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二、两种理论的文化渊源

(一)严复翻译的文化渊源

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受到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其实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与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据钱钟书先生考证,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在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中,皆已见到,问云:“仆初嫌其词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

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以,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按“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义。可见,信、达、雅这三个字,早在1700多年前支谦的这段文字中逐字拈出。此后,“信达雅”仍零散地出现于其他翻译家的译论中。清朝时期,另一位被人忽略的翻译理论家马建中在1894年,即严复的“信达雅”发表的前五年,在《拟设翻译书院》提出了好的翻译必须具备的三个要求:(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文是一样的。这些要求概况起来就是“信”,从内容意指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与严复的原则相比,马建中对翻译的要求更为普遍,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由于马建中是位语法学家而非翻译学家,加之他没有任何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理论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

(二)泰特勒翻译原则的理论背景

对于翻译实践的方法和原则的概况早期较为典型的法国多莱所提出的成功翻译的四原则;随后是德国路德提出的翻译修补七规则;18世纪的巴托提出句法调整十二法;1680年,德莱顿提出:(1)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2)译者译诗,不仅要掌握目的语和来源语,还必须懂得作诗的艺术;(3)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表面修饰成分,即词语;(4)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5)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意译、拟译。

三、两种理论的对比

(一)具体内容的差异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混,对“信、达、雅”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信”包含了行文风格在内,那么一个“信”字就足以统摄泰氏的三原则,“达”和“雅”就没有了比照的对象。其次,“达”普遍理解为畅达,通顺。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以使原文命意显赫。而“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罗新璋,1984:136)可见,“达”和泰氏第三条原则“译文应当完全跟创作一样流畅”非常接近。另外,“雅”按照严复的原意是指雅正、古雅,用严复自己的翻译实践来验证,就是为求达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罗新璋,1984:136)这是严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而无论泰氏所说的内容忠实,表达流畅,还是手法风格的一致都并无此意。后人所说的“雅”相当于“手法风格的一致”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严复本意。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国翻译理论传统的侧重点,历来在于立论的实用性。翻译思想的提出要能指导翻译实践,对实践有参考价值。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他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问题。而泰特勒的三原则是忠实的三个层次的详细界说,从内容忠实到风格手法一致再到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步步深入、层次井然。反映出的逻辑形式清晰明了,与洗练含蓄、充满暗示的“信达雅”

的重大不同。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起,就开始强调哲学的在于它满足了人性自在的思辨兴趣,体现了人的自有本性,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实用目的。即西方学术是本着“认知”的目的,为着严肃的“科学”追求而建立的。西方译论重细致分析,理性抽象及理论推演,语言表述上注重逻辑的条理性,层次性及内容上的清晰明确。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悟性思维使得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蓄性,无法科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念,从而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所要求的严密的逻辑性。严复的“信

达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要想理解“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贯通的联想与领悟。西方译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者强烈的主客体意识,如从多莱到泰特勒都强调译文应以原文为指归,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也交代得一清二楚。以“达”为例,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条原则“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意思大致相同,只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最为接近的原则中,最能反应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以及对原文的尊重程度的不同。严复不具体阐释“信达雅”的具体含义,不是语义疏漏,而是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心领神会,点到为止。

四、结论及启示

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在具体内容、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对这些差异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认为这两者之间大体相符,这也是造成抄袭之说的重要原因。其次,它忽视了中西译论丰富的自有传统,人为割裂了中西译论各自内在的传承性、连续性。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西方译论本位,过于崇拜西方译论思想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译论交流中的极度不平衡状态,是对西方译论盲目崇拜,对我们自有的译论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对比严复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中西翻译理论时,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可忽视别国成就,亦不可妄自菲薄。我们应在弘扬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译论成果,促进中国翻译理论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rue: a sourcebook [C]. tran. And ed. Routledge. Inc, 1992.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冯国华,吴群.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2001,(6).

