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概论
第二章中国政治行政体制之 王权和皇权制度(下)

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主体的最重要最 核心的一部分。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整个古代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融合天地神祇,集中突出个人的 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建皇立制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总计存 续过280多位皇帝,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诸多皇帝中有的 在位60余年,有的1年不到,其中不乏一些英明具有良好的文治 武功之主,也不乏一些昏聩无能之辈。 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帝制度史。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名位制度主要内容
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续)名位制度的扩大和发展
(1)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太上皇、 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妃嫔、贵人、皇太子等 (2)年号的出现和更改。汉武帝创始年号,有的是一帝一号, 有的一帝会更改年号。 (3)庙号、谥号、陵寝号制度的出现。 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位置的称号。 庙号的发展:庙号一般按嫡传世系编排的,按照“祖有功宗有德” 标准进入帝统系列的,并非每位皇帝都能建宗立庙的庙号制度; 隋唐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开国着或有重大贡献者称“祖”, 其余皆称“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
二、皇位继承制度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太子,天下之本,本 一摇,天下振动”,可见皇位的有序稳定继承乃是各 朝各代重大问题。 1、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 包含着几个矛盾:一是嫡庶之争;二是长幼之争;内 外之争。 嫡长继承制与实践继承的差距;嫡长继承制度的缺陷; 围绕皇位继承产生的各种政治变故与传统伦理道德对 立
中国官制史(上下册)

目录分析
导言
第一章中国历代官制 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 度
第三章中枢辅政机构
第四章中央政 务机构
第五章地方行 政机构
第一章中国历代官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官制萌芽 第二节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中国近代的官制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
第一节王权制度 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 第三节皇帝制度 第四节王位与皇位继承 第五节宗室制度 第六节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第七节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第八节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第一,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着官制史的始终。
以政权和神权为制定制度的标准,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君主专制和权力私有既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特点,也是中国官制史应该**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原则中,始终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两个要点:一是官 必须拥有权力,主要表现在设官分职上;二是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由 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制度上。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与人治的矛盾;二是官僚分职任事与 皇权专制的矛盾;三是统治阶层的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
中国官制史(上下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制度
官制
发展
幕僚
管理制度
制度
特点
官制
机构
职官 机构
军事
上下册
行政
地方
中国
历代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 地方政府机构
(1)道。
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过 程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所以,这级政府按 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 制州县的“使节”。在藩镇盛时,各道凡有军事割据性质的, 一般称节度使,其余的设观察使。
公卷与行卷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4. 科举与学校
隋唐时期的学校可以分为中央的和地方的,也可以分为儒学 的和技术、杂学的。大体情况是这样的:在京师,由中央政 府(国子监)出面办的儒学学校,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 的是国子学,第二等级是太学,第三等级是四门学,除此之 外,还有贵族学校 。京师的第二类学校是属于技术性的,京 师的第三类学校属于杂学类的。 地方在州县两级均设有儒学性的官办学校,是为主流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隋唐的监察体系,跟前代略有不同。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 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的机构,形 成了三套班底。东汉以来,原来御史台的负责人御史大夫转 为司空,御史中丞变成了御史台真正的主持者。进入隋朝之 后,将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大夫,主持御史台,另置治书侍御 史2人为副。唐朝则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恢复了西汉 体制。 御史台下设三院,一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隋朝12人,唐 朝设9人,官阶从七品下,负责上朝礼仪纠察和京师城内的 巡查。二为察院,设监察御史,隋制12人,唐制15人,官阶 正八品上。负责监察百官和分巡地方。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门非统设课。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提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以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国家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生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上均有提升。
