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头面部穴位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头面部穴位

头面部穴位

• • • • • • • • • • •
3 迎香 部位:鼻翼外侧缘,鼻唇沟中点 操作:揉完双手搓热后把大鱼际捂在鼻翼两侧,垂直用力 功效:通窍(引申)宣肺气 主治:鼻塞、流涕(清涕或浊涕)、鼻出血,尤其对风寒感冒 配穴:过敏性鼻炎(流涕)的组方:揉(后捂)迎香+擦风池+ 搓肺腧 也可用于成人黄鼻涕时改为:揉迎香+揉风池+点揉肺腧 4 地仓 部位:面部,口角外侧0.4寸,上直对瞳孔 操作:揉、捻至颊车 功效:口歪、流涎
穴位
• • • • • • • • • • • • • 穴位第一节 头面部 1 开天门 部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眉心也叫印堂。 操作:双拇指指腹垂直交替推之,由眉心推至前发际。 次数:24次(阴数,滋阴)或49次(临床一般用49次,助阳)。7、3、6次 功效:正推,开窍醒神;反之关天门,宁心安神,针对夜啼、精神亢奋(阴 数24) 主治:正推,头晕、头痛、头昏、嗜睡等;反推,心神不宁、夜寐不安等。 配穴: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耳后高骨(解表四穴) 2 推坎宫(分推太阴、太阳) 部位:自眉梢起眼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分推 功效:发汗解表、开窍醒神 主治:外感发热
• 5百会:揉、颤、搓擦( 由后向前) • 功效:镇惊升阳(用揉、颤法),滋阴潜 阳(搓擦法) •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 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 足,阳虚 • 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 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
Hale Waihona Puke 头面部穴位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 感、内伤; 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 强疗效。

【人中】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 池、推天柱等。 镇惊通窍 按揉百会、揉迎香。
升阳举陷 按揉百会。

谢谢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速度】保健按摩师人体常用穴位

【速度】保健按摩师人体常用穴位

【关键字】速度保健按摩师人体常用穴位(92+8个穴位)一、头面部(21穴+8)1.印堂穴(经外奇穴)定位: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鼻塞,高血压,小儿惊风,鼻炎病。

近视,远视上星穴(督脉)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头皮肿,目不远视。

2.神庭穴(督脉)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眩,惊悸,不眠通天穴: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

5寸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

3.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闭目,眼内眦的内上方0.1寸处。

主治:眼部疾病,面瘫。

耳门穴:屏上切际前,下颌骨踝状突后缘凹陷,张口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耳痛,齿痛,聍耳(中耳炎)听会穴: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踝状突后缘处,张口取穴。

主治:耳聋,耳鸣,口吃,头痛,面痛。

翳风穴: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间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颊肿,口吃。

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项背,强痛,中风,热病,感冒。

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头项强痛,咽喉肿痛。

4.攒竹穴(足太阳膀胱经)定位:两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目眩,眼部疾病,面瘫等。

5.鱼腰穴(经外奇穴)定位:两目正视,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主治:目赤肿痛,眉棱骨痛,眼睑颤动,目疾,面神经麻痹,眼肌麻痹等。

6.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定位:眉毛外端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昏花,齿痛。

7.阳白穴(足少阳胆经)定位:两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主治:头痛,目疾。

8.太阳穴(经外奇穴)定位:颞部,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后1寸处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感冒,眼疾,面瘫。

9.四白穴(足阳明胃经)定位:目下1寸,眶下凹陷中。

主治:赤目肿痛,面疾痉挛,口眼歪斜,头痛,目眩,眼痛。

10.鼻通穴(经外奇穴)定位:鼻骨下凹陷处,鼻唇沟上端尽处。

主治:头痛,鼻渊。

头面部常用穴位有哪些

头面部常用穴位有哪些

头面部常用穴位头面部的腧穴皆在手足之阳经和督脉上,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

从经脉的循行上看,手三阳经从手循行到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循行到足。

常用腧穴如上:(1)手阳明大肠经穴迎香:在鼻翼外缘中部与鼻唇沟之间。

(2)手太阳小肠经穴听宫: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关节之间。

(3)手少阳三焦经①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下颌与乳突之间。

②角孙:在侧头部,耳郭根部的上方,适对耳郭缘最高点处。

③耳门: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关节突稍上方之凹陷处。

(4)足阳明胃经①承泣:在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直对瞳孔。

②四白:在承泣直下0.3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③地仓:在嘴角的外侧旁开0.4寸。

④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穴位正在咬肌的隆起处。

⑤下关:在耳屏前约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陷窝处,闭口取穴。

(5)足太阳膀胱经①睛明:在眼内眦的上方0.1寸。

②攒竹: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

(6)足少阳胆经①听会: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关节的凹陷中。

②上关:在下关穴直上,颧弓上缘。

③率谷: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④完骨: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平风府穴。

⑤阳白:在眉毛上1寸,眼平视,直对瞳孔定穴。

⑥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的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当斜方肌和胸肌之间定穴。

