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英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巧用

初中英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巧用

初中英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巧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Traditionally,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mem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vocabulary. However, this approach often leads to passive learning and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By capturing generative dynamic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ers can create more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encourag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meaningful interactions. This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more effectively but also foster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1.2 研究目的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engagement by leverag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se resources to create more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analysis,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illustrate the benefits of incorporatinggenerative dynamic teaching resource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1.3 意义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巧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其处理策略

“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其处理策略


‘‘
生成 性教 学资源 " 及 其 处 理 策 略
王 素 英
在 科 学 课 堂 上 往 往 会 出 现 一 发 事件 或 学生 的奇思 妙 想 , 也 表 现 高低 。
些生 成性 教 学 资源 , 如果 对这 些 资 源置 之 不理 , 就会 使 课堂 变 得机 械 生硬 , 打 消学 生 的积极 性 。如果 处 理得当 , 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 高 潮 迭起 。 我 们 应 该 怎 样 认 识 并 妥 善
的 教学 理 念 , 以学生 发 展 为本 的 目
《 燃烧 和 灭火 》 一课 中 , 许 多孩 子谈
了 对 生 活 中 的学 生 谈 到 : 我 们人
等) 。 凡 事 预则 立 , 不 预则 废 。预 设
是教学 的基 本要求 , 教 学是有 目 标 、 有计划的活动 , 教 学 的 运 行 也 需 要 一 定 的程 序 , 并 因 此 表 现 出 相 对 的 封 闭 性 。 凡 事 不 能 绝 对 执 行 预设 , 要考 虑 生成 , 即考 虑 “ 生 成 性
处理 这些 生成 性教 学资 源 呢?

在与教师预设“ 有 出入 ” 的地 方 ,
从 对其 处 理 与利 用 的角 度考 虑 , 也
二、 “ 生成 性教 学资 源” 的 特 点 1 .新 颖 性 。 “ 生 成 性 教 学 资 源” 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一 种 新
可 以称 其 为 资 源 , 即“ 生成 性 教学 资源” , 可 分 为两 种类 型 : 预设 生 成 和 随机 生 成 。其 来 源 有 : 1 .学 生 的原 始 认 识 ; 2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主 观 意识 的 “ 灵感 ” 内容 ; 3 .学 具 材

中学化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学化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这个观念的提出给生成性资源在高效课堂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个高效的优质的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多种因素动态地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相互补充的一个和谐的过程。

首先,生成性课堂不会完全按照教师先前的教学预设进行,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已知和未知以及思维的摩擦产生出很多重要抑或不重要、有意义或许也没有意义的预设之外的新想法、新思维、新方法等。

其次,作为教师要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生成性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

教师在生成性课堂中不能仅仅扮演知识的呈现者、问题的提问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要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成性问题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合理的策略来合理地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让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

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中学化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设置生成性情境导入是生成性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必须把总导演做好。

而教学过程首当其冲就是导入这一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和出发点,做好铺垫,设置好情境,并合理引导好学生。

其实,教师对导入的精心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产生更多更好的生成性资源。

就一节化学课来说,教师要上好课的话首先要在导言上下工夫,一上课就用情境把学生紧紧抓住,通过情境感知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地投入到学习新课程内容中去,为教学内容的继续展开打好基础。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跟生活关系紧密,所以每节课的导入选材是十分广泛的。

比如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或距学生最近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来设计问题情境;也可以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猜测、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用典故,谚语、歇后语开始,还可以借助周边环境来引入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开题报告(最新整理)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开题报告(最新整理)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
控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轻负”的目的。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
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对课堂生成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课堂 教学。
古兰 燕
2012.9
3、设计调查问卷表,分 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 生成资源的利用状况。
古兰 燕
2012.9
4、论证课题,完善研究 方案,开题并申请立项。
古兰 燕
(一)尝 试实验
2012.10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 定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2、开展课堂教Βιβλιοθήκη 实践活古兰 燕阶段 2012.102013.2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呈现的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教 师在组织反馈时,需考虑呈现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 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合理安排先后次序 。如先易后难、先重后轻、先对后错或先错后对等。
⑵合理地利用生成资源,提升课堂品质 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合理地利用,从而 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最优化。 ①利用生成资源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②对生成资源深入挖掘,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③对生成资源分类整理,展现知识内在联系; ④对生成资源延缓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2.10 至 2013.2
动,集中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 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收集 第一手研究资料,积累教学经 验。
课题 成员
第二阶
段:具体 实验阶 段(2012
(二)反 思调整
年 10 月 阶段
至 2013 2013.3年 12 月 2013.7

初中思政课生成性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与利用逻辑

初中思政课生成性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与利用逻辑

“生成”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系,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实际效果,并考验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信息能力和及时处理教学问题的应变能力,历来被业界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深刻话题。

