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楹联全编

合集下载

个园楹联匾额

个园楹联匾额

个园楹联匾额1.丛书楼: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丛书楼在秋山最南端,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

从山间石阶可至楼上。

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

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

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

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这副联借兰、竹、山、水当前景物,阐述读书治学的道理。

上联告诫人们读书学习先要让自己像兰竹一样清气、虚怀,心气清净才能进入书中境界,胸怀谦虚有利于吸收知识学问;下联鼓励人们读书学习不必拘泥,要像山水一样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

水好动,山好静;水有情,山有趣。

见仁见智,一样可以获得最高成就。

中国著名书法家周志高书旧联。

时在上海,所以在跋中写“海上周志高并记”。

2、觅句廊: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觅句廊,顾名思义,是苦苦寻觅诗句的地方。

清代大诗人袁枚这两句诗,用作觅句廊楹联最为贴切。

因为它们也是偶然觅得。

有一天,袁枚家侍弄花木的雇工跑来向他报喜说:老爷,梅树已经一身花啦。

这句话给了诗人以灵感,于是吟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佳句。

上句写月光下的竹林是看不清枝干的,只有伸展出来的一片片竹叶被月光照亮,宛如成千上万的“个”字;下句写梅花喜欢严寒,越是霜重雪浓,越是能够孕育出一树繁花来。

不过,从雇工的一句话到传世佳联,最终靠的毕竟还是袁枚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

扬州朱福火圭guī书联,《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周志高题写匾额。

3、透风漏月: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透风漏月”为个园中又一赏景花厅,面冬山而筑,环境清冷幽静。

上联写厅外虚竹与厅内幽兰同气相应,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下联写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沐浴着四时微风、晴空明月,感悟着宇宙的真理,享受着自然的关怀。

透风漏月厅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

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chuán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sǎng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

颐和园楹联

颐和园楹联

颐和园楹联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

乾隆题颐和园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乾隆时为勤政殿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

佚名题颐和园仁寿殿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

乾隆题颐和园仁寿殿迎辇花红,星云争爛熳;当阶草碧,风雨协和甘。

佚名题颐和园排云殿,位于万寿山前叠石起琼峦,如山之寿;引泉通玉液,有泽皆春。

光绪题颐和园正殿嵩岳大云垂,九如献颂;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

佚名题颐和园正殿霭气渐移高阁漏;日华初照御阶松。

佚名题颐和园东配殿捧日云霞三岛见;随风珠玉九霄闻。

佚名题颐和园西配殿西山晓日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紫闱。

佚名题颐和园芳辉殿。

天仗:天子的仪仗苑启宜春,曈昽朝日丽;宫开仁寿,挹注醴泉甘。

慈禧题颐和园德辉殿备天保九如,春华秋实;启建章万户,霞蔚云蒸。

佚名题颐和园德辉殿凤曲登歌调令序;龙雩集舞汜祥风。

慈禧题颐和园云锦殿,位于二宫门外霞影晓开书彩凤;风光午静啭铜鸟。

慈禧题颐和园云锦殿九陌春生调玉律;千门瑞绕发琼枝。

佚名题颐和园玉华殿,位于云锦殿对面。

九陌:指道路凤动香烟浮绮阁;日移花影上雕檐。

佚名题颐和园玉华殿上林万树连西掖;北极诸星拱太微。

慈禧题颐和园紫霄殿,位于二宫门内。

掖:旁侧,此指西直门邃馆来风,清檐驻月;丹墀聚叶,镂槛飞花。

佚名题颐和园穿堂殿玉耸遥峰,晴岚挂树;朱排华阙,裔采飞霞。

佚名题颐和园斜门殿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蓬莱依胜境,杰构灵光。

光绪题颐和园颐乐殿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笙簧六籍,太室饫谟觞。

慈禧题颐和园颐乐前殿天香低度金蚪暖;宫殿遥开彩凤飞。

佚名题颐和园后殿介三岛十洲,特天胜境;愿千秋万岁,长驻韶光。

佚名题颐和园介寿堂。

介寿:出自《诗·豳风·七月》:以介眉寿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

佚名题颐和园介寿堂龙庭水榭宜凉影;印砌烟花带露姿。

佚名题颐和园乐寿堂,慈禧寝宫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玕画静竹平安。

扬州园林名胜楹联(网络搜集)