二、课程关系与教学要求与《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分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政治学原理》、《简明中国古代史》,后续课程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等。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础知识,将历代典章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2、适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课程的难度、进度和重点内容上做适当安排。
3、对课程结构的各教学要点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 种政治交往方式。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 “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 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春秋时礼崩乐坏, 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这在西周时 候是不允许的。 西周的朝聘有严格的制度,“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职,二不朝则削其 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下)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 一大聘,五年一朝”(礼记· 王制)
第四,通过“会盟”、“巡狩”、“朝聘”
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 会盟就是王发布命令,召集各诸侯到指 定地点接受王的指示和安排。通过会盟,申明 君臣名分,确定朝贡义务,对不服者加以声讨 和征伐。相传“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 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左传》)。 巡狩就是视察地方工作情况,并实施奖 惩。巡狩还具有军事性质。(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
第四,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会上歃盟
立誓,词曰: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 命日:尊贤有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 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求士必 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 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孟子· 告子下》)。
第三,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
的限制
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不得不
忍让三分。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 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为 词进行征伐;商太甲则以“不遵汤法”,被“伊 尹放之于桐宫”;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 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周穆王将征 犬戎,辅政贵族祭公谋父也是搬出“先王”之制 来加以劝谏。这在某些方面曾限制了王仅的发挥。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章第四节王位、皇位与宗室制度

商代自汤灭桀以至纣王,经过了17 代31 王。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四、宗室制度
1、“封诸侯,建藩卫”的“封建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后,为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 所确立的制度
2、秦汉的不同做法(秦废,汉立) 3、宗室分封与管理
历代的不同做法,均由宗正官管理
4、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
封国建藩利于国?不利于国?双刃剑?
目的:一是利用宗室的血缘关系拱卫皇室, 维护统治;二是对宗室成员持防范态度, 防止宗室篡夺王位。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宗室制度历史沿革

未来宗室制度的期待
我们期待未来的宗室制度能够真正服务于民众和国家。未来 宗室家族的兴衰将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未来宗室 制度的期待在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力量。
未来宗室制度的 挑战
未来宗室制度面临着诸多 挑战和困难。建立新的宗 室制度体系将是一项巨大 挑战。未来宗室制度的发 展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变革 和价值观的调整。
未来宗室制度的机遇
面临机遇与发 展的可能
契机在于社会价值 的追求
融入现代社会 发展的潮流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 和谐共生
未来宗室制度的建设
01 政府、民间和宗室家族的共同努力
倡导公平竞争和社会责任
02 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各方共同努力
03
未来宗室制度的价值
承载更大的责任和 使命
服务于国家和民众
推动社会和文明的 进步
宗室制度历史沿革
制作人:XXX 时间:20XX年X月
目录
第1章 宗室制度的起源 第2章 宗室制度在中华帝国的演变 第3章 宗室制度与封建社会的共生 第4章 不同时期宗室制度的对比 第5章 宗室制度的启示与反思 第6章 展望未来的宗室制度
● 01
第一章 宗室制度的起源
古代宗室制度概述
宗室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一种关于皇室家族成员的管理 制度。其目的是规范皇室家族的地位、权力和职责,宗室成 员通常拥有特殊的权利和待遇。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悠久的传统,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未来宗室制度的 影响
未来宗室制度的影响将超 越国界和时空。宗室家族 的发展和进步将影响到整 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 来宗室制度的影响在于, 引领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 好的未来。
谢谢观看!
