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通则

合集下载

楹联【对联】知识大全

楹联【对联】知识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文艺广角>>正文[楹联知识]对联发表日期:2011-8-25 信息来源:百度网【字号:大中小】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历史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楹联种类_对联大全

楹联种类_对联大全

楹联种类楹联的主要分类楹联有许多规则,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主要有:按对仗分、按内容分、按修辞分、按使用场合分、按趣味分等。

(一)、按对仗分:从骈文到律诗再到楹联,人们创造了许多对仗方法。

最常用的可分为言对(即一般的词语对仗,不含事典)、事对(典故对典故)、正对(相关相承)、反对(相反相成)、流水对(上下联合成一句,各自不能独立成句,如“即从巫峡穿巴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借对(借义或借音)、当句对(上下句内部分句自成对偶)、隔句对(上联的分句与下联的分句对偶)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不常用但却颇见匠心的联对方法,如:1、谐音对。

利用同音词属对,造成特殊的情趣,叫谐音对。

明解缙所作一副名联就用了谐音对: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2、拆字对。

《坚瓠集》载一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样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上下联后半断均拆前段四字。

3、嵌字对。

19xx年4月,前清翰林、湖南巨绅王运撰一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横批是“帝观者清”。

这副楹联是骂袁世凯的,上联嵌“民国何分南北”六字,下联嵌“总统不是东西”六字,不仅对得工巧,而且骂得痛快,成为名噪一时、流芳千古的妙联。

有人为秋瑾墓题一联,中嵌“秋瑾”二字: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4、隐字对。

袁世凯称帝时,有人撰一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是“五世其娼”。

上联隐去“八”,下联隐去“耻”,这是骂袁世凯“王八”、“无耻”。

5、迭字对。

西湖孤山花神庙有联云: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十对迭字,无一挂单,且无拼凑痕迹,自然贴切,可与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迭字媲美,真是巧夺天工。

6、歇后对。

清朝宗室有人名双富,别号士卿,曾当某者监使,因贪污盗窃被撤职,有人送他一联:士为知己;卿本佳人。

上联套用“士为知己者死”而隐去后二写,下联用《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成句,而隐去后一句,表面看来是奉承,实际是骂他作贼,当死。

楹联为何一定要“对仗”

楹联为何一定要“对仗”

楹联为何一定要“对仗”
楹联原本又可称为对联,民间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汉字语言的独特魅力,古往今来为各阶层文人百姓喜闻乐见。

对联顾名思义,就是要成“对”,也就是传统诗歌中要求的“对仗”。

一副完整的对联必须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要保持一致,往往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再以平仄韵律进行严格要求,将两两相对的句子“联”起来,符合“对仗”的要求,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对联”,而两句没有关联的字句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讲究对仗,就不可能成为对联。

对联的“对仗”要求总体概括起来共有六大要素,也叫“六相”,分别如下:
第一字数要相等:上联的字数完全与下联字数相同,同时在对联中尽量避免“重字”现象。

除了某些虚词以外,同一个字不能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同一个字也不能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上。

第二词性相当: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或词意,要有逐一对应的意味,比如蝴蝶对凤凰,但是不能蝴蝶对青草。

第三结构相称: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词组和句式结构,都应当尽可能相同,比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第四节奏相应:上下联语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就算比较长的对联,在节奏上也必须上下相应。

第五平仄相谐:在中国现代诗歌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而在古四声中,平声则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第六内容相关:在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中,内容应当相关,上下联要相互贯通、呼应、照应、内容不相干的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XX年贴春联最佳时间

XX年贴春联最佳时间

XX年贴春联最佳时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

XX年贴春联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的呢,我们来看看。

中国楹联协会为此还特意举办了“羊年迎春祈福春联大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积极回应,收获颇丰。

明代著名画家、戏剧家徐文长,于新年前夕去亲友家串门,路过知县官邸,见门前贴着一副春联:“瑞雪初霁,爱民若子;腊梅怒放,执法如山。

每当看到街上张灯结彩,巷内爆竹声声就知道,新的一年又来了。

新的一年是崭新的开始,仿佛平日里的阴霾都消散了,大家都变了新模样。

不过在咱们很多人家里,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贴春联”。

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平时写的叫对联,现在就成了春联呢?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萧良平告诉我们,原来对联是一个统称,春联则是专指为了庆祝春节所写的对联,另外还有旧时贴在寺庙楹柱上的对联就叫楹联,祝贺新婚的对联就叫婚联等等。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习俗中,放爆竹和贴春联是新年系列活动的两大重点。