(7)督脉经①哑门:在第一、第二颈椎之间,约当后发际上0.5寸。

②风府:在枕骨粗隆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人后发际1寸凹陷处。

会:距后发际上7寸,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定穴。

星: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庭: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沟: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接处。

头面部常用穴位

头面部常用穴位

头面部常用穴位
穴位位置主
百会
印堂
人中
太阳
攒竹
鱼腰丝竹空
晴明
承泣
四白
凤池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
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眉内侧端凹陷中
眉毛中点
眉外侧端
目内眦内上方凹陷中(攒竹下3分)
眼眶下缘上方目正视,瞳孔正下7分
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耳垂
昏厥、头痛、眩晕、失眠
头痛、眩晕、失眠、鼻炎
休克、中暑、昏迷、腰扭
感冒、头痛、眼疾
近视、前头痛、面瘫
眼疾
斜视、结膜炎、头痛、面
近视、斜视、结膜炎
近视、目赤肿痛
眼疾、头痛、面瘫
感冒、眩晕、失眠、颈肩位置主治
肩峰外下方,举臂凹陷处
垂肩,腑前纹端与肩穴连线中点
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穴下2寸
屈肘,掌心向内,曲池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4与下3/4交界处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
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靠第2掌骨体中点
握拳,第5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尖处
手背,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十指尖端,距指甲1分肩臂痛、肩周炎
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
手臂疼痛、麻木、无力
上肢酸痛、麻痹、腹痛、腹泻急性腰扭伤
感冒发热、落枕、上肢痛
昏迷、上腹痛、胸痛、恶心
感冒、头痛、发热、牙痛、中暑落枕、急性腰扭伤
落枕、手指麻木、咽喉痛
中暑、昏迷、休克。

头面部按摩

头面部按摩

头面部按摩(常按摩以下穴位可直接改善脸部血液循环、红润亮泽肌肤):1)百会(位于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头顶中央)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及中风、脱肛等病症。

2)治疗头痛、头昏、健忘、秃发:按摩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有健脑、延缓衰老的功能。

3)头维额角发际上一小指。

头痛、偏头痛、头晕、中风、三叉神经痛、视疲劳等。

4)下关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则凹陷消失,闭口则出现,此穴治理三叉神经痛、牙痛、中风、面瘫、口角歪斜。

5)颧髎:眼睛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牙痛、面瘫、面肌痉挛、黄褐斑、中风、口眼歪斜、视力减退。

6)颊车:下颔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时有肉隆起处。

牙痛、面瘫、口角歪斜、流口水。

7)睛明眼睛内角旁开0.1分;视力减退、视疲劳、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眼疾。

及黑眼圈、鱼尾纹、眼袋。

8)攒行眉头尽处;9)竹丝空眉尾尽处;10)瞳子髎眼睛外角旁开0.1分;11)阳白眉正中直上一横指;12)四白:直视,瞳孔直下一横指;13)迎香鼻翼旁开一小指(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过敏、嗅觉失灵等鼻子疾病);14)人中人中上三分之一处:急救穴,用于昏迷、晕厥、中风、神志不清等,及腰扭伤。

15)地仓(左上图)口角旁开一小指: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

16)承浆嘴唇下方中央凹陷处: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17)消除面部浮肿:按摩嘴角两边腮的凹陷位及喉节的上方,每天持续以左右手同时按压这些穴位,每次2至3次;按摩使头脑清晰脑部功能迟钝,工作效率降低,是由于脚部活动不足而产生血液循环停滞。

如脚冷或运动不足而使脚部肌肉硬化,则会头晕眼花。

当我们考虑问题时也会不知不觉的在屋中踱来踱去,有利于清醒头脑。

1)指压“踏青竹”(位于脚心不着地处)和“踏青竹”十分钟, 可使头脑清醒,并对消肿非常有用。

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先深吸一口气,用手刀击打的同时将气吐尽,如此重复10次。

瘦脸十大穴位有承泣穴、攒竹穴、百会穴、太阳穴、迎香穴、颊车穴、地仓穴、承浆穴、球后穴、天突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头面部穴位
①印堂:在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②阳白:在眉弓与前发际之间下l/3处,直对瞳孔。

③攒竹: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④鱼腰: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间。

⑤丝竹空:在眉梢凹陷处。

⑥瞳子髎:在目外眦旁,眶外侧缘处。

⑦睛明: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⑧承泣;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⑨颧髎: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⑩四白:在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间。

素髎:在面鼻尖的正中央。

人中:在鼻唇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颊车:在面颊部,下额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承浆:在面部,颊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神庭: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头维:在头侧部,额角发际0.5寸上,头正中线旁4.5寸。

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下关:在面颊部,颧弓下缘,下颊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颊骨髁状突出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在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颊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风池:在颈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止端之间的凹陷处。

哑门:在颈部.后发际正中直下0.5寸,第1颈椎下。

翳风: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颏角之间的凹陷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