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程热力学》实验(第四版)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第一章
燃料化学能
排入大气
压缩燃烧、膨胀
吸气排气
工作过程:
能量转换:
工作物质:
燃气
蒸汽动力装置流程简图
蒸汽动力装置流程简图
550℃
过热器
锅炉
给水泵
冷凝器
冷却水
汽轮机
发电机
Q
Q
1
2
W
20℃
高温高压蒸汽
W
p
蒸汽动力装置
1-炉子 2-炉墙 3-沸水管 4-汽锅 5-过热器6-汽轮机 7-喷嘴 8-叶片 9-叶轮 10-轴 11-发电机 12-冷凝器 13、14、16-泵 15-蓄水池
华氏温标:
1724年由德国人华氏(cabridl D Fahrenheit)提出。他把水、冰和氯化铵的混合物作为制冷剂而获得的当时可得到的最低温度作为0度,把人体的温度作为 96度,中间等分,这样的数字是由于当时广泛使用12进位法。符号tF ,单位 °F。
华氏温标与摄氏温标的换算关系为:t(℃)=0℃ = 32 oF100 ℃ = 212oF郎肯温标:
压力计 测量工质压力的仪器。常见的压力计有压力表和U型管。
由于压力计的测压元件处于某种环境压力的作用下,因此压力计所测得的压力是工质的真实压力p (或称绝对压力)与环境压力pb之差,叫做表压力pe或真空度pv
分子运动学说认为压力是大量气体分子撞击器壁的平均结果。
绝对压力、表压力、真空度及大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0.96784
1
735.559
10000
mmHg
133.322
133.322×10-5
1.31579×10-3
1.35951×10-3
1
13.5951
mmH2O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思考题答案(完整版)(沈维道)(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思考题答案(完整版)(沈维道)(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思考题答案(完整版)(沈维道)(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程热力学第四版沈维道 思考题 完整版第1章 基本概念及定义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将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答:否。

当一个控制质量的质量入流率与质量出流率相等时(如稳态稳流系统),系统内的质量将保持恒定不变。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中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不可能是绝热系。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

“绝热系”指的是过程中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热量是指过程中系统与外界间以热的方式交换的能量,是过程量,过程一旦结束就无所谓“热量”。

物质并不“拥有”热量。

一个系统能否绝热与其边界是否对物质流开放无关。

⒊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的概念均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平衡状态要求的是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而平衡状态则一般指在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这是它们的区别所在。

⒋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在绝对压力计算公式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压?答:可能会的。

因为压力表上的读数为表压力,是工质真实压力与环境介质压力之差。

环境介质压力,譬如大气压力,是地面以上空气柱的重量所造成的,它随着各地的纬度、高度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即使工质的绝对压力不变,表压力和真空度仍有可能变化。

“当地大气压”并非就是环境大气压。

准确地说,计算式中的P b 应是“当地环境介质”的压力,而不是随便任何其它意义上的“大气压力”,或被视为不变的“环境大气压力”。

⒌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温度计对温度的测量建立在热力学第零定律原理之上。

它利用了“温度是相互热平衡的系统所具有的一种同一热力性质”,这一性质就是“温度”的概念。

工程热力学实验讲义

工程热力学实验讲义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1-1 空气绝热指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绝热膨胀和定容加热过程中空气的压力变化,计算空气绝热指数。

理解绝热膨胀过程和定容加热过程以及平衡态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气体的绝热指数定义为气体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比,以K 表示,即p vc k c =。

本实验利用定量空气在绝热膨胀过程和定容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测定空气的绝热指数K 。

实验过程的P-V 图如图1所示。

图中AB 为绝热膨胀过程;BC 为定容加热过程。

图1 等容和绝热过程AB 为绝热过程,1122k kp v p v = (1) BC 为定容过程,23v v = (2)假设状态A 和C 温度相同,则23T T =。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对于状态A 、C 可得:1133p v p v = (3)将(3)式两边K 次方得:()()1133kkp v p v = (4)由(1)、(4)两式得,1132kp p p p ⎛⎫=⎪⎝⎭,再两边取对数,得: 1213ln ln p p k p p ⎛⎫ ⎪⎝⎭=⎛⎫ ⎪⎝⎭(5)因此,只要测出A 、B 、C 三状态下的压力123,,p p p 且将其代入(5)式,即可求得空气的绝热指数k 。

三、实验装置空气绝热指数测定仪由刚性容器,充气阀、排气阀和U 型差压计组成,如图2所示。

空气绝热指数测定仪以绝热膨胀和定容加热两个基本热力过程为工作原理,测出空气绝热指数。

整个仪器简单明了,操作简便,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基本和公式从事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工作能力,从而起到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

