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文献综述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焦虑”一词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身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其中,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问题最为普遍,该问题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探究 “社交焦虑”发展和作用的影响因素,寻求破解预防之法,明确救赎发展之道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已掌握的资料显示,不同理论领域学者开展众多了关于社交焦虑产生的因素和作为中介作用的研究。

1、注意偏向在社交焦虑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视时间较长,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

以愤怒面孔为实验材料考察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不同负性情绪唤醒度条件下的注意解除困难特征。

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高唤醒度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解除难度更大。

2、高、低社交焦虑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内因自尊特性。

内因自尊可分为两个维度,即对自我的认同程度和对他人的看法。

相对低的内隐自尊(对自己积极不足)、相对高的内隐“他尊”(不消极看待他人),可能正是这种削弱的自我偏爱倾向,才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症结。

3、相对剥夺感对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

核心自我评价可以负向预测自我剥夺感;自我关注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对相对剥夺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机制的后半路径。

对于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较高,对自我多有消极的认识,要尽可能降低其自我关注水平;而对于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较低,可以适当提高其自我关注水平,关注自己积极的一面,减少社交焦虑程度。

4、社会自传体记忆对于社交焦虑程度有直接影响。

高社交焦虑者作为旁观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存在消极偏向,进一步形成负性自我概念;高社交焦虑者作为旁观者的社交自传体记忆具体化程度偏低,不利于个体从经验中学习。

5、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拒绝敏感性、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影响社交焦虑。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回顾了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发展的轨迹,试述了外语学习焦虑的理论与测量工具,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并提出了缓解或者减低学习焦虑的措施与意见。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理论与测量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是引起不同个体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

其中焦虑被证实是这些情感因素中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焦虑的出现往往成为个体在外语学习中的最大情感障碍。

许多研究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验证了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Young 1992;Gardner 1985;Steinberg & Horwitz,1986),外语学习焦虑对个体英语学习效果会产生负面影响(Bailey,2000;Chen,2004;Horwitz,2001)。

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外语学习焦虑的形成机制和产生原因,探寻外语学习焦虑与相关变量的关系,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依据,促进外语学习者高效地学习。

一、焦虑及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焦虑是导致学习者产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关键变量。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把焦虑定义为: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E.K.于1986年最先提出外语学习焦虑的概念: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

之后,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进行了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外语学习焦虑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1991)。

与Horwitz同时代的其他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者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其中,Williams认为外语课堂焦虑是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有种外界要求超越了自身外语水平和处理能力,因而觉得受到威胁,对此所做的反应”(1991)。

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及分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个体心理及行为的科学。

社会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面对的外在情境及内在因素对其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心理压力、社会认知、情绪及态度等。

其中心理压力主要包括了来自社会的负面评价、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集体的排斥等问题。

社会认知则主要体现为社会角色认同、社会道德行为认知及社会情境理解等。

情绪则主要包括了情感状态、情感交往及情感调节等方面。

态度则主要由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社会习俗伦理等因素构成。

二、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心理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心理压力会对个人心境产生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对个体的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看到自己的言行被负面评价,会让个人形成自卑、无助的感觉,可能会引发社交恐惧症等与社交密切相关的情感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得个体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群体。

因此,个体所接受到的社会压力,将会对他的亲近行为、互惠行为和协作行为产生影响。

2.社会认知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们对身边事物和他人进行的认识和理解。

在社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受到自身对于社交对象的评价和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的影响。

在社交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这些策略反映了他们的社交目标、自我概念、判断标准和社会价值观。

因此,在社交过程中,认知策略对人们的亲近行为、互惠行为、竞争行为和独立自主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情绪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情绪对于人的社交行为及其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调节在人的社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行为。

正向情绪显著地改善了个体的关系及健康状况;而负向情绪则显著地增加了人的紧张和需要支持。

情绪表达习惯也会影响行为,情绪处理能力较好的个体会更积极、灵活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4.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态度是个体对某一个事物的好恶感受及其与这些事物相关的实用性的信念和判断。

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并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社交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被他人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要素,是指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担忧和害怕,这种恐惧往往导致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回避、退缩或过度自我关注的行为。

本文首先将对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框架、核心要素以及该模型如何解释社交焦虑的产生和维持。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负面评价恐惧如何在这一模型中发挥作用,包括它如何影响个体对社交场合的认知、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本文还将综述相关研究,分析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这种关联在不同人群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实践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导个体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文献综述社交焦虑是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体验到的强烈不安、恐惧或担忧的情绪反应。