扬州园林名胜楹联(网络搜集)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可法祠修缮竣工索题
一九六四年秋郭沫若
生有自来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秋九月后学丹徒吴保庸敬题
仪征吴熙载书
乙巳仲春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皖怀舒绍基敬撰
个园
丛书楼
壬戌冬日时客扬州个园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录此联句聊作补壁并请主人正腕海上志高书
透风漏月
潘慕如同志撰句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壬戌之秋雪松书
紫竹林
壬戌秋为紫竹林书
松声竹声疏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宜人
江轸光时年八十有三
乍来顿远尘嚣静听松风真快意
久坐莫嫌枯寂饱看竹色自清凉
李昌集书
史公祠
史可法纪念馆
清浙东朱武章题史公祠堂旧句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公元一九七九年之秋李亚如补书
骑鹤搂头难忘十日
戊午大寒魏之祯时客扬州
寒竹风松亭
癸亥年夏日
江秋逼山翠
日瘦抱松寒
饭牛书
钓鱼台
浩歌向兰渚
把钓待秋风
云山阁刘海粟
槛前春色长堤柳
阁外秋声蜀岭松
云山阁旧有此联魏家瑛所撰
辛酉之秋补书李亚如
疏峰馆
千重碧树笼青苑
一桁青山倒碧峰
癸亥秋海陵许慎
绿荫馆
四面绿荫少红日
三更画船穿藕花夏伊乔
澄鲜水榭
具体而微居然峭壁悬崖平沙阔水
扬州园林名胜楹联
(五十六副)
瘦西湖
大门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壬戌春日
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李圣和书

扬州个园的楹联

扬州个园的楹联

扬州个园的楹联扬州个园的楹联个园,位于扬州市区东关街318号住宅之后。

原为寿芝园旧址。

寿芝园之叠石,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业总商黄玉筠改筑,园中多植竹,因竹叶形似“个”字,名个园。

1949年后曾4次进行整修。

个园以叠石精巧闻名。

园内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楼、台、厅、轩相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独具特色。

入园处,两边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丛中石笋参差。

正中为园门,上嵌“个园”石额。

进园门处,为湖石花坛,遍植月桂。

花坛对面有四面厅,原称桂花厅,单檐歇山顶。

厅北有池,临水叠石,曲折高低逶迤向东,偏东近水有清漪亭。

厅西北有湖石山一组。

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梁曲折通洞中。

洞内有石下垂,形如钟乳,盛夏入内,顿觉清凉。

山顶有鹤亭,亭畔有古柏临岩,苍翠如盖。

山西南植竹为林,满目青翠。

山东巅与七楹长楼抱山楼相连。

前东廊下嵌嘉庆二十三年(1818)刘凤诰撰《个园记》石刻5方。

楼有复道廊接园东之黄石山,黄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图画。

山北高处有方亭名拂云。

山中磴道上下盘旋,曲折迂回,变幻莫测。

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横陈。

下至底层,南望有峭壁对耸,仰视见云天一线。

进入石室,顶上钟乳垂挂,中有石榻石桌。

石室外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桥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临深山幽谷。

谷南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阁。

南面有峰峦突起,下有隧洞。

向南缘石径而上可通园东南之楼阁,今名丛书楼。

园西南有北向厅屋3间,名透风漏月。

厅南倚院墙朝北筑宣石山一组。

山石盘亘,其色如雪,石英含点闪闪发亮,远远看去,似积雪未消。

山后粉墙上开尺许圆洞24个,上下4排交错排列,风起呼啸有声,颇有隆冬意境。

山西端墙上辟有洞窗,园门处景色隐约可见。

个园假山,是扬州古园林叠石之代表作,为中国古典名园之一。

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

近簇湖光帘不卷;远生花坞网初开。

扬州园林名胜楹联(网络搜集)

扬州园林名胜楹联(网络搜集)