图2 空气绝热指数测定装置示意图1-有机玻璃容器;2-进气及测压三通;3 U 型压力计;4 -气囊;5-放气阀门。

四、实验步骤实验对装置的气密性要求较高。

因此,在实验开始时,应检查其气密性。

通过充气阀对刚性容器充气,使U 型压差计的水柱h ∆达到2200mmH O 左右,记下h ∆值,5分钟后再观察h ∆值,看是否发生变化。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定义1.答:不一定。

稳定流动开口系统内质量也可以保持恒定2.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工质在越过边界时,其热力学能也越过了边界。

但热力学能不是热量,只要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地交换就是绝热系。

3.答:只有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

稳定状态只要其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之为稳定状态,不考虑是否在外界的影响下,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

平衡状态并非稳定状态之必要条件。

物系内部各处的性质均匀一致的状态为均匀状态。

平衡状态不一定为均匀状态,均匀并非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之必要条件。

4.答:压力表的读数可能会改变,根据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压力的改变而改变。

当地大气压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

环境大气压是指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的压力。

5.答:温度计随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有显著的变化。

6.答:任何一种经验温标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

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的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量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为基准点的温度,其他温度的测定值可能有微小的差异。

7.答: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传热和位移或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热量的交换与功的交换都是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

8.答:(1)第一种情况如图1-1(a ),不作功(2)第二种情况如图1-1(b ),作功(3)第一种情况为不可逆过程不可以在p-v 图上表示出来,第二种情况为可逆过程可以在p-v 图上表示出来。

9.答: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可以恢复为原来状态。

系统和外界整个系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

10.答:系统经历一可逆正向循环及其逆向可逆循环后,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外界没有变化;若存在不可逆因素,系统恢复到原状态,外界产生变化。

11.答:不一定。

主要看输出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排斥大气功是否有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理1.答:将隔板抽去,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w u q +∆=其中0,0==w q 所以容器中空 气的热力学能不变。

工程热力学01章习题提示与答案

工程热力学01章习题提示与答案

习题提示与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定义1-1 试确定表压力为0.1 kPa 时U 形管压力计中的液柱高度差。

(1)液体为水,其密度为1 000 kg/m 3;(2)液体为酒精,其密度为789 kg/m 3。

提示:表压力数值等于U 形管压力计显示的液柱高度的底截面处液体单位面积上的力,g h p ρ∆=e 。

答案:(1) mm 10.19=∆水h (2) mm 12.92=∆酒精h 。

1-2 测量锅炉烟道中真空度时常用斜管压力计。

如图1-17所示,若α=30°,液柱长度l =200 mm ,且压力计中所用液体为煤油,其密度为800 kg/m 3 ,试求烟道中烟气的真空度为多少mmH 2O(4 ℃)。

提示:参照习题1-1的提示。

真空度正比于液柱的“高度”。

答案:()C 4O mmH 802v =p 。

1-3 在某高山实验室中,温度为20 ℃,重力加速度为976 cm/s 2,设某U 形管压力计中汞柱高度差为30 cm ,试求实际压差为多少mmHg(0 ℃)。

提示:描述压差的“汞柱高度”是规定状态温度t =0℃及重力加速度g =980.665cm/s 2下的汞柱高度。

答案:Δp =297.5 mmHg(0℃)。

1-4 某水塔高30 m ,该高度处大气压力为0.098 6 MPa ,若水的密度为1 000 kg/m 3 ,求地面上水管中水的压力为多少MPa 。

提示:地面处水管中水的压力为水塔上部大气压力和水塔中水的压力之和。

答案:Mpa 8 0.392=p 。

1-5 设地面附近空气的温度均相同,且空气为理想气体,试求空气压力随离地高度变化的关系。

又若地面大气压力为0.1 MPa ,温度为20 ℃,求30 m 高处大气压力为多少MPa 。

提示: h g p p ρ-=0 →TR hg p p g d d -=,0p 为地面压力。

答案:MPa 65099.0=p 。

1-6 某烟囱高30 m ,其中烟气的平均密度为0.735 kg/m 3。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配套教学课件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配套教学课件
传热面积是影响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传热面积,可以 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
流体流动模式
流体流动模式会影响传热系数。合理设计流体流动路径,可以增强 传热效率。
材料选择
材料选择需要考虑流体腐蚀性,耐温性,成本等因素。合适的材料 可以确保换热器寿命和可靠性。
课程总结与反馈
1 1. 课程回顾
回顾课程内容,掌握核心概念。
3 3. 混合物热力学性质
混合物热力学性质包括焓、 熵、吉布斯自由能等,可用 于分析混合物的能量变化。
4 4. 应用
气体和液体混合物在许多工 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 如制冷剂、燃料和化学反应 过程。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
1
2
3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 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

