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补充。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费尔巴哈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德意志人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与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本身去理解问题,而要把它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其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幻想和追求。
通过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并希望人们能够从迷信和盲从中解脱出来。
这让我对宗教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我更加明白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哲学的分析也非常深入。
他批判了德国现存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他强调哲学应该是人类实践的理论指导,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问。
这使我对哲学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读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最后,我想说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著作。
通过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信念。
总之,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精深的著作,它的理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思想,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和信仰。
这些意识形态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并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社会及其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德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时期,例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以及二战后的东西德分裂等。
在这些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相互对峙。
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流塑造了德国的命运,并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表现出德国民族特点。
德国人民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理性和效率。
他们善于创新,推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德国以其对教育的重视而闻名,这种精神在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还重视社群感和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制度的建设,这种特点体现了德国人民对整体利益的关注。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德国人民崇尚合作与包容,积极承担起国际责任。
他们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德国的对外政策也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这与他们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最后,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意识到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
德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源于德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德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和友谊。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示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示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研究,其中包含了许多对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的洞察与启示。
通过深入学习这部著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启示。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并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观念或理论构建,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种观点启示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现有的意识形态,而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审视并辨析各种意识形态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雇佣劳动与资本积累的对立,贫富不均和剥削等社会问题也是其固有的矛盾。
这一观点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还指出,社会意识的形成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财产制度等,它们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一启示告诉我们,要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改变,而需要深入审视和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
只有改变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此外,马克思的理论还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条件。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背景来进行思考和研究。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的历史进程,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进。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会的历史变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的著作还启示我们要追求社会的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类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真正的自由,而追求社会主义则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悟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知识普及的进步,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再次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
在学习和思考这篇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一些重要观点和价值。
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他指出,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思想体系,而是被资产阶级塑造和控制的工具。
它不仅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地位。
因此,我们在接受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其中的真相与虚假,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谈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以及人类本性都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导致人的本质被剥夺了。
我通过学习这一观点,深刻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却忽略了与自然的关联与与他人的交流。
这种“异化”状态带来的是对自我和社会的疏离感,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寻找并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另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本质和发展也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意识不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超自然力量,而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对于人的意识与物质关系的理解。
我们作为个体的意识和思维是由大脑活动所决定的,与物质的联系密不可分。
只有正确认识意识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涉及到了意识形态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操控等方面,这些观点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激发了我对社会变革和公平正义的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也慢慢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
我们一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和衣服,兴冲冲地赶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真的是穷啊!房子破破烂烂的,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种纯净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把东西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和感激的样子,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其中有个小女孩,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笑容。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知道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甚至不知道手机和电脑是什么。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贫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人,因为有着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我们的社会意识自然也就更加多元化和广阔。
再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塑造的。
比如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表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和谐的社区里,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共同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颇有感触。
想想我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独创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下面是我对于这本著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现象,是人们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具有塑造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能力。
这种观点让我思考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被运用于不同的权力关系中。
其次,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压制和控制。
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这让我思考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要加以审视,并保持批判性思维,以避免被意识形态所束缚。
此外,马克思在书中提到的多个重要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通过对民族国家和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实质。
这让我对于国家和宗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局限。
马克思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果。
通过这一观点,我认识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这让我反思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来改变和塑造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知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并激发了我对于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我相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有所裨益。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对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们对于德国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对我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阐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分析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最后是对革命和社会变革进行提倡和呼吁。
这本书说到,人类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确实,现在的社会如此先进,如此进步,可以说是人类物质生产和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难道说,就像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就能发展起来,历史就能丰满起来?就好比,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人想要登月,那么他的思想和观念就和现在航空航天员的思想几乎无二,那么为什么现在就是能够实现的,成为历史的,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就没有成功,只让这样的想法成为历史,却没有让这事儿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辉呢?虽然中国有句古话”有心者,事竟成”,并且意志在中国这个民族的心中,也确实发挥着难以言表的作用。
拥有坚定的意志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潜能。
那么既然意志这么重要,为什么唯心又为什么受到这么多的抵制和不理解呢?其实,这就要归结到唯心的主张上了,他主张意识的第-位,物质第二位。
意志是重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意志决定一切的地步,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够做到的,历史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靠我们的意志就能够改变的。
这样想来,也难怪很多人对唯心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对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上彻底破除了黑格尔的体系,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本学期有幸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这门课,在教员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基本了解了其中的重要思想。
在这些传世名作中,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印象尤为深刻,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阅读时也有许多不懂之处,后在教员和同学们的讲解指导下,结合相关的解读材料,方才对这本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长期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积极实践,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换天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之所以伟大,究其原因,莫过于其思想之伟大——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拿起“批判”的武器,彻底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并且通过这本著作总结和厘清过去的哲学信仰,通过缜密的思维和严格的形式重新阐明他们在研究中新的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其最终是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崭新的、科学的论证。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
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历史”、“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等主要观点以及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第一卷第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在阐述唯物史观时对前提的把握是很明确和成功的,它批判的就是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因为这种唯心主义观在前提上避开了现实的个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也包括了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
现实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就是那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
马克思与恩格斯还认为现实的人与他们的活动以及物质生产并不是孤立的,相反,它们三者是统一的。
因此,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产相统一,笔者认为,这就为阐述唯物史观作好了铺垫,因为缺少这些要素将不会产生完整的唯物史观,因为缺少现实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将仅仅剩下抽
象的历史,而缺少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物质生产将会使历史中的人不再是现实的个人,缺少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也不会是唯物的历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清晰地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就清楚的阐明了本书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觉得单单这一句话对于我这种并不是特别了解哲学知识的人有理解上的困难。
于是我从根本概念上出发想找到能够阐明这个观点的例子,“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社会意识”是指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根据概念便可以举出例子来印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观点,例如唐代国力强盛,人们以胖为美因为他们认为丰腴的体态体现了“盛唐气象”。
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肥胖会引发许多疾病,而且现代的服饰普遍修身,如果胖了穿起来就缺乏美感,因此现代的审美眼光是以匀称为美。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
就论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着重从分工入手,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纽带。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每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同时,民族内部的结构也是取决于生产力和内部以及外部的交往程度。
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而分工的每一阶段便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这就说明,生产力决定分工的水平,而分工的水平则制约着生产关系,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分工水平反映了生产力,那么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力的反映。
分工也制约着所有制的更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展现了不同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更加明确地体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制约。
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生产关系的概念,而是在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观点上认为,各个民族的交往形式如果适合了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
这里的交往形式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市民社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关系。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都存在物质交往,而在这些物质交往中会发展出社会组织,正是这些社会组织构成了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表明,市民社会其实质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会产生社会组织,因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通过上述的几个方面在这本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他们眼中的历史并不是精神的产物,相反,他们是物质的结果,是生产力的总和,所以历史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来说首先是关于人的历史,但又并非仅仅是人的历史,还是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个很关键的研究课题,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必须要经过一次次的改革,而改革必须要依赖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
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正是基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才有了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当下,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同
样离不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探索,只有正确认识并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中国梦”才可以一步一步的变为现实。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更应该担负起时代责任,努力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提高,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不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