扬州园林名胜楹联(五十六副)瘦西湖大门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壬戌春日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李圣和书长堤春柳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癸亥深秋王板哉书听鹂馆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陆润庠江波醮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阮元春草池塘吟榭戊午仲秋碧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陂扬州张华父集杜牧韦庄诗句并篆年八十一以少胜多瑶草琪花荣四季即小观大方丈蓬莱见一斑壬戌春日扬州李圣和撰句并书湖上草堂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武公秦子卿书白云初晴旧雨适至幽赏未已高谭转清汀州伊秉绶月观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板桥郑燮琴室琴室旧有此联久佚今补书之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戊午大寒魏之祯时客扬州寒竹风松亭癸亥年夏日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饭牛书钓鱼台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刘海粟云山阁槛前春色长堤柳阁外秋声蜀岭松云山阁旧有此联魏家瑛所撰辛酉之秋补书李亚如疏峰馆千重碧树笼青苑一桁青山倒碧峰癸亥秋海陵许慎绿荫馆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夏伊乔澄鲜水榭具体而微居然峭壁悬崖平沙阔水托根虽浅何妨虬枝铁杆密叶繁花壬戌暮春魏之祯撰并书于瘦西湖上之澄鲜水榭桂花厅李太白杜子美句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徐润芝书积翠轩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渔门王个簃年八十有八岁半青小院回廊春寂寂碧桃红杏水潺潺程十发花南水北之堂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杭人唐云林香榭名园依绿水仙塔俪云庄赖少其书后门癸亥年秋月院含白塔五亭湖光美景门对蜀冈翠障山色风姿潘慕如撰许虹生书大明寺天王殿弥勒像前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平山堂伊墨卿先生旧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韡重书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汪国祯原撰武中奇书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朱公纯撰庚申春日尉天池书谷林堂东坡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龙父书于谷林堂欧阳祠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清全椒薛时雨原题庚申春日李圣和书鉴真纪念馆陈列室赵朴初会长句鼓螺蜀冈羹墙南岳风月长屋花雨奈良癸亥三月曼翁书于大明寺观音山迷楼数重楼苑万顷江田碧荷映日紫竹浮烟千古迷人繁盛地十里春风一湾湖水白塔凌空绿杨垂岸九州耀眼艳阳天王冬龄书渔洋山人句绮罗何处空隋苑风景依然在蜀冈心饮翁魏之祯书锡福堂多福自求唯造福方能得福昊天可问缘顺天乃复胜天王板哉书时年七十又六山间明月小院清幽偶品香茗澄杂虑江上雄风神州奋发共挥彩笔绘宏图雪庐何瑞生永怡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许慎夕照亭唐李商隐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壬戌之秋雪松书紫竹林壬戌秋为紫竹林书松声竹声疏雨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宜人江轸光时年八十有三乍来顿远尘嚣静听松风真快意久坐莫嫌枯寂饱看竹色自清凉李昌集书史公祠史可法纪念馆清浙东朱武章题史公祠堂旧句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公元一九七九年之秋李亚如补书骑鹤搂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史可法祠修缮竣工索题一九六四年秋郭沫若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秋九月后学丹徒吴保庸敬题仪征吴熙载书乙巳仲春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皖怀舒绍基敬撰个园丛书楼壬戌冬日时客扬州个园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录此联句聊作补壁并请主人正腕海上志高书透风漏月潘慕如同志撰句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壬戌元月王冬龄书宜雨轩壬戌之冬为个园宜雨轩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新雨初来李亚如撰费新我书壬戌年十月中旬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八十五叟林散之抱山楼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李圣和撰并书扬州个园看山楼补壁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壬戌年隆冬濑水饭牛书壬戌元月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扬州张华父篆时年八十五住秋阁乾隆乙丑夏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板桥郑燮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龙父书清漪亭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心饮翁魏之祯撰并书觅句廊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清袁枚句虹生书何园船厅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毓如李钟豫寄啸山庄月洞门一面楼台三面树二分池沼八分田板桥郑燮门厅近簇湖光帘不卷远生花坞网初开曼生陈鸿寿蝴蝶厅经纶诸葛真名士文赋三苏是大家铁保。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2019年精选⽂档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绪论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

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

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

⾃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

由于⽂⼈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的建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个层次在于形式上。

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属于画⾯的⼀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

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感觉⽣涩空乏。

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的特征,也是古⼈对对联的最初理解。

对联本⾝包含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

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同时也应和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先是通过装饰这⼀过程达到⽬的。

⼆、匾额楹联的由来苏州古典园林以独特的造园风格闻名于世。

姑苏城内名园如绘,其以数亩之地有限的空间,描绘出亭、台、楼、阁,纤巧精美的佳构。

⼀潭清池,复廊萦回,花⽊扶疏。

“微风⼀以摇,青天散渌渌”,妩媚瑰丽的诗情画意佳景川。

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分别建造于宋,元、明、清。

造园设计者都以诗⽂兴情⽽筑园。

园内景观不⽆散发着阵阵书卷墨⾹。

历代⽂⼈骚客为苏州名园留下了⼤量的脍炙⼈⼝的题咏诗篇,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俯⾸可拾,随处可见。

