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与“人欲”精品文档7页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

,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 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 “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 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 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
进而,我们可知,朱熹的“天理” 范畴,除三纲五常之外,还包含着人
们求生存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人欲” 则专指不合理的纵欲、享乐的物质欲 望,不等于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望。所 以,不能把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简化为“理欲之辨”。
上述两段文字,观点完全一致,几乎 概括了程朱义利之辨的全部要点。它 清楚地表明,“利”与“人欲”并不 等同。
然则,朱熹如何调和义利矛盾呢?
朱熹说:“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 故不处;不当贫践而得贫践,则自家 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这叫“审 富贵而安贫贱”(《语类》卷26)。
这个观点实际是孔子“见利思义”的 老传统。“安贫贱”是要人们不要争 利;“审富贵” 是对人们尤其是君子 之利的照顾。朱熹还根据君子小人之 辨的阶级偏见,认为君子“虽无常产 而有常心”,因而必须“先义后利”,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以义为 后,而以利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第七讲 “天理”与“人欲” ——辨证看待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
主要内容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理”、
“人欲”及相互关系 二、朱子“义利之辨” 三、朱子“天理人欲之辨”的学术渊源
一、朱子“天理人欲之辨”中的“天 理”、“人欲”及相互关系
问题:
朱熹“天理人欲之辨”是不是禁欲主义? 辨”戴一顶什么主义的帽子,只能是 既反对纵欲主又,又反对禁欲主义的 节欲主义。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主张节 欲是明显的、一贯的。
朱熹说:“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
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 有不失其本心者。”(《孟子集注·尽 心下》)欲既不能无,欲多又有害, 这就否定了禁欲与纵欲两个极端,剩 下的当然就只有节欲了。
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问题的基本观点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由程颐和朱熹在唐代时期提出。
在程朱理学中,关于天理人欲的问题有以下基本观点:
1.天理人欲的统一: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天理是
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人欲是人的内心愿望。
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意味着人应当遵从天理,并使自己的欲望符合天理。
2.天理人欲的协调:程朱理学认为,人应当在保持自身的尊严和自尊的同时,努力调
节自己的欲望,使其与天理相协调。
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3.天理人欲的转化: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天理是不变的。
因
此,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欲望转化为符合天理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4.天理人欲的调和:程朱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复杂的,有时会相互矛盾。
因此,人
应当努力调和自己的欲望,使它们相互协调,避免冲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并且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11、《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

11、《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
(31)《朱、王善恶论》新谭——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在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同时,还说过“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在这里难道饮食不是人欲么?那么人类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就不是天理么?显然当时的朱熹是不明白“进化论的”,不可能明白类人猿在逐渐进化成为人的过程中产生了人性的道理。
(32)《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与人欲对立统一的道理
很显然在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与“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的思想中,已经自然不自然的意识到了天理与人欲对立统一的道理。
人类正常的合理的“欲望”就是朱熹要存的“天理”,过分的甚至是罪恶的“欲望”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那么什么是人性哪?
(33)《朱、王善恶论》新谭——“天理”决定了区别天下万物的各自本性
天理与人欲对立统一的道理,实质是儒家思想一贯的道理。
在《中庸》的开篇就说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说的“天命”就可理解为在朱熹的“天理”,是“天命”也就是“天理”决定了区别天下万物的各自本性,按其本性行事就是万物各自之道,其中人有人道,人修其道之谓教。
因此,朱喜的理学又可称为道学。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天理和人欲也可以相互促进。例如,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对于一些基本 的生存需求,如饮食、居所等,也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创造来获得。
天理人欲的平衡与协调
平衡原则
在实践中,天理和人欲的平衡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度强调天理而忽视人欲,可能会导致禁欲主义和虚伪 ;如果过度纵容人欲而违背天理,则可能导致混乱和堕落。因此,宋明理学提倡在实践中寻找平衡点。
06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及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
