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糖平衡调节四个误区的解析
浅析测血糖的四大误区

摘自 中国青年网
的有害细菌。
无论 口腔 炎症会 不会诱 发
在 口腔 的糖 分 就 比较 多。 糖 尿 糖 尿 病 , 经 常去 医院 检 查 —下 病 患者 伴 有 口腔 炎 症 时 , 尤 其 也可 以预 防。 另外牙龈 出血 、 牙 是 伴 有化脓 性 炎 症 时 , 血 糖 往 往升高, 而且 较难 控 制 在正 常
健 康 坝 1 J I A N C 删 E G O 从 N G L U E
对 于糖 尿 病患者 来 说 , 进
行 血 糖 监 测 往 往 存 在 哪 些 误
血糖 监 测 误 区 2 :血 糖 控 会诱 发如酮 症酸 中毒 之类 的急
制得越低越好
症。因此在运 动前, 糖友们必须
准也不一样 , 例 如自我管理能力 较差的 “ 小糖友” 和老 年糖友 , 把血 糖控 制得过于严格 有可能 的情况有所 不同, 因此控 制具体
指 标 还 应 听从 医生 的意 见 。
患者血糖监测的四大误区, 请各 限 。 年 龄不 同对 血糖 控 制 的标
腹和早餐后血糖
每个人 对血糖 的敏感 性是 诱 发 严重低 血 糖 。由于每 个人
如果血糖 控制得 不理 想 , 和 牙周 的炎 症 。 一 般 每 半年 洗
一
以, 经 常检 查不但 可 以保 持 健 康 干净 的 口腔 , 也可 以预 防糖
尿病。
果关系, 口腔 炎症 可能 诱 发糖 不 妨 检 查 一下 口腔 , 消 除 牙龈
次 牙, 即 可 有效 清 除 口腔 中
运 动能有效 帮助糖友 控制 血糖 , 但是 运动前不测血糖 , 血 的前提下, 规划好 自己的血糖监 测 时间 , 再 结合 糖 化 血 红蛋 白
糖尿病七大误区,早知早规避

健康中国Healthy China糖尿病七大误区,早知早规避文/本刊记者整理健康中国,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这一中长期行动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一个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为了令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学习了解“健康中国行动”,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本刊特开设“健康中国”栏目,关注相关重大行动,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助力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编者按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所影响导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主要原因是人体胰腺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胰岛素缺乏)或身体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高于正常值的一种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进行临床诊疗和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许多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
误区一:胰岛素会上瘾随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糖尿病病人逐渐了解并接受了胰岛素治疗,但仍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对其存在误解,认为胰岛素只要打上就会上瘾,从而无法停药。
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胰岛素是人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它不同于那些有依赖性的药物,打不打胰岛素,完全取决于病情轻重,而并非有些病人所理解的“只要打上就停不了药”。
对于糖尿病病人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或者初发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5%的病人,建议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以尽早解除血糖过高带来的危害,使血糖理想达标。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效果更强口服降糖药从作用机理来说分为几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比如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都属于糖苷酶抑制剂,都是用来降低餐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健康中国Healthy China后血糖的,如果同时应用,不仅起不到加强降糖效果的作用,还会加重药物的副作用,如腹胀。
糖尿病逆转:走出误区,走向健康

糖尿病逆转:走出误区,走向健康我要强调的是,糖尿病逆转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许多人认为,只要采取某种神奇的方法或药物,就能迅速逆转糖尿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糖尿病逆转需要时间、耐心和坚持,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1. 误区一:依赖药物治疗。
虽然药物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药物会导致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要实现糖尿病逆转,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控制体重。
2. 误区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许多人认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是糖尿病逆转的关键。
然而,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
正确的做法是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并注重碳水化合物的质量。
3. 误区三: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瞬间升高,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糖尿病逆转过程中,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和瑜伽等,以保持血糖稳定。
4. 误区四:忽视心理因素。
糖尿病逆转过程中,心理因素同样重要。
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
1. 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餐后血糖控制是关键,可适当增加低血糖指数食物的摄入。
2. 规律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运动时注意监测血糖,避免血糖过低或过高。
3.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逆转的主要障碍。
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逐步达到健康体重。
4.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5.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
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以提高生活质量。
6. 定期检查: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了解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逆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坚持和正确的方法。
走出误区,走向健康,让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糖尿病。
当我深入研究糖尿病逆转的过程时,我发现许多人陷入了误区,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关于血糖平衡调节四个误区的解析

