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就华中农业大学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实施的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考核方法和学分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研究性教学的解读概括中外教育学家的观点,研究性教学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首先,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其次,它是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国内知名教学论学者论及,教学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在教师引导下,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或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研究”是对“教学”性质的一种规定,“研究性”赋予了教学新性征,即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内容、形式和结果的开放性,过程的启发性,结果的创新性等。
鉴此,笔者理解,研究性教学就是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时,教师从问题出发,研究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动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受益。
学生通过研究性课堂教学,从教师那里学会怎样从问题出发主动学习,从思考中分析问题,从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研究性教学可以获得双效益:教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主动学习、从事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多元的,有的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有的认为“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类似科学研究方式,是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些观点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本文认为,如果把研究性教学视为一种思想和理念,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需要深入研究。
二、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03年以来,学校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研究生课程体系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以浙江林学院研究生教学改革为例

学习和 自主 f学习的培育 , 生 养成批判性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 。 关键词 : 研究生课程体系 ; 本科生 ; 人才培养方式 ; 教学管理 ; 教学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4 — 3 G 4 . G 00 ;63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0 8 9 1 ( 0 9 0 — 7 4 0 1 0 — 7 3 2 0 )6 0 1 — 4
研 究 生课 程体 系拓展 本 科 生培 养方式 研 究
— —
以浙江林学院研 究生教学改革为例 郭 明 廖 中武 赵 , , 坤
( 江林 学 院 a 究 生 部 _h 务 处 ,浙 江 临安 3 1 0 浙 . 研 . 教 130)
摘要 : 高等学校利用研究生教学资源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 能力 , 有效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 质量 已成为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 展的一种趋势。 研究生教育促进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0 2 世纪 9 0年代, 高等学校针对不同本科人才培养需求 , 积 极推行学分制 , 实施弹性学制 , 开展课程分级教学 ,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 实行本硕连读试点等 , 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 取得了良好效果 , 促进 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高的教育层次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可认 为是“ 基础 +专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来看 , 研究型大学并不排斥本科教育, 而是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 有机融合起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 中, 注重规模 、 结构 、 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 自 各 利用其 庞大 的研究 生教 育 和科研 项 目资 源 , 立一种 新 的本科 教育 模式 , 建 以提供新 的 本科教 育体 验 , 提高 本科 教变成为 时代必然
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学、 学生 自主研 学 的有机 结 合 , 构建 学 生 自主 、 学 主 教 导下 的学 习、 究 、 研 实践相结合 的研究型教学模 式 J 。 ( ) 二 实践教 学在研 究型农 业大 学本科人 才培 养 中
的 重要 地 位
、
实践教 学是 研 究型 农 业 大 学创 新 人 才培 养 的
重 要 途 径
( ) 究型农 业大学人才培 养的基本特征 一 研
综观世界各 国 的研 究 型大 学 , 其本 科 人 才 培养 具 有以下鲜明 的特征 : 精英 性 ” “ 是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基 本
定位 ;研究 性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核 心 线 索 ; 创 造 “ 是 “ 性” 是人 才培养模式 的价值 导向 ; 实践性 ” 人才 培养 “ 是
[作者简介] 刘彬让 , , 男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 硕士。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学。
悃 詹 谥育 双月刊 2l 6 童 OO .