[4][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马建中.拟设翻译书院议[C]//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严复.天演论·译例言[C]//《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6.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朱竞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 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 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 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5928593.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中国已日渐成为成熟的商业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色中外品牌。由于经济全球化,许多国外品牌有了中文名字,而中国品牌也纷纷挂上了洋气的英文名字。如何翻译品牌?品牌的翻译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本文将尝试浅析这个问题。 本文讨论的品牌翻译是指品牌所有者在品牌本土化过程中首创性地译制品牌名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翻译问题。翻译品牌的方法不外乎音译、意译、音意复合翻译和自由翻译。以下各举一例,音译,Coca 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意译,中国彩电品牌“熊猫”译作Panda;复合翻译,Unilever译为“联合利华”,Uni 是常见的英文词根,意为联合,Lever是杠杆,“联合利华”采取了音意复合译法;自由翻译,Hewlett-Packard,英文姓氏构成的品牌名被翻成了“惠普”。此外,还有不译,国外品牌IBM、3M等无中文品牌,而许多中国品牌的英文名就是其汉语拼音。可以看出品牌翻译的方法具有随意性,那背后的指导原则又是什么呢? 品牌翻译与其它体裁的最大不同就是品牌翻译不是纯粹的翻译活动,它比一般的翻译活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品牌的作用十分丰富,如提高辨识度、宣传产品等,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所以品牌翻译也应该以此为最终目标,这点区别于传统翻译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策略又具体体现在翻译方法上。品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别于其它翻译类型。 品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有着与其它体裁相同的共性,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因此用一般的翻译评价标准来评价品牌翻译,有其适用性,也有局限性。翻译评价标准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严复在《天演论·译通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信者,忠实于原文也,达者,自然通顺也,雅者,文采之谓也。严复之后的许多学者也提出许多新见解,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梁实秋的“宁错务顺”和鲁迅的“宁信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纵观这些翻译主张,其实都是对“信、达、雅”的不同演绎。笔者认为品牌翻译可以用“信达雅”为准绳,但具体评价标准要有别于其它翻译体裁。 先从“信”字说起。奢侈品品牌Hermès其实是古希腊商业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但该品牌显然没有沿用此译名,美国快餐品牌Subway为地铁之意,该品牌也显然没有使用地铁二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反映出达意并不是品牌翻译的必要标准。但是“信”字在品牌翻译上却常体现为声音上的接近,但品牌翻译中不完全采用单纯的音译,更多的是在音译基础上附加一些信息。这种方法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较常用,因为汉语是语素文字,每个字都有意思,所以译者喜欢在音译时附着一些其它信息,比如美国Yosemite公园就译为“优胜美地”。国际饮料品牌Coca Cola并没有翻成“扣卡扣拉”,而是“可口可乐”,体现出其企业文化和形象。所以综合而言,品牌翻译对“信”的要求并不高。 那么“达”呢?品牌一般都是简短的单词(字)或单词(字)组合,并不是成篇的文字,所以通顺便无从谈起。但“达”字可以理解为符合译语语言偏好和习惯。

严复的信达雅

“信、达、雅”与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同时,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沈苏儒说:“…信、达、雅…是严复翻译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它是反映了而不是提示出翻译的客观规律。由于它反映了(尽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律,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至今还有其生命力,但由于它并未提示出这一规律,因此它缺乏科学的精确性、深刻性和规范性。 孙致礼说,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翻译已不再仅仅是双语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真”,即把原语中所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可喜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译界开始走出以传统的的“怎样译”为标志的翻译技巧的研究,在继承传统译论和吸收外来翻译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到翻译的原理、标准、单位、层次、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诸多方面,并将语言学、符号学、篇章分析学、对比语言学、文化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于翻译研究。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正如杨自检所说,译学学科的发展,依赖于研究者在继承性研究;二是对外国译学的借鉴性研究是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只有这三者研究深入并结合好了,才可能从经验与技巧逐渐升华为具有科学性的译学理论。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 《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姓名: 童唯 年级: 2011级 班级: 10班 学号: 20110512106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 年12 月21 日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 1.引言 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 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 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 “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我觉得严复翻译作品最杰出的方面就是他翻译作品里面对语言的运用。例如约翰密尔所著的《群己权界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Let us take care, it may be said,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but governments and nations have made mistakes in other things, which are not denied to be fit subjects for the exercise of authority; they have laid on bad taxes, made unjust wars. Ought we therefore to lay on no taxes, and, under whatever provocation, make no wars?”严复在翻译时翻译为“夫人类之于言行也,使非甚不善之人,则当其出之,其心莫不求其无过。乃容国家,

10句信达雅的英语翻译

10句信达雅的英语翻译 1.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Be sure that you have never had any regrets in your life which only lasts for a few decades. Laugh or cry as you like, and it is meaningless to oppress yourself. 2.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英语翻译 10句妙语连珠的经典翻译。 Among thousands of people, you meet those you've met.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the boundlessness of time, you happen to meet them, neither earlier nor a bit too late.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ept what is mutable. 4.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Apart from tears, only time could wear everything away. While feeling is being processed by time, conflicts would be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二)有时补足一点。(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信达雅中英文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translation at all. 则达尚焉。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Sin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译文取明深义,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ideas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是最简单的,却又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 一、“信达雅”三字的由来 严复是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少年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早年赴国外的实地考察,为后来从事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天演论》序言中,严复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他这样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称,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所谓“信达雅”,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忠于原文(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信达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在自身的翻译经验中提出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信达雅”原则的分析 “信达雅”原则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同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的,将这三字分开来分析,包含两点主要内容:1对原文的忠实。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倡导在翻译中达到sense of sense,严复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 2译文表达的流畅与可接受性。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思想。在其《天演论。译立言》中写到:“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三、“信雅达”的历史局限性 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严复的三字原则又有它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当时的翻译并不是单纯的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这就导致了严复提出的“信”不够全面,他的信仅是意义不悖与原文,对原文语体等没加以考虑,他的翻译更多的是一种变异和编译。其次,严复对“达”和“雅”的理解存在着不足,他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进世礼俗文字,则求达雅。”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严复的忽视了语言的发展性,没有考虑到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逐渐丰富的,而造成这种片面思想的严重原因就是严复考虑读者面狭窄,仅仅是中国当时的官僚士绅阶层,严复的“达”和“雅”仅是针对他们而言。另一方面,他的“信”同“雅”完全脱离了关系,“雅”既不受“信”的制约,也不为“信”服务,而完全是为“达”服务的,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严复“信达雅”在文件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自从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就在中国的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详细的分析严复所提出的理论和文件翻译的特点,最终得出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此理论运用到文件翻译中去。 【关键词】“信达雅”;严复;文件翻译 Abstract:Since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Xin Da Ya”was introduced by Yan Fu,it has become quite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In this study,through analyzing the Yan Fu’s theory and document translation in detail,how the theory better applied to the document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Xin Da Ya”;Yan Fu;Document Translation Yan Fu is one of the famous translato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the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h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things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translation:Xin (faithfulness),Da (expressiveness),Ya (elegance).”Then can we apply this theory in the document

