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焦虑”一词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身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其中,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问题最为普遍,该问题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探究 “社交焦虑”发展和作用的影响因素,寻求破解预防之法,明确救赎发展之道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已掌握的资料显示,不同理论领域学者开展众多了关于社交焦虑产生的因素和作为中介作用的研究。
1、注意偏向在社交焦虑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视时间较长,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
以愤怒面孔为实验材料考察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不同负性情绪唤醒度条件下的注意解除困难特征。
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高唤醒度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解除难度更大。
2、高、低社交焦虑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内因自尊特性。
内因自尊可分为两个维度,即对自我的认同程度和对他人的看法。
相对低的内隐自尊(对自己积极不足)、相对高的内隐“他尊”(不消极看待他人),可能正是这种削弱的自我偏爱倾向,才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症结。
3、相对剥夺感对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
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负向预测自我剥夺感;自我关注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对相对剥夺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机制的后半路径。
对于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较高,对自我多有消极的认识,要尽可能降低其自我关注水平;而对于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较低,可以适当提高其自我关注水平,关注自己积极的一面,减少社交焦虑程度。
4、社会自传体记忆对于社交焦虑程度有直接影响。
高社交焦虑者作为旁观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存在消极偏向,进一步形成负性自我概念;高社交焦虑者作为旁观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具体化程度偏低,不利于个体从经验中学习。
5、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拒绝敏感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影响社交焦虑。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能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包括社交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源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体动机、行为和成就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教育、职业、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就、职业发展乃至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和信心。
这些评价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也关系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适应和应对策略。
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结构,还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我 效 能感 越 来 越 受 教 育 学 家 , 格 心 理 学 家 和 临 床 心 人
理 学 家 的 关 注 , 项 调 查 研 究 [[ 明 : 多 5 表 ] 自我 效 能 感 的 高 低 与 学 生 的 学 习 及 身 心 健 康 密 切 相 关 。 在 学 习 方面 , 自我效 能 感 会 影 响 学 生 学 习 的 动 机 、 与 教 学 参
不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学 生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和 社 交 焦 虑 呈 显 著 的 负 相 关 。 大
[ 键词] 大学生 ; 关 一般 自我 效 能 感 ; 交 焦 虑 社 [ 中图分类号] 8 9 B 4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0 36 2 (0 0 0—1 80 ] 0 —1 1 2 1 )60 3—3 1
信 念 。它 涉 及 的 不 是 工 作 和 行 为 技 能本 身 , 是 个 体 而 对 自己能 否 利 用 所 拥 有 的技 能 去 完 成 工 作 和 行 为 的
自信 程 度 口 。 自我 效 能 感 是 班 杜 拉 整 个 社 会 认 知 理 ] 论 的支 点 , 是 社 会 学 习理 论 社 会 应 用 效 果 的 关 键 。 又 德 国 临床 和 健 康 心 理 学 家 R l S h re 认 为 有 一 af c waz r 种 一 般 性 的 自我 效 能 感 存 在 , 指 的是 个 体 应 付 各 种 它 不 同环 境 的挑 战或 面 对 新 事 物 时 的 一 种 总 体 性 的 自
自我 效 能 感 是 1 7 9 7年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班 杜 拉 在
( 9 6 , 根 据 发 病 年 龄 以 及 害 怕 对 象 的不 同 , 恐 16 )他 从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教育现代化·2016年821281教育现代化·2016年12月第38期调查及研究报告一 研究方法(一) 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四个年级学生为被试, 发放问卷618份, 回收问卷592份,有效问卷571份,有效回收率达92.39%。
具体见表1。
表1 有效问卷被试的构成年级总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性别男59656571260女97677572311专业文58627973272理98706170299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独生33202323106非独生123112117113465城乡农村11598112119131城市41342828440总计156132140143571(二) 研究工具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最初是由德国柏林大学的学者Shwarzer 及其合作者于1981编制的,后来由中国学者张建新和Shwarzer 于1995年修订成中国版本的GSES。
[1]量表共 1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1=完全不正确,2=有点正确,3=多数正确,4=完全正确。
量表的总分介于 0~40之间;分数越低,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弱,反之则越强。
王才康等人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各个因子和总分的相关都在0.60以上。
[2]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呈负相关,证明中文版的GSES 有很好的预测效度[3]。
2.交往焦虑量表该量表由Leary编制,中文版对原量表未作修订。
[4]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 0.81,重测系数为0.78,信度良好;该量表与社交苦恼及回避量表的相关为0.66,与焦虑自评量表的相关为0.29,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的有效工具[5]。
量表条目使用五级计分方式,总分最低15分,最高75分,分数越低,社交焦虑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3.社交能力诊断量表采用该量表中的社交能力自测表,量表共30个项目,采用5级制计分,量表总得分可说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总分介于 -60~60之间,分数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弱,反之则越强。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性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性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这一关联性的因素。
1.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支持和关爱。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压力。
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困扰时,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从而减轻负担,提升心理韧性。
其次,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通过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大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
因此,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2. 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首先,自我效能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时,能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可能积极应对挑战。
其次,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就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制定目标、努力学习,并能够坚持到底,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积极的关联性。
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学习动机而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
研究发现,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能够促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肯定,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另外,社会支持还能为大学生提供资源和信息,增强其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间接提升自我效能感。
因此,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性。
4. 影响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关联性的因素在研究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关联性时,还需要考虑到一些影响因素。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苦方式对应激的影响给予忍受。嘲 目前使用最普遍 泛的适用性 。近年来 ,S S已经作为咨询 门诊 中 A 的 概 念 是 Ma ey对 应 对 的 概 念 。 本 研 究 采 用 了解焦虑症状的一种 自评工具 。 tn h
Ma ey提 出 的应 对 方 式 的 概 念 ,应 对 方 式是 基 tn h 理 及行 为 的处 理方 式 。
11对象 .
