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演讲稿[1]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演讲稿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演讲稿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演讲稿马原演讲稿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这堂课。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哲学名言中看智慧”。
首先来看一段视频。
哲学,貌似和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但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似乎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哲学”。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说一位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
“你懂哲学吗?”“不懂。
”“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
”“你懂数学吗?”“不懂。
”“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
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看来,哲学真的没什么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但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
同样,哲学也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之中,人说到底就是“哲学的”存在。
所以说,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好的,了解完哲学,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哲学家。
首先来看西方哲学界的泰斗。
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
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
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今天我们看一句他的名言:“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普通人以为物质的、看得见东西才是活着的意义,而他只是把食物看成存在的条件,但不是存在的目的,求得智慧、知识才是存在的意义。
下一位是卢梭,他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克思演讲稿(小编整理)

马克思演讲稿(小编整理)第一篇:马克思演讲稿大家好,很荣幸代表第十组在这里给各位讲点东西。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下面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看看,有啥感觉?是不是一望无际,是不是平坦四方?于是古代的人们看见这个,就说了,说啥了“那个天是个圆的,地是方的”这是啥?这是个认识,人称“感性认识”。
可是事情有变,后来有那么一个人带着几个船队,环游世界。
从一点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他说:地球是圆的。
为啥呀,人家有证据,实践了。
嘿嘿。
你说这是咋回事?要不人们都说“你的眼睛会欺骗你的心灵呢?咋回事呀。
其实这就是涉及到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
列宁说过,在座的应该都知道这个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我觉得很有道理。
其中这个“直观思维”就是我们说的?啥?对“感性认识” 那个呢“抽象思维”是啥?理性认识。
其实这就是认识的辩证发展的一个过程。
什么过程?在实践中,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次飞跃】并且理性认识再次指导实践,在实践的检验又有形成新的认识【第二次飞跃】就这样认识在实践中呈无限循环上升式的发展。
分析好玩的昂。
牛哥的苹果与万有引力。
一个苹果哐当砸下来了,传说砸着牛哥了,为啥他没吃了它?我估计那个苹果坏的不行了,才掉了,好苹果才不会掉呢,牛哥可不傻,他才不吃呢。
不过他也没扔,开始琢磨,为啥他就掉下来砸我呢,我得研究研究。
经过一番的实验,研究出来了,原来是万有引力在作祟。
其实到这,牛哥已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再后来,又用的到认识去指导时间,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要不人家是大科学家。
名气穿越到现在还那么火,为啥,主要就是人家:姓牛。
【开个玩笑昂】时间过得真快,哎,总结一下吧,今天咱们学了啥呀?有人说一下不?没人说我说。
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
认识在实践中呈无限循环上升式的发展。
最后,特别鸣谢:。
好的再见!第二篇:马克思演讲稿υ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们是三人组410团队.今天我们向大家汇报的内容是: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共分为三部分: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由我来浅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有四大必须: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马原演讲稿(共五则范文)

马原演讲稿(共五则范文)第一篇:马原演讲稿马原演讲:对于夷陵之战的看法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对于夷陵之战的想法》,相信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这两场极为有名的战役,那么夷陵之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三国时期,这三场战争是齐名的,被称为“三大战役”。
它是刘备在章武元年为夺回荆州而对孙权发动的一场战役,结果大败。
那么我们不禁产生了第一个问题,刘备是否应该发动这场战争?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具体背景:当时刘备刚夺得了益州,受命镇守荆州的关羽急于建功,又自恃天下无敌,极度轻敌,最终被东吴的吕蒙所杀,丢掉了兵家必争之地荆州。
于是,刘备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对孙权发动了这场战争。
了解了这场战争的具体背景,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我们的问题了。
对于刘备是否应该发动这场战争,我想从首先从战争的成败概率的客观角度来分析,对于它可分三个方面: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从天时的角度,刘备发兵时正值7月份,天气极其炎热,将士难以忍受。
以致刘备在夷陵驻扎部队时犯了致命性的错误。
这样对于刘备打仗肯定是极为不利的。
而孙权这边,他们的士兵算是住在自家里,平日里也这么守着,早已习惯。
所以从天时的角度来说,这对刘备东征是很不利的。
再从地利的角度来看看,刘备是劳师远征,地形不熟,水土不服。
而且东吴多山地,对于刘备驻军和攻击都是不利的。
而东吴方面,他们对于地形肯定是了如指掌,如何利用优势地形来御敌肯定也是他们擅长的。
所以从地利方面来说,刘备是处于劣势的。
最后,从名义上去看这场战争,因为古代发动战争是特别讲究出师有名的,对于这个,刘备的猛将赵云就看到了这一点,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备发动这场战役。
他认为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是出师无名的。
因为刘备之所以得人心,是因为他一直把歼灭汉贼,匡复汉室为己任的,如今汉贼是曹操,不是孙权,要战得跟曹操战,而不是孙权。
所以在名义上刘备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名义上站不住脚,士气自然不会很高昂,上下关点也不统一;再看东吴方面,他们属于被迫出战的,谁都知道,没啥道理的打人当然是要还手的。
马原课内实践教学演讲(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很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在马原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马原课内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1. 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所学到的理论,都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
在马原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2. 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必须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同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会促使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
3. 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马原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使理论更加完善;而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能为实践提供更强大的指导。
二、马原课内实践教学的体会1. 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马原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通过走访社区、农村等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原课内实践教学使我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剖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马原课内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增强社会责任感马原课内实践教学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了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马克思的3分钟演讲稿

