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及其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压力环境常常会让人感到疲惫、焦虑或者抑郁,给人的精神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维护健康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如此多的压力下,健康的精神生活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常常会相互影响,导致人们难以找到平衡。
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减轻这些压力,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最佳平衡点,从而让人们更加开心快乐地生活和工作。
其次,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在大都市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自己很渺小,缺乏自信心。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另外,健康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大都市的复杂社会中,人际关系常常充满着各种复杂的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人们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
健康的精神生活能够帮助人们理智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健康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大都市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创新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了解生活,从而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健康的精神生活对于在大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让我们更加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维护自己的精神健康,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和充实。
西美尔笔下的都市人的精神生存探析

2 0 年第 2 ( 8 06 期 第 卷
总第 2 期) 8
No 2 2 0 ( L8 S m Nn 2 ) . 0 6 Vo u 8
西 尔 下 都 人 精 生 探 美 笔 的 市 的 神 存 析
● 于 明晖 。 智 超 汪
( 西师范大学 文 学院, 西 南昌 302 江 江 3 0 2)
维普资讯
内 蒙古 农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Ⅱ1 fie ( 1l rM硼耐 A rutrl i ri(o a t F t 9 x ao l n gi l a Un esySd l ,  ̄ i c u v t c a
能在 桥 上 生 活 。L ”] 他
作者简介: 于明晖( 99 , , 17 一)女 吉林长春市人 ,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究方 向; 研 文艺美学研究 。
维普资讯
内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 0 6年第 2期 ( 8卷 第
的交换 活动 带来 的“ 人 眼 花 缭 乱 的各 种 手 段 ” 成 为 “ 种 令 中 各
机器成 为一部 ‘ 永动机 ’ 由此就 产生 了现代 生活常见 的骚 动 ,
不安和狂热不休 。[ 1 ” ] 因此 ,货 币最能体 现社会现实 内在的 3 “
普遍关联 。[ 目标被 手段遮蔽 、 ” 4 意义被 工具理性 窒息 , 齐美 尔指出 , 在这一过程 中,通 过把所有多层 面 的事物 以同一的 “ 方式置于相等的维度 , 金钱成 为最可怕 的平等化 中介 。金钱 根据 ‘ 多少 ’ 的原则来表现各种事物在质上的差异。中性与冷 漠的金钱变成 了所有价 值的公分母 ( 基准 ) 它彻底地淘空 了 , 事物 的内核 、 个性 、 特殊的价值 与不可 比性 。在奔 流不 息的金 钱溪流 中, 所有的事物都 以相等 的重力漂荡。[1 ” ]。 1。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演讲稿1903)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又译齐美尔1858-1918),出生于柏林市中心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
1876年进入柏林大学,先后学习了历史、心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最后以一篇研究康德哲学的论文于1881年获得博士学位。
从1885年开始,他以编外讲师的身份开始在柏林大学授课,但一直受到排挤,不被学院承认。
直到1901年在他工作十六年之后,才被校方勉强聘为副教授。
