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含义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对联】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别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典故】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发展阶段】1、对偶阶段2、骈偶阶段3、律偶阶段【对联的种类】按用途1、通用联——春联,例如;''堂绕紫气臻福禄,庭盈春光添寿禧''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国景点著名楹联和解释

我国景点著名楹联和解释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一些景点还有著名的楹联。
楹联通常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放在门楣或石碑上,具有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国一些著名景点的楹联和解释:
1. 故宫博物院(北京):
楹联:金粉世家东望郊原绝,碧云国色西开通久。
解释:金粉世家指皇室家族,东望郊原绝指往后望无边的郊外景色,碧云国色西开通久指在西边天空中有着入口之美。
2. 鸟巢(北京):
楹联: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释:这是一句励志的楹联,意思是只要奋发向前,就能克服困难,创造辉煌,最终达到目标。
3. 华山(陕西):
楹联:抱犊寻母峨眉秀,淘沙得金华山雄。
解释:抱犊寻母指峨眉山,淘沙得金指华山。
这个楹联形象地比喻峨眉山和华山的壮美和特色。
4. 黄山(安徽):
楹联:势若奔驰,神如处子,迢递九曲回肠断。
解释:这个楹联描绘了黄山的气势恢宏、美如处子,以及曲折回旋的山势给人的震撼和感动。
5. 泰山(山东):
楹联:千山泰岳信难忘,九州功罪数徘徊。
解释: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令人难以忘怀,在中国历史上也曾一度产生重要影响。
6. 西湖(杭州):
楹联:人间有情天易老,岁岁湖光日日新。
解释:这个楹联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老,而西湖的美景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新。
这些楹联成为了这些景点的标志性代表,通过其中的诗意展示了景点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楹联的意思是什么,楹联趣谈

楹联的意思是什么,楹联趣谈楹联的意思其实就是春联。
中国人每逢婚丧喜庆和年节佳日,习惯张贴楹联。
楹联分为春联、婚联,寿联、丧联,功德联、庙宇联、宗祠联等等。
楹联的形式和内容据各地风尚而异,地处南安、安溪与永春之隅的蓬华乡,其习俗三县大同小异,例如春节除夕,家家张贴春联,户户门柱通红,气氛十分浓郁,象征着迎来新春,万户辉煌,万事如意的好采头。
春联书写的内容多借春意而寓于家福长寿,五谷丰登、国富民安等。
有书写。
“春到春门春不尽,福临福地福无疆。
”“五福百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满堂春。
”“门迎春夏秋冬福,雨纳东南西北财。
”“年丰人寿家兴旺,物阜民康国富强。
”有的取其“火囤”之爆竹声书写:“爆竹声中催腊去,寒梅香里迎春来。
”“爆竹一声除旧,万象四时回春。
”春联贴于厅堂,柱子、谷仓、灶君,土地龛,牲畜栏等,厅堂柱联分有屋堂名联,柱联分有东西步柱和门外上下步柱联,门扉联分有左右联、横眉联、门叶联,门叶联又有双叶联、单叶联。
根据其位置和大小,写不同的字数字句,例如厝堂名一般是三字(△△堂或△△居),单门叶有一字或四字句,双扉门叶有四字、七字句,柱联有七字、十一字或十多字句。
厅堂的土地龛联一般是写:“香烟篆出平安字,烛火开成富贵花”。
灶君联有书写:“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的对联。
楹联闽南不贴“春”字,张贴“福”字或写“五谷丰登”。
牲畜栏则贴“六畜兴旺”等字句。
新婚喜联张贴位置范围与春联差不多,只因内容不同,多以鸳鸯蝴蝶,凤凰麒麟为喻,寓于喜得贵子和恩爱之情为内容。
例如:“愿蝴蝶比翼双飞,似鸳鸯恩爱相随。
”“今朝喜迎金凤凰,来年庆接玉麒麟。
”“庆此锦堂双壁合,喜看玉树万枝荣。
”“红梅吐芳喜成连理,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等等。
祝寿联语有一定格式和典故,如果不加细心,难免弄出笑话。
祝男寿女寿有别,亲朋、父母有分。
例如;给亲朋祝寿联:“二次甲子春放度,一奏笙歌乐开柯。
”“晚年逢盛世,青松迎舞鹤。
”;给自家父母祝双寿对联。
楹联

楹联是题写或书刻在楹柱上的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
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是自五代十国开始的,至宋朝已甚为流行,到明清时则大为兴盛,其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楹联以其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朗朗上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同样受到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朋友,特别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友人的喜爱。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世界各国兴学汉文热潮的兴起,近几年则大有传播到欧美等国家之趋势。
对联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雅俗共赏性,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其内容之丰、技法之妙、流传之远、应用之广、作用之多、读者之众,非其它文体所能比。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适应旅游消费群体更高的精神消费需要,对联这一中国文学的国粹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联,俗称对子,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各行各业之中。
在许多旅游景点中,对联亦广泛存在。
其多样化的存在为旅游景点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适应旅游消费群体更高的精神消费需要,对联这一中国文学的国粹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昆明大观楼,面临滇池,与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是滇中闻名的旅游胜地。
其盛名实与楼前所悬的180字长联分不开。
这副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的对联,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堪称我国对联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对联全文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无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楹联的名词解释