近年来,社交焦虑问题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社交焦虑的成因、表现及干预策略。

其中,负面评价恐惧被认为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因素之一。

负面评价恐惧指的是个体过度担心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从而引发焦虑、回避等消极行为的心理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当个体对即将发生的社交情境持有强烈的负面评价恐惧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心跳加速、出汗、面部潮红等生理反应,以及言语不流畅、目光回避、身体僵硬等行为表现。

这些生理和行为反应进一步加剧了社交焦虑的程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中,负面评价恐惧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偏差。

该模型认为,社交焦虑者倾向于对社交情境进行消极的解释和预期,将他人的中性或模糊行为解读为负面评价,从而加剧了自己的焦虑情绪。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

一例大一学生的社交恐惧症案例报告8篇篇1一、背景介绍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强烈的不安、恐惧或焦虑。

近年来,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社交恐惧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例大一学生社交恐惧症的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患者张某,男,18岁,大一新生。

自入学以来,张某在社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

具体表现为:1. 课堂上不敢发言,即使对老师的提问有答案也不敢举手。

2. 在参加集体活动或聚会时,常常选择独处,避免与他人交流。

3. 与同学交往时,表现出紧张、手足无措,担心自己的言行引起他人的反感。

4. 在网络社交中较为活跃,但在现实中与人交往时显得较为生疏。

三、案例分析1. 病因分析:结合张某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个性特点,分析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的培养;(2)家庭环境中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3)面对新环境、新同学的压力;(4)对自我评价过低,担心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

2. 症状评估:根据张某的表现,其社交恐惧症已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

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其症状的严重程度。

四、治疗与干预措施1. 心理咨询:建议张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调整其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减轻恐惧和焦虑。

2. 社交技能训练:组织张某参加社交技能训练活动,如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帮助其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与张某的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建议,以改善家庭环境对张某的影响。

4. 药物治疗:如症状严重,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辅以药物治疗,以缓解焦虑情绪。

五、治疗效果与跟踪观察1. 治疗效果:经过心理咨询、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庭支持等措施,张某的社交恐惧症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被评判?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被评判?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被评判?为什么有些人害怕被评判?1. 自尊心和自信心:人们通常希望被他人肯定和认可,因为这对于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被评判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或被认为是不合格的,这可能会对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害怕被评判的情绪。

2. 害怕批评和否定:被评判往往伴随着批评和否定的可能性。

人们害怕被他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缺点或不足之处,因为这可能会使他们感到羞耻、尴尬或自卑。

害怕批评和否定可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或对他人的看法过分在意。

3. 对他人意见的过度关注:有些人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心他人的评判会对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过度关注可能导致人们害怕被评判,因为他们担心评判会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

4. 害怕失败和不成功:被评判可能意味着面对失败和不成功的可能性。

有些人害怕被评判是因为他们担心失败会被他人看到,这会损害他们的形象和声誉。

害怕失败和不成功可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他人期望的过高压力以及对未知结果的恐惧。

5. 社会压力和群体认同: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评判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人害怕被评判是因为他们担心不符合社会或群体的期望和标准,从而导致被排斥、孤立或被视为异类。

社会压力和群体认同的影响使得人们害怕被评判,因为他们希望被接受和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害怕被评判可能源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求、害怕批评和否定、对他人意见的过度关注、害怕失败和不成功,以及社会压力和群体认同的影响。

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害怕被评判,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评价他人时更加敏感和体谅。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问题识别与辅导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问题识别与辅导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问题识别与辅导技巧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帮助人们了解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辅导技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辅导技巧。

I. 心理问题的识别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需要准确地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特征:1.焦虑症状:表现为持久且过度担忧、恐惧、紧张等情绪,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感和思维上的困扰。

2.抑郁症状:包括低落情绪、无兴趣、无法愉悦等,可能伴随着食欲改变、睡眠障碍和集中力下降等。

3.自尊问题:缺乏自信、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容易受到他人批评和否定。

4.人际关系问题:无法与他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互动关系,可能出现孤独感、社交恐惧等。

识别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言语来判断。

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专业工具,如心理测量量表和访谈等。

II. 心理问题辅导技巧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辅导技巧来帮助个体应对困难。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心理问题辅导技巧:1.认知重构:帮助个体识别消极的思维模式,并通过替换成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来改变其态度和情绪。

2.情绪调节:教授个体认识自身情绪并学习有效地管理负面情绪,如通过身体放松、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焦虑或抑郁症状。

3.建立支持系统:鼓励个体与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亲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4.自我探索:引导个体反思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帮助其发现潜在的资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技巧需要个体和辅导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III.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心理问题识别与辅导技巧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下是几种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建议:1.学校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知识、认知技能和应对策略。

