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
MAF香蕉巴拿马枯萎病的防治

石家庄生物所MA-FMA-F防治香蕉巴拿马枯萎病石家庄齐凤来(050051)1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历史及现状香蕉枯萎病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黄叶病,是全球香蕉最重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之一。
该病于1874年在澳大利亚发现,1940—1950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等国家的香蕉爆发感染,使风糜世界的国际贸易香蕉品种大蜜舍(Gro Michel)退出历史舞台。
1970年台湾发生香牙蕉的枯萎病,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香蕉也相继局部发生枯萎病。
法国科学家警告,香蕉巴拿马病和香蕉叶斑病有可能使种植香蕉的园地夷为平地。
我国于50—60年代在广州、广西、海南发现该病侵染为害粉蕉,1996年在广州万顷沙发生为害香牙蕉的枯萎病,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未能采取措施控制,病害通过种苗和流水等传染途径扩散至中山、珠海、东莞、肇庆、信宜、海南等地,该病每年以30—50公里速度传播,使许多蕉园不能种植香蕉,现估计我国有10万亩蕉园受到感染,对我国香蕉种植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香蕉枯萎病的症香蕉黄叶病属维管束病害。
为害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但只在植株将要抽蕾时症状才变得明显。
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稍变黄色,先从叶片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逐渐变黄,以后整张叶片变黄、凋萎、下垂,由黄变褐色干枯。
有些叶片未变黄即下垂、或虽发黄但不下垂,有的病株是心叶坏死,基部的假茎纵裂,整株叶片均凋萎下垂。
根切开病株球茎和假茎,内部症状表现假茎和球茎维管束黄色到褐色病变,呈斑点状或线状,后期贯穿成长条形或块状部木质导管变为红棕色,一直延伸到球茎内,后来黑褐色而干枯,越近茎基部变色越深,最外层叶鞘的维管束变褐色。
病株的根系最终变黑死亡。
外部症状在龙牙蕉上表现为叶片倒垂型黄化和假茎基部开裂型黄化两种。
①叶片倒垂型黄化。
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叶鞘先出现特异性黄化,叶片黄化先在叶缘出现,后逐渐扩展到中脉,黄色部分与叶片深绿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香蕉枯萎病有何危害症状怎样如何防治

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从而减少枯萎病的 发生。
化学防治
定期检查
定期对香蕉植株进行检查,发现病株及时处理。
药剂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如甲霜灵、恶霉灵等,可有效防治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但需要注意药剂的合理使用和安全间隔 期。
04
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具体步 骤
加强植物检疫
培育无病苗
在无病区建立香蕉苗圃,并 使用健康的种子和种苗进行 繁殖。
轮作制度
避免连作,采取轮作制度, 如与甘蔗、玉米等作物进行 轮作,以减少枯萎病的传播 。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 钾肥,提高香蕉的抗病能力 。
生物防治
接种微生物菌剂
使用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可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和抗 病能力。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害蔓延
定期巡查
在香蕉种植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记录枯萎病 的症状,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隔离病株
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进行隔离或清除,防止病害蔓延到健康植 株。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可以选用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提 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种子传播
带菌的种子可直接将病菌传播给新植株。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如线虫可携带病菌并传播。
02
香蕉枯萎病的具体症状
叶片症状
叶片迅速黄化
01
香蕉枯萎病感染后,叶片会迅速出现黄化现象,失去正常的绿
色。
叶片枯死
02
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逐渐枯死,最终脱落。
叶片斑驳
03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黄绿相间的斑驳,随着病
防治香蕉枯萎病新方法或策略

防治香蕉枯萎病新方法或策略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对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已有一些防治方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急需开发出新的防治方法或策略。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新方法或策略:
