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天演论 翻译版本比较

合集下载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严复与_天演论_的翻译_李兆军

《原富》、《法意》、《群学肄言》、《名学浅说》、 信,已大难矣!”“信”以“达”为依托,互寓其 所需,译所不得不译,《天演论》主要内容如
《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途》 中“,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为达, 下:“不变一言,绝非天运。”天地自然乃至
等,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他第 即所以为信。”雅服务于达,雅“则为达易”, 社会人类,“不主故常”,一刻不停地发生变

家庭,是辽朝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孙。耶
而不称其名。作为金朝的降臣,耶律楚材
深得成吉思汗的器重,他
学 院
律突欲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北宋文化的 被成吉思汗所赏识,随军征战。在窝阔台 也因此敢于直言进谏,并
人之一,他治理东丹,一概采用汉法。他对 时,更被重用。为适应蒙古对中原地区的 多被采纳。

中原文化十分推崇,有很厚的汉学功底,契 统治,窝阔台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
万人的军队,其余的 2.8
雁 来
晚年所得的幼子,耶律履寄予很大的期望, 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万人分给了成吉思汗的母
借古人“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给这
当时蒙古将士的头脑中存在着严重的 亲、三个弟弟和四个儿子。
孩子取了个寓意深远的名字:楚材,字晋 迷信观念。耶律楚材精通占卜,所以,在跟 其中窝阔台只得兵 4000
MINGRE NDANG'AN 名人档案
严 复 与《天 演 论》的 翻 译
□ 西京学院 李兆军
起民族觉醒的迫切,为了引起救亡图存的 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而是据我所需,择善而
注意,严复毅然决然地选择翻译《天演论》, 译,力求服务于国情,切中于国人的理解能
严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激 力和接受能力。所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复 像 起民众图强保种的生存意念。从 1896 年起 译本不是本义上所指的翻译,而是摘译、改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有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有名的三字翻译尺度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师长教师曾写道的他对翻译的小我看法.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个中信达如今一向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克不及接收,但是严复所处的时期,他翻译过来的器械主如果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美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施展,实非处死.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所以书为话柄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轻易做到的事,忠诚于原著即精确,译笔流畅明确,文字典雅.要做到忠诚于原著本来就很不轻易,而假如只留意精确却疏忽了译笔的通晓晓畅,那么,即等于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看重的.自从海交际通凋谢以来,具有必定翻译才能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意取一本译作来看,请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联合得很好,却其实不久不多.按其原因,一是因为对原著只作粗略的阅读,二是对原著缺少周全的剖析研讨,三是不克不及真正懂得原著.如今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极新的研讨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侧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华.是以,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依据自已的领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改填补,只要重要精力不与原文相违反,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构造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惟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必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其实不是做翻译工作的精确办法.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今后,搞翻译的人将会更多,万万不要搬用我这种做法.二.西词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词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成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合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认为达;为达,即所认为信也.二.英词句子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一般都边举例边解释,插在中央,就象中文的引证.旁注一样,然后远远地与前文相接,把前后意思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全的句子.是以,英文的句子构造自有其特色,它少则二.三个字,多则数十.成百字为一句,假如机械地照译原文,就必定会令人费解.假如为图省事而大量砍削原文中的难译部分,又会伤害原意.这端赖译者先将原文的全体精力本质紧紧地控制住,做到融合贯通,烂熟于胸,尔后下笔,天然就能使译文精确.流畅,首尾呼应,较充分地表达出原著的思惟.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论过于深邃,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那就只许多多少下些引证.