或以摩崖⽯刻,抑或镌之碑帖,犹以匾额楹联典雅优美含义深邃,成为园林建筑装修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装饰品。

匾额楹联起源于何时,现已很难查考。

相传五代时每年春节,⼈们⽤⼀对桃⽊刻画两位神仙插在门户两侧, ⽤来避邪降福析求平安,谓之桃符。

后在桃符上的画加题或改题⽂字, 表达⼈们的企求和意愿,成为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联句, 经过历代衍变升华逐渐形成了楹联。

中考语文 园林 楹联

中考语文 园林 楹联

中考语文园林楹联
1. 苏州拙政园的楹联:
-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 荷风来四面,柳浪拥千层。

2. 苏州留园的楹联:
-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 扬州个园的楹联:
-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4. 无锡蠡园的楹联:
- 千步回廊绕白莲,半篙绿水通红叶。

- 塔影遥开山色秀,波光潋滟水痕新。

这些楹联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文字,描绘了园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展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考语文中,对于楹联的考查可能包括理解其含义、分析其修辞手法、欣赏其意境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对楹联的仔细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对古代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个园的所有的对联

个园的所有的对联

个园的所有的对联
个园正门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

竹西佳处:杜牧吟咏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丛书楼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东路楠木厅金农的书“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术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

清美堂汪士慎所书“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汉学堂“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联为板桥所撰。

堂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漆书“三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一家文字奇。


“清颂堂”,厅内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宜雨轩门前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

春景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住秋阁对联孙龙父书”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
夏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鹤亭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
宜雨轩内林则徐“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二公子黄试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

四公子黄锡嬉对联: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园楹联全编中国园林艺术是集萃式的综合艺术。

在园林中,建筑是重要的基础艺术,体现着园林的物质性的审美功能;而建筑的题名、匾额、对联等语言艺术形态,则在园林美的精神性构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要素。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不但以竹石置景和豪宅建筑取胜,而且在题联艺术方面更是多有精华,妙不可言。

令众多游园者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应广大游客观光品味的要求,现由扬州当代女作家金子,对个园楹联作了精心赏析,汇为全编,以慰客情。

〔个园大门〕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

此为个园北大门联。

上联写叠石四季山,四时光景各异,幻化意趣无穷;下联写园中竹风情万种,清翠欲滴,婆娑多姿。

全联立意落笔,淡定冲和,于写物状景中不着痕迹地概括揭示了个园以竹、石称盛的景观特色。

撰者潘慕如为扬州当代诗人,书者王冬龄为中国当代书法家。

〔竹里馆〕为重凌霜节,能虚应物心。

竹西佳处是扬州古称,也是个园一景,竹林深处有一亭,取王维诗意曰“竹里馆”。

种竹、品竹、爱竹、敬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竹不仅形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化身。

这副楹联出自唐代诗人蒋涣的咏竹诗,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写出了竹注重修炼不畏严寒的气节和善于涵养虚心待人的美德。

以竹喩人,借竹言志。

体现了个园主人用竹置景造境的良苦用心。

〔映碧水榭〕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

一泓碧水沁润着花间小径,四面清风穿拂着满院竹林。

映碧水榭廊柱间这幅楹联,画龙点睛般激活了人们对水榭周围环境的审美关照,将大家的视觉、嗅觉、听觉、感觉一起调动了起来。

这时你会发现,自己仿佛来到了李白诗中“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洞天是人间”的世外仙境。

撰书者二石道人为扬州当代书法家。

〔映碧水榭中堂〕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

室内兰花吐芳,歇心静坐别有幽情雅趣;户外竹林清幽,小径闲游但觉衣带当风。

人与兰、人与竹在这间名为茶室的建筑里相通、相惜,合而为一,呈现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化境。

