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案 精选1篇

好的,以下是关于《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古诗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2.学习并掌握《登高》、《静夜思》、《春晓》这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学习并背诵《登高》、《静夜思》、《春晓》这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讲解古诗基本知识
介绍古诗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学习并背诵《登高》
(1)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类似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学习并背诵《静夜思》
(1)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类似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学习并背诵《春晓》
(1)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类似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绝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绝句,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掌握绝句的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古诗三首》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
2. 诗歌内容: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分析诗歌的意境、韵律、对仗等特点。
3.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绝句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平仄、对仗等;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深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3. 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平仄、对仗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
4.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欣赏: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绝句2. 内容:诗歌背景、诗歌内容、诗歌欣赏3. 结构:总分总结构,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七、作业设计1. 朗读:熟读《古诗三首》,注意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
2. 分析: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平仄、对仗等特点。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古诗三首》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欣赏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授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2.板书:古诗三首的诗句以及关键词3.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音频或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播放《静夜思》古诗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2. 学习《静夜思》1.老师带领学生认读并分析《静夜思》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品味其中的意境。
3. 学习《春晓》1.老师介绍《春晓》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组朗读《春晓》,展示诗歌的活泼与清新。
4. 学习《将进酒》1.老师介绍《将进酒》的诗句,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豪迈和豪情。
2.学生模仿诗歌中的节奏和情感进行朗读。
六、活动设计通过诗歌朗读比赛、分组讨论、诗歌填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七、拓展延伸以《古诗三首》为起点,拓展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八、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美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和阅读。
九、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并写下对这三首诗的感想和理解。
十、反思与展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学会古诗书写格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学会古诗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猜古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看图猜古诗的小游戏,看准猜得又对又快,准备好了吗?(出示图片,指名背诵)评价。
同学们,古诗是我传统文化长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而像图片上这种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这书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和《望洞庭》,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刘禹锡,去领略别样的山水之美。
二、检查预习,读出节奏。
1.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两首古诗了,那老师要考考你,看你会渎了吗?(出示两首古诗)指名读,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2.师:古诗不只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就有韵味了。
(出示古诗一)你们觉得怎样读比较好呢?(指名说)3.加上停顿符号,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望洞庭》)这首诗跟前面的诗是一样的,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三、赏析诗文,品读悟法。
1.师: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韵味了。
(出示图片)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图片再来读一读《望天门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天门山。
(指名说,师概括“雄伟”)洞庭湖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概括“宁静”)2.让我们先走进《望天门山》,感受天门山的雄伟。
3.师:老师想问同学们,天门山在哪里?(学生回答)从哪里知道的?(注释)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4.学生小声读古诗,找一找从哪些词语里面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
(学生回答)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来到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啊!清你带着这股力量读。
(学生读前两句)你还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至此回)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备雄伟的天门山阻挡,也只能由此回旋,激起了滔天巨浪。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欣赏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 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 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古诗三首
fú rónɡ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luò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 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 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壶。
冰望清着玉朋洁友、远坚去持的操背守影的,信王念昌。 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 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关于王昌龄你 都知道哪些?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与王之涣、 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均有交往。
文学成就: 其诗缜密而思清,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五古 和绝句,尤以七绝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 《闺怨》等。
名言佳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明诗意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想一想
《芙蓉楼送辛渐》写作背景
此除诗作秋于雨天自宝元然年的(74寒2年意),之王外昌龄,当还时为有江什宁么丞。令辛作渐是者王 感昌龄到的寒朋友意,与这孤次拟独由的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
五上《古诗三首》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示儿)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诗时, 一般每句的节奏划 分是二/二/三。
这首诗是给儿子的遗嘱。
一起解诗题
示儿
给儿子看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元
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悲伤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
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地区。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北定”,点出作者对 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诗意:到了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 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B.《示儿》中的“示”是“给……看 ”的意思。 C.《示儿》是一首唐朝的爱国诗歌。
二、背一背,写一写。
示儿
( 死去元知 )万事空, ( 但悲 )不见九州同。 王师( 北定 )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在 悲伤遗憾中展现 对未来的坚定信 念。
结构梳理
万事空 爱
示 九州同 国 儿 定中原 情
告乃翁 怀
主题概括
这首诗是诗人的 遗嘱 。通过抒发自己 未能亲眼见到收复失地的遗憾和对祖国必然 统一的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的_爱__国__情__怀__。
拓展延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首首 爱国诗人谱写的乐章,这不仅仅是文学财 富,更是不朽的精神财富!
五上《古诗三首》教学课件1(第一课时 示儿)

民族之情 国家之爱
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 “告乃翁”?
不可知 告乃翁
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 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 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怀, 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 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拓 展 延 伸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 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品
悟
借助注释,解读诗意,说说诗
诗 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情
示儿
同“原”,本来。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品
悟
借助注释,解读诗意,说说诗
诗 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情
示儿
[宋]陆 游 只是。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总
结 诗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
篇 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
一面是爱国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
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
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
诗人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透 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 的心?
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 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 什么去了呢?
题临安邸
背
景
介
公元1126—1127年,金人攻陷
绍 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
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
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品
悟
借助注释,解读诗意,说说诗
诗 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情
示儿
[宋]陆 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重点) 2.借助注释,翻译诗句。(重点)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特 点?(难点)
《寒食》
春城飞花,走马传烛,这样的场景在诗人的眼中是什 么样呢?我们走进韩翃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吧。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
我会认
gōng
宫殿
hóu
王侯
我会写
侯
王侯 侯爵
hóu
侯
笔顺 组词 王侯 侯爵 侯爷
注意这里没有一竖。造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词语解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 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 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 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 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 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轻烟散入五侯家”在此处诗人的内在语是什么呢?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作者意在借古讽今。
古诗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第一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诗人不 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 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其中,“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 的勃然生机。
第二句,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 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古诗赏析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唐代 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因为寒食 日天下一律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思考
诗人单纯地在写景吗?他是想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 的什么看法呢?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诗人不仅仅在写景,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刻画一件 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 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表达了诗人嘲讽权贵的目的。
艺术成就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 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 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 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 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
《迢迢牵牛星》
你还记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我们今天就跟着诗人的诗歌来一 起感受吧。
我会写
章 泣盈 脉
文章 篇章
哭泣
盈润
脉脉
zhāng
章
笔顺
组词 文章 造句: 小明的文章总是写不好。
yíng
盈
笔顺 组词 盈润 盈余
造句:妈妈用上个月的盈余给我买了一件
漂亮情脉脉的看着自己的妻子。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 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 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嘚嘚”的马蹄声,恍如身历其境。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 赏识。
板书设计
春城飞花、寒食柳斜
通
寒 食
过 写 景
讽
刺
描写宫廷,讽刺权贵
轶事趣闻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 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 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 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 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 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朗读节奏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句子品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
春城飞花
寒食东风
句子品析
(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 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 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 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780—783)初, 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 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 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 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 广泛。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仅存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