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用药

糖尿病微循环系统病变治疗药物
1、微循环血管保护药:羟苯磺酸钙胶囊,通过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前列腺素)引起的高通透作用,从而改善基底膜胶原的生物合成。预防和治疗由微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商品名】多贝斯;进口:导生明,
依帕司他片(唐林)、托瑞司他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神经和红细胞中的山梨醇积聚有抑制作用,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
2、抗懝血药:阿替普酶或rt-PA,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是唯一一种具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适应症的药物,并获得了国际治疗指南的推荐。多贝斯、进口:爱通立;尿激酶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该品对陈旧性血栓无明显疗效。
3、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4、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阿乐)
5、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扩血管药: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主要用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周围神经病,视网膜病,眼底病。【商品名】怡开及凯妮可(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尼莫地平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和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血液循环改善。钙拮抗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偏头痛、轻度蛛网膜下脑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突发性耳聋、轻中度高血压病。凯时、优帝尔(前列地尔) 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
6、神经营养药:弥可保(甲钴胺)
7、抗氧化药:硫辛酸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或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药物。。
8、中药:通心络、步长脑心通、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

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理的治疗:
1.抗氧化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阻抑神经内氧化应激状态,增加营养神经血管的血流量,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Na+ - K+ - ATP酶活性等机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α - 硫辛酸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助因子,也是目前较临床常用一种抗氧化剂。 2. 改善神经营养药物 甲钴胺为蛋氨酸合成酶辅酶,该酶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与髓鞘、核糖核体膜、线粒体膜、突触及受体等的功能有关,可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善神经元和施旺氏细胞的代谢合成,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恢复神经键的传达延迟。 3. 改善神经微循环药物 主要有血管扩张剂,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 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前列腺素E

可扩血管,减轻血液粘稠度,10~20μg/d滴斗入,2周为一疗程,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麻木、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4.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s) 从原理上讲,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恢复Na+ - K+ -ATP酶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围神经组织的沉积,可以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近20年来,此类药物逐渐被研究和应用,但由于疗效和安全性受到质疑,部分已停止使用或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5.γ-亚麻酸 神经病变时存在必需脂肪酸代谢紊乱,补充γ-亚麻酸能增加神经内血流,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6.其他 包括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抑制药:氨基胍, C肽、蛋白激酶C抑制剂等,目前尚未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中医治疗
传统中医以消渴入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钟学礼牵头我国五家大学的临床医院与法国合作,发掘出黄连、黄芪、金银花等有效药物。九十年代后期,聂文涛指出消渴是高消耗应激,而高消耗应激与眼病关系密切。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多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阴虚燥热型: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舌红苔黄。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治宜滋阴清热。方用:①玉女煎(生地、知母、麦冬、石膏、牛膝);②增液白虎汤(生地、元参、麦冬、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③养阴益气汤(生地、元参、麦冬、天冬、玉竹、知母、生石膏、黄芪、甘草)。瘀血阻络型:本病日久,热灼营血,血瘀目络,眼底见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治宜凉血活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或用水牛角代替、生地、白芍、丹皮、丹参、麦冬、元参、三七粉、茜草根)。肾阴亏虚型:症见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暗、苔白或少苔,眼底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机化,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生地、元参、麦冬、山药、泽泻、茯苓、山萸肉、丹皮)或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对于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早期服用中成药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也有一定疗效;对于视网膜出血者可服用云南白药;对于眼底出血久不吸收者,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