而在此期间,Simmel 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语言,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
在柏林文化界他也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1914年,56岁的他离开柏林远赴位于德法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这所省立大学的教授。
差不多终其一生,齐美尔都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不被体制承认,这种境况,使得他得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自由地思想和写作。
齐美尔的绝大部分论述都不合乎学院中的“学术规则”,给人缺乏体系的感觉。
齐美尔批评当代潮流的方式是远离“科学意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是在现时审美化的情景下进行的。
在他描述的任何想象中,都没有系统性的历史分析,也没有对同一领域既有成果的引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所谓文化批评的兴起,人们对齐美尔的兴趣愈来愈大,因为人们发现早在近一百年前,齐美尔已经对现在文化批评说关注的许多问题有过锐利的讨论,而他的批评姿态即使在今天仍极具前卫性。
Simmel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浮动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差异性
城市首先是劳动高度分工的经济中心(“凑十四”的出 现)。它已经将人为了生存与自然的斗争转变为人为了争 夺资源而与他人进行的斗争。另外,城市的大小与机会之 间呈现密切相关关系。这一过程是以一系列明显的因素为 基础的:首先,一个人必须面对如何在都市生活中的不同 维度中妥善安排人格,有时人们只有创造差异性来吸引社 会的关注,最后,人们被引诱采取一些典型的都市中的特 质吸引关注。而人们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对有 些人来说保持自尊和自我存在感的终极意义只有通过别人 的注意才能实现。在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匮乏, 因此比起小城镇而言,人与人更需要击中要害的诱惑才能 获得关注。
பைடு நூலகம்
大都市是货币经济的中心,货币经济和智力 优势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分享在处理人和 事情上的事本性的态度,并且在这一态度中,一 种形式上的公正总是与冷酷无情相伴随的。在这 一态度上,人们感兴趣的只是那些能够客观地加 以衡量的成就。这一态度与自然的小圈子形成鲜 明的对照,在小圈子中个性被充分地考虑。这种 事本性的态度与在大都市中占主导地位的货币经 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致没有人可以说得清 是理智决定货币经济,还是货币经济决定理智。
大都会的特点:使个人成为认识上巨大 差异的个体。而在乡村则表现出感到的习 惯性和一致性,在小城镇的生活更多的依 赖于情感联系。而在大城市,则更多的强 调意识和智力的优势(人们用大脑反应代 替了心灵反应)。
大都会创造的心理情境
大都市人的个性类型的心理基础涵盖于神经刺激的紧张 中,这是外在刺激与内在刺激连贯而迅速改变所造成的结 果。因为人是一种分化的生物,当瞬间物体的印象与先前 物体的印象不同时精神就会受到刺激。持久的印象、有细 微差别的印象以及呈现出规律的印象,较之与以急剧增长 变化的现象、以及冲击性的印象要难觉察的多。这就是大 都市创造的心理情境。
大都市与现代生活

能令 人 满意 ,但这 对我 们来说 无关 紧要 。我 们要 强
调 的是 ,波德 莱尔 的现 代生 活 和现代 性指 的是 “ 大
城 市 的风光 ” 由雾霭 抚摸 着 的或被 太 阳打着 耳光 ,“
的石块 构成 的风光 ” 。这 个 大 城 市 有 妖 艳 、神 秘 而 复 杂 的女人 ,有冷 漠 、骄傲 和 挑衅 的浪荡 子 ,有雄 赳 赳 、冷静 和大胆 的军人 ,有 隆重 的典礼 和盛 大 的 节 日 ,“ 漂 亮 的装 束 ,高傲 的骏 马 ,一 尘 不 染 的 有
构 成美 的一种 成分 是永恒 的不 变 的 ,其 多少极 难加
以确 定 ,另一 种成 分是相 对 的 ,暂时 的 ,可 以说它 是 时代 、风 尚 、道 德 、情 欲 。永恒 性部 分是 艺术 的 灵 魂 ,可 变 成 分 是 它 的 躯 体 。[ ( 4 5 因 此 , ”1 P 7 ) 3
因此你无权蔑视现在无权蔑视现代生活无权蔑视现代生活中过渡的短暂的变化如此频繁的成分无权蔑视现代的风尚道德情欲无权蔑视现代生活中的全面风俗那些对现代生活进行全面描绘的画家堪称现代生活的英雄波德莱尔的美学观美和艺术的一半成分是永恒的一半成分是瞬间的在今天看来并不能令人满意但这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要强调的是波德莱尔的现代生活和现代性指的是大城市的风光由雾霭抚摸着的或被太阳打着耳光的石块构成的风光这个大城市有妖艳神秘而复杂的女人有冷漠骄傲和挑衅的浪荡子有雄赳赳冷静和大胆的军人有隆重的典礼和盛大的节日有漂亮的装束高傲的骏马一尘不染的e万方数据青年马夫
美—— 美 既可 能蕴 含在永 恒性 中 ,也可 能蕴 含在短 暂性 中。 “ 永 远是 、必 然是 一 种 双重 的构 成 … … 美
社交 家 。他 全 神 贯 注 ,马 不 停 蹄 ,四处 游 逛 、观
现代都市的精神健康问题