2.社区服务: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识别与辅导技巧的认知度。

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correlation.IllllllllUlllttlllllllllllllUlltlllIY2284441Basedonthehypothesismodal,self-blameplayedamediatedrolebetweenself-compassionandpersonality.Stateself-compassionwhichcanbeinducedbyexperimentconditionsispositivelyrelatedtohelpingbehaviors.Itisself-compassion,ratherthanself-esteem,thatwillpredicthelpingbehaviorsignificantly.Keywords:self-compassion,personality,copingstyles,helpingbehaviors4.3.2大学生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324.3.3自尊和自我同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分析……………………………325综合讨论………………………………………………………………………………355.1大学生自我同情的发展特点…………………………………………………355.2大学生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365.2.1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的相关………………………………….365.2.2人格特质对自我同情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375.3状态自我同情的诱发…………………………………………………………385.4大学生自我同情与自尊、助人行为的关系…………………………………396结论与展望……………………………………………………………………………416.1研究结论……………………………………………………………………….4l6.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l致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引言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来自他人的评价将直接对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修正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将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尊水平、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

在公共场合(如,演讲、公开表演)或社交情景(如,朋友聚会)中,我们有时会认为他人可能对我们进行负面的评价,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可能遭到了他人的拒绝。

个体感知到的被接纳或是被排斥,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心境和日常行为,也影响着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负面评价恐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Watson和Friend(1969)从社会认知角度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认知-行为模型理论认为负面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Clark, D. M.,&Wells, A. ,1995)。

关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界已达成一致意见,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出对负面评价的恐惧,负面评价恐惧的高低能预测社交焦虑。

负面评价恐惧影响社交焦虑,而焦虑源于对失败的恐惧,这里的焦虑不仅包括社交焦虑,还包括生活中的广泛性焦虑,如考试焦虑、工作焦虑等等。

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重视他人的看法,注重来自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将会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国外对于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从概念的探讨到量表的修订再到负面评价恐惧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目前侧重于负面评价恐惧与其他心理特质、学习、社会行为、体育运动、决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张大均,刘洋,2010)。

而国内学者对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对传统文化下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和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下的中国人的负面评价恐惧研究则显得有必要了。

本研究以负面评价恐惧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关系,以期能够完善负面评价恐惧理论和对进一步的教育、社会心理研究有所裨益。

研究综述负面评价恐惧研究文献综述负面评价恐惧的概念上世纪60年代末,Watson和Friend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FNE),并将其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评价的预期”。

我国学者陈祉妍提出负面评价恐惧就是“对他人负面或消极评价的担忧与恐惧”(陈祉妍,2002)。

早在1974年Page和Yates在其研究中就已经提到评价恐惧理论,他们认为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不愿意参加评价性调查研究,因为他们可能害怕他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这中间就包括了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所说的评价恐惧实质上仅仅指的是负面评价恐惧。

Weeks, Rodebaugh, Heimberg, Norton和Jakatdar (2008c)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把评价恐惧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维度,相对于负面评价恐惧,正面评价恐惧是指为他人正面的评价而苦恼和担忧。

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描述的是聚会、演讲等情境中的社会评价焦虑。

当正在或者预期参加社交活动时,负面评价恐惧属于与不利评价有关的恐惧感(Weeks, Heimberg, Fresco, Hart, & Turk, 2005),而社交焦虑个体为了避免负面评价会做出一系列的行为,比如回避目光接触、减少说话量、站在群体周边等。

社交焦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负面评价恐惧,害怕别人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负面的判断(Leitenberg, 1990)。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形式的社交焦虑,都会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恐惧,比如说在一些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公开演讲或者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突然绊倒,这些都可能会导致负面评价恐惧。

社交焦虑个体报告了关于自己外表和行为的负面心理特征,特别是表现在唤醒焦虑的社交情景中(Coles, Turk, Heimberg, & Fresco, 2001)。

他们对自己行为划分的等级要比他人评定的低(Lundh & Sperling, 2002; Rapee & Lim, 1992),而负面评价恐惧与这个等级差异有关(Rapee & Lim, 1992; Rodebaugh & Chambless, 2002),即自评与他评的等级差异越大,负面评价恐惧越高(张大均,刘洋,2010)。

