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第二章病毒1、解释下列名词:病毒粒子、前噬菌体、溶源性。

病毒粒子: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溶源性: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2、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作业1)3、简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试用图示说明下列名词之间的关系:病毒粒子、核芯、衣壳、被膜。

(作业2)5、病毒有哪几种对称类型?每种对称类型病毒的形态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6、试以T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7、病毒是一种致病因子,也是一种具有遗传成分特点的因子,病毒的这种特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作业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3、根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解释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后G+呈紫色,G-呈红色?4、比较细菌和放线细群体培养特征的异同。

5、以产甲烷菌为例,总古细菌的特点及其与细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1、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一般都是以其群体形式进行研究或利用,这必然就要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培养。

能否找到一种培养基,使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良好地生长?为什么?2、试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谈谈在选择、配制和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做的?有何体会?3、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

1在干热灭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答:灭菌前:[1]电热干燥箱中玻璃器皿不要放置地过于紧密,否则会灭菌不够彻底[2]开始灭菌,设定温度为160℃,当干燥箱中温度达到160℃时,灭菌1~2h[3]注意干热灭菌过程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灭菌时人不能离开灭菌后:[4]不要立即打开电热干燥箱,否则会因为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玻璃器皿的破裂,灭菌结束后应先关闭电源,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

2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更高,时间要长?答:高压蒸汽灭菌时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目的的。

干热灭菌也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目的的。

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菌体受热时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少,凝固慢。

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更高,时间更长.3.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灭菌锅的冷空气排净尽?灭菌完毕后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打开锅盖取灭菌物品?答:排除灭菌器内原有的冷空气原因是:高压锅内存在冷空气时,虽压强达到规定数目,但实际温度却不足,会影响灭菌效果.灭菌完毕后,要等到压强降下来后,将气门慢慢打开,放气.排完气体后,开盖,取灭菌物品.4、在使用高压蒸汽锅灭菌时,怎样杜绝一切不安全的因素?答:(1)在灭菌前一定要检查灭菌锅中是否有水,若没有水或水不够要及时加水(最好是去离子水)否则灭菌锅可能会烧干而引起炸裂事故。

(2)灭菌结束后,注意压力一定要降到0,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否则就会因为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甚至灼烧操作者。

(3)灭菌时,旁边一定要有人观察灭菌锅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5.灭菌在微生物学实验操作中有何重要意义?答:防止培养基被污染;防止杂菌影响实验结果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2.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

【高中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虑题及答案现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虑题及参照答案一、名词讲解1.孟德尔定律孟德尔定律是指孟德尔第必然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即分别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别定律是指:遗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出现,而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别,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样的性细胞中;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各种配子的数量相等,而且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两对或更多对遗传因子的组合是随机的。

2.连锁和连锁群连锁是指:来自同一亲本的两个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有保留原来组合的倾向,这是由于这两个基因处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缘故,这类现象称为连锁。

同一染色体上相互连锁的基因称为连锁群,连锁群的数量等于单倍染色体的数量。

3.引起突变引起突变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因素办理微生物集体,促使少量个体细胞的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在基因内部碱基配对发生差错,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突变。

引起突变其实不是新的突变,而是经过不同样的方式提高突变频率。

4.转变转变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 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 )被自然或人工感觉态细胞摄取,并获得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依照感觉态成立的方式,转变可分为自然遗传转变和人工转变。

5.平易噬菌体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连续生长,这类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平易噬菌体。

6.宽泛性转导噬菌体可误包供体菌中的任何基因(包括质粒),并使受体菌获得各种性状的转导称为宽泛性转导。

宽泛性转导可分为两种:完好宽泛转导和流产宽泛转导。

7.F 因子F因子是一种核外质粒,决定着细菌的性别,即含有控制性菌毛合成的遗传信息,故称为致育因子或性质粒。

F 因子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基因组上去而称为附加体,且能够正常或异常零散而成为各种菌株。

8.溶源化溶源化是指:以平易噬菌体感染非溶源性细菌细胞,并在附着位点的某一特定部位将噬菌体附加到细菌染色体上以成立溶源现象。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

第一章病毒1.病毒是一类怎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2.病毒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和组成、核酸的类型、复制的模式、有无被膜等进行分类。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根据核酸分类: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外,其余所有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怎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质和多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共同构成核衣壳。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叫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6.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

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7.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各词的含义。

答: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li是它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号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8.病毒在固体培养基上有怎样的培养特征?答: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四种。

2.病毒的繁殖过程包括、、、。

3. 各种微生物有一些共同特点,包括、、、。

4. 细菌的呼吸类型分为、、。

5. 细菌营养物质吸收和运输的四种途径分别是、、、。

6. 列举几种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

7. 细菌连续培养有和两种。

绝大多数污(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均采用。

8.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及。

9.菌种保藏方法有、、、、 5种。

10.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及。

1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12.病毒的化学组成有、。

少数个体大的病毒,还含有、。

13.微生物按照细胞结构的有或无可划分为以及;按照细胞核膜、细胞器及有丝分裂等的有无,可划分为和。

14.细胞质的化学组成有,,,,和。

15.细菌表面带电荷。

16.原生动物可划分为四类:,,和。

17.酵母菌有和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将糖转化为和的一类酵母菌。

18.各种辅酶和辅基中,作为电子传递体系的组成成分的有,,,它们各自的功能是,,。

19.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活性污泥要求碳氮磷比为BOD5:N:P=,厌氧消化污泥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为BOD5:N:P=。