现代都市的精神健康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都市居民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探讨现代都市的精神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竞争压力现代都市生活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人们为了生活、工作的需要,经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竞争来获得资源与机会。
然而,过高的压力会给人们的精神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大部分都市居民存在睡眠不足、焦虑、抑郁等问题。
为了缓解竞争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和个人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为需要的人提供咨询和帮助。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应对竞争压力的能力。
个人则可以通过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运动、健康饮食等来缓解压力。
二、人际关系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社交媒体可以带来便利和快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例如,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人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为了改善人际关系问题,人们应该增加面对面的交流,建立真实的社交圈子。
此外,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对社交技巧的培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交往。
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现代都市中精神健康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都市中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都会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虑和抑郁症。
政府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来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
个人则可以选择住在相对安静的地区,减少噪声对自己的影响。
结语现代都市的精神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政府、社会和个人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都市生活环境。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年3月1日生于柏林,1918年9月28日逝于斯特拉斯堡,又译为西尔或齐默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货币哲学》和《社会学》。
是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大都会与精神生活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于个人试图面对社会强势力量,面对历史传统的重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技术,保持独立和个性。
这种对立以最现代的形式,呈现了原始人为自己的肉体生存必须进行的、与自然之间的那种抗争。
十八世纪似乎提倡解脱在政治、宗教、道德和经济领域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所有束缚,为了让人人皆有的、与生俱来的那种人类自然品性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十九世纪似乎除了促进人的自由之外,还寻求提升人的个性(这跟劳动分工联系在一起)以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他变得独一无二、不可或缺,但是同时也使他更多地依赖于其他人互相补充的活动;尼采似乎把个体之间无情的斗争看作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先决条件,而社会主义则在对所有竞争的压制中看到了同样的东西。
但是,凡此种种之中都有一个同样的基本动机在发挥作用,那就是,个人拒绝在社会-技术机制中被夷平、淹没。
倘若有人探究当代生活某些特别现代的领域的产品所具有的内在意义——也就是说,倘若有人像我今天思考大都会一样,考察文化机体中的灵魂——这将会要求研究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所促进的,在个人生活领域和超乎个人生存之上的那些领域之间的关系。
它将会要求研究个性为了顺应外在压力而作出的调整。
都市人的个性得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感情生活的强化,这种强化是由于内外刺激迅速而连续的转变。