让人读来口角噙香,清凉盈怀。

撰书者阮衍云为清代大学者阮元后裔、扬州当代书法家。

〔步芳亭〕径稳千重石;园开四季花。

石砌小径可步,四季花开吐芳。

步芳亭上这幅楹联紧扣“步芳”二字立意谋篇,一动一静,工稳贴切,与亭子厚重端庄的建筑风格浑然如一。

撰书者朱福桂为扬州当代诗人、书法家。

〔壶天自春〕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

此联出自扬州当代著名女书画家、诗人李圣和之手。

上联追摹历史,连用“十里珠帘”、“二分明月”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将古扬州的繁华淋漓再现;下联状写当前,不忘紧扣个园竹景观特色,只用“千竿寒竹”、“四面烟岚”,把新扬州的风物尽收囊中。

楹联境界阔大、气势磅礴,意象优美、对仗工稳,与抱山楼的建筑风格及其坐镇全园的统领地位十分吻合。

〔抱山楼〕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

最高远的莫过于天上的星斗,与星星相比人是渺小的,但你登上了抱山楼,就会有三两颗天上星斗飘落到你胸前来;最伟岸的莫过于崇山峻岭,与山峰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

可站在抱山楼上,十万大山就臣服在你的脚底下了。

如没有张狂的个性、奇异的想像和恣肆的才情,是很难达到这种人天合一之境的,所以抱山楼上这幅楹联,只能出自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之手。

〔抱山楼〕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

此联与板桥联在同一座抱山楼上,板桥挥洒的是空灵缥缈的意中之境,此联则落笔在描摹眼前景、现实境。

鬼斧天工的叠石秋山就像腾空打开的巨型画幅,但见峰峦苍翠掩映亭台楼阁,蓝天白云环护着朱红栏杆。

说到底,叠石之法原本是作画之法,个园四季山,每一座都可以当作画来观赏。

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张华父书旧联。

〔鹤亭〕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

鹤亭立于夏山之上,下临悬崖峭壁、飞瀑流泉。

此联借无生命之鹤亭,写有生命之真鹤。

以意象鲜明的比喻,状出了鹤之最优美的两种情态,静如依岸白雪,动似飞泉入池,可谓尽得鹤之精要。

一栖一舞之间,鹤亭有了生命,山水有了灵性。

撰书者卞雪松为扬州当代诗人、书法家。

〔宜雨轩〕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宜雨轩坐落于个园心腹之地,四面通透,为主人延宾待客之所。

这幅十六字楹联,勾勒出了一幅风雅无限、宾主尽欢的个园雅集图。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字面看是说这里既适合弹琴又适合吹笙,其实是赞誉主人有风雅待客之道,典出《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表面写坐在轩里感受自然界的阴晴光景,其实是用杜甫典故,雨,指朋友,说的是老朋友刚到,新朋友又来了,络绎不绝。

再往更深一层理解,还有赞美主人德行美好、所以交谊广远的意思。

撰者李亚如为扬州当代诗人、书画家。

书者费新我为中国著名当代书法家。

〔宜雨轩〕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宜雨轩内这幅草书联,是当代草圣林散之撰书。

与门外柱抱柱上那幅情辞有点耳张扬的联语相比,此联所推崇赞叹的却是别一种登峰造极的隐逸境界。

意思是说,真正的隐士,远离红尘,不留痕迹在人世间,即便是在深山最深处,他也不会是孤独的,因为有山中花草和他相伴。

品草圣其联其书,可领略到一种洗尽尘染的仙风道韵。

〔透风漏月〕(轩内)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

“透风漏月”为个园中又一赏景花厅,面冬山而筑,环境清冷幽境。

上联写厅外虚竹与厅内幽兰同气相应,营造出一种极静的气息氛围;下联写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沐浴着四时微风、晴空明月,感悟着宇宙的真理,享受着自然的关怀。

扬州当代书法家蒋永义书《兰亭序》集句。

〔清漪亭〕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这幅楹联将清漪亭的环境之美和功能之妙摹写得精细入微,引人入胜。

清漪亭位于抱山楼前水池东边,四围湖山环抱,绿荫萦绕。

下临清风徐来,荡起几痕浅淡波影,上有多情老树,舒展枝干浓荫呵护,此情此景,人在亭中浴风赏月,听着远处传来的幽咽箫声,自然如痴如醉,不知今夕何夕!撰书者魏之祯为扬州当代书法家。

