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的启示
中医师承教育学习经典心得5篇

中医师承教育学习经典心得5篇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药王门第四十九传承人吴芸芳

成为药王门传承人心得
尊敬的师父和各位药王门的师兄们,晚上好!
我是吴芸芳,海南本地人,我从刚开始对艾灸调理的茫然不解,到现在对艾灸知识略知一二。
感谢师父的大爱慈悲,让我走进药王门,留在药王门工作。
我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憧憬向往,又抱着恐慌的心情走进了药王门,慢慢的接触艾灸,学到了督脉,任脉,经络走向人体很多的主要穴位,疾病调理,传承药王门古法艾灸手法,到现在对艾灸非常的喜爱,感谢师父的无私奉献和药王门师兄们的帮助。
非常幸运我刚毕业出来工作,就遇到师父,一位引导我走向大爱的师父,跟着师父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次的第三期道医传承班,我虽然是负责拍摄的,但我有时间就在下面听师父授课,师父授课非常的有趣,句句精髓,一点就通,学到了三焦症状对应灸法,鼻炎,祛湿等慢性疾病调理,龟缩功,舌诊,耳诊,。
让我更深的了解艾灸的神奇有效,传承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道至简,简而易行行而有效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现在作为药王门第49代传承人,发心要把道家的古法艾灸传承下去,让艾灸走进家庭,让每个家庭都受益,早点远离疾病的痛苦。
感谢师父的慈悲大爱,感谢药王门师兄们的一路陪伴,让我一直在成长,不断的增长知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抱拳][抱拳][抱拳]。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B.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苏武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C.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2019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期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与平安银行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了“书香平安”文化社区,以主旋律、正能量的精品图书,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B.纪录片《变化中的中国》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于一身,通过不同人物,再现真实历史,强化追问现实的力度,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C.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情况下,如何对待不断给生活带来便捷的人工智能,日渐成为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棘手的问题。
D.网络教学即使能打破地域和隔离的限制,但由于其对网络硬件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学季同一时段集中上网学习,让不少地方的学校网课产生了网络拥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有什么用?这真的是个的问题。
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有什么用?光合作用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点就停止,人类还是一样昼作夜息。
知道电磁波有什么用?我们一样熟练地使用手机,天涯若比邻;一样用X光检查身体,保障健康。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张延德教授:引领中医事业,促进全民健康

张延德教授:引领中医事业,促进全民健康发布时间:2021-05-25T02:11:18.83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7期作者:晓穆[导读] 张延德教授,1962年生,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国医传承者,著名辟谷养生医学家。
张延德教授,1962年生,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国医传承者,著名辟谷养生医学家。
他掌握了千日辟谷养生之道,世称齐天圣医。
曾任北京齐天中医院院长、北京药上中医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药王集团董事长,北大客座教授,汉族,湖北宜昌人。
明白人生短暂,看破红尘,隐居湖北远安鸣凤山炼丹。
著有《妇儿论治》《防癌治癌神奇的中医中药》等中医学专著。
张延德教授继承中医传承,深知医道同源,总结了道医守一、行气、导引等术,同时悟道了《欲求道者,修德为本》之天理。
张延德教授出生在美丽的柑橘之乡湖北宜昌,生于中医药世家,幼承庭训、酷爱中医,潜心专注研究我国中医妇科、儿科、肿瘤、糖尿病及中医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
张延德教授的医学著作与研制的中药品影响着当代中医科学的发展,成为传统医学和社会的财富。
近年研制的“观音送子丸”被香港传统医学研究会评为“世纪医学杰出医学家金奖”研制的“抗癌饮”、“尿克”、“定风丸”、“胃康”、肝克”更是造福人类。
推出的辟谷养生更是延年益寿。
“悬丝诊脉”,在当下中医界,能够掌握这一绝技的医者为数不多,中华药王科技集团创始人、当代名医张延德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与文化的结合,曾隐居在大山深处进行修行,切身体验各种感受。
把针灸鼻祖皇甫谧与神医华佗、张仲景等中医传统的精华吸收,使自己的中医药研究水平达到了与自然和宗教的高度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在习总书记的部署、指挥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英勇抗击疫情,全面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全国医务工作者和广大军民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冲上抗疫第一线。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守岗位、忘我工作,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全面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新时代中医药人大医精诚的光荣传统、仁心仁术的专业素养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