教学体 系 , 培养 目标与总体人才 培养 目标不相适应 。 其
( ) 二 实践 设 备 陈 旧
社会意识 、 练基本科研 能力 、 训 提高 实践能 力与素 质等 方面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根据 研究 型大学 人才培 养 目标 的要求 , 业论 文 ( 毕 设计 ) 具有 学术 性 、 颖 性 , 应 新 能达到综合训 练 的 目的 , 选题 必 须 紧密结 合 教 师的 科 研 课题 。应 加 强 对 本 科 生 研究 计划 和科 技 竞赛 的 实 施, 保证拔尖创新人 才脱颖而 出。 ( ) 三 实践教 学条件体 系 实践 教学条 件体 系是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保 障层 面 , 服从 于教 学 内容体 系 , 及教 师 队伍 、 涉 设施 和环境 等诸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型教学实践,对研究型教学的意义、模式与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开辟一条科研与教学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8-02我国高等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初步建成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倡导和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型教学是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通过引入科研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利用前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解和对测试课程的改革谈一点体会。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依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解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被迫式接受知识”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也限制、制约了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陈旧,忽视实践环节。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教学上表现为教学等同于传授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环节,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与用途,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输者,把教学看作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过程,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研究、参与课程设计、实践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的方向,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
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设计与学生实际问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还需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改进不足的地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探究

的钥匙 , 兴趣 能激发人 丰 富的想象 力 , 使大脑 进 能 行持久 而专 注的思维 活动 。让大 学生在 本科 阶段 参 与科 研项 目训 练 , 以课 题 或 问题 为 中心 的本 在 科生科 研教 学 中 , 生 可 以 自由选 择 感 兴趣 的课 学 题, 不同 的学 生可 以形成课 题小 组 , 而课 题组 所独
近年来 , 如何让本 科生有效 地参与科 研 , 为 成 研 究型大学 尤其是 理工科研究 型大学推 进教学 改 革的重要 问题 。与 教育 发达 国家相 比, 国大 学 我 中普遍存在本 科 生参 与科 研 不足 的状况 : 方 面 一 教师与博 士生 、 士 生作 为 大学科 研 与 学术 创 新 硕
Re e r h U ni e ste sa c v r iis
L ac n u k io g,Z a g Ya g,Li u i h n n q J
Ab ta t sr c :Ho t r i r a i e t ln s i e e r h u i e st s i n is e f r U o d s u s w o ta n c e tv ae t n r s a c n v r i e s a s u o S t ic s .To ltt e i e h su e t a t i a e i h e e r h wo k i a f c i e meh d Th u h r a a y e h d n h t d n sp ri p t n t e r s a c r s n ef t t o . c e v e a t o n l z s t e mo e a d t e c a a t r t so h d f o t i a Un v r i f c n lg e ali h sp p r h r ce i i ft e mo eo u h Ch n i e st o sc S y Te h o o y i d t i n t i a e . n Ke r s y wo d :Re e r h Un v r iis s a c ie ste ;Un e g a u ts d r r d a e ;Re e r h mo e s ac d
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Vo . 6 No. 12 3 S ep. 00 2 9
研 究 型 大 学 本 科毕 业 设 计教 学 模 式 的探 索 与实 践
薛光辉 , 吴 淼 , 镇 危 余
(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机 电与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 京 10 0 ) 中 北 北 0 0 0
[ 摘 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业 设 计 ( 文 )是 本科 生 培 养 过 程 中 重要 的 综 合 性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 究 型 论 研 大 学 有 着 诸 多 的优 势 资 源 , 何 使 其 在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 文 )教 学 中充 分 发 挥 积 极 作 用是 如 论 迫切 需 要 探 讨 的 问 题 。 章 就 研 究 型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教 学 模 式 如 专 业 培 养 计 划 、 学 目 文 教 标 、 业 设 计 选 题 、 导机 制 、 程 监 督 等 诸 方 面进 行 了探 讨 和 创 新 。 学 实践 证 明 , 模 式 毕 指 过 数 该
第2 6卷 第 3 期
20 0 9年 9月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o He e U ies y o E gn eig ( oil S in e E io ) o ra f b i nv ri f n ie r S ca t n ce c dt n i
一
