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答案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第一题: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作者开篇写程君劝“我”为刘和珍写文章并提及刘和珍生前爱读“我”的文章,“我”也忆及刘曾预订全年的《莽原》杂志。

对于这样的一位热情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于这样一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程君的要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刘和珍君,以此表达对她的悲痛之情。

(爱护)②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第三段开头的这句话先写“果”,后面解释“因”:即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谣言,给作者带来的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是出现在写到庸人的表现之后出现的。

这个”非人间“的世界得以维持,庸人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他们虽然良知未泯,惨案后也曾感到悲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被遗忘。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

作者要用自己的笔唤醒庸人,不忘血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悲哀,体现了他得社会责任感。

④第二部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此句与上句仅隔两个分句,即“离三月十八日也已经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基本上与上句重复,是强调写这篇纪念文章的“必要”。

——唤醒庸人的必要。

⑤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此句写在作者了解惨案事实,听到段政府的诬蔑以及“流言家”的阴险论调之后。

这种最黑暗的“武”的统治和最反动的“文”的言论,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料,令其强烈愤怒。

⑥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此句是对上一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的转折,引出对下文具体事实真相的揭露,是对上一段反动势力的诬蔑与谣言的有力驳斥,表现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⑦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句是全文的结尾句,作者再次表达自己无限哀痛的心情。

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有憎,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态度混杂在一起,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预习学案 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预习学案 答案

答案1.A(B.惮dàn,C.渍zì,D.寥liáo)2. B(A.径——胫,C.殚——惮,D.霭——蔼,鬼——诡)3.D4.B 5A 6D 7D 8B9、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10、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1、直面正视流驶微漠微漠12、B 13、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C 14、C15、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②指陈西滢之流16、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17、B 18、①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

②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9、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答案1.A(B.惮dàn,C.渍zì,D.寥liáo)2. B(A.径——胫,C.殚——惮,D.霭——蔼,鬼——诡)3.D4.B 5A 6D 7D 8B9、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10、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1、直面正视流驶微漠微漠12、B 13、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C 14、C15、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②指陈西滢之流16、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17、B 18、①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

②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9、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答案1.A(B.惮dàn,C.渍zì,D.寥liáo)2. B(A.径——胫,C.殚——惮,D.霭——蔼,鬼——诡)3.D4.B 5A 6D 7D 8B9、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10、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3、朗读全文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3

7记念刘和珍君1.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能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会分析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会分析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青年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探寻背景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撤销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这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了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恨。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租赁.( ) 浸渍.( ) 尸骸.( )绯.红( ) 桀.骜( ) 不惮.( )殒.身不恤.( ) 踌躇..( ) 喋.血( )寥.落( ) 辗.转(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偏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微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桀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广有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惩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正告警告辨析:两者都含有“告诉”的意思。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鲁迅在文章中还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正义。这种对青年的鼓励和激励,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含答案)(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含答案)(1)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含答案)(1)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预习案一、教材助读(一)解题——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二)了解时代背景1、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一、课前独学(一)背景链接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1、字音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见课件第26、27、28、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借助课文相关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5.散文集:《朝花夕拾》6.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写作背景1、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2、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

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授课日期:备课教师:王春风备课组长:王春风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一. 关于作者: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 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3关于写作目的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4有关时代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74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学习过程:1.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①长歌当(dàng)哭——当作。

②桀骜(ào)——不顺从。

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④立仆(pū)——倒下。

⑤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

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

2解释词语:寥落:稀疏;稀少;冷落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屠戮:血腥、野蛮地大批残杀;宰杀浸渍:浸润,渗透。

菲薄:微薄。

租赁:租借陨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2.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三. 课文研习1. 概括段落大意: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四、延伸阅读致鲁迅先生先生:您还好吗?想想您走了这么多年了,临走前一句“忘记我”却使我们更深的记住了您,更真心地怀念您啊!先生,您不会想到有这么一天吧,您可以用来刺穿敌人胸膛的文章现在几乎已无人阅读了,您夜以继日为擦亮枪膛而读的那些书现在已寥寥无几。