初中思政课进入新阶段后,多数初中思政课教师对“生成”及“生成性资源”的认识还惯性地停留在已有的水平,既未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新要求及时更新对“生成”的理解,又不能形成符合课程新要求的教学逻辑以有效开发教学设计,对当前初中思政课课程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为此,理清初中思政课生成性资源类型及其开发逻辑具有现实意义。

一尧初中思政课生成性资源分析当前思政课建设有两大重要背景:一是办好“思政课程”,其重点内容是强调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课程方向;二是实施“课程思政”,其重点内容是实现全学科协同的价值观教育。

因此初中思政课建设应增强专业性思维,摒弃“综合性”思维,认清并深刻把握课程任务,以利于其他课程服从和服务于思政课的课程统筹建设根本遵循。

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知识构成当前初中思政课程的基本内容,但“课程内容”与“课程价值”是两回事,初中思政课程内容应当凸显课程价值,其应服从和服务于初中思政课程任务的实现。

思想性和政治性是初中思政课程的基本性质,“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新要求下,强化思想工作和加强政治工作应当是初中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任务,初中思政课堂教学应在影响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认同等自信和价值观形成上做好文章。

从课程的普遍意义出发,生成性资源确实应当包括内生型和外诱型资源、现行型和潜在型资源、主动型和被动型资源、错误型和差异型资源等。

但每个课程都有其课程特质,上述生成性资源的分类方法本质上不利于初中思政课教师把握思政课堂教学的新要求,难以对初中思政课课堂产生正面导向作用。

事实上,“生成”与“生成性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均不相同,初中思政课程的课程特质应当成为判断初中思政课“生成”是否是“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标尺。

换言之,初中思政课有“生成”事件发生后,“生成”事件能否转化为“生成性资源”,其应当秉承课程特质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一、引言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或挖掘出来的一种教学资源。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生成性资源的定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的意义以及具体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的意义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成性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创造和挖掘,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学习动力。

生成性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4. 个性化教学。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得到有效的教育。

四、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1. 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整理为成文,形成生成性资源。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讨论和合作产生的成果可以作为生成性资源。

3. 鼓励创新与创造。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允许学生在作文、演讲等形式中进行创意表达,形成生成性资源。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一些情境,例如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也可作为生成性资源的一种。

5. 注重资源的保存和共享。

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其他学生共享,使学生不仅仅是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一、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特点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而呈现出来,如果按照课程资源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

学生课程资源就是一种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是一个内涵着知、情、意、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总要呈现出一定的状态与表现。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而生成的课程资源。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按其内容呈现的状态可分:认知类资源、情绪类资源、行为类资源。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有自己的特点:1、丰富性。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情感、意愿、态度、价值观、行动等诸多方面,由于个体在性别、多元智能、知识、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即使学生在同一教学情境、面对同一问题也表现各异,更何况教学情境也是多变的,这些都决定了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2、潜在性。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它隐藏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中,只有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置身于教育情境中,才会呈现出来,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被利用,发挥其教育价值。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无论其存在形态、呈现方式,还是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

3、情境性。

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产生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生成的内容也与教学情境紧密相关。

