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优秀数学游戏教案:修房子(正方体)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制作正方体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制作正方体
教学目标
•了解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能够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出一个正方体
•发现正方体的应用场景
教学准备
•购买一些纸板、剪刀、胶水等材料
•制作范例正方体
教学过程
第一步:介绍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包括: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八个顶点和12条棱都是相等的
•正方体是立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长、宽、高都相等
第二步:展示制作范例正方体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好的范例正方体,并解释每个步骤。
第三步:学生自行制作正方体
让学生自行制作正方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用尺子测量纸板上需要切割的大小,标记好切割线。
2.剪掉标记好的部分。
3.将剪下来的三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折成成正方体的3个侧面。
4.用胶水将其粘在一起。
第四步:展示成果
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展示出来,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第五步:拓展应用
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正方体的应用场景,如:
•黄金比例:正方体的长、宽、高相等,可以用来展示黄金比例的原理。
•容积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容积。
•空间划分:正方体可以用来划分三维空间。
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学习了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并掌握了制作正方
体的方法。
同时,还了解了正方体的应用场景,提高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造房子》数学教案

大班《造房子》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能用这些图形拼搭房子。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不同形状和样式的房子。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纸板若干,胶水、剪刀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住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造一座房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造房子》,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来造房子。
2.认识图形师:在造房子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些图形。
这些图形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你们还记得吗?(1)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
(2)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
3.操作活动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造房子。
(1)教师分发图形纸板,引导幼儿观察并尝试拼搭房子。
师:你们可以先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搭一个房子的基础,然后再进行装饰。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拼搭方法。
师:你们可以试试看,用这些图形拼搭出不同形状和样式的房子。
4.展示交流师: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房子展示给大家看,并介绍一下你们用了哪些图形,拼出了怎样的房子。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造房子》,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搭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由这些图形组成的,你们在生活中可以多观察、多发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学会了用这些图形拼搭房子。
大班数学教案《造房子》含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造房子》含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园数学课程。
在针对大班幼儿进行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
教学内容需要做到形象生动、简单易懂、适合幼儿的接受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几何图形,了解房屋、屋顶的形状。
•了解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墙、屋顶、门和窗户。
2. 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几何图形拼建立方体模型。
•通过组合、分解建筑积木,学习拼音和组合技能。
3. 情感目标•增强幼儿对建筑物、房屋的认知和理解。
•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幼儿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
•能够使用几何图形拼建立方体模型。
2.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不同。
•拼装建筑积木需要耐心和注意力。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建筑积木:包含各种形状的积木组成。
•立方体积木:红、黄、蓝、绿色。
•比例积木数学教具。
2. 教学步骤步骤一:认识几何图形•引导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
•利用立方体积木,进行几何图形示范和比较。
步骤二: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向幼儿展示每个建筑的组成部分,如墙、屋顶、门和窗户等。
•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观察,并通过问答环节检查幼儿的效果。
步骤三:拼装立方体•利用立方体积木示范建筑物拼装过程。
•引导幼儿进行积木组合,建立自己的建筑物。
•通过展示和评论,提高幼儿的表现和沟通技巧。
步骤四:比例积木数学教具•引导幼儿使用比例积木数学教具,并讨论积木的特点和形状。
•聚焦于比例积木数学教具的组合和构建形状、图案。
•通过积木构图比较,扩展幼儿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次数学课程的教学是针对大班幼儿园适用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并通过简单的教具和示范,协助幼儿加深对建筑物造型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我认为课程的情境设置和问题引导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外,课程中部分幼儿在积木制作和组合过程中存在耐心和专注度不够的问题。
大班数学教案制作正方体

大班数学教案制作正方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正方体的定义以及相关性质,并能够通过制作正方体的方式深刻理解正方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动手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喜欢探索、勇于尝试、锻炼动手能力的态度。