衬托的工夫,以祈解释它的寄义.译者所有这一切具体做法,无非为了一个达字,归根到底,为了达,也恰是为了忠诚于原著,使译文能精确地表述原著的精力.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罢了!”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榜样.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但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其实锐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三.《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求辞藻的幽美和主题的精确.孔子也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思表达得确实罢了.”又说:“说话.文字死板无味,就不克不及扩展影响”.可见,文字的精确.流畅.幽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搞翻译工作的尺度.本来,除了文字的精确.流畅之外,还请求其典雅,这不但仅是为了去影响尽可能多的读者就行了.其实,那些包含着古奥的推理和含蓄深邃深挚的说话的著作,用中国汉代以前的语法句法去译述,倒还易于表达些,若用现时期人平易近大众所通用的文字说话译出来,反而不轻易表达得充分.如许做的成果,就往往不免为了凑合词句的章法而不克不及不伤害原意.于是,使得译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求达,照样求雅?这两个尺度必须郑重选择,在不成得兼的时刻,稍稍侧重于雅,也是有的,这都是出于不得已,并不是单纯地寻求文字技能呵!我这个译本,曾很引起一些人的群情讽刺.说文字过于艰深难明,又掉之光滑.现实上,不过是因为我主不雅上力争做到凸起原著的精力罢了.别的,原著的各类不雅点,多半来自哲学.数理以及天然科学各部分从事实践的人的研讨成果,倘译者本身对于这类科学从未接触过或知之不久不多,那么,尽管译者与作者是统一国的人,懂本国的说话文字,生怕仍然在懂得上会有许多艰苦.本国译者尚且不尽懂得,又况且由外国人依据异国文字辗转翻译过来的译本呢?四.新理踵出,名目纷纷,索之中文,渺不成得,即有牵合,终嫌整洁.译者遇此,独有自具权衡,即义命名.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斯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仆始翻巵言,而钱塘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巵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建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穗卿又谓“如斯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糸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成用.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此以见命名之难!虽欲避不求甚解之诮,有不成得者矣!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一名之立,旬月踟橱,我罪我知,是存明哲.四.新的学说一个接着一个地不竭消失,新的名词也跟着多了起来.这些新的名词,从中文中很难找到,即使勉强凑合,也嫌不敷贴切.搞翻译工作的人碰到这种情形,只有依附本身的水温和懂得才能,按照新名词的寄义去肯定中文的译名.但如许做是很艰苦的,就如这本书上卷的十几篇导言,是因为正文的理论很深,才以导言的情势先作一番浅易的讲解.我起先把“导言”译成“卮言”,钱塘人夏穗卿(名曾佑)嫌译得不好,说“这是佛经中曾用过的名词,可译成‘悬谈’.”后来桐城人吴挚父师长教师(名汝纶)见了,又说:“‘卮言’既然已是陈词滥调了,而‘悬谈’也是沿用佛家的,都不是具有独创才能的人所应遵守的,还不如采取曩昔诸子百家写书的老办法,给每一篇加上个标题好些.”夏穗卿又说:“如许做,就成了一篇篇相对自力的文章,对于原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用意就显不出来了.”至于“悬谈”.“悬疏”这些名词,“悬”就是微妙的意思,是分散归纳综合全书中间思惟的话,与这不相符的做法,必定不克不及采取.斟酌了上面两种不合的看法之后,于是就按照本来的篇目,爽性将“卮言”译为“导言”,并把吴挚父所拟定的各篇的标题,分离注鄙人面,使读者读起来便利.从这里可以看到肯定一个译名的艰苦,即使想防止因不求甚解而引起他人的嘲笑,照样防止不了.其它如“物竟”.“天择”.“储能”.“效实”等等这些译名,都是由我开创的.有时为了肯定一个新的中文译名,往往要花上十天或一整月时光重复揣摩.斟酌.对于肯定新译名的难处,我是深有领会的,愿望高超的读者对此可以或许原谅.严复的这几篇文章是用古文写就,一些读者读起来可能有艰苦.这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便利大家懂得.。

严复 天演论 翻译版本比较

严复 天演论 翻译版本比较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植物,草木, 植被)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斜坡) sides of the coombs(BrE 峡谷,峡谷)】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 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 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 态”。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在英伦之南【 in southern Britain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 年前【 two thousand years ago 】,当罗马列 大将恺彻未到时【 before Caesar set foot 】, 此间有何景物【in what】。计(计,猜想)惟 有天造草昧(昧,遮盖,蒙蔽),人功未施 【 "the state of nature." 】。
薄薄的植被笼罩着广阔的高地和峡谷的斜坡, 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
而灌木丛林【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 蒙茸(动词)山麓【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 疑也【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
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 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