这说明社交焦虑个体与非社交焦虑个体可能存在认知加工处理的差异(Heinrichs & Hofmann, 2001)。

综观以往研究,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临床样本,这似乎容易给人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负面评价恐惧仅仅在社交焦虑个体身上出现,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非社交焦虑个体如大学生和普通人群,他们存在这样的负面评价恐惧吗?陈祉妍对国外负面评价恐惧量表进行了修订,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在我国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在自我意识趋向于于统一的大学生群体中,负面评价恐惧是否也存在呢?相关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在性别因素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一般在女性身上出现的比较多(Essau, Conradt, & Petermann, 2000),这是否意味着女性的负面评价恐惧要强于男性呢?负面评价恐惧的理论解释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Clark 和Wells (1995)、Rapee 和Heimberg(1997)提出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并把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

在社会评价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通常会把认知资源集中于社交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评价性威胁。

他们认为自己处于这个随时可能被别人进行负面评价的社交环境中,并认为别人给自己设置的标准都是不切实际而无法达到的,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无法达到这些标准,因此认为他人可能会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

社交焦虑个体总是监控自己的外表和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和观众的反馈获得的信息综合形成了一个关于自我的表征,但是这种表征并不是一种正常的表征,而是歪曲的表征,是个体感知观众在某一时刻如何评价自己的表征。

负面评价的预期也会导致生理、认知和行为上的焦虑体验和自我心理表征的降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适应性的负性反馈回路。

总之,对于社交焦虑个体来说,最危险的刺激来自周围的观众,最可怕的结果是来自周围观众的负面评价(张大均,刘洋,2010)。

心理进化模型Gilbert (2001)提出了负面评价恐惧的心理进化模型。

该理论认为社交焦虑直接与人类相互作用中的竞争威胁相关。

社交焦虑的目的是避免挑战群体中的权威人物、回避他人的负面评价,以此来避免与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生冲突,并使自己处在群体中的安全范围内,回避负面评价是为了适应环境。

因此,负面评价恐惧是认知机制,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起适应作用(Weeks et al,2008)。

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一般采用问卷法。

目前,负面评价恐惧的量表有负面评价恐惧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FNE)、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rief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BFNE)、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一正向题计分((brief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 一straitforward,BFNE一S)。

简明负面评价恐俱量表与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一正向题计分都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而来。

FNE由17道正向题和13道反向题组成,在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高分者更倾向于回避潜在的威胁性的社会比较,在评价性情景中体验更多的紧张,更关注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更将他人的面部表情解释为负面的。

但由于其题目冗长,量表灵敏度不高,因此Leary(1983a)开发了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弥补了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的不足。

BFNES有12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包括8道正向计分题和4道反向计分题,具有简明、反应灵敏等特点,高分者更加关注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更加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

我国研究者陈社妍(2002)初步修订BFNES后在中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研究负面评价恐惧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从概念的研究再到理论的解释,再到量表的制定和修订,然后到它的应用研究研究,许多学者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被评价的情景,考试失败的焦虑在本质上也是对自我可能会遭受来自亲戚朋友、老师等权威人士的负面评价的担心。

有研究认为,特质性的考试焦虑实际上是对失败的恐惧(Elli ot AJ ,M cGregor,1999),而对失败的恐惧在发展上可能来源于父母在孩子失败时给予的批评,即“负面评价”(陈祉妍, 2002)。

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祉妍(2002)和马丽霞等(2004)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都表明考试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负面评价恐惧主要反映的是人际领域的恐惧,而考试焦虑反映的是学习领域的恐惧,有研究者认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人际领域中的负面评价可能是个体形成对失败恐惧的主要原因(McClelland DC,1985)。

负面评价恐惧与饮食态度Gilbert 和Meyer (2003) 的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与节食态度存在联系,Hinrichsen, Wright, Waller, & Meyer(2003)在临床样本中发现,高水平的负面评价恐惧不仅存在与神经性厌食个体中,还存在于神经性贪食个体中。

Gilbert 和Meyer (2005)的另一项研究证明了来自普通人群或好友及亲戚的负面评价恐惧都对个体节食态度产生影响,但是作用不同,来自普通人群的负面评价较好友或亲戚更能有效地预测节食态度。

负面评价恐惧与完美主义过度在意错误被认为是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而过度关注错误也被认为是负面评价恐惧的一个特征,他们担心不能被别人接受而失去尊重,出错意味着失败和被否定。

对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与负面评价恐惧和自尊进行相关研究表明,“对错误的在意度”和“行为的迟疑度”能较好的预测这些变量。

Frost, Turcotte, Heimberg, Mattia, Holt, and Hope (1995)和Rosser, Isakiddis, and Peters (2003)的研究发现,对于错误的过度关注和害怕犯错误会导致来自他人消极的反馈,并且证实了完美主义与负面评价恐惧存在高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