关于马克思的3分钟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关于马克思的。
马克思,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变革家之一,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奠基者。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德国人。
他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地,以及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他的思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虽然不能在此处出现,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描述。
首先,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不断演进的。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资产阶级的崛起。
随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马克思揭示了这种社会矛盾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其次,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利润追求,导致了极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
他指出,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则被迫为资本家创造财富而得到微薄的报酬。
这种剥削关系无法改变,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
马克思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掌握政权、领导革命,才能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更是一场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共产主义。
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人平等,不再有私有制度和阶级之间的对立。
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社会财富将由全体人民共同管理和享受。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劳动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思想深刻而伟大,对于人类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是学术的,更是行动的。
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也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马克思的思想激发了无数人追求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激情。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但这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影响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演讲

马克思主义演讲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演讲亲爱的老师,同学:你们好,我是来自某班的某某。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了解为什么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价值,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有多元的文化背景的,然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很多种让我们抗拒不了的诱惑,都使我们的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和人生态度等问题。
而了解这些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怎样最大限度的实现我们的最大价值。
在讲价值之前我要先讲俩个关于价值的小故事。
一则关于是铁和树的:当世上发现了铁的时候,大树们就开始忧虑着未来的命运,他们都觉得太可怕了,害怕这样的物件有一天会伤害他们,让他们倒下,所以每棵树都在讨论“既生树何生斧,是谁发明了这种恶魔的凶器?让我们整天担心受怕”,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如果不是树提供了斧柄,光是这块铁怎能伤害得了他们呢。
这是佛家的一个故事,而他的禅语是:“噩运形成的缘起,往往是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
”所以认清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未来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
还有一则是关于西红柿的来历:西红柿原本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当地人叫做“狼桃”。
因为他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是欣赏他的美而不敢吃他。
若不是美国人罗伯特上校采取了一次破天荒的行动,恐怕人们至今仍旧不知道西红柿是什么滋味。
这俩个例子告诉我们所谓的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就好像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这既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涉深处世,取舍抉择必然要碰到的问题。
特别是在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建立崇高的价值追求目标,崇高的价值追求目标是让我们奋发向上的驱动力,没有崇高的价值目标,就难免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马原演讲稿精简版

诚信—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姓名:许晓彤班级:交工1202班学号:0121202110236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诚信——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信是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不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因为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同样以诚相待。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
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
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
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紧紧牵住的绝不是一头生病的黄牛,而是一条健康与高尚的道德纤绳,它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引入了纯洁的圣地。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耳,广为流传。
还有魏文候罢酒会友、曾子以信教子等故事都是教育人要诚实守信。
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
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是莫大的悲哀。
历史上有一个“烽火戏诸候”的典故,周幽王因不诚实守信造成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剧。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何又重提诚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业化道路越来越宽阔,我们周围的诚信意识却逐渐地淡化,无声无息中离我们而去。
无数的人一口吞掉了美德,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将诚信抛之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学术界的弄虚作假,商家的尔虞我诈,小贩们的投机取巧,缺斤少两,或以次充好。
马克思主义演讲稿