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
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内心的精神需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道德底线的模糊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道德底线的敬畏之心,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价值的失落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人陷入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进而引发文化价值观的混乱。
北宋初期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儒家 学者开始复兴儒学,强调 道德和伦理标准。
北宋中期
周敦颐、程颢、程颐等早 期宋明理学家开始发展新 的儒学理论,强调天理、 道统和儒家经典。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周敦颐
01
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鼻祖,强调“太极”和“理”的概念,主张
“主静”的修养方法。
程颢
02
强调“心即理”,重视人的本性和自反,主张去除私欲,回归
宋明理学天理人欲问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宋明理学概述 • 天理的内涵与外延 • 人欲的内涵与危害 • 天理人欲的辩证关系 •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 现代社会的天理人欲问题及应对策略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朱子之天理人欲论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
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
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
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
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两分两体合一之一例。
朱子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亦不与人欲对。
朱子曰: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
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
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又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
天理人欲,正当于其交界处理会,不是两个。
胡宏五峰说: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朱子不喜其上一语,而极赞其下一语,谓此语甚好。
因说:饮食者,天理也。
要求美味,人欲也。
要求美味,也还是饮食,故说同行。
但要求饮食是自然。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要求美味,则不是人人如此。
所谓美味,亦人各不同。
此中便夹带有私欲。
故说是异情。
同是饮食,一为饥渴,一为美味,求美味,其先还是从求解饥渴来,故曰人欲即隐在天理中,又说人欲中自有天理。
惟为求美味,往往易于把饮食一事安顿得不恰好。
若饮食兼求美味,而又能把来安顿得恰好,则自亦无所谓人欲。
但不能说两者同体。
因人心之体本属至善,只是一自然,只是一天理,不能说天理人欲同来合凑成一体。
天理先在,人欲后起,如何忽然有人欲后起,朱子则说是没巴鼻生底,那是说无来由底。
若人欲皆有来由,那便即是天理,更无所谓人欲。
又说:善恶皆是理,恶是指其过处。
如恻隐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姑息。
羞恶之心本是善,才过便至于残忍。
心之恻隐羞恶,皆由天生,故是至善天理。
但稍微过了分,便成姑息残忍便成了恶,因此中已夹杂了人欲。
但人欲还是无端而起,不能亦谓之由天生。
此处只细参朱子理气论,则其义自见。
朱子又言:以理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易。
而邪之胜正,人欲之胜天理若甚难。
以事言,则正之胜邪,天理之胜人欲,甚难。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7

了解知识领域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题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句子的
经典 原文
7 《朱子语 类》三则
朱熹
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理
解并阐述。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李贽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心说”
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遗书》卷五)二程还认为:“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
”(《程氏易传》)可见,“存天理”,就是要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就是要求人们尊卑有序,对“卑”者而言,即使是受压迫受奴役也得各安其位,各尽其事,这就是“仁”和“善”吗?所谓“人欲”,也称“私欲”或“物欲”,或者说是受物欲迷惑而产生的私欲,如“或好饮酒,或好货财,或好声色,或好便安,如此之类,皆物欲也。
”(《文集》卷十二)。
朱熹认为,人作为一个肉体的存在,只能满足于饥而食、渴而饮、寒而衣等起码的生存欲求。
(《语类》卷十三)当然,朱熹也不反对一夫一妻的男女之事。
但是,如果贪求“口腹耳目之欲”,以及“功利主义”之物欲等,就是“人欲”,就是属于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道德观念、思想言行,就是“恶”。
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要灭的“人欲”是指人类本性中贪婪、自私、虚伪、淫荡等私欲和恶念。
朱熹认为,人欲是“恶底心”,是万恶的渊源,“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
”(《语类》)对此,难道不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予以抵制、铲除和消灭吗?然而,可悲的是,“人欲”实际上往往体现于人们正常的生活欲望,正如朱熹所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语类》卷十三)朱熹又说:“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此理所当然。
才是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这便是欲。
”(《语类》卷六十一)在朱熹看来,夏葛冬裘、粗茶淡饭就可以维持人的生存和基本需要了,如果追求“精细”和“饱美”,那么,欲望就会遮蔽天理。
因此,此种欲求就应该被视为洪水猛兽。