1. 生物防治:利用对香蕉枯萎病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菌、生防菌等,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需要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和防治机理。
2. 基因改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具有抗病能力的基因插入香蕉植株中,提高其抵抗香蕉枯萎病的能力。
这种方法对环境影响较小,但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
3. 土壤改良:调整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结构等,提高香蕉根系的健康度和抵抗力。
这种方法对环境影响较小,但需要对土壤的特征有深入了解。
4. 管理策略:加强香蕉种植管理,包括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管理好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这种方法需要加强种植者的知识和技能,但成本较低。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深入研究和试验,以确定其可行性和效果,并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治香蕉枯萎病,保障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
- 1 -。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思考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思考香蕉枯萎病是由枯萎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香蕉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思考。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病原菌传播:香蕉枯萎病主要由一种名为黄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引起,这种病原菌可通过土壤、种子、工具、虫类等途径传播。
一旦土壤中存在病原菌,香蕉种植区域就很容易遭受病害侵袭。
2. 农业生态系统破坏:香蕉种植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加剧了病原菌的滋生,也削弱了植物的免疫力,易受感染。
3. 种植密度:香蕉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之间互相交叉,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
4. 香蕉品种的抗病性差异:不同的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较大,一些品种易受感染,一旦感染,病情扩散速度较快。
面对香蕉枯萎病的流行,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治对策:1. 增加种植区域的病原菌监测:通过定期对土壤和植株进行病原菌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2. 采用有机栽培和生物防治: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可以使用一些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增加对抗病原菌的能力。
4. 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在种植香蕉时,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感染风险。
5. 种苗消毒:选用无病无虫的优质种苗,并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病原菌传播的风险。
6.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避免香蕉连作,减少病原菌滋生的可能性。
7. 防止交叉感染:在种植过程中,注意避免病原菌通过工具、虫类等途径传播,对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8.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株:一旦发现有病株,需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病情扩散。
香蕉枯萎病对香蕉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减少病害发生,我们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加强病原菌监测,改善土壤生态环境,选择抗病性品种,合理种植密度,消毒种苗和工具,及时处理病株等。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AGRICULTURAL SCIENCE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曹剑荣(云南省江城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植保植检站,云南 江城 665900)摘 要: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侵染导致维管束坏死。
