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4课拿来主义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3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科学的课程已经成为了高中必修的课程之一。
而在这些课程中,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也成为了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
在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历史课程中,有一份名为《拿来主义》的优秀教案。
它以拿破仑三世的法国为例,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欧洲文化的传统,以及当时的世界大环境对于法国的影响。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教案的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课程目标。
这些目标既包括了具体的知识点,也包括了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明确,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结果。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在第二部分,教案针对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法国进行了案例分析。
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教案深入探讨了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教案不仅仅是向学生阐述了文化、政治、经济等的相关知识点,而且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当时整个欧洲大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法国所面对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以及当时欧洲世界所出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探究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在教案的第三部分中,它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例如探讨法国为何成为当时欧洲大国之一,以及法国在现代大国需求和传统文化之间调和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发展变革,也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现代国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导读新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作为教案的第四部分,它对一些新知识点进行了导读,例如亨利四世从教皇手中赢得了法国的传统权利,拿破仑的征服欧洲,以及文艺复兴改变了欧洲文化等等。
这些新知识点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欧洲的文化传统。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精品教案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日益成熟和强大。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中,拿来主义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它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为此,本文将介绍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拿来主义》的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程,学生应能够:1、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3、能够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
二、教学内容1、拿来主义的起源和演变。
2、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3、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4、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2、讲解式教学法。
3、案例分析式教学法。
4、互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如“你们是否听说过拿来主义?它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2、知识讲解环节(1)拿来主义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讲解介绍,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如缘起于“物是人非”的思想观念,通过传世之作《说苑》的推广,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2)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通过讲解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拿来主义的各个特征,如“合则用,不合则弃”、“不断变通,不断创新”等。
(3)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通过讲解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如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古代智慧、提高个人素质等。
(4)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讲解介绍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如在各个领域中推广和应用拿来主义的精神等。
3、案例分析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拿来主义的应用和推广,如在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中体现拿来主义精神等。
2018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3单元拿来主义含答案

拿来主义本课话题——善于借鉴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我们要拿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百老汇街一座有77年历史的罗马风格建筑被命名为海尔大厦。
这标志着海尔海外扩张战略的成功。
可谁曾知道,当年的海尔学习借鉴了德国海尔的技术,将其全部消化吸收,于是才有了海尔今天的辉煌。
借鉴他人,海尔集团在世界家电制造业中脱颖而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毛泽东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5.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6.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自诩.( ) 冠冕.( ) 吝.啬( ) 脑髓.( ) 蹩.进( ) 徘徊..( )( ) 【答案】 xǔ miǎn lìn suǐ bié pái huái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冠⎩⎪⎨⎪⎧冠.冕( )夺冠.( ) (2)倘⎩⎪⎨⎪⎧倘.使( )倘.佯( ) (3)给⎩⎪⎨⎪⎧给与( )给.力( ) (4)孱⎩⎪⎨⎪⎧孱.头( )孱.弱( ) 【答案】 (1)ɡuān ɡuàn (2)tǎnɡ chánɡ (3)jǐ ɡěi (4)càn chán2.语境辨析法(5)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中了商家恐吓.( )营销的圈套,但这种吓.( )唬可能会带来产品销量的飙升,但也可能败坏品牌声誉。
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课件

自诩(xǔ) 残羹(gēng)冷炙(zhì )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骨髓(suǐ) 吝啬(lì sè 蹩(bié 孱头(cà n ) ) n)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 自诩:自我夸耀. 譬如(pì ):比如。
思考:
提问:“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 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 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 有什么关系?
(1).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 何。 ——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2).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 。
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 是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种类 孱头 昏蛋
废物
表现
实质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走进门 逃避主义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烧光 左派幼稚病患者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吸鸦片 投降主义
问题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 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问 题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 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幽默含蓄, 而锋芒毕露! 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鱼 鸦 翅 片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喻文化精华
喻益害并存
喻文化糟粕 喻封建文化
烟枪烟灯
大宅子里的遗产
姨 太 太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辅导-拿来主义-课文解读1

