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精编版)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精编版)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第一单元活动记实一、备课教师***进行单元知识梳理。

这个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习作1及练习1这些课文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学生对写景的文章已有很多的接触,但这个单元的几篇描写较复杂,不仅有形象的比喻、拟人,而且还有作者主观的想象和体会,并且描写的地点、景物离学生较远,学生应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入情入境,去体验去感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认读生字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把观察、想像、朗读有机结合、感学意境读、语言读,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初步诱发学生想像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认识单元中的新字词,以及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各教师讨论、补充。

***:应给学生适当渗透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例如: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里面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词语,例如《燕子》一课中运用了大量的优美词语,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三、***总结归纳。

活动取得成绩:通过各位教师的积极讨论,将本次集体备课推行高潮,主备人***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各位老师的意见,将本次的集体备课内容整理详细后,打印出来供年级组教师使用。

第二单元活动记实一、备课教师***进行单元知识梳理。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五角星的故事。

《最佳路径》一课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尼斯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告诉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四语教研组活动记录(3篇)

四语教研组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二、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活动主题:提升四语教学质量,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四、活动主持人:李老师五、活动参与人员:四语教研组成员、各年级语文教师六、活动内容:一、活动开始1. 主持人李老师首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提升四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 四语教研组成员逐一进行了自我介绍,以便相互了解,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经验分享1. 张老师分享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经验,重点讲解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王老师分享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技巧》的经验,介绍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3. 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技巧》的经验,强调了课堂互动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1. 李老师对一节优秀的四语课堂进行了案例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2. 教研组成员针对该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实施建议。

四、课题研究探讨1. 针对当前四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教研组成员分组进行了课题研究探讨。

2. 各组分别汇报了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

五、教学资源整合1. 李老师介绍了学校现有的四语教学资源,包括图书、课件、网络资源等。

2. 教研组成员就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具体措施。

六、活动总结1. 主持人李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教研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成果。

2. 针对本次活动中的不足,李老师提出了改进建议,要求教研组成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

七、活动结束1. 教研组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对四语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四语教研组将继续努力,为提高学校四语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八、活动记录人:李老师九、活动记录时间:2022年3月15日本次四语教研组活动,旨在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提升四语教学质量,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时间:[具体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四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

二、备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与目标。

- 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奇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和描写自然景观的能力。

- 单元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能够仿照课文进行写景作文的创作等。

2. 重点课文解读。

-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字词如“横贯”“浩浩荡荡”等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例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汹涌澎湃。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和朗读,体会这种描写手法的妙处。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的掌握、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等。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描写手法和文章结构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 在写景类文章的学习方面,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景色的美,但对于如何细致地描写景色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例如,在描写顺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条理不清晰的情况。

2. 学习能力与习惯。

- 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但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还不够完善。

在预习环节,部分学生能够主动查阅生字词,但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情境教学法。

2. 朗读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主备人:参加人员:语文教研组成员备课地点:阶梯教室学科:语文主备年级:四年级时间:10月11日备课中心问题:1 、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能力。

3、考虑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比较直观、形象。

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二、初读课文: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四、复述特点五、拓展练习六、总结讨论结果: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能力。

反思: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教师做引领者,为学生创造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整节课都围绕着质疑导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心理,在课程改革的新课标指引下。

我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为教学主线,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不仅因为课文中智能汽车的功能和特点而惊叹,更能大胆想象。

为未来的智能汽车设计出更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功能。

例如:在智能汽车的两侧安上翅膀,必免交通堵塞带来不便,再如把智能汽车的车轮安上升降,当遇到水面时,汽车可以像船一样在水中行驶。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无暇的。

他们的想象力更是无尽的。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触很深,我在为学生们的想象力惊憾的同时,也在为我的职业而自豪。

只要我们精心的培育每一株幼苗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三、在教学《未来的智能汽车》时,让学生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未来的智能汽车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汽车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四、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以再强化一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重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对比读,男女声对读,小组合作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未来的智能汽车》第一次教案《未来的智能汽车》第二次教案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汽车是我们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一)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一)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一)(2011-11-01 12:57:19)转载▼ 标签: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杂谈 分类: 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项目负责人填写)工作单位: 鳌江实验小学间的对话,我们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品味、感悟重点句段,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2、学会多元交流,多元对话。

体会童话的表达方法。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有所感染。

朗读感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学会生字词。

抓四次对话深入品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播放小鸟给大树唱歌又给油灯唱歌的课件,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之后学生质疑。

(设计思想: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深入阅读、品味、思考)二、初读课文,感知交流。

1、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读正确、通顺、流利。

(设计思想:“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基本方式。

带问题充分地读,使读更有目的性,给学生读的自主权,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

)2、交流初读感悟、收获。

通过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了什么?①学生介绍自己学会了生字词语,教师相机出示字词读一读。

②学生介绍读懂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说不好,可以引导从:什么时间?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几个方面来概括主要内容。

)(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解答读前提出的问题,提出再次读书遇到的新问题。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下一步教学预设做出及时的调整。

集体备课教研语文活动记录

集体备课教研语文活动记录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2年9月20日开展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材、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

三、活动内容1. 教材分析本次活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分析教材。

首先,由主备人详细解读教材内容,包括课文、课后练习、教学目标等。

然后,全体教师就教材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

2. 教学方法研讨针对教材内容,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方法。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2)如何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3. 教学设计在教学方法研讨的基础上,教师们共同设计教学方案。

主备人首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全体教师对其进行讨论、修改,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

