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 请用“/”给文中划线处断句(两处)。

(2分)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3)辄.复不遂辄:(4)鲁直所谓.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2分)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篇一」作者苏轼用了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他的微妙的心境,是他对于人生的感慨之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2、释词: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

专题32 湖心亭看雪(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32 湖心亭看雪(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32 湖心亭看雪(2023·河南鹤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

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

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

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

②糁:散开,散落。

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

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4.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________(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_________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________(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________的情感。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亭看雪(答案)《湖⼼亭看雪》专题测试(100分)⼀、填空。

(18分)1.《湖⼼亭看雪》选⾃《陶庵梦忆》,作者是(朝代)的张岱。

2.⽂中正⾯写雪⼤的句⼦是:,侧⾯表现冬雪寒冷静寂的句⼦是:。

3.总写雪景的句⼦是: 。

4.具体描写雪景的句⼦:。

5.以⾈⼦的喃喃之语收束全⽂的句⼦是:。

6.最能表现湖⼼亭知⼰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

7.⽂中体现⾈⼦俗⼈之见的句⼦是:。

8.与“湖中焉得更有此⼈”⼀语相映衬的句⼦是:。

⼆、选择。

(6分)1.下列加点字注⾳有误..的⼀项是( C )A.崇祯.(zhēn)毳.(cuì)⾐雾凇.(sōng)B.铺毡.(zhān) 沆砀.. (hàng dàng) 长堤.(dī)C.更.(gēng)定强.(qiáng)饮拏.(ná)⼀⼩⾈D.与余⾈⼀芥.(jiè)帘旌.(jīng) 徙倚..(xǐ yǐ)2.下列加点词意思都不相同....的⼀组是( B )A.湖中⼈鸟声俱绝.夜久语声绝.沿溯阻绝.B.独.往湖⼼亭鳏寡孤独.⽆独.有偶C.莫.说相公痴爱莫.能助莫.⾔下岭便⽆难D.惟长堤⼀.痕⽽或长烟⼀.空上下⼀.⽩三、给下列句⼦划分停顿。

(限两处)(3分)1.湖中 /焉得 /更有此⼈2.余/ 强饮三⼤⽩/ ⽽别3.莫说 /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四、解释加点词。

(15分)1.俱.绝:全,都2.拏.⼀⼩⾈:撑(船)3.是⽇..更定矣:这天 4.拥毳⾐..:⽤⽑⽪制成的⾐服 5.雾凇..:⽔⽓凝成的冰花 6.⼀芥.:微⼩的东西(⼀芥,⼀叶。

)6.沆砀..:⽩⽓弥漫的样⼦ 8.上下⼀.⽩:全9.长堤⼀痕.:痕迹 10.焉得..:哪能11.更.有此⼈:还 12.强.饮:尽⼒(强饮,痛饮。

)13.客.此:客居 14.莫.说:不要15.及.下船:等到四、翻译句⼦。

(12分)1.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飞鸟的声⾳都消失了。

《记承天寺夜游》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记承天寺夜游》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指拜访)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乃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④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防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徙知徐州:指苏轼调任徐州任知州。

②涂潦:泥沼雨水。

③畚锸:劳动工具,指箕畚铁锹。

④庐:搭起茅屋。

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4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4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8.(甲)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5.共同,一起;只是;这,这里;最终,终于。

4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②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48.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24.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痴情【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

《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练习汇编

《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练习汇编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填空。

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号,人。

本文是一篇。

②大雪三日,。

__ _ 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 __(3)一①上下一白__ __②惟长堤一痕 __ _(4)更①是日更定矣 __②更有痴似相公者_ __四、词类活用。

客.此五.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结尾的“痴”有何含义?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 __ (2)上下一.白__ __ (3)濯.足于惠因涧 __ __ (4)谒.辨才于朝音堂__ _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4.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5.《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一.填空。

①《陶庵梦忆》、陶庵、明末清初、游记(小品文)。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①副词,全__②_数词,一__(4)更①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2小时__②_ɡènɡ,还__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_客居__五.翻译句子。

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5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水中有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4)雾淞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6.【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3分)
示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惟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7.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3分)
横批: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对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