其中家家户户在门上所贴的春联,在古代其实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桃符”。

过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的风俗起源于汉代。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或是画上他们的画像。

多年之后,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让他手下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楹联的格式

楹联的格式

楹联的格式楹联的格式楹联的格式是指对联构成的特殊方法。

楹联也像谜语一样,其组合构成有一定的格式。

为了所创作的对联有更为特别的效果,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意思,创作者会采取一些别于一般对联的手段和方法。

对联的格式大致可分为:修辞格、谐音格、回文格、嵌字格、字形格、谜语格等。

一、修辞格修辞是汉语中为了表达意思的需要而采取的修饰语言文字、增加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生动且鲜明有力的各种方法。

一般来讲,汉语修辞包括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夸张、顶针、设问、双关等等。

对联作为汉语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其创作过程中几乎采取了所有的汉语修辞手法,极尽语言文字技巧之能事。

我们将对联的种种修辞方法统称为修辞格。

1.对偶格构成对联最基础的修辞格式就是对偶辞格。

对联必须句式对偶。

对联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积极修辞”中对偶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

对偶辞格是汉语和汉字特有的一种辞格,它是把通常为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似的字、词、词组、句子并列,用来表现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从内涵上说,它要求对偶的句子意义上的关联,也就是不能各说各的(无情对除外);从形式上说,它要求对偶的句子在组成结构上、组成形式上、用字用词上必须对称对等;从声律上说,它要求对偶的句子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这就是说,上下联不能构成上述内涵、形式、音节三方面的严格对偶的,就不能算是对联,至少不能算是好对联或成功对联。

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成都武侯祠联)上联指诸葛亮写了前后《出师表》用来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下联之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可以名扬千秋。

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字词上,都是极其对仗的对偶句(但此联在平仄上有些问题)。

可以这么说,所有对联都是对偶的,所以在此不多举例。

2.排比格排比是汉语中用一连串(至少是三个以上)的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或一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修辞格用在对联中,当然不能再上下联之间使用,因为上下联只有两句构不成排比;而是用在长联或由分句组成的对联中,即如果上联由排比句组成,下联也应当对以排比句。

【转载】楹联之美(四)

【转载】楹联之美(四)
联律主要包括基础、语法和音律三方面的内容,即字对、词 对、句对、意对、声对“五对”。 一、字对,即字数相等:要求上联与下联字数不拘多少,必须 相等。这是联律的基础要素,体现了楹联形式上的最起码的要 求和最基本的对应关系。如:
一言联:墨;泉
二言联:色难;容易
三言联:豪情盛;笑颜开
。。。。。。
七言联:踏浪书海豪情盛;题名金榜笑颜开
所谓平仄相对,是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 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 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 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 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 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 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 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 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 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 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二、词对,即词性相类:上下联相对的要求词语性质应尽可能 相同或相近。大类对仗,属宽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依此类推。名词小类对仗,属工 对,古人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 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 类。如西安黄陵县桥山轩辕庙楹联:
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

