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知识梳理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原文】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
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
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飞行员:“明白!”……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的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的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报道,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展现了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伟大成就。
二、生字词1. 字音-着(zhuó)陆-桅(wéi)杆-浩渺(miǎo)-娴(xián)熟-镌(juān)刻2. 字形- “咆哮”不要写成“咆啸”。
- “湛蓝”不要写成“站蓝”。
- “默契”不要写成“默挈”。
3. 词义-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也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三、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1-4 段):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引出下文。
2. 第二部分(5-19 段):详细描述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过程。
- 5-10 段:准备着舰。
- 11-15 段:着舰瞬间。
- 16-19 段:成功着舰后的场景。
3. 第三部分(20-26 段):描写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和人们的激动心情。
四、写作特色1. 场面描写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场面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向航母。
”-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如视觉、听觉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 语言准确生动-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体现了通讯报道的准确性。
例如:“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同时,又运用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
如“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等。
3. 主题鲜明突出-文章通过描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现了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表达了对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情和对科研人员的敬佩之意。
五、重点语句赏析1.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战斗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地写出了着舰的危险性和难度之大,也表现了人们紧张的心情。
《一着惊海天》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归纳一、故事背景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二、理解词义1.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2.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镌刻:雕刻。
4.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5.娴熟:熟练。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④):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四、问题归纳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一着惊海天》知识梳理与原创练习(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名校讲坛1.文题解读本文标题由主标题与副标题组成。
主标题“一着惊海天”中“着”和“惊”是两个动作,“海天”是一个巨大的背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补充说明了本文记述的事件,“目击”说明记者亲临现场,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2. 主题解说本文通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流露出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3.考点链接病句:搭配不当(三)【主要类型】(6)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定语“大批”与中心语“队伍”不能搭配。
)②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友爱之手,认真地帮助了我。
(应改为“真诚地帮助了我”。
)③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整整齐齐”不是“打扫”而是“摆放”出来的。
)【解题技巧】查枝叶。
当句中出现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时,就应该检查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是否恰当。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7。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镌.刻(juān)舰艉.(wěi)咆.哮(páo)shùn(瞬)间呼xiào(啸) 紧绷.(bēnɡ)沸téng(腾) 操zònɡ(纵) 殚.精竭虑(dān)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期盼期望)了半个多世纪。
(2)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检验考验)。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比喻)(2)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反问)【基础提升】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澎湃.(pài)凛.冽(lǐn)揪.紧(jiū)一丝不苟.(ɡǒu)B.承载.(zǎi) 坠.毁(zhuì) 湛.蓝(zhàn) 惊心动魄.(pò)C.丧.生(sàng) 娴.熟(xián) 监.视(jiàn) 殚.精竭虑(dān)D.镌.刻(juān) 默契.(qì) 绽.放(dìng) 斩.浪向前(zhǎn)(解析:B.“载”应读作“zài”;C.“监”应读作“jiān”;D.“绽”应读作“zhàn”。
八年级一着惊海天知识点

八年级一着惊海天知识点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着惊海天》是一篇精彩的通讯报道,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文体知识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貌等。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在报道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重大事件时,展现了极强的现场感和震撼力。
二、题目含义“一着惊海天”,“着”指的是舰载机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次着舰的重大影响和震撼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背景知识这篇通讯报道的是 2012 年 11 月 23 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航母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构分析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 段):交代着舰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第二部分(5-19 段):详细描述了舰载机着舰的过程,包括准备、下降、着舰等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20-26 段):描写着舰成功后人们的喜悦和自豪,展现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写作手法1、细节描写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通过对工作人员眼睛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专注和紧张。
2、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和人们的反应来侧面烘托舰载机着舰的重要性和紧张氛围。
例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从官兵们娴熟的操作,侧面反映出他们训练有素。
3、排比手法“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表现了我国科研人员为实现舰载机着舰付出的巨大努力。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故事背景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二、理解词义1.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2.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镌刻:雕刻。
4.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5.娴熟:熟练。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④):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四、问题归纳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 复习要点

04 一着惊海天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桅(wéi)杆浩瀚(hàn)凛冽(lǐn liè)娴(xián)熟咆哮(xiào)紧绷(bēng)舰艉(wěi)湛(zhàn)蓝舰载(zài)机镌(juān)刻一丝不苟(gǒu):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殚,竭尽。
虑,思虑。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二、文学常识《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作者蔡年迟、蒲海洋,《人民海军报》记者。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篇通讯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现了宏伟的场面,表现了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表达了热烈赤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知识点1、厚重的价值感新闻稿件的生命力,说到底是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宏大意义的典型事件。
舰载战斗机着舰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
文章第三、四段将新闻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其中描述的危险性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
读者会想:首次着舰能不能成功?首次着舰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有了这样的品读胃口,反映出了作品的吸引力所在。
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2、清晰的层次感新闻通讯最大的特点是形象性。
本文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等程序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3、强烈的美觉感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感染力。
文中很多动态的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现场状态,产生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如开头对海天环境的全景式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种美学意境。
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使文章更厚重。
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阅读震撼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课堂笔记一、课文梗概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讲述了长城上的守卫军,为了迎击南蛮匪徒,调入了一支神箭手队。
神箭手在军队的协助下,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二、课文分析1. 时空背景本文主体情节发生在唐朝中期的盛世时期,长城是当时防御北方少数民族侵袭的一道屏障。
2. 人物描写(1)防卫军防卫军是唐朝的守卫军,他们虽然并不精通箭术,但是却在战场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战斗精神。
(2)神箭手神箭手是一支极其擅长箭术的军队,他们的箭法如神,能从千里之外击中指定目标。
他们的到来,让防卫军充满了信心。
(3)南蛮匪徒南蛮匪徒是当时南方地区的蛮族,他们长期侵犯边疆,给唐朝的北方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3. 内容分析(1)起初防卫军的表现较差,神箭手的到来,让他们信心倍增(2)在战斗中,神箭手和防卫军紧密配合,虽然面对强烈的敌人阻击,但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任务。
(3)神箭手的爆发力和胆识,让人们肃然起敬,默默地为他们的勇气点赞。
4. 名词解释(1)老将军:指长期在军队中从事指挥官任务的军官。
(2)连城璧:我国古代时期曾经传说过的一种珍贵璧玉。
(3)越巂:古代中国在今天贵州省境内的一个州名,是一个山区地带。
三、感想体会本文是一篇关于民族荣誉和军事胜利的题材,从一个战斗的故事出发,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
神箭手的到来,使战场上的每个人都从丧失信心的状态中走了出来,最终完成了任务。
在这个战斗历程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神箭手用他们的箭术,防卫军用他们的勇气和忍耐,老将军用他的指挥,每一个角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我最感兴趣的角色是神箭手。
他们不仅仅是一支普通的军队,更是一群精锐的箭术师。
他们的箭法如此之高,以至于可以从千里之外击中目标。
他们的到来,让防卫军的士气大振,大大改变了战争中的格局。
此外,他们的爆发力和胆识,更是令人惊叹。
从神箭手身上,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有着过硬的本领和强大的信念,就可以战胜各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着惊海天》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归纳
一、故事背景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二、理解词义
1.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2.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镌刻:雕刻。
4.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5.娴熟:熟练。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④):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四、问题归纳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
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6.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7.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9.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