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合集下载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第六章 四川话的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对比训练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第六章 四川话的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对比训练

3
二、四川方言在句中的对比
4
5
三、重叠式对比
四川方言词语的重叠形式跟普通话有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并且 容易导致失误的差异在名词重叠式和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方面。 (一)名词重叠式
6
(二)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对比
7
8
第二节
四川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对比训练
一、词法对比
二、句法对比
(一)“动+得来/不来”句
12
(二)“动+得/不得”句
(三)“得不得”句
13
(四)“惨了”、“到了注”、 “很了”等补语句
14
第六章
第一节
四川话的词汇、语 法与普通话对比训练
四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训练
四川方言跟普通话词汇的差异可以从词形、词义和构 词方式等方面观察。下面遴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词 语进行对比。四川方言的不同说法来自不同的地点方言 或同一个地点的多个说法,它们是同义词。四川方言和普 通话的词语很难完全对应,有一些词只能跟短语对应。
(一)表示复数的“些”
(二)表示被动的介词
9
(三)动态助词“倒”、“起”
10
(四)语气词“嗦”“哇”喃 “嘎”“口山”“哆”
11
(5)口山 也写作“噻”、“唦”,可以表示疑问、陈述、祈使多种语气, 可以跟普通话的“呢”、“啊”、“吧”几个语气词对应。例如: 你说我们该咋个办口山? →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成都话与普通话差异比较

成都话与普通话差异比较

成都话与普通话差异比较关键词:成都话;普通话;方言;差异比较四川虽地处南方,但属于北方方言区,成都话自然也是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分支,它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大同小异,语音和语法方面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一、语音差异1.声母方面(1)声母个数不同:四川方言的声母有多有少,各地不完全相同,如成都话的辅音声母共23个,比普通话多了[z][?][?],“我、爱、延、安、人”恰好涵盖了这三个声母,即:我[?o]、爱[?ai]、延[?i?n]、安[?an]、人[z?n]。

在成都话中,z、c、s、[z]分别与zh、ch、sh、r对应,[?]、[?]可以做声母,一般作为普通话中零声母音节的声母。

(2)其他差异:①边、鼻音完全不分,且只將鼻音读作边音,即只有边音没有鼻音:男nán—lán、兰lán—lán。

②平、翘舌完全不分,且只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即只有平舌音没有翘舌音:知zhī—zī、吃chī—cī、诗shī—sī。

都江堰话是不多见的存在翘舌音,且翘舌音能和er相拼的方言,但并不是所有翘舌音都与er相拼:知zhī—zī、值zhí—zher;翅chì—zì(声母变为z)、吃chī—cher;诗shī—sī、湿shī—sher。

2.韵母方面(1)普通话的39个韵母中,有5个韵母是成都话里没有的:e、uo、enɡ、inɡ、uenɡ、-i(后),只有四川的其他极少数地区有这5个韵母。

(2)成都话中,一个韵母相当于普通话多个韵母,如:①[e]相当于e[?]、ɑi、o;②o相当于o、uo、e[?];③uo相当于üe、ü、u;④en相当于en、enɡ、uen;⑤onɡ相当于onɡ、enɡ、uenɡ;⑥ün相当于ün、ionɡ、inɡ。

3.声调方面笔者以“中国伟大”为例解释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声调对应关系,即:就阴平而言,普通话和成都话调值近似,而阳平调,成都话发音为普通话中的“半上”,成都话中的上声近似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尤其是普通话两个去声相连的词汇中的第一个去声,而去声字,成都话近似念为普通话中的上声。

四川自贡方言语音调查

四川自贡方言语音调查

四川自贡方言语音调查本文通过对四川自贡方言的语音调查以及跟普通话语音的比较,揭示了自贡方言边、鼻音不分、没有后鼻韵、古入声字归入今去声等语音特点。

标签:自贡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由于近代以来人口流动、经济文化的进步,尤其是普通话的推广,作为古代语言活化石的方言在慢慢地消失。

这不能不引起语言研究者,特别是古代语言研究者的担忧。

四川自贡方言也是这样,总的趋势表现为逐步向普通话靠近。

因此,在自贡方言未被完全同化的时候,把它的语音特点记录下来,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自贡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中四川方言的一个分支。