角色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 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 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 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 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 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 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咸丰不能自己在生 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
北魏——确立“立子杀母制”
1、产生:北魏拓跋珪“定制”;
2、实施:拓跋珪儿子拓跋嗣为帝位继承 人,杀刘贵人;
拓跋嗣立拓跋焘杀夫人杜贵嫔; 等等;
3、北魏晚期,孝明帝母胡太后,使宣武帝 在去世之前立七岁的元翊为太子时,废了这 个传统。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 份临朝称制,专擅国政,最终竟与人合谋鸩 杀亲子孝明帝。
这种择继承者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 后约3000 年的时间内基本上被当作正统的最 优先的选择的原则。
二、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关系到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是历代 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综观整个封建社会,清雍正皇帝之前,皇位 继承基本上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前提的太子继承 制。雍正皇帝开始,皇位继承制由太子继承制改
别制作的锦盒内。其中一道保藏在紫禁城
乾清宫正中高挂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另一道皇帝随身携带,作为必要时勘对之
用。密旨要等到皇帝临去世或去世后才予
公布。
密建皇储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嫡长子继承 制,对典制规章和传统礼俗是一次重大的变 革。
从政治效果看,这种制度具有明显的优 点:
首先,取消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决 定作用。
的依史中有
。靠长国人
嫡河从做
长中秦过
, , 2/5
子 继 位
只 有
至 清 二
这 样 的
制 千统
登的余计
上 皇 位
皇 帝 是
年 的 历
“ 在
1、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而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的即位都不是依嫡 长子继承制。
2、西汉210年间共11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 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 成4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3帝为外藩入 继大统,武、昭2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东 汉王朝195年间共有12位皇帝。“根据《后汉书》帝 纪部分统计:其中除光武、献帝外,明、和、殇3帝均 是因废长立幼而即位,安、质、桓、灵4帝都为外藩入 继皇位,只有章、顺、冲3帝勉强算是嫡长子继承。”
其次,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强
调品德才能,对所有的皇子都有促进作用。
再次,基本上消除因皇位继承所发生的政
治纷争。
争论:关于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争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礼崩乐坏”, 战争不断,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 得到很好地施行,各诸候国采取 了不同的王位继承方式。如鲁国 实行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继承 方式。而楚国则是一种选立太子 的继承制度,少夫人之子往往优 先成为太子的人选。赵国的君主 立储时,则往往惟自己的意志是 从,以致出现君位之争。
太子继承制度与嫡长子继承制 度有什么区别?
太子即皇帝的储君,太子继承制是由奴 隶制社会国家元首嫡长子继承制发展而来 的,但增加了新的历史内容。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继承者必须 是嫡妻长子,只有 在嫡妻无子时,才能立 庶妻中级别最高,即贵妾之子。而太子继 承制虽然立为太子者多是嫡妻长子,但也 有相当数量是在嫡妻有长子的情况下,立 嫡妻的庶子或贵妻之子。
为密建皇储制。
1、皇位继承人——太子
皇帝的儿子中,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册立的 叫太子或者皇太子,其他儿子则称为皇子。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皇位继承人有很多称 呼,如储君、皇太子、东宫、嫡储、国嗣 等。
皇位继承次序——唐
太子继承制:
2、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
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第二章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演讲人:韦朋飞
一、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二、皇位继承——太子继承制 三、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1、发展历史
自夏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 局面,作为家天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 了王位继承制度。
据《史记·夏本纪》所载,从夏启至桀,共 13 代16 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 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
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 傅,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 机会;
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刘备; 明太祖)
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 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立子杀母制)
立子杀母制
公元前8 年, 汉武帝已是70 岁高龄, 自 度不久就要离开人世, 然而尚未确立皇太 子。对诸子长期观察后, 惟觉钩弋夫人赵 氏所生之子刘弗陵满意, 但年龄尚小, 仅 8 岁。汉武帝决定选他为皇太子, 但同时 也做出一个决定, 命霍光等忠实可靠大臣 辅佐, 赐赵氏死。事后不久, 汉武帝向侍 臣询问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左右侍臣答 曰: “ 人言`旦立其子, 何去其母乎? ” , 汉武帝解释: “ 往古国家所以乱, 由 主少、母壮也。”
a、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b、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 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c、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唐玄宗)
d、“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后晋开国在 王位继承上,前期是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
经“九世之乱”,至商末,才完全确立传子制 度,随后又确立了嫡子继承制。
周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末制度,但有了重 要发展,即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 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之一: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其次,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长子是不 变的,而太子制中的太子是可以变的。
再次,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是不 变的,而太子制中的“嫡”是可变的。
2、密建皇储制
密建皇储制度的确立 ——确立于清朝雍正时期
密建皇储制度
由在位的皇帝在诸子中选定一人
(不分嫡、庶、长、幼)为继承者,预先
亲自写好册立名单的密旨两道,密藏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