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天理”与“人欲”精品文档7页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存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 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点,它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观点主要强调个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德规范,抑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境界。
从多个
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以从道德、宗教、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进
行分析。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强调了个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
追求道德完善。
在儒家思想中,这个观点与“仁者爱人”、“诚心
诚意”等道德理念相呼应,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在佛家思想中,这个观点与“无我”、“舍己为人”等观念相契合,强调了超越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中都有所体现。
在佛教中,修行者要超脱生死轮回,就需要超越人世间的欲望,追求涅槃的境界。
在道教中,强调了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
也需要抑制人世间的欲望。
这些都与“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相契合。
从社会和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层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抑制自己的私欲,遵循道德规范,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在个人成长层面,抑制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成长,有助于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哲学观点,强调了个人应当遵循天道和道德规范,抑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境界。
它在道德、宗教、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

,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 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 “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 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 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
进而,我们可知,朱熹的“天理” 范畴,除三纲五常之外,还包含着人
们求生存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人欲” 则专指不合理的纵欲、享乐的物质欲 望,不等于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所 以,不能把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简化为“理欲之辨”。
上述两段文字,观点完全一致,几乎 概括了程朱义利之辨的全部要点。它 清楚地表明,“利”与“人欲”并不 等同。
然则,朱熹如何调和义利矛盾呢?
朱熹说:“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 故不处;不当贫践而得贫践,则自家 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这叫“审 富贵而安贫贱”(《语类》卷26)。
这个观点实际是孔子“见利思义”的 老传统。“安贫贱”是要人们不要争 利;“审富贵” 是对人们尤其是君子 之利的照顾。朱熹还根据君子小人之 辨的阶级偏见,认为君子“虽无常产 而有常心”,因而必须“先义后利”,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以义为 后,而以利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第七讲 “天理”与“人欲” ——辨证看待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
主要内容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
“人欲”及相互关系 二、朱子“义利之辨” 三、朱子“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 理”、“人欲”及相互关系
问题:
朱熹“天理人欲之辨”是不是禁欲主义? 辨”戴一顶什么主义的帽子,只能是 既反对纵欲主又,又反对禁欲主义的 节欲主义。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主张节 欲是明显的、一贯的。
朱熹说:“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
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 有不失其本心者。”(《孟子集注·尽 心下》)欲既不能无,欲多又有害, 这就否定了禁欲与纵欲两个极端,剩 下的当然就只有节欲了。
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问题的基本观点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天理和人欲也可以相互促进。例如,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对于一些基本 的生存需求,如饮食、居所等,也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创造来获得。
天理人欲的平衡与协调
平衡原则
在实践中,天理和人欲的平衡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度强调天理而忽视人欲,可能会导致禁欲主义和虚伪 ;如果过度纵容人欲而违背天理,则可能导致混乱和堕落。因此,宋明理学提倡在实践中寻找平衡点。
06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及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
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内心的精神需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道德底线的模糊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道德底线的敬畏之心,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价值的失落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人陷入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进而引发文化价值观的混乱。
北宋初期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儒家 学者开始复兴儒学,强调 道德和伦理标准。
北宋中期
周敦颐、程颢、程颐等早 期宋明理学家开始发展新 的儒学理论,强调天理、 道统和儒家经典。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周敦颐
01
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鼻祖,强调“太极”和“理”的概念,主张
“主静”的修养方法。
程颢
02
强调“心即理”,重视人的本性和自反,主张去除私欲,回归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天理的内涵与外延 • 人欲的内涵与危害 • 天理人欲的辩证关系 •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及应对策略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就是不好的呢?朱熹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圣人地位呢?
“天理”指的是伦理道德,事物的规律等等。
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也就是说,这些欲望是要有个度的。
可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学者觉得这是束缚人的思想的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吗?还是朱熹本来就是这样理解的呢?孔子都说”食色性也“,朱熹作为儒家的学者,难道他不知道吗?