人是一种有赖于差异而存在的生物,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受到的刺激来自当前的印象和先前的印象之间的差异。
可以说,持久的印象,微弱的差异,彼此的经历和对比有着熟悉的规律,它们所消耗的精神能量,不如快速转换的影像,一瞥之中捕获的鲜明差异,以及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
大都会以其街道的纵横交错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迅速和形态多样,造成了它的心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精神生活的感官基础方面,在我们(作为有赖于差异的造物)的有机体所需的知觉量度方面,与小城镇和乡村生活的感官-精神状态那种更加缓慢、更加熟悉、更加平稳流畅的韵律形成了深刻的对比。
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大城市人的个性特点所赖以建立的心理基础,是表面和内心印象的接连不断地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精神生活的紧张首先要理解大城市精神生活的理性主义特点,大城市的精神生活跟小城市的不一样,确切地说,后者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情感和直觉的关系之上的。
直觉的关系扎根于无意识的情感土壤之中,所以很容易在一贯习惯的稳定均衡中生长。
相反,当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使大城市人感到有失去依靠的威胁时,他们——当然是许许多多个性不同的人——就会建立防卫机构来对付这种威胁、他们不是用情感来对这些外界环境的潮流和矛盾作出反应,主要的是理智,意识的加强使其获得精神特权的理智。
典型的大城市人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事务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的。
这使得现代的聪明才智越来越变成一种计算智慧。
首先,这么多人聚居在一起,利害关系千差万别,他们的各种来往和活动相互间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如果在约好的事情上和工作中没有准确的时间观念,那就会全都乱了套,大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迫使生活要遵守时间,要精打细算,要准确,这不仅与它的货币经济和理性主义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使生活的内容富有色彩,有利于克服那种要由自己来决定生活方式、拒不接受被认为是普普通通千篇一律的外界生活方式的非理性的、本能的、主观独断的性格特点和冲动。
另一方面,准确地一分钟一分钟地规定生活方式而形成最无个性的同样的因素也在谋求最有个性的东西。
当主体必须完全接受这种存在形式的同时,他们要面对大城市进行自卫,这就要求他们表现出社会性的消极行为。
大城市人相互之间的这种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叫做矜持。
在小城市里人人都几乎认识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而且跟每一个人都有积极的关系。
在大城市里,如果跟如此众多的人的不断表面接触中都要像小城市里的人那样作出内心反应.那么他除非要会分身术,否则将陷于完全不可没想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我们面对在短暂的接触中瞬息即逝的大城市生活特点所拥有的怀疑权利,迫使我们矜持起来,于是,我们跟多年的老邻居往往也互不相见,互不认识,往往教小城市里的人以为我们冷漠,毫无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都市及其精神生活*个人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力量、历史传统、外部文化和生活技术如何保持其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构成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
初民为维持肉体生存而与自然所作的奋斗,其现代形式已有了最新的变化。
十八世纪号召人将自己从国家、宗教、道德和经济等所有的历史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的天性——既是本然良善的又是人人具有的——应该自由地发展。
十九世纪,除了更多的自由,还要求人及其工作的功能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使个人之间不再具有可比性,并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大程度的必不可少的人。
然而,它也造成每个人更直接地依赖于所有其他人的辅助。
尼采看到了以最无情的个人奋斗为条件的个人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基于同样的理由认为应该抑制竞争。
如其所是,所有这些立场都体现出一个基本动机:人要抗拒自己被社会-技术体制所拉平和耗尽的处境。
要探究特定的现代生活及其产物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实体的精神,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诸如都市的复杂结构如何在个体和超个体的生活内容之间建立某种平衡。