从_翻译适应选择论_看严复_天演论_的翻译_焦飏

从_翻译适应选择论_看严复_天演论_的翻译_焦飏
[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环境 ;严复 ;《 天演论》 [ 中国图书分类号] H31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9144(2006)12-0157-02
一 、引言
2004 年胡庚申博士在其大 作《 翻译 适应选 择论》 中提 出 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 适应选择学说 , 把达尔文的生物“适 应
《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是 由英国著 名生物 学家 赫胥黎(T .H .Huxley)撰写 的《 进化 论》 、《 进 化论 与伦 理学 导 言》 而成 , 揭示生物进化“ 物 竞天择 , 适者 生存 , 优胜劣 汰” 的 客观规律 。1898 年 , 严复翻 译的《 天演论》 正 式出版 , 立即 使 其名声大振 。 多数人对《 天演 论》 的翻译 是持肯定 及赞誉 态 度的 。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中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 思想 界发生影响者 , 复 其首 也”[ 2] (P59);蔡 元培 说“ 五十 年 来介 绍 西洋哲学的 , 要推 侯官 严复 为第 一”[ 2] (P59);胡 适说“ 严复 实 介绍近世 思想第一人” [ 2] (P59)。 但 对其 持否定 态度 的也大 有 人在 。如 傅斯年 在《 译书 感言》 中 , 评价 严复 的译 文 时就 说 过 :“假使 赫胥黎和孟德 斯鸠晚死 几年 , 学会 了中文 , 看看 他 原书的译文 , 定要在 法律上 起诉 ;不然 , 也要登 报辨明” , “ 严 几道先生译的书中 ,《 天演论》 和《 法意》 最糟” 。[ 2] (P62)瞿 秋白 也在《给鲁迅的回信》 中从反对文言文 、提倡 白话文的角度批 评了严复的译文 :“ … …中 国的中 世纪的末 代士大 夫是多 么 可怜 , 他们是怎么样被新的社会力量强迫着 一步一步地抛弃 自己的阵地 , 逐渐离开中世纪的文 言正统 , 可是 , 又死死地抓 住了文言的残 余 , 企图 造成 一种 新 的文 言统 治 … …”[ 2] (P65) 下面我们就根据翻译适应选 择论对 严复《 天演 论》 的翻 译做 出解释 。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翻译鉴赏与批评 严复译天演论.ppt

鲁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的翻译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译介外国思想的先河,中国由此而逐渐进入了图 存救亡的革命时期。
2. 百年不衰的译学价值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
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 翻译理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
中华大地上随后爆发的维新运动乃至五四运动,都与严复用他
的译著所开启的启蒙运动有关,闭关自守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从此开始 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康有为称《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胡适也称严复为 “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可见,《天演论》并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
译著,而是一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与伦比作用的奇书。
严复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自然不在进化论本身,而在于生物进化
的原理与社会进化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才得以不断进 化的,即所谓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般人看进化论
,视野往往都局限在生物学范畴,但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却看到了进化论的社会
“天能”之意,而严复却从原文中提炼出了“自存种族”的忧患意识,并借译文
指出,即便是小草(离离者)尚能“尽”此“天能”,何况人乎? 再看“疆者后亡,弱者先绝”一语,几乎也是严复无中生有的借题发挥 ,“疆者”即“强者”。严复的用心,可谓良苦。严复从《天演论》的生物进化 理念中所提炼出来的“自强保种”和“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了从梁启超到
译文“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一语基本上是严复从原文语境资
源中“牵强附会”引申出来的,用心何在?正是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写照。