我们调查发现,自贡方言无论是在声母、韵母,还是声调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自贡方言声母表自贡方言声母特点:1.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看,自贡方言和普通话音系都相同。

但是自贡方言声母个数为23个,比普通话少了[n]声母,多了[v]、[]、[]三个声母。

2.古全浊声母变成清声后,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3.绝大多数舌尖前、舌尖后音区分明晰,但仍有少部分混淆。

4.古泥、来两个声母字读音混淆,只有[l]声母,没有[n]声母,大部分[n]声母转变为[]声母。

5.古见系字,在今自贡话洪音前读[k] [k’][x]声母,在细音前读声母。

6.[f][x]不能完全区分,[xu]音节全部读为[fu]。

自贡方言声母例字说明二、自贡方言韵母表自贡方言韵母特点:1.从韵头方面看,自贡方言跟普通话一样,都有开、齐、合、撮四呼;从韵尾方面看,也与普通话相同,有开尾韵、元尾韵、鼻尾韵。

2.古曾、梗两摄舒声字的后鼻音韵尾与深、臻两摄的前鼻音韵尾读音相混,都读作前鼻音韵尾[n],没有[]韵尾。

3.b、p、m、f后的eng韵全部都归入了ong韵,与普通话中b、p、m、f不能与ong相拼的规则不同。

自贡方言韵母例字说明三、自贡方言声调表自贡方言声调演变规律:1.平声中的清声母字,今自贡话为“阴平”;古平声中的浊声母字(包括全浊、次浊),今自贡话为“阳平”。

2020年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

2020年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

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1.[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

即:bpmfdtnlgk[gn]hjq[ni:]xzhchshrzcs2. [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

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宜宾市筠连县大部、成都市原温江地区个别县的部分地区等较为"孤立"的翘舌音"飞地"。

四川话考究—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四川话考究—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四川话考究‎—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包括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

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1.[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

四川方言对照

四川方言对照

四川方言对照四川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四川地区广泛使用,而且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照,探讨四川方言的独特之处。

一、语音特点1. 声调四川方言的声调相对于普通话更为复杂。

在普通话的四声基础上,四川方言还有一个轻声。

例如,“鱼”在普通话中的阳平,而在四川方言中是阴平。

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四川方言的声调可能还会发生变化。

2. 元音四川方言的元音相比普通话更加丰富。

例如,“你”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nǐ/,而在四川方言中是/lɛ/。

此外,四川方言中的元音还存在变异现象,发音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词组。

3. 辅音在辅音方面,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知道”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ʈʂʐ dɑʊ/,而在四川方言中是/zɤːdɔ/。

此外,四川方言的咝音较多,类似于“s”、“sh”、“x”等辅音。

二、词汇特点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四川方言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和方言词汇,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例子:1. 地名词汇四川方言中常用的地名词汇与普通话也存在不同。

例如,“成都”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chéngdū/,而在四川方言中是/dǐdǒu/。

此外,一些地名的发音也存在差异。

2. 食物词汇四川方言中的食物词汇丰富多样,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例如,“火锅”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huǒguō/,而在四川方言中是/huǒgòng/。

此外,四川方言还有一些特有的独特菜肴,如“水煮鱼”、“麻辣烫”等。

3. 方言词汇四川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有的词汇,与普通话并无对应。

例如,“嘎嘎”表示爷爷,而在普通话中是“爷爷”;“刷”表示洗,而在普通话中是“洗”。

这些词汇使得四川方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语法特点四川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例子:1. 代词四川方言中的代词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

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

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一、引言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官话方言以四川西南官话为代表。

作为汉语官话的一支,四川西南官话在语音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对四川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该方言的了解。

二、四川西南官话的声母音系1. 简介四川西南官话的声母音系包含有19个声母,与普通话相比少了p, q, zh, ch, sh等音。

同时,四川西南官话增加了一些特有的声母音,如j, gw, kw, k等。

2. 声母的发音特点(1)清浊音的区分:四川西南官话区分清浊音,如b, d, g与p, t, k的区别。

(2)送气音:四川西南官话的b, d, g辅音在某些发音环境下成为送气音,即在音节末尾或者在鼻子音前发送气。

三、四川西南官话的韵母音系1. 简介四川西南官话的韵母音系较为丰富,包含有31个韵母。

与普通话相比,韵母发音更为复杂,多音节化程度更高。

2. 单元音的发音特点四川西南官话韵母中单元音的发音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分口腔前后:四川西南官话对鼻音及其前后的元音进行了区分,如进一步区分了-i和-in的发音。

