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合集下载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春晚 迎春
春不晚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岁寒 守岁
岁无寒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 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 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
世诗人用韵的标准。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 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 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 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 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 《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之前公布 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 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 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于2010年公布。
• 韵书从出现到定型几经变迁,隋代陆法言所著的 《切韵》收录了1.15万字,并将其划为分属平、 上、去、入四声的193个韵部,在唐代被列为官韵, 可以说是唐诗用韵的标准,可惜已经失传,它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却是后世大部分韵书分类的依据。 北宋陈彭年等修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则极大地 继承了《切韵》的理论,并更加详细地划分为206 个韵部。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 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庭松 不改 青葱 色;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盆菊 仍霏 清静 香。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山东官建国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 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

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

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过去曾经被人概括为六相,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又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

其中核心的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

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词性对品。

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

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

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

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

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

《联律通则》浅读《联律通则》浅读作者:崔玉龙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的梳理与规范,同时吸收了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规定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这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的问世和实施,为今后的楹联创作、评审、鉴赏提供了蓝本,必将给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能否读懂弄清联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正确实践,就至关重要。

为此,下面根据自己对联则的学习、理解与领会,做一粗浅解读,供初习楹联者参考,并就教于业内各位方家。

一、楹联的性质及基本特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集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身,因而能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其格律与诗词格律具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它不是诗词更不是别的文学体裁的附庸。

楹联又称对联。

对联就是要又对又联。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仗、对流等含义;“联”则有联合、联系、联想、联盟、联通等意思。

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在哲学上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美学上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对称美,在文学上体现了平仄、对偶、节奏的格律性。

所以,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楹联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既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初级、最简洁的表述。

在特定条件下,未能符合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遵守了六条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

. 1、字句对等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

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联、对、句的基本概念

联、对、句的基本概念

联、对、句的基本概念印象与神话今天讲讲“联、对、句”,这是个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

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

对于我们这些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我们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

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

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

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

“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

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的六大要素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们已经对这六要素进行过详解,今天就不赘述了。

那么,我们现在把“对联”这个词组拆开成“对”和“联”,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会发现,在《联律通则》中实实在在隐含着“对”和“联”的概念,而且“对”和“联”在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中是并存的。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楹联第二讲

楹联第二讲

楹联第二讲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以上是引言原文。

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1;独立文体2; 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3, 基本特征独立文体。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

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的问题群众性指的是规模实用性,具有言志,装饰。

广告。

等作用鉴赏性,美感获得的多寡。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联、对、句”是对联文体中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

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

对于大多数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

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

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

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

“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

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这里不对六要素进行详细阐述,仅说一下我对“形对意联”的理解。

形对意联,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对,二是意联。

a.对联是有形的,这个形还不是六要素第3点的结构,这里的形更多的指在机巧句中,由机巧点所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通则》(修订稿)
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8-9-22)
编者按:《联律通则(试行)》自2007年6月1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
(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
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
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
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
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
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
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
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
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