教学重点:1.正方体的概念与特点。
2.制作正方体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制作正方体,并深入理解正方体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准备:1.具体材料:彩纸、剪刀、胶水、尺子等。
2.数学资源:PPT、投影仪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包装盒、骰子等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询问并讨论正方体的特点以及如何制作正方体。
步骤二:引入正方体的概念(10分钟)通过PPT展示正方体的图形、定义以及相关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的各个面、棱、角,并解释正方体的特点。
步骤三:讲解制作正方体的方法与步骤(10分钟)1.告诉学生可以使用彩纸制作正方体,每个面用同一颜色的彩纸,并且面的边长相等。
2.讲解制作步骤:首先剪下6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再将它们折叠成长方体的6个面,最后按照正方体的形状粘贴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正方体。
步骤四:分小组制作正方体(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3人左右。
2.发放彩纸、剪刀、尺子、胶水等材料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按照步骤三的方法制作正方体。
3.注意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并通过反复进行纠正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制作成功。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每个小组完成制作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的过程和经验,并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评选出最好的作品。
步骤六:拓展与应用(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正方体,让他们找出正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和八个顶点,并写下相关的几何名词。
2.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将正方体剪开,会得到怎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步骤七:总结与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总结,再次强调正方体的特点与定义,巩固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立方体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标准,涉及教材第3章《空间与图形》中的立方体内容。
具体包括立方体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立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立方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立方体进行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方体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难点:立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立方体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立方体拼图、七巧板、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如箱子、魔方等,引导学生发现立方体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讲解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立方体的概念和特征。
六、板书设计1. 立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 立方体的分类3. 立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
(2)用立方体拼图拼出一个立方体。
2. 答案:(1)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冰箱、洗衣机、魔方等。
(2)立方体拼图:自行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立方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用立方体进行创作,如画出立方体组合的图形。
(2)开展“寻找生活中的立方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立方体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立方体特征及分类;2. 教学目标中的空间想象力培养;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中的立方体定义和特征;5. 作业设计中的立方体拼图和生活中的立方体物品列举。
年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正方体》

年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认识正方体的外形特征;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多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模型;
2.PowerPoint或幻灯片,展示正方体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老师展示一个小正方体,引导幼儿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如有几个面、形状等。
2. 学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幼儿观察正方体的六个面,并指导他们观察正方体的边和顶点的数量。
•让幼儿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动手拼凑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
3. 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实物模型,讲解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让幼儿自己尝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4. 认识正方体的体积
•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用小正方体拼凑成正方体模型,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结合实际情境,让幼儿探究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影响容纳物品的能力的。
教学活动设计
•分组合作讨论,让幼儿在团队中思考问题、分享观点;
•利用游戏形式的小灯泡提问,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
总结
在这堂数学课中,我们通过认识正方体的外形特征、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提高
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希望幼儿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为《正方体》的优秀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带给幼儿认知数学的乐趣和发展。