坐在下面听台上人演讲,我觉得感到最失落的事情就是听到演讲的内容枯燥,乏味,空洞,没有实质性。
而站在台上演讲呢,我觉得最害怕遇到四件事情:第一就是有人在玩手机,第二就是有人上厕所了,第三就是当你发现你的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个上厕所的人还没有回来,第四嘛,就是没有掌声。
之前每次演讲结束之后,老师都要点评一番,点评本身无可厚非,可每次点评都采取了调和的方式,这个我倒有些自己的看法。
就如之前有同学讲动车事故,老师说你不能这么看,凡是有好有坏,你不能这么偏激。
好吧,我们不偏激。
一个部长贪污几个亿,我们不偏激;管理层松懈,我们不偏激;你花了我们所有纳税人的钱修路说为人民服务,我们依旧不偏激;可出了事故,上演了闹剧,我们的人民当了炮灰,我们还要不偏激吗?就算技术太高,就算条件有限,可发发红头文件就能解决问题吗??不仅老师如此,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调和的现象。
什么叫调和?调和简单的来说就是“中庸之道”。
就是处理事情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思想。
无论对于什么问题总是一分为二来看,物质永远大于民意。
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公正,没有偏颇,实际上却偏袒了一方,放弃了自己的权力,甘愿妥协,起了包庇,麻痹的作用。
有的时候,唯物主义真的不是万能的。
这么些年,唯物主义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
无论对于什么事,我们总是先把唯物主义往前一摆,然后坐下来谈。
可唯物主义终究是一种信仰,一个理论而已。
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现如今我们实践了多年,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可还有些人对事情推卸,以中庸来麻痹自己。
有人提出意见,甚至还会被打上偏激的烙印。
在自己的国家,如果每个人都不谈论国事的话不就没人谈论国事了吗?既然无人关心国家大事,那政治还要来干嘛,舆论监督还要来干嘛,人民还是国家的主人吗?儒家学派有一种说法叫“利不百,不变法”,意思就是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绝不可以改革,这种观念正是现在社会上有些方面不能进步的原因,就如高考改革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阐释“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和谐社会要以人本”,主要目的是阐释“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存在很多矛盾。
这些问题大到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的矛盾,小到人际交往的矛盾甚至人与自身的矛盾。
这些矛盾给人类社会引出了各种问题,导致冲突甚至战争。
充分认识“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将会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化解矛盾,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我们切入正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观点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的钥匙。
“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
这里的“人”是“实践活动中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即具有实践本质的人。
下面举一个古代以人为本的例子。
(放3,4幻)下面具体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
(放5,6幻)
先看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阐述: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种类。
请看大屏幕。
作为一个整体并区别于自然物的人是以类的实践形式存在的,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
后代人虽然不在场,但他们与当代人共同拥有进行实践活动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基础,把其放在“以人为本”的“人”的视域中也是合法的、合理的。
作为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具有社会关系的人是以群体或以个体实践的形式存在的,包括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每一个个人。
在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人”最根本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
再看马克思主义对本的阐述:
懂得什么为“人”以后,我们来理解什么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活动的动因是科学分析“以人为本”的“本”的关键。
既然“以人为本”是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本,那么,我们必须回答以人的什么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人的实践本质与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人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人的需要引起和推动的,并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
那么什么是当代人的需要呢?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种类。
请看大屏幕。
人的需要按对象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对于人而言,基本的物质需要及其满足是不可或缺的。
但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的社会存在物,精神生活、精神追求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永恒源泉。
人的需要按结构可以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还是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都说明人对周围世界的依赖关系,体现为人的需要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促使人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最初原因。
(放14)这才有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以居住的房屋发展为例。
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所在。
下面阐述一下社会初级阶段的以人为本: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完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和内容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上,人民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当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物,更要重人;既要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更要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改善和提高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17)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我国在以人为本推进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努力。
现在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什么是“本”,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正确实现“以人为本”指明了路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视界,也为认识和实现“以人为本”指明了现实路径。
实践论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根本立场之上,从现实出发来研究人的问题,并且把“以人为本”归之于实践。
人们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合理规划和调控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的实践向度。
所以,要想“以人为本”,我们就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请看大屏幕。
(19)
1 处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实现“以人类为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规律对人类始终具有制约和控制作用。
另一方面,人还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存在物,能动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这两方面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能动和受动的实践关系。
2 处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关系,实现“以公正为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实践是人与社会共同体中的他人发生关系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
交往实践的理想结果和状态是人与人之间在各自需要和利益得到协调实现的情况下彼此尊重、互利共生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现实人际交往基础上把人们之间多种需要和利益主导下的不同社会关系进行合理地系统整合的最佳效果,也是把社会中不同的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或协调的实践,使之成为大致统一体系的结果。
3 处理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体现“以全面为本”。
人是实践性存在物,人的发展就是实践活动的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运用和发挥,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发展愈丰富,人的自身本质也会愈全面。
人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而是实践能力基础上的总体性的发展,是物质性发展与精神性发展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
身为当代大学身,我们要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觉悟,合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才能使自身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成为实践生成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小组的成果展演到此结束,我的演讲完毕,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