(2)分清颚化和扁化韵尾:四川西南官话对-x和-ɣ的虚化程度进行了区分。

(3)同元音的韵尾分颚化与唇化:四川西南官话对-i, y 和-u加唇或腭似口尾的后音整体化处理。

四、四川西南官话的声调系统1. 简介四川西南官话的声调系统为四声,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2. 各声调的发音特点(1)平声:四川西南官话的平声在声调平坦发音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肩尖”声调与普通话平声的渐变。

(2)上声:与普通话相比,四川西南官话上声音调更为陡峭,调高得更加明显。

(3)去声:四川西南官话的去声调比普通话更为平稳,音调起伏较小。

(4)入声:四川西南官话的入声的塞音化程度较高,音调转折处较为明显。

五、四川西南官话的语音变异现象1. 简介四川西南官话作为一种方言,其语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异现象,如声调的变异、发音的变异等。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四川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附近地区。

它有着独特的词汇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

一、丰富多样的词汇四川方言词汇丰富多样,既有独有的词汇,也有借用的词汇。

四川方言的词汇来源广泛,包括古代汉语、方言词汇、外来词等。

四川方言的丰富词汇使得其表达能力更加丰富多变,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二、独特的发音特点四川方言的发音特点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四川方言的声母和韵母发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普通话的“p”音在四川方言中发音为“b”,普通话的“f”音在四川方言中发音为“h”等。

此外,四川方言还有独特的声调变化规律,如普通话的一声在四川方言中常常变成二声或三声。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川方言是四川地区的土著语言,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川方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与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紧密相关。

例如,四川方言中有很多与山、水相关的词汇,如“坝”(河流中的石头堆),“涝”(指水灾)等。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四川方言与四川地区的紧密联系。

四、丰富的俚语和成语四川方言中有许多俚语和成语,这些俚语和成语丰富了四川方言的内涵。

四川方言的俚语和成语常常与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等相关。

例如,四川方言中有许多与熊猫相关的俚语和成语,如“熊猫抱竹”,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懒散的样子。

五、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四川方言以其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而闻名,这也是四川人民的特点之一。

四川方言中有许多幽默、夸张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产生特殊的喜剧效果。

例如,“咣当”是四川方言中用来形容物体撞击的声音,而不同的发音和语调可以产生不同的幽默效果。

四川方言词汇的特点包括丰富多样的词汇、独特的发音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俚语和成语,以及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

四川方言的特点使得其在表达和交流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并且能够更好地传递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包括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

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
等)。

2. [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
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
的方阵。

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

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宜宾市筠连县大部、成都市原温江地区个别县的部分地区等较为"孤立"的翘舌音"飞地"。

四川这些"少数"翘舌音地区读和不读翘舌音的字,是否完全与普通话一致,LTY没有统计和研究。

不过,在学说普通话时,想来总会占很大起手。

四川这些"少数"翘舌音地区的由来或形成原因,至少对LTY是个迷。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声母的不同,主要还是表现在"f"和"h"。


中,又有两种情况:
1.四川大多数地区,有自己统一的"f"和"h"划分标准。

而且,几乎所有声母为"h"的字(如火,和、或,何、河,海,活,黑,货、贺,合、含、会,回、灰,很、恨、狠,横、衡、亨,行……,等。

很多!)都与普通话一致(当然,韵母就
不一定一致了)。

问题和难点,在于四川方言语音中声母为"f"的字,普通话却要分成"f"和"h"(后者如户、沪、护,乎、呼,胡、湖、糊,互、壶、虎、狐、浒、扈、祜,打麻将的"和",水果的"核",……等等)两种声母。

2. 四川一些地区(例如并不连成片的川中和川北的一些地方)的一些居民,经常作为取笑对象地"f"、"h"不分。

不是只有"f"、没有"h",就是只有"h"没有"f"。

最爱作为取笑例子的一句话,就是"菜籽花花蜚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