该病在香蕉主产区经常发生,对香蕉种植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文章对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668.1 文献标识码:AThe Causes of Banana Fusarium Wilt and Its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CAO Jian-rongAbstract: Banana Fusarium wilt is a kind of destructive fungus disease. I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into Cuba, which leads to vascular bundle necrosis. The disease often occurs in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 of the banana, and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ana planting industry. The caus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banana Fusarium wilt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Banana; Fusarium wilt; Cause; Control measures1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1.1 外部症状香蕉植株一旦染病,其下部叶片边缘会变黄,并逐渐向中脉扩展,导致叶片逐渐枯萎向下倒垂,叶片颜色变为褐色并干枯。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

单孢杆菌的应用 程亮等从香蕉土壤中分离出一种使根际促生、与植 物根系适应好、定殖量大的拮抗细菌- 假单孢杆菌 (Pseudomonas sp.)和黄小光等分离的荧光假单 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菌4 号生理小种菌丝的生长有 良好的抑制作用, 但不能起灭菌作用。
调整土壤的酸碱度,防地下害虫
植前穴施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及使用米乐尔 防地下害虫(主要为线虫)防治伤根,减少 感染的机会,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枯萎病的 蔓延。
封锁病区, 消灭病原
① 蕉园发现零星病株要立即连根拔起, 或在病株离 地面15 cm处注入草甘膦溶液3~10 mL,让其枯 死, 约20 d后再挖掘将蕉残体加入生石灰或漂白 粉堆沤杀菌深埋, 或将晒干的残蕉体进行烧毁。病 穴撒施生石灰及多菌灵杀灭病菌,并以土覆盖。
?香蕉枯萎病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也有分布?1967年台湾省在香牙蕉上发现第一株枯萎病例经鉴定为4号生理小种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流行使台湾的香蕉面积从最高峰时期的5万公顷剧降至近年的60008000公顷随后此病扩展蔓延到亚洲其它地区加那利群岛和南非等地区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香蕉枯萎病
主讲人:海南大学
加强栽培管理
① 蕉田要进行翻耕、曝晒, 植前穴施生石灰调 节土壤酸碱度及施用10% 福气多粉颗剂防 治根结线虫, 防止伤根, 减少感染机会。
② 增施土杂肥、绿肥、豆麸等有机肥, 注意氮、 磷、钾、钙、镁的配合施用, 提高香蕉植株 的抗病能力。
水旱轮作
相对来说,镰刀菌在水淹的情况下的存活期 不长。病区实行水旱轮作2年以上,不轮作的 中心发病点,可改种抗病性强的大蕉。
翁利清
目录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思考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思考【摘要】香蕉枯萎病是香蕉栽培中常见的病害,给香蕉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病害的危害性和发生背景入手,详细介绍了香蕉枯萎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
接着分析了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文化防治方法,强调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的重要性。
在提出加强病害监测和预防意识、培育抗病品种的建议,以帮助减少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认识香蕉枯萎病的危害和防治对策,为香蕉栽培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病原、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文化防治、病害监测、预防意识、抗病品种、病害防治对策1. 引言1.1 植物病害的危害性植物病害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导致产量下降、质量下降甚至死亡。
植物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给农民带来重大损失,影响整个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
植物病害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土地资源利用率,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
