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血糖平衡调节学案(适用全国))
2019年高考生物(全国版)复习教案课件第32课-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共58张PPT)

of
22
13
四 组 题讲 透
(1)(多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有( )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E.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F.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第32课 第(1)题 P239
一张图学透 体温调节
7
of
22
7
一 张 图学 透
体温调节
一张图学透 体温调节
8
of
22
8
一 张 图学 透
水盐调节
一张图学透 水盐调节
9
of
22
9
一 张 图学 透
水盐调节
抗利尿激素
一张图学透 水盐调节
10
of
22
10
一 张 图学 透
水盐调节
一张图学透 水盐调节
11
of
22
11
四 组 题讲 透
第32课 第(1)题 P239
12
of
22
12
四 组 题讲 透
(1)(多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有(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第32课 第(1)题 P239
17
第32课 第(2)题 P239
of
22
(2)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进早餐组2 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在4 组实验中,早餐后高糖早餐 _________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 因是大量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②在4组实验中,食用高糖早餐后,大量糖类被消化水解成葡萄 糖进入人体血液中,因此血糖升得最快。 18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选考教案(适用全国)

第Ⅰ课时 生物技术实践(选修①)点点落实(一) 微生物的利用[一过基础]1.理清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2.把握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的两个实例(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①筛选菌株: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菌株。
②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③过程: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④鉴定方法:含酚红指示剂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细菌→出现红色透明圈,则该菌能分解尿素。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①实验原理:即: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②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二过易错](1)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2015·江苏卷,T19B)(×)(2)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
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3)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4)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5)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中,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6)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三过高考]1.(2018·全国卷Ⅰ)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
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____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2血糖平衡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2血糖平衡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教学内容3.2血糖平衡调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教学内容:1. 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及其作用2.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来源和作用3. 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4. 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二、核心素养目标提升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意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及其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来源和作用、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
难点: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
解决办法:1. 通过直观的教具、图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及其作用。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来源和作用。
3. 通过互动式教学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
4. 通过真实案例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治。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胰岛素的结构图、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过程动画、血糖平衡调节机制的图解等。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血糖仪、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溶液、实验动物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准备实验所需的桌椅、实验台、显微镜等。
5. 网络资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如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案例、血糖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等。
6. 教师准备: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指导能力。
7. 学生准备:学生应预习教材,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概念,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高考真题教案(适用全国)

重难增分专题四高考4个必考主观大题精细研究——“生态类”题目第1课时精研高考真题——明考点·查不足高频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说明:加※的设问是针对本考点的设问,下同)1.(2017·全国卷Ⅱ,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2015·全国卷Ⅰ,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专题10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精校解析Word版

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
【知识网络】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高中生物血糖的平衡教案

高中生物血糖的平衡教案教学内容:血糖的控制与平衡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糖的来源和作用
2. 了解血糖的调节机制
3. 掌握维持血糖平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血糖的来源和作用
2. 血糖的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1. 血糖的平衡维持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血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维持血糖的平衡?
二、呈现(15分钟)
1. 讲解血糖的来源和作用。
2. 分析血糖调节的机制,包括胰岛素和葡萄糖。
三、实践(20分钟)
1. 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血糖的平衡?
2. 学生自行设计血糖平衡饮食计划,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血糖平衡的重要性。
2. 学生可以就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和讨论。
课后作业:
1.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2. 分析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血糖的来源和作用,了解血糖调节的机制,并掌握维持血糖平衡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理饮食的意识,增强对健康的重视。
【全国通用】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项讲义(4)调节讲义(Word版,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项讲义(4)调节讲义(Word版,含解析)串讲(一)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内环境及其稳态1.理清内环境及稳态机制(填图)2.理解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填空)(1)图示:(2)分析: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误区1 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指正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误区2 误以为温觉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指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觉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误区3 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指正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的误区4 误以为渴觉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指正渴觉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1)被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减少(×)(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3)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019·海南卷,T11C)(4)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9·山东卷,T4B)(×)(5)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6)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1.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激素、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解析:选D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等;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内环境的一部分)中,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体与抗原在内环境中特异性结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但体液中的蛋白质不会大量丢失。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与探究教案(适用全国)