( )建 立 “ 副导 师 ”机 制 四 正 为 确保 指 导教 师 的 质 量 和 力 量 , 分 利 用 和 发挥 充 中国矿业 大 学 ( 京 )的 本 科 教 育 是 在 研 究 生 教 北 研 究 型大 学 资 源优 势 , 拔 部 分优 秀研 究 生 担任 副 导 选 育 的基 础 上 发 展起 来 的 。 者致 力 于在 本科 教 学模 式 笔 与 对 上加 以探 索 和创新 , 其 是 本 科 毕业 设 计 ( 文 )这 一 师 , 指导 教 师组 成毕 业设 计 指 导 小 组 , 本 科 生 毕业 尤 论 设计 开 展 有计 划 、 分层 次 、 随式 的指 导 工作 。 跟 重要 的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 究性 大学 本 科 毕业 设 计 教 学 研 ( )提 供毕 业 设计 所 需条 件 五 模式 的 主要 内容体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提 供必 要 的 资料 、 算 机 检 索 和毕 业 设 计 场所 , 计 使 ( )修 订专 业 培养 计 划 一 每位 学生都 有 固定 的、 于 开展 设计 ( 究 )的场 所 , 便 研 既 为 了使 毕 业 设 计 创 新 模 式 得 以 实 施 , 我 院 所 对 为学 生创造 了良好 的设 计 环境 , 便 于指 导教 师 及 副导 又 属 各 本 科 专 业 培 养 计 划 进 行 了全 面 的 修 订 , 化 了 强 随时检查 并掌握 学生工 作进度 , 效地 有 毕 业 实 习 和 毕 业 设 计 环 节 , 定 了 第 七 学 期 为 毕 业 师开 展指导 工作 , 规 降低 了“ 第八 学期 现象 ”对毕业 设计质 量 的不利 影 响。 设 计 准 备 学 期 ( 合 训 练 实 践 和 选 题 环 节 ) 第 八 学 综 , ( )严 格 审查 、 六 严把 质 量关 期 为 毕 业 设 计 展 开 学 期 , 时 间 安 排 上 对 毕 业 设 计 在 制 定 了严 格 的分 阶 段 定 期 检 查 和 审 阅制 度 , 时 及 给予充分保证 。 发 现 问题 , 正错 误 , 证 毕 业 设 计 按 期 高 质 量 完 成 。 纠 保 ( )调 整毕 业设 计 的教 学 目标 二 在 实施 阶段 即毕业 设计 的第 1 — 1 7周 , 毕 业 设 计任 对 根 据 本科 专业 培养 计 划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毕 业 对 开题 报告 和 中期 报告 进 行 审 查 , 求 本 科 生 参 照 要 设 计 的教 学 目标 进 行 了调 整 , 定 了毕 业 设 计 工 作 的 务 书 、 规 研究 生 培 养 模 式 完 成 开 题 报告 和 中期 报 告 。 毕业 设 在 任务 、 目的及要 求 。 专 ( ) 三 坚持 选题原 则 、 严格 选题流程 的监 控与管 理 计论 文 提 交 之 前 , 门成 立 领 导小 组 对 学 生论 文 进 行 严 对 要 求 教师 在为 学 生 选 择 毕 业 设 计 课 题 时 , 必 要 审查 , 格 把关 , 审查 不 合 格 的 学 生要 求 修 改 甚 至 重 务 新撰 写 。 辩一 律 采用 P T讲 稿 进行 , 炼 学 生提 炼 自 答 P 锻 坚 持如 下 基本 原则 : 足本 科 专 业 培养 目标 ; 托 真 实 满 依 最 并 科 研课 题 ( 别是 导 师所 在 课题 组 正 在进 行 中的纵 、 特 横 己所 做 工作 的能力 。 后评 定 成 绩 并 报 教 务 处 , 将 相 审查 流程 如 图 2所示 。 向课题 ) 题 目选择 难 易 适 当 ; 题 所 涉 及 内容 要 综 合 关材 料 整 理归 档 。 ; 课 全 面运 用所 学 知识 ; 顾学 生 自身 条件 、 向人 才 市 场 兼 面
研究型大学校际教学改革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研究型大学校际教学改革合作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本文分析总结了三所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校际合作历程,指出应以现有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课程为切入口,共同探索其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质量评估,进而解决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完善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文进一步概括出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际合作;通识教育;资源共享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通识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改革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促使高校间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
近年来,地处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同济大学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中越来越紧密地走到了一起。
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倡导通识教育,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将当时全校的60多个专业划分为13个学科大类,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
至2001年复旦大学对全校课程结构完成了全面调整——本科课程被划分为综合教育、大类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板块。
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门类设置成人文、法政、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和医学七个大类。
综合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构成了复旦的通识教育。
学生按照大类修读通识教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低年级不分专业属性实施教学。
由此逐步实现让学生在修读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
2002年开始复旦实行的转专业为实现上述目标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实施通识教育的载体——复旦学院,为多样化的交叉型人才培养在组织结构和管理形态上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也在积极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自1995年开始在强大的理工科背景上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自2001年开始实施学分制,2003年又实施了按院招生、宽口径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人文、经济管理、数理、农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及按学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总结多年“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入手,就探究式教学法和相关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对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探究式
研究型大学以探究为基础,强化学习、思考、创新、合作和表达能力;以探索、调查和发现为核心,强化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
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是常见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讲得过细、过全,而使学生无需动脑,结果实际上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
而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探索、研究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上来。
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盲目接受信息为基础进行学习。
探究机制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教师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创造各种利于不断刺激学生渴望探求知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便是很重要的做法。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硬件和扩展设备以及应用软件知识的基础,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延续及深入,又是“数据压缩”、“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等的前驱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研究问题,有益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加以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互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生起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学生上讲台。