巧用修辞言心声《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名篇。
它作为一篇典范的杂文,之所以至今闪耀着多彩的艺术光芒,除了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写法新颖之外,其巧用修辞来言心声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巧用反语所谓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就是反语。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从而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再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
“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又如,“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在这里,“国粹”亦用反语修辞,这一修辞将视“烟枪和烟灯”为国宝的人的丑恶嘴脸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巧用比喻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巧用比喻是《拿来主义》的一大特点。
在论述对待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时,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类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巧用仿词所谓仿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
“拿来主义”就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
“主义”多指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社会制度,是堂而皇之的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惹人发笑。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拿来主义》苏教版必修(1)

2.自读思考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 为什么要先批‚送去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 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 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 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 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 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 ‚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 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 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 Q 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 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 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 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 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 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 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 德、阿拉伯等 5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 拥有广大:‚我只 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 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 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 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 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 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 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 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 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 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 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 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 他是一名医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 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 人。 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 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 多 种 。 1981 年 出 版 了 《 鲁 迅 全 集 》 (共十六卷)。 2005 年出版了《鲁迅 全集》(共十八卷)。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拿来主义讲解与例题苏教版必修3

1.能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能够掌握本文语言锋利、风趣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文中各处比喻的含义。
3.学习先破后立、破立联合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鲁迅( 1881—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 年 5 月发布《狂人日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小说集《呼喊》《徘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别名《往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
2.探访背景本文写于1934 年。
当时公民党推行反革命的文化“围歼”,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各样错误思潮随之泛滥,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通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在要不要继承和如何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上,思想比较杂乱。
针对这类情况,鲁迅说了然马克思主义对于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倡议“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精髓、剔除糟粕。
1.识字注音( 1)要点字自夸(xǔ)残羹冷炙(ɡē nɡ zhì)锋利(xī)....冠冕(miǎn)脑髓(suǐ)蹩进(bié)...( 2)多音字2.字形辨识3.词语释义(1)礼尚来往:在礼仪上讲究有来有往。
(2)残羹冷炙:吃剩下的饭菜。
借指显贵的恩赐。
炙,烤肉。
(3)弄虚作假:成心玩弄令人诱惑的把戏。
4.词义辨析(1)小气·怜惜同:二者都有“过分珍爱财物”的意思。
异:“小气”主要指当用的不用,含贬义;“怜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取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多为中性。
判断正误:①在北京奥运会上博得奖牌的英国运动员没有获取一分奖赏,在主要的金牌大国中英国是最小气的。
(√)..②社会上对于公义之举,应当既不惜惜..鼓舞,又要供给必需的司法帮助,这样才会使行善之人无后顾之忧,而人性之善也更加彰显。
高中语文 3.3.1《拿来主义》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
“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拿来主义1.能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能够把握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文中各处比喻的含义。
3.学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
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
当时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调甚嚣尘上。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在要不要继承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上,思想比较混乱。
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1.识字注音(1)重点字自诩.(xǔ)残羹.冷炙.(ɡēnɡ zhì)犀.利(xī)冠冕.(miǎn)脑髓.(suǐ)蹩.进(bié)(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2)残羹冷炙:吃剩下的饭菜。
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烤肉。