要革尽灭绝!那么,如此克己省身,修身养性,人民群众还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吗?社会还能进步吗?“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还可以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这句名言中得到佐证,因为,这句话正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直接导出的。
朱熹赞扬程颐首倡的这个说教,并推波助澜。
可见,为了防范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与行为,程朱理学家要灭的何止是“人欲”?连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学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照此看来,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就得“饿死事极小”,那么,这“和谐与美好的”的“天理”不就太血淋淋了吗?那么,“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禁欲主义呢?朱熹认为儒佛的区别在于儒之克己实是复礼返理,佛之克己无实存之理为根据,其虽克己私了,却会“空荡荡地”,“当克己了无归着处”。
(《朱子语类》卷四十一)因此,朱熹认为存理去欲与佛教的禁欲主义相去甚远。
程朱理学表面上反对佛教,其实,无论有无“归着处”,两者在“禁欲”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二程朱熹都公开提出了“窒欲”的主张。
二程说:“唯思为能窒欲。
”(《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说:“欲,只是要窒。
”(《语类》卷一二)所谓“窒欲”,其实就是禁欲主义。
朱熹也讲过关于“美味”和“饮食”的禁与不禁之别,然而佛教的禁欲主义何曾否认过“饮食”?和程朱理学一样,佛教要禁的不正是“美味”等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吗?宗教禁欲主义的一个特点不就是把人的物质欲望看成是罪恶的吗?可见,程朱所谓“窒欲”,就是佛教所讲“苦”、“空”、“灭”等禁欲主义说教与理学相糅合的产物。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程朱理学家同时也希望限制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贪欲,并希望他们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功夫逐渐走向王道政治。
例如,二程即曾指出,一些“后王”“峻宇雕墙”、“酒池肉林”、“淫酷残忍”、“穷兵黩武”即为人欲。
(《程氏粹言》卷一)但在事实上,程朱理学不但没有对封建统治阶段的贪得无厌取到限制的作用,反而给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个压迫劳苦大众的思想武器,那就是以“存天理”为名对人民的正常物质欲望极力遏制,要求人民满足于一个最低的生活标准,忍受剥削和压迫。
二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可以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找到根据。
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处,便是克己……今复礼,便是天理。
”(《语类》卷四十二)朱熹又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论语集注》卷六)其实,孔子认为应该克制的是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私欲,以达到一种爱人、利人的“仁”的境界。
孔子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可见,孔子的“克己”并不排除“欲”,而且希望大家一起“立”和“达”。
而在程朱理学家看来,普通百姓要求“立”和“达”都是“人欲”,都该“灭”。
孔子当然反对纵欲享乐,但并没有禁欲主义思想,而是肯定了正常情欲的合理性。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这里的“戒”是“警惕戒备”,与“戒除”之义有本质的区别。
《沦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孔子在生活上是比较讲究的,而且注重饮食卫生。
孔子对追求富裕持肯定态度,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孔子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如果国家政治走上了正道,个人为什么不能追求富贵?如果社会政治混乱而黑暗,个人又哪来的富贵?孔子更主张让老百姓富裕,而且主张“富而好礼”。
(《学而》)《论语》:“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这种“先富后教”的理论,说明孔子不仅注重改善民众生活水平,而且把教育作为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王道政治”理想上,程朱理学家是与孟子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其区别是明显的。
孟子提出实现王道政治的仁政理想,首先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的幸福生活,实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梁惠王上》)孟子又说:“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尽心上》)孟子甚至认为百姓与君主有同等的权利追求财富和美色,他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 与此相对照,朱熹认为对人民基本需求的保证只是让其生活下去,而在此之上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就被看作是应该坚决克制的过高欲望。
正如朱熹所说:“衣食,至末微事,不得未必死,亦何必犯义犯分,役心役志,营营以求之耶?”(《语类》卷十三)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在实质上就是强调应当降低物质生活,甚至要把人民群众引向僧侣主义的禁欲道路。
虽然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
”(《尽心下》)但孟子只是把“寡欲”作为存养心性最好的方法,这与程朱理学家讲的“灭人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尽心下》)对于这些“人欲”,孟子称之为“性也”,没有说该“灭”。
孟子还说:“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在这里,“周于利”与“周于德”是不矛盾的。
如果孟子要灭“人欲”,那么在孟子看来,人们在“凶年”就该陷入“杀”了吗?孟子又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尽心上》)既然“道”与“达”不相矛盾,那么“理”与“欲”还有什么矛盾呢?所以,在“天理”与“人欲”这个问题上,程朱理学家在实质上背叛了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程朱理学家如此恨“人欲”,他们自己就能逃“人欲”的诱惑吗?朱熹曾在一首诗里透露了一个与其“天理”不相符的“隐私”:“置酒临高斋,觞酌屡献酬。
鸡黍罄中庖,肴核供庶羞。
所恨乏珍肥,欢意不得周。
”(《文集》卷二)如此贪图享受,却要灭天下百姓的“人欲”,否定人民的物质欲望要求。
与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照,朱熹要把自己“所恨”的禁欲主义强加在天下百姓的身上,实在不合情理!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