关于血糖平衡调节四个误区的解析一、人处于饥饿状态时,供能物质变化的问题人的生理活动能量直接来源于血液的血糖,血糖来源于小肠等消化器官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
人饿的原因是血液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会有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这个时候应该补充食物(也就是吃东西),如果这个时候不即时补充食物,稍微时间长点的话,生理反应会促使分解肝糖原(来自细胞脂肪分解物,由胆汁完成进程)。
这个时候人会感觉饿过去了,反而不饿了。
二、血糖浓度下降时,肾上腺素分泌调节问题当血糖浓度下降时,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但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有细微的差别。
我们可以看出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即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刺激,也可通过下丘脑发出的交感神经支配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这是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不能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刺激,只能通过下丘脑发出的交感神经的支配分泌肾上腺素,即肾上腺素分泌调节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例1 下列关于人,高等动物及植物激素调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血糖升高。
b.在正常蝌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状腺制剂,蝌蚪短时间内发育成大型青蛙。
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压受抑制,侧芽的生长素来自于自身产生和顶芽运输。
d.利用秋水仙素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过程中不需要生长素。
解析:本题易错选a,肾上腺素不能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刺激,其他选项,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发育,而不是生长。
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也需要生长素的刺激。
(答案:c)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问题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通过“三促两抑”来降低血糖,既促进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作用相拮抗,通过刺激糖原分解提高血糖,但很多同学认为他们的作用机理完全相反。
控糖常见6个误区 没有的血糖一定平稳

控糖常见6个误区没有的血糖一定平稳
主食少吃
主食并不是越少吃越好,每天在正常范围热量下主食一定要吃,有的患者每顿饭吃主食仅25~50g,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机体所消耗热量不够,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过量、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二是主食控制,大多数热量来自脂肪、油脂等食物,增加胰岛负担。
每日总热量超标,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
不甜的食物可以多吃
有的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人不能吃甜的,不甜的食物可以多吃,不需控制。
其实,各种无糖食品、饼干与米饭、馒头一样都是粮食做的,吃了也会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吃多了加药就行
有的患者没有控制吃多了,就加大药量认为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
这样会把饮食控制变得虚设,不但加重了胰岛负担,还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正餐控制,零食不限
有的患者正餐控制比较好,零食充饥却毫不控制,其实这样也破坏了饮食控制。
大部分零食比正餐所含热量还要高,任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超标。
植物油多吃没事
植物油虽是糖尿病人选择的食用油,饱和脂肪酸含的较少,但也属于高热量食物。
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
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大便的功效,只吃粗粮会增加胃肠负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尤其是老年糖尿病人。
糖尿病患者存在的饮食调理误区