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
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
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
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
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
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
国医传承张延德一一北京齐天中医院院长大医精成仁者心, 国医传承医术精

国医传承张延德一一北京齐天中医院院长大医精成仁者心,国医传承医术精摘要:虽然如今西医占据医药大部分市场,但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却时常使得西方医学研究者啧啧称奇。
例如中医的针灸疗法以及辟谷疗法等能够解决很多西医手术都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
自幼热爱中医的张延德在中医领域潜心钻研数十年,其在中医领域取得的成就更是为中医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延德在治疗中医妇科、儿科、肿瘤、糖尿病及中医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领域的建树颇丰。
此外他还积极研制中药品以及编撰中医著作,为中医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悬丝诊脉、针灸、抗癌药物、疑难杂症引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沉淀了无数的瑰宝,其中中医便是祖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众多瑰宝中最具价值的一件。
由于中医博大精深,因此能够真正领悟到中医精髓的人并不多,再加上如今的时代人们追求时效性,短时间内能够出现显著效果的西医更受人们的青睐,因此中医不复古时盛况。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中医就落伍了,因为如今依然有众多的中医大师在默默的传承着祖先们留下来的精湛医术。
北京齐天中医院院长张延德就是众多中医传承者中的一员,他在传承古人医术的同时也在根据时代需求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使得中医的医术水平更符合当今病患的需求。
张延德教授罕见医疗绝技“悬丝诊脉”在我国历史上确有记载,其乃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式。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贞观年间孙思邈就曾为长孙皇后使用“悬丝诊脉”的方式诊断病情。
在古时医者多为男性,封建时代女性又不便于与陌生男性相见,因此“悬丝诊脉” 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悬丝诊脉” 的技术对于医者有着很大的考验,即使在古时能够掌握这一技术的医者也不多,但是这项技艺并未失传,因为张延德就掌握了这一古人的智慧结晶,由此可见张延德在传承中医文化上十分的用心。
说到中医就不得不提针灸,因为针灸可以说是中医里的重要部分,针灸也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式,很多西方医学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中医仅凭一根针就能够解决,因此针灸一直是西方医学为之称奇的中医技术。
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相似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
相似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是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理念和实践精神。
岐黄医学作为古代中国医学的代表,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和治疗方法。
薪火文化则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代代相传,不断燃烧。
而医者悬壶,即医生担负着悬壶济世的责任与使命,以医术之善,造福苍生。
本文将通过对岐黄医学的起源和特点、薪火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方式,以及医者悬壶的责任与使命进行探讨,旨在探讨传统医学文化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作用,医者如何传承着医德医术,悬壶济苍生。
同时,也将分析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医学发展的关系,呼唤医者使命与社会价值的共鸣,引领医学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内容,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传承岐黄医学、传承薪火文化和悬壶济苍生。
在这三个小节中,将分别介绍岐黄医学的起源和特点、影响和传承,现代医学中的岐黄元素;薪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方式和意义,以及当代社会中薪火文化的角色;医者悬壶的责任和使命、济苍生的实践与挑战,以及医者情怀与社会责任。
在结论部分,还将总结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现实意义,探讨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医学发展的关系,呼唤医者使命与社会价值。
整篇文章将围绕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展开,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引领读者思考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岐黄医学与薪火文化的传承,以及医者悬壶济苍生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对岐黄医学的起源和特点、薪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医者悬壶的责任和使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传统文化对当代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引导医者们坚守初心,传承薪火,实践医者的情怀与社会责任,为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贡献力量。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医者的社会价值与使命,共同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医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作者:王新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8期随着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药文化复兴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同时,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如何发扬光大这三个问题也摆在继承者面前。