从《天演论》看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之相悖成因

从《天演论》看严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之相悖成因
本 的翻译提供 启 示。
关键词 :严 复 ;《 天演论 》 ;翻译 思想 ;翻 译 实践 ;成 因 中图分 类号 :H 3 1 9 . 5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3 8 0 X( 2 0 1 5 )0 7— 0 0 9 4— 0 4
Ca u s e s o f C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e t we e n YAN F u’ S Tr a n s l a t i o n P r i n g c l f e s a n d Hi s Tr a n s l a i t o n P r a c t i c e Ba s e d o n Tr a sl n a t i o n o f T h o ma s H. Hu x l e y’ S Ev o l u t i o n a n d Et h i c s a d n Ot h e r E s s a y s
p in r c i p l e o f “ f a i t h f u l ne s s , e x p r e s s i v e n e s s , a n d e l e g a n c e ”. F o r t he s a k e o f c e r t a i n r e a s o ns ,h o we v e r , YAN Fu u s u a l l y
ZHOU F a n g— - h e o f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G u a n g x i N o r m a l U n & e n i t y ,G u i l i n 5 4 1 0 0 4 ,C h i n a )
r n a c o u n t e r t o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i r n c i p l e h e p r o p o s e d i n h i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s ,w h i c h p i r ma r i l y ma n i f e s t e d i t s e l f i n he t f a c t ha t t h i s a r c h a i c ra t ns l a t i o n s we r e n o t f a i t } l f u l t o he t f o r m nd a c o n t e n t o ft h e ou s r c e t e x t . T h r o u g h t a k i n g Y AN F u’ S v e r s i o n o f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E t h i c s 。f or e x a mp l e ,a nd o n t h e b a s i s f o na a ly z i n g Y AN’ s c o n c r e t e t r ns a l a t i o n s a n d c o mp a i r n g i t s mo de m C h i n e s e v e si r o n,t he p a p e r a t t e mp t s t o ma k e a n e mp h a t i c a l l y d i s c u s s i o n f o t h e c a u s e s o f YA N

《天演论》为例,浅谈严复“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

《天演论》为例,浅谈严复“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
项目名称
《天演论》为例,浅谈严复“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
立项编号
项目负责人
学号
所在学院
联系方式
指导教师
项目合作者
项目类别
(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含量高、制作投入大)
□科技发明制作B类(投入较少,为生产技术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将严复版本《天演论》与《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行比较。
3.总结严复采用此策略的原因与考量
附.部分研究成果
案语内容
1.达尔文及其《物种由来》
对达尔文其人介绍
“达尔文生嘉庆十四年,卒于光绪八年壬午”(4)
.对达尔文著作及影响介绍
a.生物进化:“达著《物种由来》一书,以考论世间动植物类所以繁殊之故。”(3)
b.物竞天择:“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3)
c.赞同:达氏书出,众论翕然,自兹厥后,欧、美二州治生学者,大抵宗达氏。(4)
2.斯宾塞及其《天人会通论》
①.对斯宾塞其人介绍
“斯宾塞迄今尚存,年七十有六矣”(4)
②对斯宾塞著作及影响介绍
a.天人会通:“斯宾塞尔者,与达同时,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
b.存其最宜:“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3)
影响:《天演论》虽然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别名,但严复却将达尔文、斯宾塞的思想融入其中,不仅准确地阐述了达尔文学说的核心内容,还高度的评价了达尔文其人其书的地位和意义,而且详细叙述了斯宾塞著作的具体观点。并与赫胥黎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更高的肯定了斯宾塞及其著作的地位和意义,这对近代中国传播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 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 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 态”。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在英伦之南【 in southern Britain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 年前【 two thousand years ago 】,当罗马列 大将恺彻未到时【 before Caesar set foot 】, 此间有何景物【in what】。计(计,猜想)惟 有天造草昧(昧,遮盖,蒙蔽),人功未施 【 "the state of nature." 】。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植物,草木, 植被)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斜坡) sides of the coombs(BrE 峡谷,峡谷)】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阴沉的;阴森森的] mounds[冈峦, 小丘],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轮廓线] of the downs[尤指英格兰南部有草丘陵地,有草 开阔高低]】,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的斜坡, 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
而灌木丛林【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 蒙茸(动词)山麓【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 疑也【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
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 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
其借征人境者【 Except, it may be;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不过几 处荒坟【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散见(现) 【here and there】坡陀 起伏间【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严复《天演论》 翻译对比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