面对植物病害的危害,农业生产者需要加强防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香蕉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遭受的病害危害也不容忽视。
了解香蕉枯萎病的发生背景和防治对策对于保护香蕉产业和保障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2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背景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种植中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病害,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
这种病害主要侵害香蕉根系,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黄化、果实畸形等严重后果。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背景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栽培管理技术等。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很容易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导致病害的高发生率。
过度使用化肥、不合理施用农药、连作等错误的栽培方式也会加剧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持续改变,香蕉枯萎病的发生频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及时有效地防治香蕉枯萎病,成为保障香蕉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任务。
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方法

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方法
巴拿马病又称镰刀菌枯萎病、香蕉黄叶病。
该病在我国华南地区仅危害粉蕉、龙牙蕉,有时也危害粉大蕉。
未见危害香蕉和大蕉的生理小种。
【防治方法】本病属土壤性病害。
目前还未有理想的特效药,且在我国造成危害的仅为栽种不多的粉蕉、龙牙蕉。
台湾着重于从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上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栽培上要选用无病苗,最好是试管苗。
于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无病蕉区小面积单造种植或与高把香蕉混植。
注意排水,防止渍水烂根。
施肥要适当远离蕉头,防止断根伤根,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多施木薯渣、蔗渣、石灰等改善土壤环境,使其不利于镰刀菌生长。
(2)药剂防治据印度报道,多菌灵等对预防该病和初发期使用非常有效。
其用法有3种:一是用1000ppm多菌灵淋湿根区土壤;二是在球茎中央注射3毫升2%的多菌灵液;三是种后第五、七、九个月在球茎里放入多菌灵胶囊(65毫克)。
(3)清园消毒植株发病重时要铲除病株,并注意土壤消毒,病株铲除前最好先用10~20毫升10%的草甘膦加2克多菌灵注射入离地面20~30厘米处的假茎中心,待病株死后烧毁枯干茎叶,挖除球茎,植穴用32.7%的威百亩300倍液10~20千克淋土,或用0.1%的甲氧乙基氯化汞淋土消毒,也可用棉隆或氯化苦埋入土壤,穴外未感病的植株也要用石灰等消毒。
10~20天后扒开病穴上,撤上石灰晒干
后再补种,最好补种香蕉。
发病率20%以上的蕉园应改种香蕉、大蕉或水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台湾通过无性系获得一系列抗病品种,如GCTCV53、GCTCV-119、GCTCV-44-1 和GCTCV215,它们的农艺性状差(如产量低、株更高、叶 柄脆弱、生长期长、脱绿期长、品质差,商品化价 值低)。
南非以大密啥Gros Michel)或其突变体和Dwarf prata为母本(AAB),以AA群品种(如 PisangLilin)或野生类群为父本,获得抗小种4 号杂交品种Bodle Altfor(AAAA) 和 Doldfinger(FHIA-01,AAAB) 。
生物防治
国内外关于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也是刚刚起步, 主要集中在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室内防治试 验上。
单孢杆菌的应用 程亮等从香蕉土壤中分离出一种使根际促生、与植 物根系适应好、定殖量大的拮抗细菌- 假单孢杆菌 (Pseudomonas sp.)和黄小光等分离的荧光假单 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菌4 号生理小种菌丝的生长有 良好的抑制作用, 但不能起灭菌作用。
使用转基因技术防治香蕉细菌性枯萎病(从
甜椒中提取抗香蕉细菌性枯萎病基因转基因
成新品种香蕉)
培育抗病品种(现在获得一系列抗病品系的 农艺性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产量低!更高!叶 柄脆弱!生长期长!脱绿期长!品质差!商品价 值低等,但随着科技进步新品种不是妄想)
版权归所有 翻版必究
谢谢各位的听讲!
香蕉枯萎病病原特点:
病原菌致病力强、存活时间长 在土壤中,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存活时间可长达10 年以上, 即使在淹水2 年的情况下, 仍不能完全杀灭病菌。所以 病区采用轮作尤其是旱旱轮作或短期内(半年至一年)的 水旱轮作, 不但效果不大反而会向周围扩散。该病原菌 在强酸强碱的土壤中都可以生存, 所以很多农户采用石 灰消毒也无明显效果。
尖镰孢菌引起植物枯萎病的主要是在致病过程中释放了 毒素。香蕉枯萎病菌毒素含有镰刀菌酸( 是一种非专化 性毒素,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镰刀菌都会产生,能够抑 制防御酶系的活性和降低植物细胞的生命力) 和脱氢镰 刀菌酸。