传承发展什么?大医精诚医德是中医文化的灵魂,是中医传承之本。
唐代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高度概括了作为中医医生,不但要有“至精至微”的医疗技术,还要有“普救含灵之苦”的良好医德。
时至今日,许多国医名师都秉承着“大医精诚”之心。
“当医生不是为了钱,这话是我师父教的。
”50 多年来,国医大师唐祖宣一直“扎根”在邓州市中医院这家县级医院为乡村百姓诊病。
找他看病,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挂号,不收诊费”。
邓州市中医院普通医师挂号费1 元、主任医师挂号费4 元,这些年百姓受惠有多少? 75 岁的唐祖宣哈哈一笑,哪能记得住数啊!他只知道,经他诊治的患者已遍及全国30 多个省市。
大徒弟许保华43 年前拜唐祖宣为师。
他说:“师父对钱财看得很淡,把患者看得很重,对医术要求很精。
我们这些弟子会一直传承下去。
”“若无名师指路,必如夜行无灯。
”重拾中医师承教育,正带给传承中医之魂更坚实的土壤。
起源于清代中叶的“臣字门”,是首都中医儿科界有名的学术流派。
这一天,该流派的第六代传人徐荣谦举办了52 位弟子的集体拜师仪式。
印尼中医儿科医生林春豪是众弟子中的一员。
学成归国后,他开的诊所在当地备受欢迎,此次专程来京参加集体拜师仪式。
“老师常跟我讲,要好好给百姓看病。
我铭记在心,从医出诊遵从教导。
”林春豪说。
“授弟子林春豪,医名林世臣。
”在接受了林春豪的三鞠躬礼后,徐荣谦说:“望我的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怎样传承发展?革故鼎新革故鼎新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源泉。
五千年来,中医继承者们承上启下,从不固步自封。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当下,他们以古典中医为基石,努力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7, 5(1), 7-1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17.51002文章引用: 程志立, 王凤香, 肖红艳, 刘剑锋, 王柳青, 秦培洁, 周琦, 程志强. 医道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 ——“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的启示[J]. 国学, 2017, 5(1): 7-13.Yidao Inheritance Is the Inherent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CM—Enlightenment of “Zhangyitie” Physicians from a Family for GenerationsZhili Cheng 1, Fengxiang Wang 2, Hongyan Xiao 3, Jianfeng Liu 1, Liuqing Wang 1, Peijie Qin 1, Qi Zhou 1, Zhiqiang Cheng 4*1Institute of China Medical History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2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LA Rocket Force, Beijing 3Basic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4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Oncology,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Received: Feb. 27th , 2017; accepted: Mar. 17th , 2017; published: Mar. 20th , 2017Abstract TCM is rich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not only br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of YI,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but also the way of health care to remove the disease and prolonging life. So “YIDAO” is the core spirit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typical Xin’an medical “Yitie Zhang” family inheritance sequence of thought, we can fi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theory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such as benevolence and sincere filial piety and good deeds, mercy. And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Yitie Zhang" family inheritance. It can be seen, medical heritage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the inherent power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Culture, Yidao, Inheritance, Power医道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的启示程志立1,王凤香2,肖红艳3,刘剑锋1,王柳青1,秦培洁1,周 琦1,程志强4*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通讯作者。