糖尿病患者存在的饮食调理误区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特别是老年性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
糖尿病患者大多对饮食控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临床中发现,也有不少病人在饮食调理方面存在着误区。
(1)认为血糖低的时候不需要控制饮食。
有些人误认为血糖高时需要控制饮食,而血糖下降则可随便进食。
对糖尿病患者来讲,血糖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不论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必须强调饮食控制,并始终坚持。
只有如此,才能减轻机体负担,纠正代谢紊乱,维持正常体重,预防并发症。
(2)错误地控制饮食和控制热量。
有些人误以为控制饮食就是“不吃含糖的甜食,少吃或不吃主食,多吃瘦肉、豆制品和蔬菜”。
这需要对含糖的甜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人们习惯所指的糖是糖果、甜食、甜饮料等,最主要的是指蔗糖,但在不少情况下,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食、山芋等也被称之为糖。
单糖和二糖由于可直接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如不加限制地摄入,会加重胰脏的负担,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多糖类食物在总热量不变的条件下,并不会增高血糖,相反糖耐量还可得到改善。
(3)不吃早餐可降血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不吃早餐,或吃早餐但仅喝牛奶、吃鸡蛋,不吃主食,以为这是限制热量的好办法。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不仅要求限制每天的总热量,而且更要限制每餐的热量,三餐的热量必须平衡,必要的话还可在三餐之外加餐。
当然这是在不增加总热量的前提下进行的。
(4)误解食物的称量标准。
一般我们所说的食物重量是指生的食物的可食部分,这样计算才能准确地称量。
以熟的食物来称重不符合糖尿病饮食重量标准。
(5)关于食物换份法的问题。
医生指导病人调理饮食时,往往以食物的多少份来衡量进食的多少。
如要食物换份一般应在同类食物之间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适合生理需要的营养素的供给,否则营养素的配比就要失调。
主食换成肉类,牛奶换成粥等,这种不同类食物的换份是不正确的。
过多的蛋白质可加重肾脏的负担,而过多的饱和脂肪则是诱发冠心病的因素之一;蛋白质摄入不足、碳水化合物太多,又会使血糖控制不好,所以患者应正确运用换份法。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十个误解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十个误解1.关于糖的误解:糖尿病控制只要不吃糖。
的确单糖容易引起血糖升高,但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才是糖尿病病人最需要注意的。
少量的单糖反而可以刺激胰岛的分泌。
原则:控制总热卡的摄入是关键。
2.关于主食的误解:饭要少吃:饭就是糖,要少吃。
一天的热卡摄入三大营养素一定要成比例。
若以脂肪为主要热能容易产生酮症。
原则:可以用粗粮代替主食,但是不能不按比例的减少摄入3.关于鸡蛋都是蛋白质是否可以多吃的误解:鸡蛋主要由优质动物蛋白组成,蛋黄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所以对于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来说,每天鸡蛋的摄入量最好限制在一个。
4.关于水果的误解:水果不能吃。
很多病人认为水果是甜的,不敢吃。
其实只要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 就可以食用,因为水果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
但是食用水果也有一些注意点,比如要在两餐之间吃,选一些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水果,如樱桃、李子、柚子。
原则:注意空腹血糖,水果的摄入时间、数量、种类。
5.关于豆制品的误解:豆制品方面患者有很多误解。
有些患者认为豆制品是素食,所以就随意食用,殊不知豆制品所含的能量很高,尤其百叶,油豆腐之类。
还有些病人认为豆制品对肾脏不好,索性完全不摄入。
这也是一知半解。
豆制品所含的蛋白质质量还是需要的,豆制品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是很好的食品。
原则:在肾功能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摄入豆制品。
6.关于蔬菜的误解:有些病人认为蔬菜可以任意选用。
其实象毛豆蚕豆之类的蔬菜的碳水化物的含量较高,还是要少摄入的。
还有些病人认为土豆,卷心菜不能吃:土豆、芋艿、山药之类的食品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用,如果能够部分替代主食,不妨食用。
卷心菜有些病人认为口味比较甜。
其实它碳水化物的含量倒是比较低。
番茄黄瓜的热能含量相对较低,无论当零食和菜肴都是很好的选择。
原则:碳水化物高的蔬菜替代主食食用,碳水化物低的蔬菜任意选用。
7.关于降糖食品的误解:降糖食品可以任意吃。
糖尿病常见误区的整理