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前布置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整理思路,下次课时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先行讲解。
课上教师就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指正,并对知识点加以延伸。
此举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刻苦钻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2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
以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或兴趣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教师提前列出几类典型问题供学生选择,邀请教授、退休老专家或者研究生一起参与讨论。
教师应该有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或方便沟通的机会,例如电话、电子邮件、论坛等。
学生通过参加讨论活动,激发了学习热情,加强了与教师的沟通,增强了交往和交流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求实意识,提高了对科研的兴趣。
3课内讨论扩展到课外调研
坚持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通过布置综合性作业,组织学生以小分队形式,分赴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进行市场调查,或进行短期的实践活动,最后书写实践报告,并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视频播放方式上台展示。
通过扩展学习场所,扩大交往人群,学生可以增长实践经验,了解自己的不足。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以来就有凡事要实践才能有所提高的道理。
1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必要的理论指导下,注重实际应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够快速胜任工作的人才。
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仍是互动的主体,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切实加强和落实实验和实践环节。
2完善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采用声、画、文字、视频、交互作用等技术手段,把概念、软件操作、编程方法、操作步骤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2)摒弃“板书式”电子教案。
在教案的设计和规划上,充分考虑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专长,使教案有启发、有悬念、有表现、有思考,彻底改变了“通篇文字”的板书式电子教案。
(3)追求电子教案的时效性和质量。
鉴于多媒体应用技术的特点,各学期均更新教案。
在教案制作中,刻意追求细腻的过程描述、科学的表现手段、严谨准确的教学内容、良好舒适的视觉效果。
(4)把课间休息纳入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把课间休息作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利用5分钟进行“课间教育”。
专门设计和开发的“课间音乐系统”在课间播放。
实践证明,舒缓的音乐和良好的视觉画面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3采用新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是学生考试结束后,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绩,批改后的试卷学生看不到,也不知道试题结果如何,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当后续课程用到其中的知识点时,才又找到朦胧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究其原因,传统的开环式考核系统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课程的性质,我们采用开放的考核模式。
主要包括两大题型即理论题与实践题,以3:7的比例进行考核,题目均源自于现实生活中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题材。
例如理论题侧重于研究多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当今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等。
实践题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或当今热点话题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或制作某个领域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以及制作某行业的多媒体光盘等,并要求进行相关技术的描述。
在时间轴上,我们的考核系统分“考核课题发布—实际设计制作—教师评分—学生互评—集中讲评”5个阶段进行(见下图),形成一个闭环的考核系统。
可以看出,考核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区段,不仅拓展了考核的知识面,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自信心和兴趣,加强了竞争意识,其中学生互评和集中讲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学生互评。
互评的方式是在教师对全体学生的答卷批阅完以后,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学习效果不错的同学组成评审团,对全体成绩希望为“良”及“优”的同学进行答辩。
评审团根据答辩情况给出成绩,根据平均分决定该同学的互评成绩。
该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各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进各层次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
同时也有利于考核学生随机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进一步营造学生之间的研讨氛围。
从系统功能图可以看出,学生互评是构建反馈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集中讲评。
集中讲评是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综合点评整体考试情况,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通过反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后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形式使考核系统真正成为带有负反馈的稳定的闭环系统。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并将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的全过程,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
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这需要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依赖于教育体系、社会需求和发展意识的不断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