对,现在的我们情况不一样了,外无列强侵略,内无军阀混战,生活似乎祥和安逸,您是不是这样想的?不管是否,看看如今的现状,国家拼命想让有钱人读书,读书人有钱,喊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培养知识人才,我不需怀疑,可有钱人有多少是靠知识换来的?您的名望大,蔡元培先生赏识您,可以白给您三百大洋月供,可现在是这样吗?读书似乎已成为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干的事。

许多人忙于拼命养家糊口,哪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读书?您的《阿Q正传》中阿Q那一个“圈”代表了他的命运,也说明了他的人生结局。

看在眼里的我,知道社会中的阿Q大有人在。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不知该向谁说,猛然想起曾用文字激起中华民族斗志,用笔打向敌人子弹的您,心中便伤感了起来。

说说我前不久的一次经历吧。

在书店中我买了一本您的《朝花夕拾》,被同学撞见。

他扭住我的手便大笑起来:“装什么你,还鲁迅呢,看得懂吗,你?”先生,我看不懂您的文字,还看不懂您对天的呐喊?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读无用书的人,读死书的人越来越多,现状就是:许多人前面读书是为了学到一门技术,一门使自己温饱的技术,然后充分利用“无奸不商”这句话发家,发家后要回的只有面子,美其名曰:享受生活。

而读书,学生才干……反观青年人呢?在学校则罢,能读好混文凭的书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对自己生活有感悟的书时读时不读,读后也被社会否定无几。

而读不好混文凭的书的人要么从此堕落社会,从此与书本无缘,要么家中自有妙计,继续混文凭。

先生,有时想想,除了那一张文凭,读书干吗?而奇怪的是,既然人们不爱读书,那网上的阅读量怎么增加了呢?网络当然方便,可如同不论出什么样的高科技笔都替代不了铅笔一样,它替代不了书本。

先生,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您回想中国人因为您的文章而觉醒的时候,对此会感到伤心吗?×××2006.6.6简评前几年用书信体作文的同学较多,这几年又似乎少了,突然又看到一篇书信体作文,的确是又有几分亲切感。

小作者聪明地采用了明里是信告鲁迅先生,而实质是针砭时弊的独到方法,叩问鲁迅先生,而抒胸中块垒。

社会的向前发展,物质经济的极大丰富和兴盛,也带来了人们的浮躁、媚俗以及追名逐利的陋习。

生活在现实之中的小作者,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而大声地疾呼:不可浮躁对待读书,更不能不读书,鲁迅先生的读书忧国,才是我们的榜样。

一个民族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

如果读书仅是为了炫耀、装饰,亦或是混张文凭,那岂不又滑向了民族悲哀的边缘?在天有知的鲁迅先生,您可伤心?您可答应?您可赞同我的大声疾呼?《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授课日期:备课教师:王春风备课组长:王春风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相关链接:对记叙抒情为主的杂文,要注意分析形象化的抒情方式。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杂文中少有的以抒情叙事为主的杂文,议论不占主干地位。

也没有鲁迅杂文惯有的旁敲侧击,嬉笑怒骂,任意而谈皆成文章的格调。

贯穿全文的是鲁迅汪洋恣肆,无法遏止的感情波澜,融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情感于一炉,错综交织,给人以无比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篇文章,情感流露与理性认识始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随着情感的不断增强,对他的理性认识也不断深化,这种理性认识越深刻,对他的情感也就越真切,越理智。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段文字“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过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迹抹杀了。

但是中外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血污。

”这段文字饱含了对敌人的憎恶之情,在浓烈的抒情中勾画出中外杀人者的丑恶嘴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反动本质。

这种通过形象表现抽象的情感,明显地包含了文学的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基本特征,也正是鲁迅杂文的文学价值所特有的内涵,是鲁迅诗人与战士一致的产物,在学习中应该充分地明确这一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由光明的高尚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融德育教育,思想教育于一体,从而真正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如第五段,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

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

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愤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

而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叉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揭露的深刻性。

本文每一段几乎都是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它不仅增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与力度,而且使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学习过程:一课文研读1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明确: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