大班数学教案制作正方体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制作:正方体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面向大班学生的数学教学课程,主要围绕正方体展开。
在教学中,我们希望通过展示模型,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形状与特征,并通过对某些属性的探索,让学生理解正方体的概念、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正方体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认识正方体的形状和特征,理解正方体的概念和表达方式;2.掌握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3.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正方体的介绍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1)正方体的介绍首先,我们会给学生展示一个纸质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摸索,了解正方体的形状特征,这段时间应严格控制时间,让学生尽可能用少的时间认识正方体。
在确立了正方体形状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将会展示一些实际物品,如魔方、骰子等,让学生感性深入地认识和体验正方体的特性。
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正方体不同面的名称和表示方法,这会有助于接下来的计算部分。
(2)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在讲解完正方体的概念和标记法后,我们会讲解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但我们会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简便的计算方法理解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原理。
(3)教学过程阶段一:导入首先,我们会通过设计欢快生动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正方体的话题,并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阶段二:认识正方体的形状与特征针对正方体的特点,我们会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正方体的形状和特征,并引导学生能够用电子设备绘制一个纳米立方。
阶段三: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讲解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并且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和案例,让学生熟悉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阶段四: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同样的,针对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我们会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日常生活实例,给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制作正方体》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制作正方体》活动名称:制作正方体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2. 让幼儿了解正方体的特征和结构。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1. 图纸或大纸板2. 彩色纸、剪刀、胶水3. 彩笔或彩色粉笔活动过程:1. 引入(5分钟):和幼儿简单地聊一聊正方体的特征和用途,如长方形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可以用来储存物品或建造房屋等。
2. 制作(15分钟):a) 给每位幼儿发放图纸或大纸板,并告诉他们我们要一起制作一个正方体。
b) 引导幼儿根据图纸或纸板上的线条,剪下相应形状的纸板。
c) 鼓励幼儿用彩色纸将纸板粘贴在一起,组成一个正方体的形状,并用胶水固定。
d) 让幼儿用彩笔或彩色粉笔给正方体的每个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增加立体感。
3. 展示和分享(10分钟):让每位幼儿把自己的正方体拿出来展示给其他幼儿观看,同时分享自己制作的过程和体会。
4. 游戏(10分钟):a) 将所有正方体放在桌子上,让幼儿们围成一个圈。
b) 老师或一位幼儿将一个正方体拿走,其他幼儿闭上眼睛。
c) 然后,那个幼儿将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手上,其他幼儿睁开眼睛,猜猜谁拿了正方体。
d) 猜对的幼儿可以继续游戏,拿走一个正方体。
5. 结束(5分钟):与幼儿们一起总结制作正方体的过程和所学到的知识,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正方体作品,夸奖他们的创造力和努力。
活动延伸:1. 让幼儿将制作的正方体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立体形状,让他们观察立体形状的特点。
2. 引导幼儿寻找周围环境中的正方体,如盒子、书等,让他们感受到正方体的实际应用。
教学提示:1. 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度,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尺寸和材料。
2.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完美的外观。
3. 在展示和分享环节,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1、充分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形与体的不同,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游戏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准备:规定一游戏区域,师幼共同收集大小不一的正方体纸盒若干,游戏一:修房子游戏目标:初步感知六个面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拆开的正方体纸盒若干,浆糊、抹布。
游戏过程:1、教师告诉幼儿,大风把小动物的房子吹坏了,我们要帮助它们修房子。
2、幼儿两人一组,各选一拆开的纸盒,用浆糊将纸盒还原修好,修得又快又好的幼儿为赢家。
游戏二:粉刷墙面游戏目标:继续感知正方体是由六个面组成的。
游戏准备:正方体纸盒,调好的各色水粉颜料若干,每色颜料盒内放一支毛笔。
游戏过程:1、教师:小动物的房子修好了,我们还要帮助它们粉刷墙面呢! 2、请幼儿在正方体纸盒的六个面上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互相说说自己刷了哪些颜色,比一比谁刷得最均匀,色彩搭配最漂亮。
注意事项:为防止颜料沾在手上,可提醒幼儿等纸盒的一面稍干后再接着刷其他几个面。
游戏三:标号码游戏目标:继续感知正方体是由六个组成的。
游戏准备:刷好颜料的正方体纸盒若干,用了幼儿写字的空白卡片、铅笔若干,浆糊、抹布。
游戏过程:1、教师:小动物们快要搬进新房子了,现在我们要给房子的每扇门上都标上号码,请你先数数房子有几扇门,需要几张卡片。
2、幼儿数正方形的面,取空白卡片,写好上6的数字后,分别贴在纸盒的六个面上。
注意事项:用橡皮擦去卡片上的数字后,可反复游戏。
游戏四:砌围墙游戏目标,感知正方体图形的特征。
了解其空间关系。
游戏准备:正方体积木若干,“房子”若干。
游戏过程:1、教师:为防止大风再把房子吹坏,我们得想办法在房子周围砌上围墙。
2、幼儿用“砖”(正方形积木)在“房子”周同拼搭、堆砌成“围墙”。
注意事项:此游戏可以两个人合作,也可以进行个人或小组比赛。
游戏五:“算成本”(数正方体) 游戏目标:培养空间想象力,体验数与形的关系。
游戏准备:修好的“房子”、砌好的“围墙”。
游戏过程:1、教师:房子、围墙全修好了,用了多少材料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2、幼儿自选一砌好的围墙,数一数无遮挡的与有遮挡的立体图分别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
互相说一说,比一比,哪座“房子”用的“砖”少,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