教学情境是生成性课程资源生成的平台,脱离具体的师生活动的教学情境的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是不存在的。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由活动主体的活动状态以及具体的环境组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一、生成性资源的分类生成性资源的种类有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同的,他们很可能提出让老师想不到的,但却对这堂课的教学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把它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来利用.比如我在上苏教版二年级(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时,可以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朵,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我在备课时,预设的是学生提出已经学过的问题,然后引入新课,没想到,竟然有一名学生提了一个倍数问题,而倍数问题则是我们那堂课要学习的知识,我的教学思路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后来,别的老师说,其实这就是一个在课堂上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如果当时能很好地把握它的话,就可以很顺利地引到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上了.2.学生的错误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有时候也可以把这些错误点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在教除法竖式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写写看,有好几个人书写的方式和乘法竖式一样. 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正确的和错误的除法竖式都板书出来,通过让学生比较,使学生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3.偶发事件很多时候,在实际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些事件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有的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但只要老师对这类事件的态度是见怪不怪,因势利导,那就可以将这些突发事件转换成有价值的课堂资源.有这么一个教育故事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在上课的时候,教室里飞进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蝴蝶吸引了. 如果这时候老师只是喝止学生看蝴蝶,让他们认真听讲,估计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学生的注意力肯定还是会被那只蝴蝶吸引的. 这位教师并没有这样做,他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只蝴蝶,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完成一篇作文. 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很好地把握了蝴蝶的特征,作文完成得都很快,而且质量也很高.故事中的老师就是及时地把握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所以取得了成功.4.教师的错误就教师而言,有时候可能也会犯一些小错误或是故意犯一些小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老师也能把这些错误当成是课堂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对于老师犯的错误特别的感兴趣,都会举起小手说:“老师,你做错了” .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故意出一些错误,看看学生能不能及时地发现. 比如教竖式的时候,故意把数位不对齐;教确定方向时,故意指错方向;教认数时,故意把0 读错等,通过教师这些有意、无意的错误,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更加集中了,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如何处理生成性资源我们认识到了生成性资源后,怎样合理地处理它呢?1. 巧用“瞎说” 现在的课堂,教师都鼓励学生能大胆发言,面对老师的提问,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以,课改之后,课堂显得很活跃,有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让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但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这被老师称之为“瞎说” . 但在这时,如果教师能靠自己的教育机制,善待学生的“瞎说”,它就能成为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完“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一知识点后,请学生完成练习. 有一个题目是请学生根据已经学到的长度单位填空:一个游泳池深210(). 学生1说:“一个游泳池深应该是210米. ”学生2回答说:“一个游泳池深210 分米. ”这时,有一名学生说了一句:“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 ”很多同学马上对他投以异样的目光,纷纷说他在“瞎说” . 但是老师却肯定了这名学生的想法,并表扬了他,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多少深的游泳池才是适合的、安全的?教师及时把握了在课堂上出现的有用资源,通过引导,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2. 捕捉细节,让生成性资源为我所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课上经常会安排一些活动,使学生之间有合作、交流、互动的机会,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是不知如何表达. 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微的行为. 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行为,让它成为一种课堂的生成性资源,那你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角,并和组内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 完成后,我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表达的时候含糊不清. 我让他把自己的角和另外一名同学的角比一比后再说. 在比的时候,这名学生悄悄地把自己的角的两边的距离拉开了一些,我看到之后,问:“你为什么要把你做好的角两边拉开一些?”这名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我想让我做的角比他做的角大. ”这样一引导,这名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真正想法:角的两条边离得越大,角就越大.总之,我们的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是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亮点、错点也都是有效的资源. 教师只有善于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并通过筛选、梳理,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从而不断优化数学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
—以《火山与地震》为案例分析的生成性资源的整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与人们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我们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方便快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往往会因某种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借助简单的黑板、粉笔、模型、标本或图片,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再加上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风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下。

而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以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

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形象化,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火山与地震》一课中,我先分别播放一段关于
火山爆发和唐山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火山爆发的震撼场景以及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塌陷,树木连根拔起的画面。

学生被这壮观的自然场景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

此时再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自然现象,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堂,进而揭示课题《火山与地震》,很好地为后面的课程教学作了铺垫,同时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使实验更直观,效果更明显。

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分组的科学实验只能是在小组内交流,不能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观察到实验的效果。

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现今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实物投影仪,把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放大到大屏幕上,这样所有人就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情况了,交流起来方便多了。

比如,在做高锰酸钾溶解的对比实验时,各个小组把自己小组的两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台上,供全班观看。

全体学生一起探究,比之前单纯小组内的交流更公开,更有示范性。

由此,学生们确定了溶解快慢和搅拌、研碎、加热水等因素有关,教学效果很好。

三、科学课教学的观察探究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把长时间的变化过程浓缩到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观察蚕豆表皮上的气孔时,我们使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大家把观察到的气孔形状画了下来,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进行比较,看谁画得更准确。

接着,教师播放了自己制作的PPT教学课件,把气孔的闭合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气孔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们的学习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四、科学学习过程中引入形象化的视频、动画,培养了学生们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比如,讲解有关植物的一生的内容时,教师布置学生们课下自行查找植物生长的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们查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了交流汇报。

之后,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植物一生的FLASH动画,把学生们纷杂的资料系统化了,使学生们对植物的一生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这样有趣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科学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枯燥的、抽象的、难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受到直观性、空间性、地域性、时间性等原因,学生掌握的也是片面、不完全的,教学时这些内容就成了教学难点。

但如果运用多媒体软件,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人们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又能听,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人机交互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学习者产生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如有关地质变化的内容,如地震、火山、沙漠化的形成等,这些教学内容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较远,只凭教师的讲解或模拟实验,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宏观的地球现象浓缩进教室,跨越时间和空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六、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迅速提升教师自身的素
质,教师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综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1、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工作。

作为实施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引领者——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自身的改变也是非常明显的。

很多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渐渐体会到学科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需要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水平。

他们查阅资料,需要电子书籍;他们制作教学课件,需要学习一些软件;他们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需要网络来完成……各种信息技术冲击着教师们,促进教师们积极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

电脑和网络,各种新的软件,各类新的信息技术,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打开了教学的新局面,把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创新的人才。

在实施这一过程的同时也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