3
功是能量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力作用在物体上所做的功。
内能
4
内能是系统内部所有能量的总和,包括热能、动能和势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阐述了热量传递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以及熵增原理。
克劳修斯表述
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需要外界做功。
开尔文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工程热力学》第四 版教学课件
本套课件旨在为学习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学生提供更直观、更易懂的学习体 验。
课件内容涵盖了工程热力学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丰富的图文和动画进行讲 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hd by h d
课程简介
课程内容
本课程涵盖了热力学基础、热力学定律、流体性质、传热原理以及常见热力学系统等方面内容。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不一定,稳定流动系统内质量也保持恒定。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内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统不可能是绝热系。

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绝热系的绝热是指热能单独通过系统边界进行传递(传热量),随物质进出的热能(准确地说是热力学能)不在其中。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一定是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则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4.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绝对压力计算公式p =p b +p g (p > p b ), p = p b -p v (p < p b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压?当地大气压p b 改变,压力表读数就会改变。

当地大气压p b 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同测温物质的测温结果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测温结果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有势差(温度差、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等)存在。

8.分别以图1-20所示的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杯子里的热水和正在运行的电视机为研究对象,说明这些是什么系统。

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是开口系统、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是闭口绝热系统、杯子里的热水是开口系统(闭口系统——忽略蒸发时)、正在运行的电视机是闭口系统。

9.家用电热水器是利用电加热水的家用设备,通常其表面散热可忽略。

取正在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为控制体(但不包括电加热器),这是什么系统?把电加热器包括在研究对象内,这是什么系统?什么情况下能构成孤立系统?不包括电加热器为开口(不绝热)系统(a 图)。

包括电加热器则为开口绝热系统(b 图)。

将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冷水源、热水汇、热源、电源等)全部包括在内,构成孤立系统。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件绪论第1章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件绪论第1章

4 英国
9755 23770
5.7
21217.6 21900
0.2
5 加拿大 5680 12716
5.2
20908.9 24034
0.9
6 俄罗斯 6081
9906
3.1
87827
4487
-17
7 日本 29320 43684
2.5
44591.6 43460 -0.2
8 韩国
2536
8882
8.1
9265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件
授课60学时 实验4学时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能源概论(绪论) §0-1 自然界的能源及其利用
一、能源及其分类
定义:能源是指可向人类提供各种能量和动力的物质 资源。
能源可以根据来源、形态、使用程度和技术、 污染程度以及性质等进行分类: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一)按来源分:
第一节 热力系、状态与状态参数 一、热力系统与工质
1、定义 人为划定的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系统, 简称热力系或系统。
11
固定边界
移动边界
系统
系统
边界
22
热力系统
2、分类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按物质 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CM
交换 开口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CV
1850~1851年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独立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906~1912年能斯特提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
工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0-3 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提高能量利 用经济性(节能)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工程热力学》实验§1-1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及P-V-T 关系实验一、实验目的和任务目的:1.巩固工质热力学状态及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掌握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2.熟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活塞式压力计、恒温水浴等),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为今后研究新工质的状态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任务:1.测定CO 2的t v p --关系,在v p -坐标中绘出几种等温曲线,与标准实验曲线及克拉贝龙方程和范得瓦尔方程的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差异原因。

2.观察临界状态,测定CO 2的临界参数(c c c t v p 、、),将实验所得的c v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范得瓦尔方程的理论计算值作一比较,简述其差异原因。

3.测定CO 2在不同压力下饱和蒸气和饱和液体的比容(或密度)及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4.观察凝结和汽化过程及临界状态附近汽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1.实际气体在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以近似地认为理想气体,并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mRT pV = (1)式中 p ―绝对压力(Pa )V ―容积(m 3)T ―绝对温度(K)m ―气体质量(kg)R ―气体常数,2CO R =8.314/44=0.1889(kJ/kg ·K)实际气体中分子力和分子体积,在不同温度压力范围内,这两个因素所引起的相反作用按规定是不同的,因而,实际气体与不考虑分子力、分子的体积的理想气体有一定偏差。