1.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侧重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的材料、原理、规律、方法、步骤及相关操作要领等。
对一些生物学问题的初步探究能力也有所考查。
2.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教材试剂选用、显色反应、基础实验的共性归纳等。
也会以非选择题形式设计新的背景材料,并结合代谢、遗传、调节等有关知识考查变量的确认及结果结论的预测分析等。
3.备考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复习:(1)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实验如物质鉴定、显微观察、模拟调查的相似实验进行比较分析。
(2)通过变量分析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总结实验步骤设计表述的一般思路及实验评价的方法等。
【知识网络】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
具体地说,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及实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等。
2.平行重复原则平行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结果应该一致或相近,实验设计时,可以通过在一组实验中同时处理多个材料体现重复性原则。
3.单一变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使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使结果更准确。
其含义包括:①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变量对应一个需要观测反应变量;②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
这一原则强调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量是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差异只能是由这个单一变量导致的,从而证明实验组变量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首先确定实验变量并正确设置。
4.对照原则对照原则是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2.调节过程(1)血糖浓度过高时的调节(2)血糖浓度过低时的调节考向一图析血糖的来源、去向及调节过程1.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激素甲的缺乏会导致肝糖原合成加强而引起血糖浓度上升B .低血糖时激素乙分泌增多,可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恢复正常C .激素甲和激素乙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起拮抗作用D .若激素乙的含量正在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参考答案】 C归纳整合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其中既有神经调节途径也有体液调节途径,总结如下:(1)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含量的调节最主要②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通过升高血糖含量而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③神经调节(2)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①血糖含量的调节最主要②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 岛A 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③神经调节2.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正常人一次性吃糖过多,也可出现尿糖现象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影响甲的分泌活动D.图中a与c表现为拮抗作用【答案】D考向二血糖调节的曲线分析3.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要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分析(1)图1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2)图2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
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的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病患者。
(3)图3表示进食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4.血糖是人体各组织细胞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胰岛素对血糖的平衡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图一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模式图。
给人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二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图一图二A.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存在甲、乙、丙的异常抗体,图一若出现丙种异常抗体的糖尿病病人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取得治疗效果,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图二中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肝细胞D.图二中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答案】B1.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靶细胞B.血糖含量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C.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只受神经调节D.胰岛素可以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2.研究表明青蒿素可与一种Gephyrin蛋白相结合,能激活GABA受体(活细胞信号的主要开关),引发胰岛A细胞一系列的变化,从而转变为胰岛B细胞。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注射青蒿素—Gephyrin蛋白制剂可以治疗糖尿病B.不同胰岛细胞的基因不同导致产生不同的激素C.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青蒿素是引发胰岛A细胞突变出胰岛素基因的化学因素3.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
下列关于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的推理不合理的是A.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结合,使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B.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C.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D.胰岛素靶细胞发生基因重组,不能表达GLUI4运输葡萄糖4.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降低B.开始刺激后,大鼠肝糖原分解将加快C.开始刺激后,胰高血糖素浓度将会下降D.该图示表明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血糖调节5.女性孕期血糖偏高是一种常见现象。
如图为进食葡萄糖后,孕妇与正常女性(非孕妇)血糖浓度变化的数据记录。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血糖浓度的升高是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的直接刺激结果B.孕妇的胰岛B细胞对血糖变化比较敏感,产生胰岛素速度较快C.孕妇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体内产生了与胰岛素结合的类似抗体D.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及时注射胰岛素是首要的治疗手段而不是控制糖的摄入量6.某研究小组观察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糖尿病大鼠经过6~7周运动训练后,测得数据如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样本数量(只)体重增加(g/d)血糖(mmol/L)血胰岛素(Mu/L)骨骼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值正常运动组10 2.63 6.80 19.02 77.80糖尿病非运动组10 0.19 36.95 8.19 87.40糖尿病运动组10 0.78 26.35 9.49 80.60A.患糖尿病可导致大鼠生长缓慢,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生长B.与正常运动组相比,糖尿病运动组因胰岛素含量低而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及在细胞内氧化利用发生障碍C.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及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根治糖尿病D.运动训练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并降低血糖浓度7.科研人员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向甲、乙2组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丙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甲、乙2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丙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直接给甲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有利于缓解症状B.给乙组小鼠注射胰高血糖素有利于缓解症状C.给丙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能大幅度增加尿量D.通过该实验能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8.如图为马拉松赛跑时,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随着曲线b的上升,血糖浓度不断升高C.4 h时,流出肝脏的血液与流入之前的相比,血糖含量升高D.若在平静状态下,进餐后4 h内胰岛素的浓度变化可用曲线b表示9.回答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问题:(1)糖尿病有Ⅰ型和Ⅱ型两种,其中Ⅰ型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基本正常,其发病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请你设计一个诊断方法以确定患者的糖尿病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
为了探究运动对IGT人群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30 mim,定时采样测定血糖及胰岛素的浓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初步推测:①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____________细胞的分泌负担。
②餐后适度运动可以__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③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____________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10.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l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丙代表_____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___,丙分泌C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和D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病。
11.(2017·新课标Ⅲ卷)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 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回答下列问题:(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
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12.(2017·天津卷)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
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______。
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____。
1.【答案】D2.【答案】A【解析】注射结合了青蒿素的Gephyrin蛋白可以诱导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所以可以治疗糖尿病,A正确;不同胰岛细胞产生不同激素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全能性是指离体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而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没有体现全能性,C错误;胰岛A细胞转变为胰岛B细胞不是基因突变,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