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PPT16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论语孟子选读ppt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 不睡,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 习。”
49.24、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9.2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 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5.4、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孔子说:“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 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5.5、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说:“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 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 如此罢了。”
5.6、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孔子思想
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 不 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等。
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 伦理:“非仁礼”勿,言“、仁非者礼爱勿人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品德:“温、良、恭、俭、让”
从孔子到孟子
3.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渊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 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50.33、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 域等等)区别。”
50.3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 师。”
人与文化
儒家之道
97.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24、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9.2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 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5.4、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孔子说:“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 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5.5、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说:“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 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 如此罢了。”
5.6、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孔子思想
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 不 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等。
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 伦理:“非仁礼”勿,言“、仁非者礼爱勿人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品德:“温、良、恭、俭、让”
从孔子到孟子
3.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渊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 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50.33、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 域等等)区别。”
50.3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 师。”
人与文化
儒家之道
97.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选读导读ppt 苏教版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是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是语 录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 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 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 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 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 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是研究孔子 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 资料。
方孔公子里,墓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
中出现一百零九次。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 有的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 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 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孔子却 从未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具体原 则中。仁的一层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 身。
关于孔子,你知道什么?
吴 道 子
孔子宋 行马 教远 图作
··
名: 孔子 ,名丘,字仲尼(“仲”
表示排行老二)。孔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其父母
到尼丘(一名尼山)去向神明祈祷才 有孕生下孔子,孔子因“尼丘”而名 “丘;一说是孔子刚生下时,头顶中 间是凹下的,故取名为丘 。
时地: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
的隔壁。母亲颤微微地来到医院,端详着妹妹一张黄纸般的脸,听着她嗓中的呼噜声,说:不中了,不中了!她要走了,你们快去准备寿衣吧!母亲出门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老泪横流。我让大妹守着母亲,她长叹一声:为啥用我的命换不下她的命呢?半夜小妹咽了气。 这一次,母亲昏睡了整整一周,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抗难抵灾的能力有所减弱,但仍然是一棵不倒的树。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是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是语 录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 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 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 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 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 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是研究孔子 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 资料。
方孔公子里,墓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
中出现一百零九次。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 有的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 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 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孔子却 从未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为政治国的具体原 则中。仁的一层意思是爱人,另一层意思是修 身。
关于孔子,你知道什么?
吴 道 子
孔子宋 行马 教远 图作
··
名: 孔子 ,名丘,字仲尼(“仲”
表示排行老二)。孔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名字的由来:一说是其父母
到尼丘(一名尼山)去向神明祈祷才 有孕生下孔子,孔子因“尼丘”而名 “丘;一说是孔子刚生下时,头顶中 间是凹下的,故取名为丘 。
时地: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
的隔壁。母亲颤微微地来到医院,端详着妹妹一张黄纸般的脸,听着她嗓中的呼噜声,说:不中了,不中了!她要走了,你们快去准备寿衣吧!母亲出门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老泪横流。我让大妹守着母亲,她长叹一声:为啥用我的命换不下她的命呢?半夜小妹咽了气。 这一次,母亲昏睡了整整一周,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抗难抵灾的能力有所减弱,但仍然是一棵不倒的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孟子·尽心上》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课件(共32张PPT)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 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 上以教育为主。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四书”。
读通顺:字音字义需准确
诵读
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颜渊》)
• 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㈩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 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论语· 子罕》)
1.字音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诲(huì)女(rǔ)知之乎 盍(h é )各言尔志 与朋友共敝(bì) 之 知(zhì)者乐(yào)水 曲肱(gōng)而枕之
不踰矩(yújǔ) 是知(zhì)也 衣轻 裘(qiú) 少(shào)者怀之 知者乐(lè) 颜渊喟(kuì)然叹曰
2、据义择音
①诲女(rǔ 通“汝”,你)知之乎 ②是知(zhì通“智”明智)也 ③少(shào 年轻人)者怀之 ④知(zhì通“智”智慧)者乐(yào 喜好)水 ⑤知者乐(lè 快乐)
• 一代又一代继承仁者爱人思想的人们都成为每 个时代的守护神,范仲淹、文天祥、林则徐……还
有今天与新型冠状病毒搏斗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
院士,军医战士们以及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他们
是仁爱思想的践行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守护神!