这种探究要求回答个体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这就是我现在的任务。
都市人个性的精神基础是由紧张的刺激不断强化造成的,这种强化来自于迅疾、不间断的变化着的各种内外刺激。
人是一种懂得区分的生物。
瞬间的印象次第而来,其间的差异会对人产生刺激作用。
比起那些持续的印象,彼此只有微小差异的印象和因循守常地发生的与显得习以为常和有规则的印象来,纷乱而千变万化的意象、碎片似的浮光掠影,以及不期而至纷至沓来的印象会耗费人更多的注意力。
所有这些都是都市产生出的心理状况。
面对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经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丰富多彩的形态,在心理生活的感知基础方面,城市与小镇及乡村生活形成深刻的对比。
都市对人这样一种区分的生物要求比在乡村生活具有更多的自觉意识。
在乡村,生活的节奏和心理感知意象流都更徐缓,更习以为常,也更加平静。
正是联系乡村生活,人们便容易理解都市人心理生活世故的特点。
小镇中人们的生活更多地依赖于深层的感受和情感关系,而这些感受植根于比较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以平稳的节奏循持续的惯例而发展。
然而,理智则位于显著的、自觉的、和较高的心理层面。
它也是我们内部最具适应性的一种能力。
为了适应变化和现象的反差,理智不需要任何强烈冲击和内在的剧变;而只有借助这种剧烈的改变,更保守的心灵才能适应各种事件的都市节奏。
所以,都市类型的人——他们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体——发展了一种保护机能,以抵御可能毁灭他的外界环境的刺激流和差异带来的危险。
他们用脑袋而不是心灵来作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自觉意识握有了心理的特权。
都市生活因而强调都市人的高度的意识和理智的优先地位。
因应都市现象而转变来的保护机能是最麻木且远离深层人格的。
所以,理智被看作是对主体生活的保持,以对抗都市生活汹涌的力量。
理智也向各个方向伸展,并且与大量的分离的现象相勾连。
都市一直是货币经济的中心。
在这里,经济交换的多样和集中赋予交换手段以重要性,这是匮乏的乡村经济所没有的。
货币经济和理智的支配有内在联系。
它们对人对物时都持一种就事论事(mater-of-fact)的态度;而且,出于这种态度,形式公正(formal justice)常常带有一种不可通融的冷酷。
心智老练的人对所有真正的个性漠不关心,因为对由以引出各种关系和反应的个性是无法用逻辑操作完全对付的。
同样,对现象的个体性也无法运用金钱原则。
货币只处理一切事物中的共性:它问的是交换价值,它将一切的质和个性还原为一个问题:值多少钱?一切人们之间的亲密的情感关系都建立在他们的个性之上,而在理性关系中,人则被当作一个数字来计算,如同本身无关紧要的一个元素。
只有可以客观度量的成果*本文原名”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选自Kurt Wolff 编译的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Y ork: Free Press, 1950), pp.409-424.才有意义。
于是都市人算计他的商家和顾客、他的家佣,甚至还常算计他必须与之社交的那些人。
这些理智的特征与小圈子(small circle)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照,在小圈子里,人们必然对各自的个性知根知底,这导致圈内一种更温情脉脉的行为基调,使行为超出仅仅是付出与回报的客观平衡。
分析小群体的经济心理,有一点十分重要,最初的生产是为订购商品的消费者服务的,生产者因此与消费者彼此熟悉,然而,供应现代都市的生产几乎完全面向市场,即,面向完全不知名的购买者,而后者作为个人从未真正进入生产者的视野。
这种匿名性使各方的利益采取了一种无情的就事论事的方式;而且,由于不考量个人关系,对双方经济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也就不必害怕出现任何偏差。
货币经济支配了都市;它取代了家庭生产和物物直接交换的最后残存形式;它一天天地减少来自消费者订购的产品。
就事论事的态度与都市中主导的货币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没人能说清楚究竟是理性的精神状态最先促进了货币经济还是后者决定了前者。
都市生活方式无疑是最适合这两者相互促进的土壤,这一点只需引用最杰出的英国宪政史家的名言便可佐证:贯穿整个英国历史,伦敦从未扮演过英格兰的良心(heart),却常常是英格兰的智囊,而且一直是她的钱袋!在浮在生活表面的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表征中,同样的精神之流汇合了。
现代人的心智是越来越善计算了。
货币经济带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精确计算,呼应了自然科学的理念:把世界变成一个算术问题,把世界的每个部分安到数学公式之中去。
只有货币经济才能让如此众多的人们整日权衡计算,用数学做决策,将品质问题简化为数量问题。
由于货币的可计算性,一种在定义相同与差别时要求的确定性和精确性,在制定协议和计划时要求的毫不含糊,都被带进生活的各种关系和各种要素中,就像怀表的普及使这种精确性在外部得以实现那样。