1873年范得瓦尔针对偏差原因提出了范得瓦尔方程式:(2) 或 0)(23=+++-b av v RT bp pv (3)式中 a ―比例常数, c c p RT a )(272=;2/v a ―分子力的修正项;RTb v v a p =-+))((2b ―分子体积修正项,c c p RT b 8 ; c c T p ,为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

式(3)随p 、T 的不同,v 可有三种解:①不相等的三个实根 ②相等的三个实根 ③一个实根、两个虚根本实验将类似地重复1869年安得鲁实验,论证以上三种解的形成和原因,同时论证范得瓦尔方程较理想气体更接近于实际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但仍有一定差距。

2.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基本状态参数p 、v 、T 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F (p 、v 、T )=0 (4)或 p = f(v 、T ) , v = f(p 、T )T = f(p 、v ) (5)由(5)式可以看出,三个基本状态参数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第三个是随其中一个变化而变化的,基于这两种关系,可以令一个参数如T 不变,用实验方法找出其余两个参数(p 、v )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求得工质变化规律,完成实验任务。

三、实验设备台本体参见图7图1-1 P -V -T 关系实验流程图图1-2 实验台本体详图恒温器是提供室温至65 C范围内恒温水的设备,在此我们借助它提供的恒温水间接地恒定CO2的温度,同时也起改变CO2温度的作用。

压力台是借助其活塞杆的进退,使低粘度油传递压力来提供实验所需要的压力。

由恒温器提供的恒温水,从试验台本体玻璃水套下端进口流入,上端出口流出,反复循环,其温度数值由水套上的温度计读出,当水套上的上、下温度计读数相同,且以恒温器上温度计相差不太大时,可以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中所存的CO2温度与此温度相同。

由压力台出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后,从高压容器与玻璃杯间隙处溢向水银表面,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压缩CO2,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活塞杆前进和后退调节,CO2压缩时所受压力,由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其容积变化则由玻璃管内CO2柱的高度来衡量。

四、实验步骤和数据整理1.按图1装好试验设备。

2.使用恒温器调定温度①做好恒温器使用前的准备工作:加蒸馏水,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水泵,使水循环对流。

②电接点温度计顶端幅形磁铁,调至所规定的恒温温度。

③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恒温器指示灯达到时亮时灭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的恒温。

④观察玻璃水套上两支温度计,若其读数相同且与恒温器上电接点温度计标定的温度一定时,则可近似认为CO2的温度已处于标定的温度。

⑤当需要改变温度时,重复②、③、④步骤。

3.加压前的准备①关闭压力表及进入本体油路的两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

②倒退压力台上活塞螺杆,至螺杆全部退出,即抽油。

③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油路两阀门。

④推进活塞螺杆,向本体内注油,如此反复,至压力表上有读数为止。

⑤最后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和油路阀门是否开启妥后即可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①做好实验的原始记录a.设备数据记录:仪器、仪表的名称,型号、规格、精度、量程。

b.常规数据记录:室温,当时当地大气压力及实验环境情况。

c.将技术数据记录及观察的现象一并记录表1-1:表1-1②当压力升到MPa以后,应足够缓慢地推进活塞螺杆加压,并注意观察CO2受压力后的各种现象,进行实验。

5.注意事项:①除t=20︒C时,须加压至绝对压力为10Mpa外,其余各等温线均在5—9Mpa间测出h值,绝对不允许表压超过10Mpa,最高温度不要超过60︒C。

②一般取h时压力间隔选取0.5Mpa,但接近饱和状态和临界状态时,取压间隔应小一点为好。

③实验终了卸压时,应使压力逐渐下降,不得直接打开油杯阀门卸压。

④实验完毕,应将设备仪器整理擦净,恢复原状,将原始数据交指导老师签字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6.数据整理:实验中测得的只是CO2柱的高度h值,而我们需要的是CO2的比容v值,设备中CO2重量(G)不便测量,而承压玻璃管的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只能用间接方法测定v值。

已知CO2液体在20︒C、10MPa时,比容v为0.00117 m3/kg。

实测出CO2在20︒C、10MPa时CO2液柱的高度h(m),则可得:v CO2(20︒C,10MPa)= (h⋅A)/G =0.00117m3/kgG/A=(h/0.00117)= K = 常数则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CO2 的比容为:v=((h/(G/A))= h/K只要在实验中测得t=20︒C、P绝= 10MPa时的h值,计算出K值后,其他一切v值均可求得。