20.细菌衰亡的原因包括和。

21.细菌的营养类型有、、、。

22.根据细菌对温度的最适生长需求,可将细菌分为4类:、、、。

23.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24.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

25.核糖体的功能是,鞭毛的功能是。

二、名词解释1. 病毒(Virus):2. 菌胶团:3. 芽孢:4. 荚膜:5. 新陈代谢:6. 选择性培养基:7. 发酵:8. 光能异养:9. 细菌生长曲线:10. 氨基酸的等电点:11. 溶源性:12. 细胞质:13. 气生菌丝14. 硝化作用15. 水体富营养化16. BIP指数17. 原核微生物:18. 灭菌19. 生态平衡:20. 自养型微生物:21. 溶原细胞22. 原生质体23. 生长曲线24. 生态系统25. 菌落26. 自净容量27. 土壤生物修复28. MLSS三、简答题1.阐述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第一章病毒1.病毒是一类怎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微生物。

2.病毒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和组成、核酸的类型、复制的模式、有无被膜等进行分类。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根据核酸分类: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外,其余所有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怎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质和多糖。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共同构成核衣壳。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叫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叫温和噬菌体。

6.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

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7.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各词的含义。

答: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li是它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号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8.病毒在固体培养基上有怎样的培养特征?答:将噬菌体的敏感细菌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许多个菌落,当接种稀释适度的噬菌体悬液后引起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感染过程,宿主细菌菌落就一个个地被裂解成一个个空斑,这些空斑就叫噬菌斑。

环境微生物思考题2

环境微生物思考题2

细菌荚膜:是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细胞表面形成的一层松散透明、粘度大、粘液或胶质状的物质。

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化学成分,包括甘油型与核糖醇型两类。

鞭毛:是指着生在运动微生物表面的1-数根细长、波纹或毛发状的丝状结构。

光合细菌:形态与普通细菌类似,大多数具端生鞭毛,由于含有色素,所以菌体分别呈现红、紫、褐和绿色。

病原微生物:能使人、禽畜和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厚垣孢子:是菌丝顶端或中间的部分细胞壁加厚,细胞质浓缩而成。

菌毛:细菌表面着生的许多比鞭毛短、细且直的丝状结构。

性毛:比菌毛长,每个细胞仅有1-数根。

芽孢: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卵圆形,球形或柠檬状的真菌。

病毒:是超显微的、非细胞结构的、只含有一种核酸、仅在活体细胞中寄生的一类微生物。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既能以原噬菌体形式存在,不裂解宿主细胞,又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繁殖,裂解宿主细胞的噬菌体。

营养物质:微生物从外界环境获得的用以合成细胞物质、提供能量和调节代谢的物质。

微生物营养:微生物从外界环境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碳源:生长因子: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培配制而成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并与代谢物发生显色反应。

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泛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

合成代谢:指细胞利用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消耗能量。

分解代谢: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成信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和思考题

成信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和思考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和思考题绪论1.何谓微生物?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2.何谓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二者有何区别?3.微生物有何特点?4.简述本学科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1.什么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细菌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3.革兰氏染色的主要过程和机理。

4.什么是菌胶团?菌胶团的功能有哪些?5.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6.放线菌由哪几种菌丝构成?各种菌丝的功能?7.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8.鞘细菌、滑动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及营养方式。

9.水华(赤潮)是怎样形成的?10.什么是菌落?细菌、放线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第二章1.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2.霉菌的形态和结构?3.比较霉菌和放线菌有哪些异同?4.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5.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水处理中有哪些常见的种类?6.酵母菌、霉菌、落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染物治理中的作用?第三章1.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特点?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3.噬菌体的增殖过程?4.什么是烈性噬菌体?什么是温和性噬菌体?5.裂解量的含义,怎样通过一步生长曲线计算裂解量?6.影响病毒存活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1.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类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作用是什么?2.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3.微生物有哪几种营养类型,它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4.什么是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应遵循哪些原则?5.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哪几种培养基?第五章1.简述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

2.什么是酶?酶有哪些特点?3.酶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全酶、辅酶和酶基?4.转移氢的辅酶有哪几类?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6.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对废水的生化处理有什么指导意义?7.化能异养型微生物产能代谢的方式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8.分析葡萄糖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9.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0.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碳酸盐呼吸的底物和产物分别是什么?11.硝化细菌和硫细菌获得能量的方式?12.糖类、脂类、蛋白质有氧代谢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2010.6)
绪论
1.名词概念:微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及学科地位。

3.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及鉴定。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所包括的微生物类群。