第一种可能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朱熹在宋朝的时候,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人的流动进一步冲击了稳定的统治。
歌舞升平等等现象都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只能极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可能是处于当时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主张的观点。
第二这种可能就是朱熹没有解析清楚。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他很难做出一个客观的解答。
第三种可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被统治者利用,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南宋之后,儒家思想在科举考试上进一步加强,此时的朱熹的思想主张变成了维护统治者统治的”护身符“。
所以元明清的名人学者,比如李贽等主张思想自由的学者就站了出来挑战这种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笔与写作:
• 话题一:克制自己与张扬个性
• 话题二: •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 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 以“人生的需要”或者“我的人生需求”为 话题,写一篇随笔。
• 为己:其最终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 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大儒张载) • 为人:最终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己”, 也就是让自己出风头,践踏他人,炫耀自己。
归纳:朱熹的思路
• 读圣贤书——内化天理——驱除人 欲
•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究一:结合现实,以及P61的内容, 谈谈你对《朱子语类》中“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朱子语类》的教学内容
1、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概念 •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 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 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 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
• 其一,他的思想体现了传统观念压抑下知识分子要 求返归本我、还人性以自由的时代潮流。对促进社 会发展、思想进步是积极的。 其二,他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指未被世 俗义理扭曲和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体现出 了他对于自然人性的充分尊重,对人的尊重。 其三,他反对丧失童心,就是批判虚伪的世风,批 判假道学,对于纯洁社会风气有一定作用。 其四,他是儒学的“异端”,对于儒学本身既有批 判,也有改造,对于中国文化具有自我反省的意义。
读第3、1段,两相联系,探究思考: 朱熹主张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为 什么要读书?
• 难点:第三则中朱熹有没有正面回答 弟子廷秀的问题? • 读的是圣贤书。 • 不忍舍掉、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穷 得义理、见得真味。 • 读书便是修己,将圣贤之理内化
难点:第三则语录中对所引用经典理解 及其作用
• 为己:把学习当切身之事,为义而学,向内 寻求自我确立,达到圣贤之域。 • 为人:把学习当求人知之事,为利而学,向 外寻求他人赞誉,趋向愚不肖之途。
•
• 从局限性的角度认识:对个人的 欲望应有一定的尊重,理学对此 采取了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 影响了社会发展。 • 从两者关系角度认识:朱熹认为 两者没有明显界限,此消彼长,。 • 从产生渊源角度认识:孔子“士 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议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把孔子 的义利观提到新的高度。
第七单元学习价值:
理解理学思想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其 中包含的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 鉴的有益的质素,进而形成对理学的 正确评价。通过联系现实,引导学生 们对道德与情感、道义与利益、克制 自我与张扬个性等进行辨析,并形成 正确认识。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 整合主题: • 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的 道德规范 • 提升人生的境界
• •
4、讨论:《童心说》将童心的丧 失归因于对儒学经典的阅读,你如 何看待这一点?
• • • 儒学经典的价值不可否定 李贽的观点也不是否定读 书本身 其目的是批判盲从轻信、 虚伪矫情、食而不化、文 过饰非的丑陋现象
探究二:《童心说》被统治者指责 为“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你认 为“童心说”有哪些正面价值?
2、读第2段,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 “天理”,克制“人欲”?
• • • • • • • • 埽除打叠、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比喻论证——形象解释概念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荆棘芜秽:品行低下的境界 分类论证——如何区别对待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中人:大段着力,时时照管克治
从背景角度认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 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 流的局面,“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 道德建设,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 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 景。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 以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而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 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 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 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
探究四、现代生活我们同样面临着 人的欲望满足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 盾问题,参考《人生的境界》,谈 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 存留欲望:自然境界 • 发展欲望:功利境界 • 应努力提升自己至道德境界
《童心说》的教学内容
1、了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 朱熹之后,明代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 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 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 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 他还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在王守仁看来,事物 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 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比如,他认为传统的伦 理道德观念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 “良知”。要认识“理”,即所谓“知良知”,其途 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先验的伦理道德 观念。他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伦理道德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 专题:理学。 • 选文:理学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 • 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 的理学思想的重点体现。 • 李贽的《童心说》: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 的经典,是针对程朱理学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 而发的议论,倡导个性解放,对虚伪的世风,突 出个体的思想,是对理学的批判。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当代哲学家对人生 意义的认识。
•
• •
随笔练笔:你认为在现代生活中, 一个人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不 会丧失? 大作文:成熟与天真
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 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 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所谓大人先生者 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 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 • 推荐其他作品《守望的距离》“论真性情” • 《在义与利之外》《理想主义的绝唱》等
2、了解李贽和李贽的“童心说”。 阅读P62 “阅读指南”(三),
• 心学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 恰是这一点,引发了李贽对文 化经典的反思和对理学的批判。 • 他的“童心说”思想实质,便 是尊重个体,保持真我,追求 人性自由。
3、梳理内容,概括段意
• • 失童心之质:失去真心,失去真人——人 性沦丧 失童心之因:圣人著书,学者多读——主 于其内 识其义理,广其闻见——障其童心 失童心之祸:所言皆非己出——假! 天下至文不见——惜! 失童心之悲:六经、《语》、《孟》—— 道学之口 实,假人之渊薮,竟作万世之论
• 引用论证——如何用功 • ——内在以“仁”为己任,坚持始终 • —— 面临种种诱惑,更要有一种恐惧感,时 刻自律、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小心谨慎。
• 难点:第二则中引用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 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得重,前面 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 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 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 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