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合集下载

Tytler:“ThreePrinciples”

Tytler:“ThreePrinciples”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If it were possible accurately to define,or, perhaps more properly, to 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a good Translation,it is evident that a considerable progress would be made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Rules of the Art;for these Rules would flow naturally from that definition or description.But there is no subject of criticism where there has been so much difference of opinion…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That,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and as strongly felt,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Now, supposing this description to be a just one,which I think it is,let us examine what are the laws of translation which may be deduced from it.It will follow,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信)II.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切)III.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先生于1 8 9 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这个翻译标准对我国几代的广大翻译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翻译标准无懈可击,其中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肯定其合理成分,否定其不合理成分并加以改进,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信;达;雅;批判继承一、“信、达、雅”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李培恩认为“信、达、雅”三个标准如果去掉其一,则去“雅”,去“雅”虽文不美尚不为害,如再去其一,则去“达”,去“达”文虽不通,其于原文尚无妨害。

李培恩割裂了“信、达、雅”三个标准的统一完整性。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关系,严复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果不“达”,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达”,“雅”是指“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因此翻译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都是思想、语言和风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原作中就包含三个要素:思想、语言和风格。

翻译的对象是原作,那么在翻译时就应该针对这三个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

严复先生吸收了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在自己丰富翻译实践基础之上,针对原作的思想、语言和风格提出了高度概括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

郁达夫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郁达夫2009:464);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的不刊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转引自陈福康2000:111);沈苏儒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代以来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转引自贺爱军2015:139)。

严复翻译“三原则”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之维——兼驳“信、达、雅”抄袭说

严复翻译“三原则”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之维——兼驳“信、达、雅”抄袭说

严复翻译“三原则”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之维——兼
驳“信、达、雅”抄袭说
师杰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5
【摘要】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严复翻译理论的“信达雅”抄袭了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但这种说法忽视了严复翻译理论提出时的中国文化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是仅靠简单的形式比对进行片面的主观评价.实际上,严复“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之间有三大差异:前者强调信达雅的一致性,而后者强调三个原则的差异性;前者秉承了中国文化的经世致用观,而后者继承的是西方文化的求真思辨观;前者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热潮时,而后者则产生于西方译论的前科学时代.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师杰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I046
【相关文献】
1.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及其西学翻译之路 [J], 娜日苏
2.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J], 刘俊标
3.翻译理论的模糊性——简论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 [J], 刘金萍
4.意义与风格相均衡的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之说的问题及改进 [J], 金中
5.意义与风格相均衡的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之说的问题及改进 [J], 金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最新版】
目录
1.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
2.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
3.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
4.严复翻译原则的现代意义
正文
一、严复翻译原则的概述
严复,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翻译原则,被称为“严复翻译原则”,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翻译原则,是在他长期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翻译方法和原则。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
严复翻译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达、雅”原则:这是严复翻译原则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我国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不增删、不曲解;“达”指的是表达通顺,语言流畅;“雅”指的是语言优美,符合汉语的语法和习惯。

2.“有容乃大”原则:严复主张翻译应尊重原文,尽量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不随意删减或增添内容。

3.“因文制宜”原则:严复主张根据原文的文体、语境和风格,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力求在保持“信、达、雅”的基础上,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贡献和影响
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对后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原则,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翻译实践中,而且对我国的翻译教育、翻译批评、翻译研究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严复翻译原则的现代意义
虽然严复翻译原则是基于当时的翻译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其“信、达、雅”等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严复翻译原则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六讲 严复

第六讲 严复


*讨论

“信、达、雅”的文化根源
修辞立诚:原出
《易经.乾卦》:“子 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 也,修辞立诚,所以居业也。’”意思 是:君子提高品德修养以成就事业,就 在于忠诚而讲信用,则可以不断提高修 养水平,写文章以真实可信为本,则可 以正确对待事业。其中的‘诚’与‘忠 信’相辅相成。《说文》云:“诚:信 也。” 辞达而已矣: 原出孔子《论语.卫灵公 第十五》:“子曰:‘辞达而已矣。’ 意思是说话和写文章言辞足以达意就可 以了。

***作业:安排布置第七讲 鲁迅对译学理论 的贡献为学生自学单元要求课下整理材料对 其翻译思想进行分析讨论,下次课堂汇报讨 论。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严 复的《译例言》,客观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继往开来的作 用,以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方 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所以他的译论 一出,备受学术界推重……他用信达雅的概 念来概括翻译工作的几个方面, 在世界翻译 理论史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或许也应记上一 笔,占有尊荣的一席!”