〔觅句廊〕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觅句廊,顾名思义,是苦苦寻觅诗句的地方。

清代大诗人袁枚这两句诗,用作觅句廊楹联最为贴切。

因为它们也是偶然觅得。

有一天,袁枚家侍弄花木的雇工跑来向他报喜说:老爷,梅树已经一身花啦。

这句话给了诗人以灵感,于是吟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佳句。

上句写月光下的竹林是看不清枝干的,只有伸展出来的一片片竹叶被月光照亮,宛如成千上万的“个”字;下句写梅花喜欢严寒,越是霜重雪浓,越是能够孕育出一树繁花来。

不过,从雇工的一句话到传世佳联,最终靠得毕竟还是袁枚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造诣。

〔住秋阁〕(阁门)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

“住秋阁”位于秋山南峰,面西而建。

阁名住秋,表达的是想要留住季节的愿望,而板桥这幅楹联,便用更为优美形象的意境,强调了同一惜时主题。

当人们还在炎夏磅礴的暴雨中忘情乘凉时,泠泠的秋意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了哗哗雨声中;当严冬的梅花在大雪的滋养下正开得淋漓酣畅时,它颤巍巍的花蕊间已经接收到了点点暖春的消息?郑板桥撰书的这幅联语启发我们不仅要以敏感之心观花赏景,更要以敏感之心珍惜时光和生命。

〔住秋阁〕(南柱)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

扬州当代学者、书画家孙龙父为住秋阁状写的这幅楹联,对住秋阁的恋世热情似乎大不以为然,其抒发的是一份遗世高蹈的幽情闲趣。

时光的流转,季节的更替,对于已经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素心人来说,不再有任何关注与计较的意义,他们所看重和希望的,是如何才能找到三两知己,聚在这里快乐地消磨掉每一个晨夕,以便不辜负这有如世外仙源般的山川胜境。

〔丛书楼〕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丛书楼在秋山最南端,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

这幅联借兰、竹、山、水当前景物,阐述读书治学的道理。

上联告诫人们读书学习先要让自己像兰竹一样清气、虚怀,心气清净才能进入书中境界,胸怀谦虚有利于吸收知识学问;下联鼓励人们读书学习不必拘泥,要像山水一样坚持自己的学术个性,水好动,山好静,水有情,山有趣。

见仁见智,一样可以获得最高成就。

上海当代书法家周志高书旧联。

〔东轴清美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清美堂为黄家日常待客与议事之所。

这幅楹联便有着家族规训以及对外标榜的意义。

上联写一个家族能够世代相传,没有别的良方,全在于好好种地读书这两件事;下联写家族富裕之后最好的打算,就是始终坚持节俭和勤劳的美德。

这种“耕读传家,勤俭为本”思想,也是贯穿中国家族文化始终的精神主干。

此为旧联。

〔东轴清美堂〕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与堂外敦厚严禁的训诫联不同,清美堂内屏门上这幅也含教义在内的对联,则显得洒脱亲和。

上联“竹宜著雨松宜雪”,看似写景,实为写意:竹经风雨始觉葱翠雨滴,松凌霜雪更见郁郁青青;下联“花可参禅酒可仙”看似写事,实为说理:花能让人迷乱也可供人参禅,酒能叫人沉醉也能助人成仙。

可见,你经历了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

撰书者汪士慎为清代扬州著名诗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东轴中径〕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

此联悬挂在东路二进的堂屋内柱上。

所以更像是主人写给自己看的抒怀联。

意思是家有园林美景可供四时游乐,最上乘的美味佳肴就是读书。

言外之意是人生拥有这些就应该觉得满足了。

此为旧联。

〔东轴中径〕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饮酒而至于醉,是受到鼓励和赞叹的雅事豪情。

此联专写一个酒字。

醉而不止,豪气接天,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撰书者金农为清代扬州著名诗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中轴汉学堂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

汉学堂是黄府的正堂主厅,也是黄家对外交往的正式场所。

有意思的是,这幅厅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达四十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道地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三千多年上下古”,说的是中国历史悠久浩瀚、源远流长;“一十七家文字奇”,泛指有众多形诸于文字的优秀典籍。

黄氏诸子个个文质彬彬学有所成,更有毕生精研汉学著述等身、名垂青史者。

这与其力行耕读、崇尚文化的门风家教密切相关。

此为旧联。

中轴汉学堂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汉学堂中堂联为扬州当代书家熊百之书郑板桥旧联。

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象儿孙一样讨喜。

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划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

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中轴中径〕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

“和着竹上的露水磨墨批点唐诗,细品梅花的清香静心研读古书。

”中路中进是古书辑佚大家黄奭夫妇居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