楹联的名词解释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以墨绝纸壁之间的搭配为特色,结合语言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给人以欣赏和思考的空间。
楹联常见于祠堂庙宇、官衙街市、古代文人墨客的书院等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字数有限。
通常由两句构成,上下对称,平行布局,左联和右联之间意义相关,形式呼应。
楹联的内容可以是祝福、赞美、劝勉、教育等各种主题,通过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将思想和情感以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楹联的构成常用的形式有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在对联的词句中,两个字或多个字的音韵相同。
例如"晨兴理荒秽"和"带月荷锄归"中的"荒秽"和"归","夕照凝银汉"和"晨霞点朱楼"中的"汉"和"楼",都是采用了押韵的手法。
对仗则是指对联的语句中,字句结构相对呼应,遵循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如,"古镇人烟实如梭"和"繁华车水影如霜"中的"如梭"和"如霜"形成了均称的对仗关系。
楹联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从常见的吉祥寓意到诗词经典、典故故事等等,都可以成为楹联的创作素材。
例如,著名的"天人合一"楹联,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倡导人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这种寓意的传递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语言简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楹联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首先,楹联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音韵、字义、文化内涵等。
只有了解这些背后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领略楹联的美妙之处。
其次,楹联的欣赏也离不开对语言的敏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联的阅读体会和推敲,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到字句之间的呼应和联想。
最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需要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与作者思想交流和对话。
创作楹联知识点总结

创作楹联知识点总结一、楹联的意义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作品,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楹联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楹联通过文字的组合,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
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价值的载体。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意义和道德价值观。
二、楹联的历史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楹联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和碑刻上,用来点缀和装饰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历史上,楹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楹联的技法楹联的书法技法包括对联的构图、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楹联的构图要求上下对仗,整体平衡,字体端庄,气势宏伟。
楹联的结构要求表达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情感真挚。
楹联的布局要求文字和空间的搭配协调,以呈现出一种谐美的效果。
楹联的书法技法包括字体的笔势、墨色、用笔等方面。
楹联的书法技法要求用笔慎重,字体工整,笔势娴熟,墨色清新,墨迹浓淡、变化有致。
楹联的书法技法也要求符合楹联的气韵,突出楹联的艺术效果。
四、楹联的流派楹联的流派包括宫廷楹联、民间楹联和现代楹联等不同的类型。
宫廷楹联是指宫廷内所撰写的对联,通常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荣耀。
民间楹联是指民间人士所撰写的对联,通常体现了民间的习俗和人文风情。
现代楹联是指现代文人所撰写的对联,通常体现了当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
楹联的流派对于楹联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流派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风貌。
五、楹联的价值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楹联通过对联的形式,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楹联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楹联在文化传承、审美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楹联小知识

楹联小知识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楹联的小知识。
一、楹联的定义楹联是指对联的一种形式,是一对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对联。
它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分为上下两联,上联放在门楣上,下联放在门扇上。
楹联常常通过对比、对继、对衬等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
二、楹联的分类楹联按照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对仗式楹联、对联式楹联、兼容式楹联、移字式楹联等。
其中,对仗式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它通过对仗的方式,使得上下联之间在音韵、词义和结构上产生对应和呼应。
三、楹联的创作要点楹联的创作要点包括对仗、平仄、押韵和意境。
对仗要求上下联在音韵和结构上呼应和对应;平仄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平衡;押韵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同或相似;意境要求上下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和补充,形成整体的意境。
四、楹联的应用场景楹联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化活动、节庆等场景。
在建筑上,楹联常常被用于门楣、门扇上,起到装饰、祈福和寓意的作用。
在文化活动和节庆上,楹联也被用于布置场景、展示主题等。
五、楹联的意义和作用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方面,楹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够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楹联通过对仗和意境的运用,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六、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楹联被破坏或损毁。
在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培养更多的楹联创作人才,让楹联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楹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美丽。
让我们一起走进楹联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读音: yíng lián
〔英译〕antithesis,antithetical couplet,a pair of antithetical phrases
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比如:上句是“风吹天边月”,下句就对“雨洗山上松”,所以又叫“门对对联”、“对联”。
中国人过春节时喜欢把它贴在门的两边,渲染喜庆气氛,如左边贴“一元复始迎奥运”,右边就贴“万象更新望神州”,因此又叫“春联”。
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
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字调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
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和“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里,发达在“骈文”和“律诗”之上。
楹联是一个文学品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最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也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千余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岁除之日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挂在宫中迎春祈福,后人始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距今已逾千年历史了。
自明代起,使用对联的风习渐盛,与新年节序有着渊源关系的春联也因此逐渐突破了原属的范围,或题泳山川名胜,或歌颂风物岁时,或抒发情怀心意,成为广泛应用的文体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
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
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
古往今来,书家乐
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汉语文学艺术。
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吸取了古代诗歌、赋、对偶押韵,讲究平仄及各种修辞方法,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