、系统方块图 (13)7、调节控制参数,进行参数整定及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性能 (13)调节控制参数 (13)PID参数整定及系统仿真 (14)系统性能分析 (16)8、参考文献 (17)1、题目热交换器出口温度的控制。

2、换热器概述换热器的用途换热器又叫做热交换器(heat exchanger),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行换热的目的主要有下列四种:.使工艺介质达到规定的温度,以使化学反应或其他工艺过程很好的进行;.生产过程中加入吸收的热量或除去放出的热量,使工艺过程能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某些工艺过程需要改变无聊的相态;④.回收热量。

由于换热目的的不同,其被控变量也不完全一样。

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控变量是温度,为了使被加热的工艺介质达到规定的温度,常常取出温度问被控温度、调节加热蒸汽量使工艺介质出口温度恒定。

对于不同的工艺要求,被控变量也可以是流量、压力、液位等。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图换热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换热器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如下:冷流体和热流体分别通过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通过热传导,从而使热流体的出口温度降低。

热流体加热炉加热到某温度,通过循环泵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出口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附近。

冷流体通过多级离心泵流经换热器的壳程。

在换热器的冷热流体进口处均设置一个调节阀,可以调节冷热流体的大小。

图2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从传热过程的基本方程式可知,为了保证出口的温度平稳,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必须对传热量进行调节,调节传热量有以下几条途径:、调节载热体的流量。

调节载热体流量大小,其实只是改变传热速率方程中的传热系数K和平均温差△Tm,对于载热体在加热过程中不发生相变的情况,主要是改变传热速率方程的热系数K;而对于载热体在传热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情况,主要是改变传热方程中的△Tm。

、调节传热平均温差△Tm。

这种控制方案滞后较小反应迅速,应用比较广泛。

、调节传热面积F。

这种方案滞后较大,只有在某些必要的场合才采用。

④、将工艺介质分路。

该方案是一部分工艺介质经换热,另一部分走旁路。

在设计传热设备自动化控制方案时,要视具体传热设备的特点和工艺条件而定。

而在某些场合,当被加热工艺介质的出口温度较低,采用低压蒸汽作载热体,传热面积裕量又较大时,为了保证温度控制平稳及冷凝液排除畅通,往往以冷凝器流量作为操纵变量,调节传热面积,以保持出口温度恒定。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选择由于本次设计的任务控制换热器被加热物料出口温度,工艺过程主要就是冷热流体热交换,且外来干扰因素主要是载热体的流量变化,故选择单回路控制系统便可以达到预定的控制精度。

工艺流程图和系统方框图单回路控制系统又称为简单控制系统,是有一个被控对象、一个检测元件及变送器、一个调节器和一个控制器所构成的闭合系统。

单回路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分析设计,投资少、便于施工,并能满足一般的一般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图1、单回路控制系统方框图其中,被控变量:被加热物料的出口温度;操纵变量:载热体的流量。

如图所示:测量元件及变送器对冷物料出口温度进行测量,得到测量值Ym并传送给调节器,调节器把Ym与内部给定值 Ys比较得到偏差信号e按一定的调节运算规律计算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u号传送给执行器,执行器接收到控制信号u,自动的改变阀门的开度,改变蒸汽的流量。

4、被控对象特性研究换热器是传热设备中较为简单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通常它两侧的介质(工艺介质和载热体)在换热过程中均无相变。

换热器换热的目的是保证工艺介质加热(或冷却)到一定温度。

为保证出口温度平稳,满足工艺要求,必须对传递的热量进行调节。

被控变量的选择影响一个生产过程正常操作的因素很多,但并非对所有影响因素都要进行控制.被控参数是一个输出参数,应为独立变量,与输入量之间应有单值函数关系.对于换热器过程控制系统,人们最关心的是对换热器中介质即冷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的自动控制与调节,而在这两项当中,温度的自动调节又处于首位.因为出口水温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产量、效率及安全性,即本系统把换热器出口水温作为被控参数.操纵变量的选择在控制系统中,用来克服干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实现控制作用的变量就是操纵变量。