的方法 ”等 ;而消极应 对纬度 由条 目 1— O 3 2 组 成 ,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 的特点 ,比如 “ 通过吸
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 抽取某综合性大学大学生 4 0 5 ,男 女生各半 烟喝酒来解除烦恼 ”和 “ 迹改变现状”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重测相关系数 为研究对象。 为09 【 . ,o 系数为 09 ;积极应对分量表 的 d 8 . 0 系数为 0 9 . ;消极应对分量表的 系数 0 8 8 .。 7 数据分析采用 SS 1.版 中的 t P S7 0 检验、方差 ()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量 表 ( S S 。 由 1 G E) Sh a e 以及 他 的 同事 于 18 年 编 制 完 成 ,开 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cw r r z 91
虑指个体 由于预期不能达到 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 义 : 所有认知和行为上对要求的掌握 、减少和容 碍 的威胁 ,使其 自尊心和 自 信心受挫 ,或者使其 忍 的努力[ a ey 7 】 t n 等则在 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提 。M h
作者简介 :吕卡 ,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 研究生 。
我效能感 、特质焦虑和应对方式的特点 ,分析一 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纬度 ( 分量表)组成 ,
0个条 目。积极应对纬度由条 目 1 1 组 —2 般自 我效能感、特质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共包括 2 成 ,主要反应了积极应对 的特点 ,比如 “ 尽量看 到事物好的一面”和 “ 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 1 对 象与方法 .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作者:侯杰来源:《卷宗》2017年第13期摘要: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减少大学生初入社会极容易出现的社交焦虑的现象,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并且从自我效能感方面给予大学生恰当的提议,能够提出有关减少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合理的建议。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很好的降低社交焦虑的水平。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大学生1 引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社交恐怖症在国际公认的诊断分类系统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DSM- Ⅲ将社交恐怖症作为“焦虑性障碍”的一个类型被沿用至今。
郭晓薇( 2000)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
其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面吃饭、书写等。
综上所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社交焦虑概念的界定方面,都是从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三个方面来考虑的,而且绝大多数学者都将社交焦虑障碍与社交恐怖症等同[1]。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最早提出,是其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人们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uarzer 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指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征[2]。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社交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交焦虑的成因研究、社交焦虑的干预及疗效评估以及对社交焦虑的测量。
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多集中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网络交往中的焦虑、压力所起的作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状态焦虑、以及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开题报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一)研究目标 1.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AES)、应付方式问卷、交往焦虑量表(IAS)了解 当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社交焦虑的特点和状况。 2.探讨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维度。 (二)主要内容 1.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1)分析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发展趋 势和研究方法。
(2)整理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等有关因素的研究。 2. 探讨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1)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2)确定测量工具。 (4)选取四所大学的学生对被试进行测验。 (5)对自变量的各个维度与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因变量是否显著受自变量 的影响且具体受自变量的哪些维度的影响。 (6)运用统计方法检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关系。 3.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统计描述 3.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3.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4.2 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4.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
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
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
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
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
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
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
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
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的钱铭怡教授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极端的教育方式以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行为与子女的自我效能感相关。
王才康、何智文(2002)等人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另外,王翠萍(2004)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是:学生消极归因;习得性无助;教师的消极期望;学生目标设定不当及学习策略缺乏[6]。
Schwarzer(1997)等人分别以几个国家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两项跨文化研究,结果均发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呈现显著的文化和性别差异。
我国男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水平比较接近,但显著低于西方国家。
(2)关于自我效能感通其他因素的关系近年来, 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心理学家的关注,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归因方式等。
在身心健康方面,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
自我效能感不是独立地作用于学生学习或身心健康的某一方面, 而是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同时发生作用。
葛明贵等(2006)的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显著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的关系存在性别效应,对男生抑郁的影响要大于对女生的影响。
2 关于应付方式的研究2.1应付方式的定义在应付的定义中,研究者引用最为广泛的是Lanzarus&Folkman(1984)的概念界定,即应付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加重或超过其能力资源范围的四个要点:(1)应付是有目的的努力,这种努力包括不断地改变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其目的旨在缓解或消除应激源引起的应激反应。
主要包括改变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或减少情感上的的特定内外环境的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与行为努力。
