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理学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二、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三、法律责任的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一)法律责任的含义由于责任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或者因为法律的特殊规定而必须承担的具有直接强制性的特定义务。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人们对法律责任的最通俗的解释。
还钱、偿命对责任人来说都是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①侵权行为,也就是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知识产权、政治权利或精神权利产生的法律责任在全部法律责任中占多数。
②违约行为,即违反合同约定,没有履行一定法律关系中的作为的义务或不作为的义务。
③法律规定,这是指无过错责任或叫严格责任,即仅仅由于出现了法律所规定的法律事实,就要承担某种赔偿责任,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产品致人损害责任。
从表面上看,责任人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权利,也没有违反任何契约义务。
法律责任的特点:①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依据是法律。
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③法律责任所承担的是否定性法律后果。
否定性法律后果是指导致主体利益减损的不利后果。
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

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系统梳理法律责任这一法律基本概念,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其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承担方式等核心要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文章将从法律责任的本质出发,探讨其作为法律规范约束力的表现形式,如何与权利义务关系相互作用,并在法治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我们将对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标准进行详尽阐述,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如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再次,本文还将探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实现机制,包括归责原则、免责事由、损害赔偿、刑罚执行等环节,并结合案例分析展现法律责任在实际司法运作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法律责任概念的全方位解读,期望能够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实施效率的提升。
二、法律责任的基本理论在探讨“法律责任”的概念时,其基本理论构建是理解与适用这一法律核心要素的关键环节。
法律责任的基本理论部分,我们将从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构成要件、功能作用以及实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
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一种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它源于行为人对法律规范的违反或未履行法定的积极作为义务,体现了法律对行为后果的评价和规制。
法律责任具有鲜明的国家意志性和法律强制性,意味着一旦产生法律责任,国家权力机关将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追究和执行。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包括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等四个基本要素。
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损害事实反映了法律责任的社会危害性,因果关系则确定了行为与后果间的联系,而主观过错则考量了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再者,法律责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预防违法犯罪、补偿受害者损失、维护社会公正秩序等方面。
它既是一种惩罚机制,又是一种矫正和教育手段,通过法律责任的承担促使社会成员尊重并遵守法律规则,从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违宪责任等形式,每种形式的具体承担方式不同,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接受刑罚制裁、行政处罚等。
法学导论法律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实现 1. 自觉履行 2. 强制执行
23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一)无责 “无责“或”不负责任”:指行为人事实上或形式 上违法了法律,但因其不具备法律上应负责任的条 件,因而不承担法责任。
例如:从轻、减轻或免除:聋哑人、盲人 不负刑事责任:<14,或者14-16过失;精
31
问题与思考 1. 如何理解法律责任的概念? 2. 法律责任的功能有哪些? 3. 法律责任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4. 归责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5. 法律制裁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6. 免责的主要事由是什么?
32
17
2. 因果关系原则 (1)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行为人心理活动与外 在行为之间。 (3)“谁主张,谁举证”。
18
3.责任相当原则 ✓ 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相适应 A. 法律责任的类型与违法行为的性质相适应。 B. 轻罪轻罚、重罪重罚 C. 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 例如:“罪责均衡、罚当其罪”,罪责刑相适应
3. 不可抗力免责 ✓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现象 例如:自然灾害、意外事件 ✓ 可部分或全部免责
27
4. 自首、立功免责 自动投案或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
部法律。
28
5. 补救免责 在国家机关追责之前采取补救措施,免除其部
分或全部责任。
6. 协议免责 协商一致,“私了”∈仅适用私法领域
19
4. 责任公正原则 (1)有责必究原则。 (2)责任平等原则,不能因违法者的性别、民族 等身份上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3)责任自负原则。“勿枉勿纵”
20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惩罚,又称制裁 1. 刑事制裁:自由刑、生命刑、资格刑、财产
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哪些内容