将出口温度维持在一定值,影响冷物料出口温度的有很多因素,比说冷物料的流量,载热体的流量,载热体的温度等。

冷物料是工艺所需要的,不能选用冷物料作为被控变量,而若选载热体温度作为操纵变量,改变其温度还需改变其他工艺过程如锅炉的温度,考虑工艺合理性,我选择对热流体流量进行控制,保证出口温度的稳定。

被控对象特性换热器系统在连续生产中,其控制原理可通过热量平衡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来分析,这个方案的控制流程图如图6。

图6 换热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为了处理方便,不考虑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流体失去的热量应该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热量平衡方程为:11i o 22o i q=G c T T G c T T =1122(-)(-)式中,q 为传热速率(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G 为质量流量;c 为比热容;T 为温度。

式中的下标处1为载热体;2为冷流体;i 为入口;o 为出口。

传热过程中的传热速率为:q KF T =∆式中,K 为传热系数;F 为传热面积;T ∆为两流体间的平均温差。

其中,平均温差T ∆对于逆流、单程的情况为对数平均值:i o o i 121i 1o 122o 2iT T T T T T T=T T T ln ln T T T ∆-∆∆=-∆∆-1122(-)-(-) 当1i 1o 2o 2iT T 133T T -≤≤-时,其误差在5%以内,可采用算术平均值来代替,算术平均值表示为: i 1oo i T T T T T ∆=122(-)+(-)2由于冷流体间的传热既符合热量平衡方程,又符合传热速率方程,因此有下列关系22o i G c T T KF T ∆22(-)=整理后得o i 22KF T T T G c ∆=+22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传热面积F 、冷流体进口流量2G 、温度2i T 和比热容2c 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冷流体出口温度的因素主要是传热系数K 以及平均温差T ∆。

调节器调节规律的选择调节器的作用是对来自变送器的测量信号与给定值比较所产生的偏差e(t)进行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或比例积分微分(PID)运算,并输出信号到执行器。

选择调节器的控制规律是为了使调节器的特性与控制过程的特性能很好配合,使所设计的系统能满足生产工艺对控制质量指标的要求。

比例控制规律(P)是一种最基本的控制规律,其适用范围很广。

在一般情况下控制质量较高,但最后有余差。

对于过程控制通道容量较大,纯时延较小,负荷变化不大,工艺要求又不太高的场合,可选用比例控制作用。

比例控制规律(P)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为:()()p u t e t k =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结合了比例控制反应快,积分控制能消除余差。

但是当过程控制通道的纯时延和容量时延都较大时,由于积分作用容易引起较大的超调,可能出现持续振荡,所以要尽可能避免用比例积分控制规律,不然会降低控制质量。

通常对管道内的流量或压力控制,采用比例积分作用其效果甚好,所以应用较多。

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为: 01(){()()}t p u t e t e t dt Tik =+⎰ 比例微分(PD)控制规律,由于引入微分,具有超前作用,对于被控过程具有较大容量时延的场合,会大大改善系统的控制质量。

但是对于时延很小,扰动频繁的系统,由于微分作用会使系统产生振荡,严重时会使系统发生事故,所以应尽可能不用微分作用。

比例微分(PD)控制规律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为: ()(){()}d p de t u t e t dtk T =+ 比例积分微分(PID)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控制作用,一般均能适应不同的过程特性。

当要求控制质量较高时,可选用这种控制作用的调节器。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为:1()(){()()}t d p de t u t e t e t dt Ti dt k T =++⎰ 其中:()u t :为调节器的输出号p k :放大倍数i T :积分时间常数d T :微分时间常数()e t :设定值与测量值偏差信号通过以上几种调节规律的分析及本系统是温度控制为被控参数,温度检测本身具有滞后性,为了弥补这个缺点,本系统选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

5、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的选用测温元件及变送器根据生产实践和现场使用条件以及仪表的性能,我们选用普通热电偶测温仪表。

热电偶温度仪表是基于热电效应原理制成的测温仪器,它由热电偶、电测仪表和连接导线组成,其核心元件是热电偶。

热电偶温度计有以下特点:①测温精度高、性能稳定;②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产品互换性好;③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便于信号远传和实现多点切换测量;④测温范围广,可达-200~2000℃;⑤形式多样,适用于多种测温条件;被控温度在500℃以下,由[1]表3-5选用铂热电阻温度计,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应采用三线制接法,并配用DDZ-Ⅲ型热电偶温度变送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