【语文教学语言须追求“信达雅”】信达雅翻译例子

【语文教学语言须追求“信达雅”】信达雅翻译例子 我们发现,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流于粗陋、稚嫩、平庸。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停留于知识传授,语言表达存在欠缺,难有教学语言的审美情趣。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标准,可以“拿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自我要求。 信,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语言发音要准、要润,语言表达要科学、准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到发音纯正,口齿清晰,吐词分明,避免方言、土语的出现。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使教学语言凝练,减少赘语。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可以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有机结合,使之既生动活泼,又严谨周密,兼采二者之长。 教师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能够准确、简练地表达教学内容。准确,就是要遣词得当、语意清晰、符合逻辑、观点明确,要注意用语专业。鲜明,是指用语要饱含真情实感,爱恨褒贬泾渭分明。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课堂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达,就是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要通达,言辞达意,要能够将教学 内容经由自己的理解、阐述,使学生领悟并掌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到位,那么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思想情感,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思想都需要表达清晰,所有的感受都需要流露透彻,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达到了这种境界,那么阐释问题就会明晰可感,启发提问就会理性深入,课堂讲解就会既科学而又引人入胜。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教师都应该一语中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 雅,就是语言表达力求优美,使学生有审美体验。进而促发学 生语言表达的高层次追求。雅,是艺术,需要技巧。 1、要有形象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要具有形象美, 要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转为趣味。就像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用“黑女脸上的脂粉”来形容清早晨霜的白色,直观而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象美创造意境美,给学生以知识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 (一)严复的“信达雅”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王宏印,2003:103)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二、两种理论的文化渊源 (一)严复翻译的文化渊源 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受到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其实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与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据钱钟书先生考证,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在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中,皆已见到,问云:“仆初嫌其词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

《天演论》为例,浅谈严复“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____答辩稿

尊敬的各位指导老师好,我是XXX,来自于2013级翻译二班,我们此次的科研立项课题是《天演论》为例,浅谈严复“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 下面,我将就项目概述,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下阶段计划以及感想感悟这几方面向您做报告与展示。 首先,随着翻译理论和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人们对于翻译大师--严复的翻译著作也有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在严复的全部翻译作品中,《天演论》的分量无疑是最重的。它已俨然成为严复思想的象征,从而为严复被称作中国进化论的开山鼻祖奠定了基础。 ?“信达雅”为严复确立的翻译理想,《天演论》的非正法翻译是趋近于这一理想的翻译实践,是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理性选择。 ?此次重点研究五大翻译策略—增译、改译、增译、漏译以及案语在《天演论》中的主要体现,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严复此举原因。 而此次研究过程,首先,在今年八月份,由于放假在家,大规模的科研活动无法展开,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对“信达雅”的研究啥上,主要以搜集资料、文献阅读为主,重点掌握了“信达雅”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后期的《天演论》研究以及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9月开学以来,我们首先展开小组会议及讨论,总结假期研究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上一阶段的工作经验,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就计划进行了调整,并着重整理了关于“信达雅”翻译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体系。 自10月,我们开始了此次研究的重中之重。小组成员每人负责增译、改译、增译、漏译以及案语中的一种翻译方法,通过对《天演论》的通篇阅读,并结合《进化论与伦理学》分析,积累大量的研究案例,形成系统的成果。 截至目前,我们已有了如下的成果, ?通过对“信达雅”翻译近年的理论研究,整理了较为系统而又全面的理论知识,?2、对严复在《天演论》中使用的五大翻译策略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系统的案例成果,丰富《天演论》翻译研究; ?3、联系“信达雅”翻译与《天演论》中的非正法翻译。 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将重点放在“增译、意译、漏译”三大翻译策略,通过对《天演论》的通篇阅读,并结合《进化论与伦理学》分析,积累大量的研究案例,形成系统的成果。 ?2015年2月,整理资料,搜集有关论文撰写的书籍、论文,准备论文撰写; ?2015年3月——4月,撰写论文,提交相关调研报告。 对小组成员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与进步的过程。不仅领略到了科研精神,收获了友谊与相关专业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定能完美完成此次科研任务。以上就是我们的答辩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