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人口的空间变化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城乡人口结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比重逐渐下 降,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 、教育资源分布等。
逆城市化现象解读
逆城市化定义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 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 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表现形式
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 卫星城迁移、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迁 移等。
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整理基础概念
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如人口迁移、人口流 动、人口分布等。
构建思维导图
以人口空间变化为核心,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 识网络。
梳理知识联系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联系,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突出重点难点,强化记忆理解
对迁入地的影响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商业、交通运 输业、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但也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有利于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治安、教育、就业、交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学习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成
功经验。
02
汲取国际人口迁移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人口迁移管理,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促进国际人口迁移有序进
行。
03
关注国际人口发展趋势与挑战
密切关注国际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应对全球性人口问题挑战,共同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二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

高二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精品教案一、课标解读:新郑三中左广超新课标:〔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2〕举例说明地域文明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其中第一条是本节的中心〔第二条那么贯串整个第1、2章各节,本小节主要是要协助先生了解为什么在不同宗教、文明的地域,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斥力是不同的,地域文明在其中起的什么作用等〕。
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掌握本条规范的重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留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求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
假设只是由教员讲述几条缘由,是无法使先生真正了解这些缘由的。
更无法完成课标所要到达的才干和情感目的。
假设先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停止说明,那么可说明先生是真正了解了。
二、教材剖析:本节是第一节«人口的数质变化»的姊妹篇。
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剖析的方法,经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剖析实质。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理想〞,并剖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要素。
依据高中天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只要注重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文迷信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肉体的培育与熏陶。
让先生经过学习取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构成从情感、肉体、文明的层面了解和处置事物的人文肉体。
在教学中可尝试经过调查、搜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搜集、处置和剖析的才干、方法,构成天文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
2、才干目的:应用资料或图表,就详细的世界或地域人口迁移特点剖析说明某地域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3、情感目的:运用辨证唯心主义的运动与开展的观念,片面看法人口的开展实际,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知识结构:概念、意义类型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影响要素 五、 重点难点:重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
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高中f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总汇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案总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人口增长、迁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 人口的聚集与分散1.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2. 人口增长2.1 人口增长模式2.2 人口增长的影响3. 人口迁移3.1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类型3.2 人口迁移的影响4. 人口与城市发展4.1 人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4.2 人口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5.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的人口政策5.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迁移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
2.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类型的区分,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表、案例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口的空间变化。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口案例,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 人口的聚集与分散1.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2. 第二课时:人口增长2.1 人口增长模式2.2 人口增长的影响3. 第三课时:人口迁移3.1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类型3.2 人口迁移的影响4. 第四课时:人口与城市发展4.1 人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4.2 人口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5. 第五课时: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的人口政策5.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人口分布、增长、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技能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问题,如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
人民教育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15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细化考纲预测】【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迁移时段特点方向19世纪以前以为主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流向;定居移民减少;的人口增多欧洲变为,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3. 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表完成1-2题。
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0~14岁(%) 35.27 14.63 8.515~64岁(%) 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考纲细化高考定位预测人口空间变化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2.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3.通过具体实例或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了解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和原因5.根据材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6.多以材料和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及逻辑推理能力。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
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
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
高中f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总汇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案总汇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解析。
2. 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空间变化现象。
2. 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分析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4. 探讨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人口增长与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人口增长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3. 我国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现象。
2. 讲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如人口总数、人口密度等。
3. 分析人口增长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如人口密集地区的扩大等。
4. 探讨我国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粮食生产、医疗卫生等。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人口迁移与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
2. 人口迁移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3. 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
2. 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如城乡迁移、跨地区迁移等。
3. 分析人口迁移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如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的变化等。