* 对比泰特勒的三原则:
First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Second General Rule: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Third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王宏印,2003:103)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二、两种理论的文化渊源(一)严复翻译的文化渊源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受到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其实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与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

据钱钟书先生考证,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在三国时支谦写的《句法经序》中,皆已见到,问云:“仆初嫌其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以,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按“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义。

可见,信、达、雅这三个字,早在1700多年前支谦的这段文字中逐字拈出。

此后,“信达雅”仍零散地出现于其他翻译家的译论中。

清朝时期,另一位被人忽略的翻译理论家马建中在1894年,即严复的“信达雅”发表的前五年,在《拟设翻译书院》提出了好的翻译必须具备的三个要求:(1)译者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知道两种语言的相似处和差异;(2)译者应该全面了解原文的意思、精神和风格,并把这些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3)译文和原文应没有差异,即译文和原文是一样的。

这些要求概况起来就是“信”,从内容意指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

与严复的原则相比,马建中对翻译的要求更为普遍,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原则。

由于马建中是位语法学家而非翻译学家,加之他没有任何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理论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

(二)泰特勒翻译原则的理论背景对于翻译实践的方法和原则的概况早期较为典型的法国多莱所提出的成功翻译的四原则;随后是德国路德提出的翻译修补七规则;18世纪的巴托提出句法调整十二法;1680年,德莱顿提出:(1)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2)译者译诗,不仅要掌握目的语和来源语,还必须懂得作诗的艺术;(3)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表面修饰成分,即词语;(4)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5)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意译、拟译。

三、两种理论的对比(一)具体内容的差异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混,对“信、达、雅”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

如果严复的“信”包含了行文风格在内,那么一个“信”字就足以统摄泰氏的三原则,“达”和“雅”就没有了比照的对象。

其次,“达”普遍理解为畅达,通顺。

按严复本意,由于中英文之间句法差异太大,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采取一些灵活变通手段,用通顺流畅的语言以使原文命意显赫。

而“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罗新璋,1984:136)可见,“达”和泰氏第三条原则“译文应当完全跟创作一样流畅”非常接近。

另外,“雅”按照严复的原意是指雅正、古雅,用严复自己的翻译实践来验证,就是为求达而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罗新璋,1984:136)这是严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吸引特定的目标读者,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特殊手段。

而无论泰氏所说的内容忠实,表达流畅,还是手法风格的一致都并无此意。

后人所说的“雅”相当于“手法风格的一致”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严复本意。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翻译理论传统的侧重点,历来在于立论的实用性。

翻译思想的提出要能指导翻译实践,对实践有参考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原本是用来描述翻译之难,并非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来的。

他是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关心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问题。

而泰特勒的三原则是忠实的三个层次的详细界说,从内容忠实到风格手法一致再到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步步深入、层次井然。

反映出的逻辑形式清晰明了,与洗练含蓄、充满暗示的“信达雅”的重大不同。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起,就开始强调哲学的在于它满足了人性自在的思辨兴趣,体现了人的自有本性,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实用目的。

即西方学术是本着“认知”的目的,为着严肃的“科学”追求而建立的。

西方译论重细致分析,理性抽象及理论推演,语言表述上注重逻辑的条理性,层次性及内容上的清晰明确。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悟性思维使得传统译论在表述上表现出模糊性与含蓄性,无法科学明晰地界定相关学术概念,从而使得理论概念不具有现代翻译理论所要求的严密的逻辑性。

严复的“信达雅”说,三个字简练含蓄,留给我们无限演绎、解读和扩展的空间。

要想理解“信达雅”,须靠我们对先辈思想融会贯通的联想与领悟。

西方译论受传统哲学的影响,自始至终贯穿者强烈的主客体意识,如从多莱到泰特勒都强调译文应以原文为指归,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也交代得一清二楚。

以“达”为例,严复的“达”和泰特勒的第三条原则“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意思大致相同,只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这最为接近的原则中,最能反应出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以及对原文的尊重程度的不同。

严复不具体阐释“信达雅”的具体含义,不是语义疏漏,而是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心领神会,点到为止。

四、结论及启示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三原则在具体内容、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

对这些差异如不加以分析,很容易认为这两者之间大体相符,这也是造成抄袭之说的重要原因。

其次,它忽视了中西译论丰富的自有传统,人为割裂了中西译论各自内在的传承性、连续性。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西方译论本位,过于崇拜西方译论思想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译论交流中的极度不平衡状态,是对西方译论盲目崇拜,对我们自有的译论缺乏信心的一种表现。

对比严复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中西翻译理论时,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不可忽视别国成就,亦不可妄自菲薄。

我们应在弘扬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译论成果,促进中国翻译理论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rue: a sourcebook [C]. tran. And ed. Routledge. Inc, 1992.[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冯国华,吴群.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2001,(6).[4][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马建中.拟设翻译书院议[C]//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0]严复.天演论·译例言[C]//《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