国外研究得比较早。国内对香蕉枯萎病菌毒素的研究相 对比较迟和少, 主要兀旭辉等对香蕉枯萎病菌1 号小种、 4 号小种粗毒素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证明镰刀菌酸是香 蕉枯萎病菌粗毒素中的主要致枯萎物质。
② 病区内实行独立排灌, 严禁带菌水流入无病蕉 园。
③ 病区耕作用过的工具必须用50% 福尔马啉药液 消毒。
化学防治
研究认为,除多菌灵 苯并噻二唑对香蕉枯萎病有 一定的防治效果外,几乎其它杀菌剂对镰刀菌无作 用。
蕉田施用化学药剂预防: 香蕉种植前7~10 d, 每公顷用25% 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30 kg与细土3750 kg 混匀后撒施; 蕉苗种植后,每株淋施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每次小蕉株淋药液1 kg, 大蕉株淋药液2~3 kg, 1 个月淋1 次, 连续4~5 次。
香蕉枯萎病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 但只在植株将要抽蕾时症状 才变得明显。
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鞘变黄色, 先从叶片
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遂渐变黄, 以后整张叶
片变黄、凋萎、下垂, 由黄变褐色干枯。有些叶片未变
黄即垂,或虽发黄但不下垂, 有的病株是心叶坏死, 基部
的假茎纵裂, 整株叶片均凋萎下垂。切开病株球茎和假
1967年台湾省在香牙蕉上发现第一株枯萎病例,经鉴定 为4号生理小种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流行,使台湾的 香蕉面积从最高峰时期的5万公顷剧降至近年的6 000~8 000公顷,随后此病扩展蔓延到亚洲其它地区、 加那利群岛和南非等地区。
海南省于2001年在三亚市的一个香蕉园中发现第一株 香蕉枯萎病株。,目前此病的发病率轻病区在10%左右, 重病区在30%~40%之间(严重时达到90%),个别 蕉区更因此病而出现蕉田丢荒现象。
调整土壤的酸碱度,防地下害虫
植前穴施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及使用米乐尔 防地下害虫(主要为线虫)防治伤根,减少 感染的机会,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枯萎病的 蔓延。
封锁病区, 消灭病原
① 蕉园发现零星病株要立即连根拔起, 或在病株离 地面15 cm处注入草甘膦溶液3~10 mL,让其枯 死, 约20 d后再挖掘将蕉残体加入生石灰或漂白 粉堆沤杀菌深埋, 或将晒干的残蕉体进行烧毁。病 穴撒施生石灰及多菌灵杀灭病菌,并以土覆盖。
传播途径广
主要有土壤传播、水流传播、各种工具(农用工具、交 通运输工具等) 传播、病株残体播等。种苗调运(土壤 传播)、病区蕉农随意丢弃病残株、工具无消毒灭菌习 惯, 灌溉用水带菌等, 这些容易忽视的人为因素直接造 成新的发病点, 水流、土壤传播等客观原因, 也使该病 得以扩散、蔓延或失控。
致病机制
加强栽培管理
① 蕉田要进行翻耕、曝晒, 植前穴施生石灰调 节土壤酸碱度及施用10% 福气多粉颗剂防 治根结线虫, 防止伤根, 减少感染机会。
② 增施土杂肥、绿肥、豆麸等有机肥, 注意氮、 磷、钾、钙、镁的配合施用, 提高香蕉植株 的抗病能力。
水旱轮作
相对来说,镰刀菌在水淹的情况下的存活期 不长。病区实行水旱轮作2年以上,不轮作的 中心发病点,可改种抗病性强的大蕉。
茎, 里面的维管束呈现红棕色或褐色斑点状或线条状,
越近茎基部变色越深, 最外层叶鞘的维管束也变褐色。
病株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最终变黑死亡。
图片
香蕉枯萎病
香蕉叶斑病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防治
植物检疫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植物检疫
加强检疫,使用无病菌种苗。抓好二级无病菌育苗和严 格限制病区二级苗、吸芽等带土材料的调运。二级育苗 场必须选取地势高、无水涝而远离发病点的地方,所用 质材料均须采自无病区,育苗用水必须使用自来水。严 禁带病种苗出棚。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香蕉枯萎病
主讲人:海南大学
翁利清
目录
分布与危害 病原 致病机制 症状 防治 未来展望
香蕉枯萎病分布与危害
早在1874年澳大利亚就有报道, 1935~1939年仅南 美国家因枯萎病摧毁和丢荒的香蕉园达4万公顷,。
香蕉枯萎病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台湾也有 分布,
木霉的应用
1932 年Weindling就发现木霉菌对几种土壤真菌有拮 抗作用。据研究发现, 拮抗性木霉通过重寄生、抗生、 溶菌和生长竞争一系列的拮抗作用来有效地抑制尖镰孢 菌的活动。
光合细菌的应用
光合细菌含有抗菌物质, 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可抑制 病原菌, 一定程度上具有抗植物病害的能力。光合细菌 在水中繁殖时可释放具有抗病能力的酶, 对病菌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有效改善香蕉根基土壤的营养、提高土壤 肥力的特性, 有效抑制和推迟香蕉黄叶病的发生,防治 效果达90%以上。
香蕉枯萎病病原
香蕉枯萎病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 [ Fusariumoxysporum f. sp. cubense ( E. F. Smith) Snyderet Han2sen ]属于半知菌,瘤座孢目。 能引起的香蕉世界性、毁灭性土传维管束病害。
该病菌有4个生理小种,其中4号(FOC4)危害性最大, 几乎危害所有香蕉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