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合集下载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浅谈李约瑟难题的现实意义

浅谈李约瑟难题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体制改革;科技创新。

学术交流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李约瑟难题”的学术价值之所以很高,在于其文化内涵之富。

但擞富文化内涵的问题,一般也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显然,李约瑟难题不存在标准解。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非所有问题都可解或有解。

当然。

无解的问题不一定不值得探讨。

这类问题虽无确定鬃,但却都有意义,探索和追寻答案的过程会开阔科学的视野,加深对自然和人的认识。

“李约瑟难题”也属此类。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有不寻常和持久的学术魅力,关键在于它站在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尽管对该难题的意义和根据存在质疑,但该难题的学术价值和魅力不会减少。

几十年来在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哲学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寻找答案的中外学者都只是航行者,而这一难题本身却是海洋,它包含太多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

对探索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找到,而且也不能找到标准答案,但思考这个问题却会找到一种世界文明史的感觉和全球文化视野。

在中国人知道必须“吃西药”和经历疼痛才能现代化的现实国情下,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世纪对中西文化持平衡心态,在面对世界时自信而不自卑和自负,在世界多元文明并存共进时能有包容之量,善于学习和富于革新。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经过了几堂科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现在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对于上述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李约瑟传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3解答一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研究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本观点的辩论:本观点的重点在于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一在于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不足,二在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首先,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没有影响西欧最终走向科学技术的进步。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李约瑟之问是指“西方为什么没有‘科学革命’而东方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东
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读
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并探讨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角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东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异。

事实上,在古代,
东方比西方更早地出现了一些科学发现和创新。

比如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

而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革命,并导
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这种历史差异可以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东方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科学发展可能受到了束缚;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
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尊重传统和历史的
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角度
从文化角度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注重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
性思维,更注重个体的创新和自由。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科学发展的方
向和方式。

东方科学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应用,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而西方科学
更注重理论探索和学科分化,注重科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当代启示:在当代,文化的差异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促进科学成果
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

三、制度角度
从制度角度来看,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
的大一统制度和儒家教育强调秩序和道德,抑制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西方的分权制度
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和
创新。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
供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化视角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东西方的科学发展也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在当代,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现象,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产业链使得东西方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也促进了东西方科学的融合和发展。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制度和全球化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和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希望这些思考和启示可以为当代的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