糖尿病常见误区的整理第一大类一生活中的糖尿病误区:误区一:患糖尿病不能吃水果解释: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
水果的品种宜选用含糖量较低的如苹果、梨、桃等,同时量不宜太多。
进食水果的时间应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不建议用餐前后或用餐时吃水果,吃水果后应适当减少主食的量。
误区二:不控饮食加大药量解释:无论是应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是必须贯穿始终且需要终身坚持的。
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会加重胰岛B细胞负担、增加自身胰岛素消耗,甚至因用药过量出现低血糖风险。
误区三: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解释: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血糖过低会出现低血糖血症。
误区四:无糖食品不用控量解释: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种类繁多、质量涔差不齐,且大多数是〃未添加蔗糖食品”,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
比如无糖糕点中虽未添加蔗糖,但其原材料本身即为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体内依然会转化为糖而使血糖升高。
第二大类一糖尿病的发生相关误I误区一: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解释: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其中,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当前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多吃少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营养过剩及肥胖。
所谓〃进食糖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可引起糖尿病”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相反,糖尿病患者对糖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宜过低,它所提供的热量在总热量中所占的比例应达到55%~60%为宜。
事实上,目前我们饮食结构存在的问题是,脂肪和蛋白质类的食物摄入过多,而糖类食物(主要指米、面等淀粉类)摄入相对不足。
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增加运动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根本措施。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多吃白糖等单糖,吃得多了,容易导致热量过剩及肥胖。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白糖、红糖等单糖,因为单糖极易吸收而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使受损的胰岛更不能负担,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处于饥饿状态时,供能物质变化的问题
人的生理活动能量直接来源于血液的血糖,血糖来源于
小肠等消化器官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
人饿的原因是血液
里面的血糖浓度减少,进而会有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这个时候
应该补充食物(也就是吃东西),如果这个时候不即时补充食
物,稍微时间长点的话,生理反应会促使分解肝糖原(来自细
胞脂肪分解物,由胆汁完成进程)。
这个时候人会感觉饿过去
了,反而不饿了。
二、血糖浓度下降时,肾上腺素分泌调节问题
当血糖浓度下降时,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
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但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有细微的差别。
我们可以看出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即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刺
激,也可通过下丘脑发出的交感神经支配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
和胰岛素,这是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
而肾上腺髓质分
泌肾上腺素不能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刺激,只能通过下丘脑发
出的交感神经的支配分泌肾上腺素,即肾上腺素分泌调节方式
只有神经调节。
例1 下列关于人,高等动物及植物激素调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饥饿状态下,血糖降低,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
使血糖升高。
b.在正常蝌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状腺制剂,蝌蚪短时间内
发育成大型青蛙。
c.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压受抑制,侧芽的生长素来自
于自身产生和顶芽运输。
d.利用秋水仙素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过程中不需要生长素。
解析:本题易错选a,肾上腺素不能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刺激,其
他选项,甲状腺激素主要是促进发育,而不是生长。
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也需要生长素的刺激。
(答案:c)
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问题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
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通过“三促两抑”来降
低血糖,既促进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作用相拮抗,通过刺激糖原分解
提高血糖,但很多同学认为他们的作用机理完全相反。
其实两
者的相互关系是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
个不难理解当人体饱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是细胞中唯一
降低血糖的激素,而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还有甲
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升高的因素比降低的因
素多,当胰岛素降低血糖时,抑制升高因素,才能让胰岛素降
低,否则很难实现。
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却促进胰岛素的
分泌。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出现不对称关系?当机体因消
耗而使血糖由正常浓度继续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升血糖。
但是,如果肝糖原分
解太快将造成血糖水平过高,那么,机体如何精细调控的呢?
首先,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不过我
们注意到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对胰岛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的同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很快
发挥相反的降血糖作用。
这样,就能保证血糖在正常浓度范围
内较小幅度波动段。
这就像骑车下坡时,刹闸和松闸相结合,
保证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既不太快失控也不太慢停滞不前。
这
里,胰高血糖素好比负责松闸,胰岛素负责刹闸,使血糖在正
常浓度范围内。
例2 下列有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通过增加糖的来源和抑制糖的所有去路提高血糖浓
度
b.胰岛素可通过抑制糖的来源和增加糖的去路降低血糖浓度。
c.胰岛素分泌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相互抑制
d.胰岛素分泌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易错选c胰岛素有“三促两抑”来降低血糖,方式有抑
制血糖来源和促进血糖去路,但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时不能抑制糖的氧化分解,否则会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
两者激素分泌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却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b)
例3 当人体饥饿时,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情况是()
a.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b.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小。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小,胰岛素分泌量减小。
d.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小,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解析:此题比较容易,直接运用知识点,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
需要胰高血糖素增多来升高血糖,同时促进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来促进血糖进入细织细胞利用,为人体提供能量。
(答案:a)
四、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血糖的问题
当人饱食后一部分血糖会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
来,以备血糖减低时用,那么糖原分解并不是直接产生葡萄
糖,而是产生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不能穿过膜进入血
液。
在肌肉中缺乏6磷酸葡萄糖酶,所以不能转化为葡萄糖。
也就没有直接的升高血糖的功能了。
但是,当无氧呼吸发生
时,6磷酸葡萄糖可产生乳酸,乳酸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产生
葡萄糖。
所以,肌糖原只能间接的转化为血糖,因此我们的高
中教材里明确规定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只能
为肌肉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