此定义包含了应付痛苦和紧张;(2)应付与自主性适应行为不同,它被限制在对心理应激的应付。
而那些不需要努力的自主性行为被排除在外,但应付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3)应付指个体努力去处理些什么,无论是去做或是想,都不涉及所做所想的对与错;(4)应付中处理事物并非等同于控制或掌握。
由于应对研究的复杂性,应对的类别和维度划分有多种,主要有二分法和四分法。
我国学者肖计划(1996)根据中国人的行为习惯编制了《应付方式问卷》,用于测查个体的一般应付倾向。
他将应付方式分为六种;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不同类型的应付方式。
2.2应付方式的研究现状有关研究表明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见存在一定关系。
王才康(2002)通过研究认为,问题解决、退避和忍耐三种应付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但和发泄、幻想和求助方式三种应付方式之间却没有相关。
佟月华(2004)通过研究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曾荣侠(2004)通过研究认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感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与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和退避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以上五种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李惠萍、孔祥军(2006)通过研究认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存在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较多的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成熟。
3有关社交焦虑的研究3.1社交焦虑的概念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
国学者彭纯子将社交焦虑定义为:实际面对或者预期面对一种或者多种社交情境,害怕被审视或评估,并自行假设评估是负性,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过度焦虑的梯级状态,常有回避行为,其最高表现为社交恐怖症。
1992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一10)中将社交恐怖症作为“恐怖性焦虑障碍”,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一IV)也提出了明确的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这两种标准都强调社交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患者害怕被人注视或者评价,认为别人能够看出他的不自然表情或者窘态、估计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否定或者蔑视的,并且有回避行为。
3.2社交焦虑的研究现状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交焦虑的成因和治疗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对社交焦虑的成因有多种说法, 有人提出是由于社交技能的缺乏,如郭晓薇提出自我评价中的“与人们交谈”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即社交技能缺乏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
也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如Leary认为负性认知是社交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另有Jeffrey Young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认知失调的结果, 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
前者他称之为自我概念图式,后者他称之为对他人观感的图式, 包括对人性的信赖和对他人能否容纳自己的信念。
李波、钟杰、钱铭怡通过研究认为:大学生对自己社交行为的羞耻感,以及不善于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会加剧交往过程中自身的焦虑体验,但具有精神质、外倾的个性特征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付梅、葛明贵、桑青松认为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效能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郑金香等探讨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心理健康、归因的关系,认为大学生中社交焦虑水平高、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群体对失败的归因多于对成功的归因,对人际交往失败的归因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
笔者通过查阅发现前人对自我效能感和应付方式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即自我效能感和应付方式是如何让影响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
孙淑晶,赵富才(2008)通过通过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一般自我效能感、合理化和自责三个变量对社交焦虑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
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采用合理化应对方式会降低社交焦虑,而采用自责应对方式会加强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1]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53.[2] 钱铭怡等.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白我效能、白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30-36.[3] 王才康.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1-782.[4]王翠萍,中学生学业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书育人,2004,1:24-27.[5] 葛明贵等.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厌倦感与抑郁的关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l):90.[6] 肖计划.应对方式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年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7] 王才康.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4):70-71.[8] 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30-32.[9]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11-17.[10] 李惠萍,孔祥军.大学生一般白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71.[11] 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5.[12] 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1:55- 58.[13] 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304-306.[14] 付梅,葛明贵,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477-478.[15] 孙淑晶,赵富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8,16(3):305-307.[16] Judge,T.A.,J.E.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 self-esteem,generalized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emotional stability with job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l):80-92. [17]Schwarzer,R.,Babler,J.,Kwiatek,P,Sehroder,K.,Zhang,J.X.The assessment ofoptimistic Self-beliefs:comparisions of tho Gorman,Spanish and Chincse vcrsions of the general seif-efficacyseale.APPlied Psycho1ogy:An Intemational Reviews,1997,46(l):69-88.[18] Schwarzer,R.,Boren,A.,Iwawaki,S.,Lee,YM,Saito,Eyue,X、D,The assessment ofoptimistic self-beliefs:comparision of the theChinese,Indonesian,Japanese and Korean versions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eale.Psyehologia,1997,40:l-13.[19] Folkman,S,Lazarus,R.S.,Grun,R.j.,et al.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 andPsyehological symptoms.Journal of personai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48(l): 150-157.[20] LearyMR.Understanding Soeial An Xlety,SageLibrary ofsoeial Researeh,Volumel53,Sage Publieations,Ine.Califonia:BeverlyHills,1983.52:1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