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哪些内容当我们谈论法律责任时,责任构成要件是关键的概念。
责任构成要件指的是构成某种法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素。
在法律体系中,责任构成要件的存在对于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适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负责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一、主体要件责任构成要件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主体要件。
主体要件是指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的基本要素。
在大多数法律规定中,主体要件通常包括行为能力和过错能力。
行为能力是指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而过错能力则指主体能够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能力。
二、客体要件除了主体要件,责任构成要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客体要件。
客体要件涉及到法律行为的客体,即承担法律责任的对象。
客体要件常涉及到实施特定行为或造成特定后果的行为对象。
对客体要件的认定往往需要考虑到行为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以及行为的习惯性和临时性等因素。
三、法定要件在责任构成要件中,法定要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法定要件是指法律规定的具体条件和要求。
法定要件的确定往往取决于不同法律条文和具体案件的特征。
法定要件包括了在法律规定下必须满足的各项条件,例如特定行为是否违法或具有明确规定的法律责任等。
四、因果关系要件最后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因果关系要件。
因果关系要件指的是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责任构成要件中,必须明确行为对某一特定后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建立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要件对确认行为责任的界定至关重要。
在总体上,责任构成要件是法律制度中重要的基本要素,其内容涵盖主体要件、客体要件、法定要件以及因果关系要件。
只有满足这些要件,才能够确认行为主体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法律体系的健康运转和公正适用至关重要。
责任构成要件的明确定义和适用对于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责任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构成要件
行为具有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
知识产权保护责任
侵权行为
指未经权利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行 为。
责任形式
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构成要件
存在有效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损害事实等。
06
社会法律责任
到刑法规定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犯罪预防与治理策略
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或减少导致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以达到防止和减少犯罪的目 的。犯罪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改善社会环境和加强治安管理等方面。
治理策略
治理策略是指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打击和惩治,以达到维护社 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的目的。治理策略包括加强刑事立法、完善刑事司法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和提 高执法水平等方面。
性质
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法定性、 不利性和因果性。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法律责任的产生以违法行为或 违约行为为前提,没有违法行 为或违约行为就不会产法行为或违约 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 关系或利益所造成的实际损害 。
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与损害结 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损害 结果是由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引起的。
主观过错
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 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
法律责任与权力、义务关系
法律责任与权力的关系
一方面,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法律责任为约束,权力不得滥用;另一方面,法律 责任是对权力行使的一种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的合法、公正行使。
试论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试论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引言法律责任是法理学(法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法律责任的归结原则是法律责任中的重要问题,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归责原则对部门法之适用,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则常常被当作一个预设的前提和重要标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法律责任在法律制度中的作用。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拟对归责的基本原则及其在部门法中的实践和运用等问题作一简单论述。
一、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的含义(一)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归结法律责任要先认清楚法律责任的构成。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法律责任的归责条件,依法理,其由行为、心理状态、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四要素构成。
(二)归责原则的含义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
国家机关既不能任意创造或扩大法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缩小法律责任。
国家机关认定法律责任和在此基础上的归责,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环节。
这里讲的归责的基本原则,不同于民法中的归责原则,它是具体法律部门归责原则的基础。
归责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
它是特定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的体现,一方面,指导着法律责任的立法,另一方面,指导着法律实施中对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归责原则乃是归责的规则,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存在差别。
二、我国的归责原则法律责任的归结必须首先服从于法律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正义。
在我国,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责任自负原则。
这些原则对正确发挥法律责任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责任法定原则1.责任法定原则的概念责任法定原则是指,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包括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当出现了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的时候,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责任范围、责任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违法的构成及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违法的构成及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1、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
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
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违法行为产生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是什么首先违法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第二,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第三,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原则上,由于过错,才构成违法行为。
但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仍应承担。
第四,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下面从主客体详细解答:第二节法律责任的构成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认定法律责任时所必须考虑的条件和因素。
由于法律责任会给责任主体带来法定的不利后果,表明了社会对责任主体的道德非难和法律处罚,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法律责任的构成,以保障行为人的行为自由,保护责任主体的利益,实现法律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由于违法行为和违约行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和根据,是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的前提,因此,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构成要件与法律责任的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构成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的要素,我们将法律责任的构成概括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五方面。
一、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后面责任分类中提到国家责任,国家到底是不是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法律责任构成的必备条件。
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哪些要素

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哪些要素
责任构成要件是法律中规定的,使一个人因行为或疏忽而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
欲确定某人是否应当承担特定法律责任,需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责任构成要件。
一般来说,责任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具有行为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
只有具有主体身份的人才能对其行为负法律责任。
2.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主体在具有法律规范的情形下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这是责任构成要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 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行为人的违法行为需要与产生的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违法行为必须是造成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
4. 故意或过失
责任构成要件中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如果行为人是故意的,那么他就应当对其行为后果负法律责任。
而如果是过失行为,那么行为人只需承担过失责任。
5. 有过错
责任构成要件还包括有过错的要素,即行为人在违法行为中犯有错误或疏忽。
6. 法律规定的法定责任
有些情况下,即使行为人没有任何过错,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法定责任,行为人仍需对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以上是责任构成要件包括的一些要素,不同法律体系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但这些要素通常都是构成法律责任不可或缺的。
责任构成要件的明确定义可以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是由一定条件引起的,其条件就是所谓的要件。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就是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可以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行为、心理状态、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一)主体
法律责任需要一定的主体来承担。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主体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并不是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就自然人来说,只有到了法定年龄,具有理解、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成为责任承担的主体。
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不能理解、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为造成了对社会的危害,也不能承担法律责任。
对他们行为造成的损害,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样,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会组织,其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自成立时开始。
(二)行为
有行为才有责任,纯粹的思想不会导致法律责任。
引起法律责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或者侵害了法定权利,或者不履行法定义务。
因此,这里所说的违法行为是广义的,包括直接侵害行为和间接侵害行为。
直接侵害行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权利或不履行法定义务,直接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间接侵害行为是指虽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权利或未直接对受害人不履行法定义务,但由于行为人未能对直接侵害法定权利者或不履行法定义务者尽到义务,从而导致或促使直接侵害发生的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法律责任,这是两者关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数情形;二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而是以法律规定为条件。
这是两者关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状态
构成法律责任要件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主体的主观故意和主观过失,通称主观过错。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确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却希望或放任其发生。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不会发生或自信可以避免。
应当预见或能够预见而竟没有预见,称为疏忽;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称为懈怠。
过错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较少区分故意与过失,过错的意义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么重要,有时民事责任不以有过错为前提条件,比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在刑事法律关系中有过错非常重要。
(四)损害事实
所谓损害事实,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对受害方构成客观存在的确定的损害后果。
有损害事实包括对人身的、财产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响的。
损害必须具有确定性。
它意味着损害事实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不是臆想的、虚构的、尚未发生的现象。
损害事实是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为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才能请求法律上的补救,也只有在行为致他人损害时,才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五)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有必然的联系,即某一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与某一行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要确定法律责任,必须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还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直接因果关系中的联系称为直接原因,间接因果关系中的联系称为间接原因。
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
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