原始记录经整理后,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将结果列于表1-2:(注:饱和温度及相应的饱和压力用红笔填写)五、结果分析1.计算临界状态参数的误差。

p-图。

2.绘制v3.对照理论计算值与理论曲线,作分析比较。

§1-2 空气在喷管中流动性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和任务目的:巩固和验证有关喷管理论,熟悉不同形式喷管的机理,掌握气流在喷管中流速、流量、 压力变化的规律及有关测试方法。

任务:1.分别对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测定不同工况下(初压P 1不变,改变背压P b )时气流在喷管中的流量;绘制m-P b 曲线;比较最大流量m max 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确定临界压力P c 。

2.测定不同工况时气流沿喷管各截面(轴线位置X)的压力p 的变化;绘制出一组p-X 曲线;分别比较临界压力p c 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观察和记录p c 出现在喷管中的位置。

二、实验原理:稳定流动中,任何截面上质量流量都相等,且不随时间变化,流量大小可由下式决定:222A C m A υ== (1)式中 k —比热比(绝热指数k=c p /c v );A 2—出口截面积, m 2; υ—气体比容, m 3/ kg ; p —压力, Pa 。

角下标:1指喷管入口参数,2指喷管出口参数。

量达到最大值:1112minmax 0)12(12p k k k A m k =++=-υ临界压力的大小为:1112()0.5281kk c p p p k -==+ 喷管中的流量m m 保持不变,流量m 随背压P b 的曲线a-b-c 。

时的最低背压P b 不再是P c 三、实验设备及实验步骤流量的大小由U型管压差计4读出。

喷管5用有机玻璃制成,有渐缩和缩放两种形式如图1-5所示,可按实验要求,变换所需的喷管。

喷管各截面上的压力是由插入喷管内的测压探针7连至可移动标准真空表8测得,它们的移动通过手轮螺杆机构9实现。

在喷管后的排气管上还装有背压真空表10、真空罐12,起稳定背压的作用,罐内的真空度通过背压调节阀11来调节,为减少振动,真空罐与真空泵之间用软管连接。

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进行如下相同的步骤:1.装好喷管。

2.对真空泵作开车前检查(检查传动系统、油路、水路)。

检查无问题后打开背压调节阀,用手转动真空泵飞轮一周,去掉气缸中过量的油,开启电动机,当达到正常转速后可开始实验。

3. 将测压探针上的测压孔移至喷管出口之外一段距离之后保持不动,此时P2 = P b,改变调节阀开度,调节背压P b自P1开始逐渐降低,记录在不同P b下的孔板压差ΔP值,以备计算流量及绘制m-P b曲线,实验时注意记下ΔP开始达到最大值的P b,以求得P c及P f值。

4.调节不同的P b,摇动手轮,使X自喷管进口逐步移至出口外一段距离,记录不同X值下的P值,以测定不同工况下的P-X曲线。

5.在实验结束阶段真空泵停机前,打开罐前调节阀,关闭罐后调节阀,使罐内充气。

当关闭真空泵后,立即打开罐后调节阀,使真空泵充气,以防止真空泵回油。

最后关闭冷却水阀门。

6.认真做好原始记录1)设备数据记录:设备名称、型号和规格等;2)常规数据记录:当地大气压力、室温、实验环境状况;3)将技术数据及绘制的图形等记入附表内。

四、实验数据整理:孔板流量计的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ρ2KAp式中 Q—体积流量,m3/s;K—流量系数,K值是雷诺数Re的函数,可由上图查得;A0—孔板孔口截面积,m2;—孔板处的流体密度,kg/m3;ΔP—测点压差, Pa。

因为Re是随流量Q变化的,所以在流量未知的情况下就无法确定Re,在流量精度要求不高时,K值可取平均值0.67,如精度要求较高时,可用K值平均值0.67先算出流量Q,再算Re 和K值,反复几次则可求得接近的K值。

原始记录经整理后,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将结果列于表1-3、表1-4中。

喷管实验记录(一)表1-3 室温t= 当时当地大气压P=m喷管实验记录(二)表1-4五、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 简述实验原理与过程。

2. 各种数据的原理记录。

3. 实验结果整理后的数据,包括最大流量mmax 、临界压力Pc,以及m-P b曲线、p-X曲线。

分析实验值与计算值。

4. 通过实验的收获体会及对实验改进意见。

六、思考题1.何谓喷管的临界状态?临界压力如何确定?2.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出口截面压力P2与背压P b之间有和关系?3.渐缩喷管的P2能降到临界压力以下吗?缩放喷管的P2能降到临界以下吗?4.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的临界压力P c各出现的位置在何处?各截面的流量相同吗?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