5.微生物的特点。

6.如何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1.名词概念: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噬菌体的溶原性、噬菌斑。

2.病毒的形态、化学组成及结构。

3.病毒的繁殖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4.病毒的培养方法。

5.各种环境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

6.病毒与人类的生活。

第二章:
1.名词概念:古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细胞壁、细胞质膜、芽孢、细胞质、内含物、革兰氏染色、蓝细菌、放线菌。

2.古菌在形态、结构、代谢、呼吸类型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与真细菌相比)。

3.古菌的分类类群。

4.古菌在环境工程微生物中重要地位与作用。

5.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由此产生的细菌类群。

6.细菌细胞共有结构及特殊结构。

7.细菌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8.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结构差异。

9.细胞质膜的功能。

10.细胞质内含物的种类及它们的化学组成、功能。

11.细菌荚膜、粘液层和衣鞘的化学组成、功能。

12.细菌芽孢的形成及特点。

13.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及在细菌分类鉴定、生理特征认定等方面的作用。

14.革兰氏染色方法及产生两种不同染色结果的机制。

15.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污水生物处理的关系。

16.蓝细菌的生态、生理及分类特点。

17.放线菌的形态、大小与结构。

18.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第三章:
1.名词概念: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

真菌、酵母菌、霉菌。

2.原生动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3.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

4.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5.微型后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6.藻类的一般特征。

7.藻类的主要类群及特征。

8.酵母菌细胞结构特点。

9.酵母菌的繁殖及培养特征。

10.霉菌细胞结构特点。

11.霉菌的繁殖及培养特征。

第四章:
1.名词概念:酶、酶活性中心、新陈代谢、营养、碳源、能源、氮源、生长因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能量代谢、发酵、好氧呼吸、无氧呼吸。

2.酶的组成形式(如何组成的)。

3.酶蛋白的四级结构。

4.酶活性中心的组成及功能。

5.酶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6.酶的催化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7.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或酶活力)的因素。

8.阐述微生物化学组成与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辩证关系。

9.阐述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和能源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同的营养类型的微生物。

10.阐述微生物生长所需的N源以及以此区分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11.无机盐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以及主要的元素对微生物的生理作用。

12.生长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13.培养基的种类及其特点。

14.能量载体ATP及其产生方式。

15.微生物(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方式(以葡萄糖为代表)的代谢过程及产能特点。

16.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特点。

17.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特点。

第五章:
1.名词概念:微生物生长、分批培养、生长曲线、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恒浊连续培养、种群、群落、世代时间。

2.细菌在分批培养中所展现的群体生长特征的描述及特点分析。

3.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4.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5.微生物的生存主要受哪些因子的影响,它们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存活。

6.紫外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7.极端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8.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9.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1.名词概念:转化、转导。

2.说明DNA被认定为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如何用实验证明的。

3.定向培育和驯化在环境工程微生物中的重要意义。

4.遗传育种的主要方法,如何通过遗传育种得到环境工程中可应用的高效降解菌。

第七章:
1.名词概念:生物修复、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生物修复、总大肠菌群。

2.阐述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的分布特点。

3.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4.生物修复的主要方法。

5.生物修复的强化与生物强化。

6.污染土壤如何进行生物修复。

7.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

8.水体自净过程及其机理。

第八章:
1.名词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脱氨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N作用、硫化作用。

2.阐述CO2在碳循环中的中心地位。

3.阐述生物多聚物的生物分解(降解)与环境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内在关系。

4.阐述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过程及参与过程的各类群微生物。

5.微生物参与那些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它们的类群。

第九章:
1.名词概念:活性污泥、生物膜、甲烷发酵。

2.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

3.好氧活性污泥的存在状态。

4.好氧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作用机理。

5.菌胶团在污水处理的净化过程中的作用。

6.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7.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

8.好氧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群组合及其功能。

9.好氧生物膜的净化作用机理。

10.好氧生物膜的培养方法。

11.好氧生物膜法的构筑物。

12.厌氧消化(甲烷发酵)四阶段理论说明。

第十章:
1.名词概念:污水脱N,污水除磷。

2.污水处理中脱N除P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3.污水处理中脱N的机理及主要工艺。

4.污水处理中脱P的机理及主要工艺。

5.水(饮用水)消毒的主要方法。

6.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物及生物预处理方法。

第十一章:
1.名词概念:堆肥法、堆肥化、堆肥。

2.阐述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3.堆肥的主要工艺。

4.废气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1.名词概念: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
2.介绍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综合思考题
1.举例说明如何把微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移植应用到环境工程微生物。

2.阐述如何把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功能变成一种净化过程,变成一种环境工程的处理方式。

3.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法说明如何从污染环境中分离筛选高效降解菌,如何不断提高其降解能力,如何研究其最适的降解条件。

4.阐述如何把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中。

5.如何针对特定污水(如高浓度有机废水)把不同的处理工艺集合到一个处理系统。

6.如何为外源高效降解菌提供良好条件,发挥生物强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