经典楹联大全

经典楹联大全

经典楹联经典楹联大全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所以又叫“门对对联”、“对联”。

经典楹联 1上联:礼周全迎凤侣下联:双亲笑看儿婚上联:宜把欢情联左右下联:愧将薄席款西东上联:鞠躬致迓嘉宾至下联:侧耳遥闻彩凤鸣上联:左右逢源君赐驾下联:东南溢美我倾樽上联:淑女迎来蓬门添异彩下联:佳宾驾到筚户倍生辉上联:燕席重闻雅爱亲朋来似雨下联:鹿车今挽多情姐妹送如云上联:子媳早相知同德同心密室下联:岳翁原旧友有情有意明堂上联:合欢偕伴侣下联:新喜结亲家上联:婚事近新年倒履迎宾椒酒下联:姻缘原夙世肯堂接媳姜汤上联:连斟酬客意下联:渴望解吾心上联:稚子结良缘喜事从心慈母下联:嘉宾援百赐感怀雅意亲朋上联:欣然开笑口下联:相聚叙衷情上联:红莲开并蒂下联:彩凤乐双飞上联:红莺鸣绿树下联:对燕舞繁花上联:万里长征欣比翼下联:百年好合喜同心上联:一世良缘同地久下联:百年佳偶共天长上联:映日红莲开并蒂下联:同心伴侣喜双飞上联:日丽风和桃李笑下联:珠联璧合凤凰飞上联:三千珠履光门户下联:一对青年结风俦上联:大驾光临门第耀下联:良辰聚会主宾欢上联:蓬门且喜来珠履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上联:连理枝喜结大地下联:比翼鸟欢翔长天上联:碰杯邀客开宏量下联:举箸筵宾表至诚上联:天喜地喜催得红梅放下联:主欢宾欢迎将新人来上联:席上愧无鱼贵客来临弹铗唱下联:门中能引凤愚男正喜弄箫吹上联:酒肴味淡惭无理下联:主客情浓幸有缘上联:厨无美酒殊惭主下联:席乏佳肴强宴宾上联:自愧厨中无盛馔下联:却欣堂上有嘉宾上联:客有隆情来庆贺下联:厨无美味实怀惭上联:门外移来皆玉步下联:厨中捧出尽金瓜上联:厨内精心调五味下联:堂前聚首会三亲上联:三杯淡酒酬宾客下联:一席粗肴宴懿亲上联:客溢篷门家有幸下联:席陈淡酒主怀惭上联:几杯淡酒难称宴下联:一意留宾莫说归上联:陋室摆筵酬厚意下联:嘉宾上座叙欢情上联:节值仲冬迎淑女下联:时逢吉日款良朋上联:青梅酒熟凭君醉下联:红烛春浓任客谈上联:重阳行婚礼赏心悦事天作美;下联:淑女配才郎佳偶良缘人撮合。

楹联在「对法」上有哪些讲究

楹联在「对法」上有哪些讲究

楹联在「对法」上有哪些讲究楹联之对法(广文书局)联中各字,不惟平仄声须上下相对,即一切形式精神,亦当字字精对。

其属对之法,变化万端,一言虽尽,兹姑概言一二於下:◎上联为甲意者,下联须以乙意或丙意等对之;为乙意者,须以甲意或丙意等对之。

例上联“连日雨”,下联宜对以“满天星”等;上联“花前饮酒”,下联当对以“月下吟诗”等。

◎琢对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村毋华,忌野俗,避生强。

◎对分内外,内意对之须尽其理,外意对之须尽其象,且当内外含蓄,方入对格。

◎对虽形式内容并重,二者之中,权其轻重,则内容更重。

故对时当重视事实,不可稍形腐浮及无谓之弊。

◎琢对之事实,贵正确,若稍欠正确,即使平仄顺适,形式精工,终必流为笑谈。

例如:旧传之“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

”一联,粗视之,平仄甚调,琢对亦工,人多误为佳联。

设细加审察,下联之事实,荒谬实甚,屋里如何有青山,即有青山,青山为死物,如何能於屋里跳出。

究其弊,盖作者徒重形式,对於事实,未遑顾及其确否也。

◎上联为二字以上之词类,下联对之亦当以二字以上之词类。

例上联“夏日”为二字所成之名词,下联宜以同例之二字所成之名词如“冬霜”等对之。

例上联“五柳宅”为三字所成之名词,下联宜以同例之三字所成之名词如“三槐堂”等对之。

此为概言词类之对法。

若细言之,名词当对名词,动词当对动词,其他若方向形容词、虚字、叠词、叠句以及二字以上等词,各当以同例同类相对之。

(一)名词分动植矿以及人名地名事物等,作联时须分别对之。

◎例上联“蜻蜒”为动物名词,下联对之以动物名词如“蛱蝶”等为宜,“蜻蜒点水;蛱蝶穿花”,其他诸名词对之均不甚妥。

◎例上联“梧桐”为植物名词,下联对之以植物名词如“杨柳”等为宜,“梧桐新月;杨柳轻风。

”其他诸名词对之均不甚妥。

◎例上联“金”为矿物名词,下联对之以矿物名词如“璧”等为宜,“黄金百镒;白璧一双。

”其他诸名词虽亦有可对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但终属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
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起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