4. 探讨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调控等。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空间改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能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淌的区分,并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3.娴熟把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缘由。
4.通过讨论性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我的小伙伴'的故事学习情境,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育阅读、分析材料的力量与方法。
2.开展讨论性调查,把握社会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和动手、参加的力量。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我的小伙伴'的实例,培育关注详情、关注身边的人生看法。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和社会调查活动,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缘由;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缘由;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计算导入,承上启下【投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____年和____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____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问题:(1)请计算____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缘由。
同学:思索问题并主动回答。
(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
老师:特别好!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那你身边有没有迁到深圳或者其他地方的呢?同学:有。
转承:我身边也有,下面来共享一下我和我小伙伴的故事。
讲授新课──故事活动,寓教于乐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投影】(一边叙述《我的小伙伴》的故事,一边投影我儿时的照片以激发同学奇怪心)小伙伴都分散幼时的我在蕲春农村长大,在塆里有六个同年诞生的同辈小伙伴(雨和、雨清、雨中、雨豪、雨杰和我),小时候我们一起抓鱼一块上学而现在却天南海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农业经济自然灾害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改革开放政策增大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⑥【答案】1.C 2.D 3.A 4.C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
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
第6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5.B 6.D【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考点一国际人口迁移【知识归纳总结】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方法技巧心得】图文解读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1)空间移动: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2)居住地的变更: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了迁移。
(3)时间限度: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的移动,才被称作人口迁移。
关于这个时间限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习惯上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如1年、5年或10年,甚至更长,也可以是终生。
上图中,A 、B 、C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地区,其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1→A 2,C 1→C 2;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1→B 1,A 1→C 2,C 1→A 2,C 1→B 1。
【典型例题分析】【例1】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A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 .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课堂针对练习】1.下图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各大洲人口的叙述是A.a大洲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B.e大洲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C.c大洲这30年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D.d大洲这30年的人口增长率最高(2)c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A.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 B.人口素质高,但缺乏环保意识C.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D.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3)关于b和d两大洲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战前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B.二战前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C.二战后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D.二战后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解析】此题关键是根据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判断出相应的大洲。
(1)a是非洲,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e是欧洲,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c是亚洲,人口比重在30年来下降了,人口总数是在上升,没有出现了负增长,d是北美洲,这30年的人口增长率不是最高。
(2)c是亚洲,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人口素质区位较低,但缺乏环保意识,人口老龄化不严重,劳动力充足,人口生育率较高。
(3)b是南美洲,d是北美洲,二战前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二战后,南美洲是迁出为主,北美洲是迁入为主。
【答案】(1)B (2)A (3)A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影响【知识归纳总结】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方法技巧心得】图解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推力和拉力是导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中间阻力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如下图所示:【典型例题分析】【例2】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1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解析】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B【课堂针对练习】3.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4、5、6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
读图完成(1)~(3)题。
(1)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A.四川、重庆和湖北B.四川、湖南和安徽C.重庆、湖南和江苏D.重庆、湖南和江西(2)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 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3)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省级行政区农村人口迁出量较低,其原因是: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白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解析】(1)可通过图例直接读出,四川、湖南、安徽人口迁出量大。
(2)城市化水平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省区人口迁出量大。
(3)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由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故农村人口迁出量较低。
【答案】(1)B (2)A (3)C考点三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知识归纳总结】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素不同,进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方法技巧心得】我国的“民工潮”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分析如下:【典型例题分析】【例3】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中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集中在20~34岁的青壮年段,所以最可能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而在青壮年年龄段的人口恰是婚育人群,由此使0~4岁的儿童也较多。
【答案】(1)D (2)A【课堂针对练习】3.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市最可能是我国的那个城市( )A.广州B.珠海C.深圳 D.海口(2)2007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 )A.2倍B.4倍 C.6倍 D.8倍(3)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D.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4)下列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严重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儿童比重大,教育压力大D.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解析】:该题组考查人口迁移,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和总人口的关系,锻炼学生对概念理解和数学计算能力。
(1)根据图中显示该城市从1979年到2007年总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变化数量和特点,该城市是一个流动人口数量大、人口总数增长很快的特大城市,结合选项中城市,最可能是深圳。
(2)读图可知,该市总人口接近1500万人,户籍人口200万,则流动人口1300万,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6倍,即选C。
(3)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是主要是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是由于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即选D。
(4)该市流动人口比重大,流动人口中大多是中青年劳动力人口,因而该市老年人和儿童比重小,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
【答案】(1)C (2)C (3)D (4)D【剖析高考真题】——学生熟悉高考命题特点(2011年高考重庆卷)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2回答3-5题。
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答案】D【解析】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4.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A.棉花B.甜菜C.橡胶D.青稞【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可判断该点代表的省(市、区)是西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
5.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