然而,都市生活的条件既是这种表征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
典型都市生活中的关系和事务通常差异很大,极为复杂,如果不确保严守时间,整个结构就会陷入难以摆脱的混乱中。
首先,众多怀着不同兴趣的人聚到一起,必须把他们的关系和活动整合到高度复杂的组织中,由此带来时间精确的必要性。
假如柏林的钟表突然乱了套,哪怕只有一小时,城市全部的经济生活和交通都会长时间混乱。
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外部因素,长距离,也使所有耗时等待或不守信的约会显得近乎奢侈地浪费时间。
所以,若是不把所有活动和相互关系整合进稳定的非个人化的时间表里,都市生活的技术几乎无法想象。
在这里,全部反思工作的一般结论很清楚,即从存在表面的任何一点——无论怎样地只与表面相关联——都可放下一枚探针,直达心灵的深层,结果就会发现,生活中一切平庸肤浅之事,都与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最终决定密切相关。
都市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和广阔迫使守时、计算、准确成为生活的必须,它们不但与都市的货币经济和理性密切相关,而且改变了生活内容的色彩,有助于排除非理性的、本能的而又自主的表征和冲动,这些表征和冲动力图从内部出发决定生活方式而不是从外部接收普遍而又精确计划的生活形式。
尽管以非理性冲动为特点的独立个性并非不能在城市中存在,但它毕竟与典型的城市生活相对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罗斯金①和尼采何以都市深恶痛绝。
他们的天性发现生命的价值在无法预制的存在中,不能用任何精确性来描述。
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也憎恨货币经济和现代生活的理性化。
那些嵌入生活形式之严密性和精确性的因素,也同样嵌入了最高度非人格化的结构中;另一方面,它们又促进了高度的人格主观性。
也许还从未有一种心理现象能够像“腻烦”(blasé attitude)一样如此无条件地属于都市。
“腻烦”最早发端于神经受到瞬息万变而又高度密集的剧烈刺激。
都市人知性的提高似乎也可以溯源于此。
因而,那些一开始知性就不活泼的迟钝的人通常并不会真正感到“腻烦”。
只有生活中充斥了无穷满足的人才会感觉“腻烦”,因为他们的神经经受了长久的强烈刺激,到最后就根本不再会有什么反应了。
同①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画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和环境保护活动家。
他为之努力并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s)以倡导自然主义、揭示自然真理而闻名。
——译注样,在急剧而冲突的变化中,众多印象尽管无害却会激起强烈的反应,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他的神经不会有机会重新蓄积力量。
于是产生了一种能对激动人心的新事物投入恰当精力的“不作为”(incapacity)态度。
这就构成了“腻烦”,事实上,与那些在宁静而少有变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相比,每一个都市里的儿童都表现出了这种态度。
造成都市“腻烦”的原因除了心理的根源,还有源于货币经济的因素。
“腻烦”的实质是钝化辨别力。
这并不意味着要像个呆瓜一样不感知事物,而是将物的含义、物的不同价值乃至物本身当作无实质的东西来经验。
感到“腻烦”的人语气平稳低调;没有一样东西值得大惊小怪。
这正是货币经济完全内化在主观上的真实写照。
由于充当了纷繁芜杂的事物的一般等价物,货币成了最可怕的平等派。
货币只用一个问题就可以表现所有的品质差异:“值多少钱?”货币,了无特色又不偏不倚,成为一切价值的公分母,它不可避免地掏空了事物的核心,它们的个性、独特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可比性。
所有的东西都同样漂浮在货币之流中,处在同一水平,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有的大些,有的小些。
事物的特色,或干脆说无特色,会被货币这柄尺度不知不觉地消减至于最小。
然而,通过货币在财富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甚至通过当代公众的精神气质处处加诸于这些客体的全部品质,货币独一无二地衡量对象的作用变得十分强大。
大城市,作为货币交易的主要场所,较之小地方更明显地把事物的可购买性置于首位。
那正是“腻烦”发端于城市的道理。
人流物流的聚集刺激个人的神经系统,使其达到接收的顶峰,在“腻烦”中表现出来。
通过强化纯粹的数量概念,使这种刺激走向反面,表现出“腻烦”特别的调节作用。
在这种现象中,神经系统用拒绝的态度应对刺激,作为适应都市生活内容与形式的最后防线。
对人格的自我保护,带来了整个客观世界贬值的代价,最终逃脱不了发现自己的人格同样毫无价值的境地。
为个人自身着想,面对大城市,这种生存方式的主旨必须完全与它合拍,自我保护机制迫使他采取一种社会性的至少是消极的行为。
对于都市人彼此的心理态度,我们可以正式地称为“有所保留”。
在小镇上,一个人认识他遇到的所有人,而且与他们都保持积极的联系。
都市人则会和无数人打交道,如果他们都像小镇里的人那样与人交往,他们的内心将会完全分裂并处于一种不可想象的精神状态。
一方面是这种心理事实,另一方面是对都市生活中大量的一面之交有理由不予信任,这都使“有所保留”的态度成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