(3)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
4.词义辨析(1)吝啬·吝惜同: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
异:“吝啬”主要指当用的不用,含贬义;“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多为中性。
判断正误:①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奖牌的英国运动员没有获得一分奖励,在主要的金牌大国中英国是最吝啬..的。
(√)②社会上对于公义之举,应当既不吝惜..鼓励,又要提供必要的司法帮助,这样才会使行善之人无后顾之忧,而人性之善也愈加彰显。
(√)(2)形式·形势同:这两个词都是名词。
异:“形式”所表述的多是事物的具体形状,“形势”所表述的多是事物的抽象状况和态势。
判断正误:①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中俄两国双边合作更加协调、沟通更加顺畅,联合军演已成为中俄两军常态化合作形式..。
”(√)②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讨论了欧洲建立金融和财政联盟的问题,并表示将密切关注欧债危机形势..。
(√)(3)冠冕堂皇·堂而皇之同:两者都有“表面上庄严正大”的意思。
异:“冠冕堂皇”前边可以加程度副词修饰,有否定的说法;“堂而皇之”有时侧重在“有气派、广大”上,一般没有否定的说法。
判断正误:①还是放过那些冠冕堂皇....的涨价借口吧。
既然没有话语权,我们何苦再浪费口舌,跟自己拗不过去呢?(√)②既然人人都不愿意食用地沟油,为什么又要让地沟油长期地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呢?难道因为食用者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1.本文题目和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为什么?提示: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先提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把它们驳倒,也就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拿来主义”也就顺理成章地立住了,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破得彻底,立得更稳。
二是“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加突出。
2.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提示: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1)孱头——怕:“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2)昏蛋——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3)废物——羡慕:“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文章结尾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结尾一句揭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地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关系,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创立无产阶级新文化不可缺乏的前提条件的道理。
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提示:“拿来主义”的含义,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拿来”和“送去”是相对而言的。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2.“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写作经验的总结,是符合表达的需要和人们的欣赏习惯的。
鲁迅行文的巧妙和结构,文章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请分析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提示: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指出“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
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3.如何看待课文末段“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观点?提示:这一观点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平淡无奇,但是一联系课文的前后来理解,作者用词的匠心便立刻显现出来。
作者主张对中外文化遗产“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只有“勇猛”,才不会怕“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有辨别”才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才不会为了保持清白“放一把火烧光”;“不自私”就可以避免“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总之,只有“沉着,勇猛”才敢于“自己来拿”,并“占有,挑选”,“有辨别,不自私”则可善于“占有,挑选”。
文章第一段对“送去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揭露。
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提示:观点一:没有“送去”的必要。
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
“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判。
观点二:有“送去”的必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
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1.妙用反语。
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在这里,“鼓吹”绝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地宣扬真理。
“吝啬”是贬词褒用,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祖、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2.巧用比喻。
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抽象的话题,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然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许多地方也广泛地采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致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
3.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文章前半部分是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作对比;后半部分是以怀恐惧症者、虚无主义者、全盘接受者和“拿来主义”者作对比。
对比论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在揭示批判错误中,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导练目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文章先批判“送去主义”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是历史,“送去”是现状,批判二者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
“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为立论“拿来主义”廓清了模糊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为提出“拿来主义”作了必要的铺垫。
请运用破立结合的手法,以“追求时尚”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创意激活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议论文,破是为了立,驳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证明正面的论点,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
只要明确了破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立论文章写成驳论文章。
范例展示追求时尚有人问:“本世纪最流行的是啥?”有人回答“酷!爽!”你看那大街上涌动的“新新人类”便是最明确的答案了。
鲜艳夺目的彩色发型,别具特色的“乞丐装”,还有那一张张涂抹着红橙黄绿蓝靛青的小嘴中不时地蹦出“酷呆了”“好爽哦”,便足以让那些不懂其意的瞠目者领会个七八分。
别傻愣着,人家还会看你一眼:“白痴,啥也不懂,这叫流行!”正所谓的追求流行风的时尚。
看不懂你哪,时尚的流行风!也许鄙人的审美观点已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但我却想凭自己的理解给“美”下一个形象的注脚:“学识渊博,心智灵慧,那叫‘酷’!胸怀坦荡,爱心无限,那叫‘爽’!”追求流行的时尚,应该看它是否体现生活的本质面貌,因为只有体现生活本质的流行时尚,那才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追求流行的时尚,还应该看它是否体现了人本理念,因为只有展示人本理念的流行时尚,那才会永远有魅力;追求流行的时尚,更应该看它是否有历史价值,因为只有具有历史价值的流行时尚,那才会推动辉煌历史的车轮!时尚是善变的,让我们一起追求吧!话题集锦(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