• 就是这样孔子的思想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传承着,一直守护着人们,直到今天。我们研读 《论语》,实践他的思想就是对他最好的礼敬!
①喟然:kuì 叹息的样子。②瞻:往前看。③卓尔:卓然, 卓越,突出的样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_课件

孟子曰:“仁之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
实,事亲是也;义之 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
实,从兄是也;智之 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
实,知斯二者弗去是 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
也;礼之实,节文① 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
斯二者是也;乐之实, 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 已,则不知足之蹈之 手之舞之。”
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 能得到仁义礼智。 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 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 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 大度,推己及人。 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 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怎能舍弃?
学习 理解 赏析
原文:
孟子曰:“人 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舜明于 庶物,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译文】: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
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 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 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 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 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 强地施行仁义。”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 四种发端了。是不是 说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了?纵观 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 境界?
学习 理解 赏析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 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孟子指出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却具有
“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部分(孟子称之为“性 善”);要做好人做君子,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 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这 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 的差异”。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_课件

译 文
课
前 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
自
主
导 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
学
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如上句中的:师—军队。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读
开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 助
文
前
自 主
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
导
学 置社稷。
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答案】
用以祭祀的牲畜都已经摆好,谷米也已经洗
考 译
文
课 干净了,(一切都按照礼仪恭敬的准备好了)然而还遭受旱灾
堂
互 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
动
探 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究
菜单
晨
例如: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读
开 卷
“之”在这里是个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
助 读
有
参
益 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考 译
文
课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前
自 主
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
卷
读
有 益
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如:吴王
参 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仁政 ppt课件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有
……的原因。
读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用来推及到。
导 学
课
堂 互
到了……。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有
中原地区。
读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跟随着……。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论语选读PPT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 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 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 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 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 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 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 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 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 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 吗?”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 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 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 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 了。)”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 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 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 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 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 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 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 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 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 肯定。“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 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 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 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 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 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 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 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 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 的基本主张。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 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 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 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 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 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 个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 实践仁德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合于礼的事 不听,不合于礼的事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 然愚笨,也一定要按照你的话去做。”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 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 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 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 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 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 论 语 》 选 读
《论语》复习建议
1.回归文本《先秦诸子选 读》(读懂意思、理解思想——结 合课后“相关链接”)。
2.课外阅读、识记、理解孔子思想 (可联系实际——现实意义)。 3.适量训练(了解题型、命题特点、 答题思路等)。
2009年福建省高考题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 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 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 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 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背诵以下名句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2、子曰:“过而不改,是謂过矣!”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 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i,小车 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 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 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 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 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 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 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 补己之短。 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 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 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 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梳理《先秦诸子选读》
专题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 会责任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着精神。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 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 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 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 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 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 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 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 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 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 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 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参考答案
8.(1)C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 理解。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 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 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 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 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 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 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 含义。
参考答案 (1)( NhomakorabeaA )(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3分)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 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 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课堂示例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 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 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专题六:有教无类——理解《论语》中有关教育及教与
学的思想(教育对象广泛、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 习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师生相互切磋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 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 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 “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 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 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 中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包括了人们相互 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 道德和礼貌。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 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课堂示例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②何德之 衰③ ?往者不可谏④ ,来者犹可追⑤ 。已而⑥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⑦ ,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论语· 微子》)
①接舆,楚国狂人,也有人说是楚国贤人,为了避世而装疯 ②凤,这里比孔子 ③德行怎么这么衰微 ④谏,匡正,挽回 ⑤犹可追,还可以赶得上,即还可以改变 ⑥已而,罢了,算了 ⑦下,指下车
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 【参考答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世态度在任何 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 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 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 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 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 力为之奋斗的。 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 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 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桀溺)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 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 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 (《论语· 微子》)
滔滔,大水奔流的样子,形容局势混乱到了极点 而,通尔, 谁以,与谁 辟人之士,指孔子,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 辟世之士,出世隐居的人 与易,参与变革
(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 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 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梳理《先秦诸子选读》
专题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握孔子的“义 利”观(对物质的追求要合乎道义、但不是君子最高的 追求、道的实行更重要、现实意义等)。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 就不能去追求。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 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 ★“义”和“勇” 是儒家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符合于仁、 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 “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 “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 伦理的一个特色。它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 己及人”就做到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