程志立等2火箭军总医院心理科,北京3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4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2月27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0日摘要中医学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它既是易儒道释等传统文化孕育的载道之术,又是养生保健却疾延年的生生之道,所以“医道”是中医药的核心灵魂。
从新安医学的典型代表“张一帖”世医家族的传承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对仁和精诚孝和行善积德、慈悲为怀等儒道释传统文化理论地继承与实践,才是“张一帖”世医家族绵延传承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知,医道传承是中医药传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文化,医道,传承,动力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又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其中缘由,皆谓家传、业儒者于医易学能精。
而笔者以为,古语内涵远不止此,其中包含了医道传承和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內在动力机制。
今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进行探讨,以析其本。
2. 医道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精神《庄子·养生主》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认为“道进乎技”。
医乃载道之术,保生之技。
故医源于道又本于道,所谓“本立而道生”,即是说有“道”才有“术”,即医技传承首先要有医道的传承。
《黄帝内经·著至教论》谓:“子知医之道乎”?“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2], p. 1133)。
从《黄帝内经》对医道的定义来看,医道至少包含“医”和“道”以及教化传承三个方面,即贯通人体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之生理,明达天文地理人事三才之要道,方可立言传世以继往圣之绝学。
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对此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天人之分,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古人对此颇多论述,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以方技论医道,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3], p. 75)。
并序方技为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与神仙家四种。
但今天独经方家兴盛不衰,尚为医学界尊奉,其余三家或流于民间,或附于道教,或亡于失传。
这是因为经方家能够“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3], p. 76)。
即程志立等可以治愈疾病,其实用性较强,于民生日需更近,籍以谋生者以为技艺相传而发扬光大。
而医经家则“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3], p. 76),其理奥词艰,必得其人,非博识、通经、明道者所能授受。
房中家乃“情性之极”,本为节欲保精之道,反而流于淫乱、妄邪而遭唾弃、失传。
神仙家则因“保性命之真”,荡意平心而“同死生之域”([3], p. 77),不悦生恶死追求长生而被诬为怪诞而流民间或附于道教。
故今日医界,大雅不作,医道罔传。
《黄帝内经》谓治之道“极于一”([2], p. 186),“圣人杂合以治”([2], p. 178),即是说医道不可偏废。
但今人对经方家独垂青眼,实乃舍本逐末。
好在古人已著书立言相传。
《医碥》有云:“文以载道,医虽小道,亦道也”。
然医以治身,性命攸关,不可轻视。
故张景岳谓曰:“既称性命是关,医岂小道云哉?”故《景岳全书·医非小道论》指出,“医道,难矣。
医道,大矣。
是诚神圣之首传,民命之先务矣。
吾子其毋以草木相渺,必期进于精神相贯之区,玄冥相通之际,照终始之后先,会结果之根蒂,斯于斯道也”。
他认为其中的旨义十分深奥、广博,没有超乎常人和灵觉圆明的智慧与修为,是不能领会其中微妙的道理和细微差别的。
他还指出,医道要从正心、诚意、修身等传统文化中去求索,“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
身心人己,理通于一,明于此者,必明于彼。
善乎彼者,必善于斯。
故曰: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必有真知,而后有真医。
医之为道,岂易言哉”?从张介宾的论述来看,医道要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与修身实践中求得真知,先做“真人”而后乃能成为真医。
古人认为“学医费人命”,即是说医之为学,艺兼九流,无有穷极,学医之苦,精医之难,非同一般。
故宋人张耒为庞安时所写墓志谓:“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民生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何少也。
自三代以来至今,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
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大抵从里闾俗师,其治病苟不杀人,众已指为良医矣,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
孙思邈《大医精诚》也说:“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故自汉代以来就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和“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的为医古训。
朱丹溪《格致余论·序》认为,医道隐晦,《内》《难》等医书,“非吾儒不能读”。
《医旨绪余》吴维魁序亦谓:“《素》《灵》为医学之祖,厥旨精深,脱非高智,曷能洞彻玄窾而融奥妙”。
明·烨元素·叙《医旨绪余》谓,医之为道,陶铸天地,和顺阴阳,宣节气化,立言秘旨,洁净精微。
学者“性非霁哲,养非深邃,蕴积非以岁年,与夫受衷非慈祥长厚,则无能窥阃奥以观其妙,调瘥疠,回夭札,而登之康宁黄发也”。
《医旨绪余》程涓序亦云:“岂非穷理考故之难,切脉达药之要,主养生而重民命之道乎?自三坟湮而九丘隐,方术行而经论乖,局制盛出,俚师竞习,于是愈剧而生死者比比然,恶乎祟哉,人实崇之耳。
论者至激,而云有病不治,恒得中医,岂其然乎”?《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