4. 教学反思活动结束后,教师们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1. 本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师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活动,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2. 教师们在教学方法研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这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活动中,教师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分层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教师们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

五、活动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 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4.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一、活动目的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备课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共享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3. 有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提高备课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体验。

二、会议内容1. 梳理教材内容,分析教学重难点- 通过集体讨论,对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重点融入新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巩固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等,提高教学适应性。

3. 教学资源共享- 教师互相共享备课资料和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4. 讨论课堂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共享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如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活动成果1. 教师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点,提高了备课质量。

2. 教师们相互交流,共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共同进步。

3. 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利用,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备课支持。

4. 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教学方法选择,为学生带来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1. 继续保持定期集体备课的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备课效率。

2. 鼓励教师们多利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3. 持续关注学生学情,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确定,教学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保持集体备课的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教师之间的交流共享,更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过程。

语文四年级教研活动记录(3篇)

语文四年级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四年级语文教研组于2022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针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各备课组长对本周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了汇报。

接着,教师们围绕教学重难点,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例如,针对阅读教学,有教师提出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针对写作教学,有教师建议采用“仿写”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2. 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结束后,教研组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由一位教师展示了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观摩并进行了点评。

公开课教师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观摩结束后,其他教师针对公开课进行了点评。

大家认为,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实现了分层教学。

3. 经验分享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研组还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

分享内容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分享过程中,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总结与反思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教师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他强调,今后教研组要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为教师们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今后的教学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二)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鳌江实验小学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

考勤表附后。

21《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搭石》一课是现行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美文。

该文质朴纯真又简约蕴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全文描写了家乡的人们在上工、下工、赶集、访友时都必须脱鞋绾裤经过小溪,于是,纯朴的家乡人找来石头搭好,形成了方便大家过河的搭石。

人们在过河的时候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家乡人的心灵美。

文中的景美、人更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搭石。

1、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平凡而又普通的搭石。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把课文翻到103页,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从文找一找:
什么叫搭石?再想一想,这些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什么叫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4、那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生:脱鞋绾裤
什么叫脱鞋绾裤?“山洪”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山洪过后,人们就要脱鞋绾裤了呢?
5、山洪过后,小溪的水涨高了,人们出工必须——,收工必须——,赶集必须——,访友也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觉得怎么样?(麻烦、辛苦、不方便)所以过小溪必须得依靠这些搭石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一读什么是搭石。

(齐读)
6 那了读了课文,这些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呀?那我们就跟着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我们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一划课文中写家乡人们怎样走搭石的句子,再想想那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2、自划句子,默读思考。

3、交流。

第一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读一读。

2、老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当时可能想到了些什么呢?
3、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呀?
第二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一行人”变红)“行”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ing”,它还有一种读音念“hang”,句子中的一行人指的是在搭石上行走的一个接着一个的行人。

齐读两遍。

2)你从哪个词中看出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动作很有节奏?
板书:协调有序
什么叫“协调有弃”?怎样的动作才算协调有弃呢?(用书上的句子说说)
3)老师也想和你们来合作一下,看看我们的行动是不是也能做到协调有序?
(师生配合读一读这一段话。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摔跤,更没有人落入水中,是不是有人在指挥他们呀?(没有)也没有人在指挥,但他们却配合得那第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5)你还从哪些词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你觉得这两个词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谁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6)呀,真美,这既是一幅优美的画,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我们请全体女孩子来读读这段话。

你们的朗读清新、甜美,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让我们真的体会到了这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三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2)齐读这一句,同桌商量,练习表演。

(3)请两个上台表演,品议。

(4)家乡的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大山里,每天要过小溪,走搭石,从两人面对面地走搭石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家乡人们的谦让,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我们请男孩子把这幅谦让,友好的画面带给我们。

(男孩子读一读)
第四句: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后事。

1)那如果是老人来走搭石,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句子,“伏下身子”变红)齐读两遍。

你们能做做这个动作?(请学生在座位上做动作)
2)原来是这样,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趴在你背上,轻轻松松地过小溪了。

那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板书:理所当然
3)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在想:这位老人年轻时,也一定伏下身子背过老人过河,因为他把这当作是————,而当这位年轻人老了以后,才会有另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河,因为人们都把这看成是——-(指着板书说:理所当然)
4)从伏下身子、理所当然这些词语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家乡人们身上尊老爱老的美德,确实,这些老实是很值得我去去尊敬的。

(读第一句话)
是呀,搭石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但是我们从家乡人们走搭石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看到了家乡人的善良、淳朴,看到了家乡人们的友好,谦让,看到了家乡人们的尊老,爱老,这是留给我们最美的风景。

所以说,搭石,构成了——————。

5)配乐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小小的搭石,给作者留下了那么多的回忆,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友好谦让,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理所当然,都是一个个美丽的小故事。

搭石上发生的故事是不是只有这些,还会有谁从搭石上走过,还会有怎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画面呢?
2、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写一写。

3、小练笔:假

4、交流。

五、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1、也许有一天,这条小溪上会架起桥,修起路,也许有一天,家乡小溪上的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人们走搭石时留下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却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因为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布置作业: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篇课文的作者刘章爷爷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美,我们也来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看看谁也能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

板书设计:
21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评课: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节课陈老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到其中的画面美;再品味课文中描写人性美的句子。

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为主问题
这篇课文语言质朴,含蓄,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

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哪个画面美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

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心灵美”升华感情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朱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整节课学生们在自读、自悟中,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真可谓:走在搭石上,美在读中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