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民族舞蹈创作

合集下载

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

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

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关键词: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多元化发展代表性组合教材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繁多的地域传统舞蹈文化,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其原因就在于有像《云南映象》《阿诗玛》等一批以云南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元素,加以创编并具时代特征作品的涌现。

舞蹈创作日新月异的繁荣局面,难免触及到我们这些舞蹈教育者的中枢神经,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笔者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进行认真思考后,将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来探讨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看法。

一、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多元化发展内涵云南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云南的2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

甚至一个民族因居住分散,各聚居区的舞蹈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类型,如彝族舞蹈的不同类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即可分为阿细跳月、烟盒舞、罗作舞、打歌、花鼓舞、丝弦舞、铜鼓舞7大类。

许多民族的舞蹈不仅有整体性、群众性,而且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使它们规范化、制度化而得以世代传承。

作为鲜活的历史博物馆,云南各民族的舞蹈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

从这些舞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活的舞蹈艺术史,也可以窥见一部活的文化史。

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支撑,使我们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进行重新考定。

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本体建设进行补充完善,使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更贴近时代,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多元服务功能。

每个受教育者把现代教育理念往往与自己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获取知识时不只是停留在单调的知识层面上,而是上升为对知识综合性、多类型的实质性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用心来研究思考和理解受教育者对知识提出的要求,来探究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多元化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浅析云南舞蹈艺术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云南舞蹈艺术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云南舞蹈艺术特色的传承与创新作者:王倩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9期[摘要]云南人民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情,把生活中的点滴化作舞蹈,感染他人,促进舞蹈的发展。

本文从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等方面,对舞蹈所表现出的情感、肢体、地域、民俗风情等特点进行了探讨,以及对云南舞蹈艺术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情感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89-01一提到云南二字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蓝天、白云、碧水,柔情的傣族、豪迈的佤族、热情的彝族……一系列如梦似画的景色浮现在脑海里。

在那片土地上,有着培育艺术的土壤,有着灌溉艺术的雨露,那里的艺术属于天,属于地,更属于勤劳淳朴的云南人民。

他们把浩瀚的天际作为背景、把辽阔的大地作为舞台,把生活中的点滴化作舞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艺术,怎能不让人感动,这也正是云南舞蹈的动人与可贵之处。

生活在山水之间的人创造出来的舞蹈似乎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能力,仿佛是上天恩赐的瑰宝让人无法抗拒,令人心旷神怡。

正是这种天赐的瑰宝让我们对舞蹈有了新的感受。

在这片净土上,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开心时手拉着手载歌载舞,这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唤,一种纯真情感的表达,它感染着我们,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是对心灵的呼唤。

这种具有真挚情感,返璞归真的艺术形式如此让人感动,也同时让人欲罢不能。

这样一份珍贵的舞蹈艺术,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让它一直保留着原始的味道。

所谓原始,一方面是保留原始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是内心的传递,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表达也叫做舞蹈,舞蹈是需要产生共鸣的,会感染他人的,真正被认可的艺术都是需要真实地展现自我情感,云南舞蹈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从舞蹈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人们的期望、喜悦、悲哀等情绪。

正因为每个动作都是内心真实的表达,所以用肢体去诠释就变成再贴切不过的方式,这是人们一种感情的释放,艺术就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成的,正是因为这些真挚的情感,才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会感动。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特色探究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特色探究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特色探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特色进行探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多样的舞蹈艺术。

傣族舞蹈、哈尼族舞蹈、彝族舞蹈等都各具特色,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

1. 饱含民族特色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饱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舞曲旋律优美动人,舞姿矫健轻盈。

在舞蹈动作中,常配合着特有的民族乐器,如芦笙、钹、锣鼓等。

舞蹈服饰也多采用当地传统的服饰元素,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融入自然元素云南地处南方亚热带,自然环境优美,这种自然美景也常常成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灵感来源。

在舞蹈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河、山峦、花草等,使舞蹈作品更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

3. 传承和创新并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一方面注重传承,保留了古老的舞蹈传统,另一方面也在创新上下功夫。

在舞蹈编排和表演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技巧,使传统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这种传承和创新并重的态度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富有时代感和跨时代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纷纷组织舞蹈比赛、演出、培训等活动,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和平台。

一些艺术团体和舞蹈学校也积极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弘扬。

他们通过舞蹈排练、演出、培训等活动,不断挖掘和发掘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潜力,努力将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也逐渐走向世界。

一些舞蹈团体和艺术家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赴海外演出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魅力和骄人的艺术成就。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1. 引言1.1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承。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和风土人情,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当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纽带。

通过学习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1.2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就开始创作各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舞蹈作品逐渐积累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断吸取新鲜的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编创方式。

这些舞蹈作品丰富多彩,生动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也不断与时俱进,融入当代元素,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舞蹈作品。

通过舞蹈的表演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这为云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1. 多样性和丰富性: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特色在舞蹈表现中得到充分体现。

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和舞曲音乐各具特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2. 舞蹈动作的奔放和自由: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常常以跳跃、旋转、转身等动作为主,舞者表现出的热情奔放和自由自在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3. 舞蹈节奏的多变: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节奏多样化,有的柔美缓慢,如犍为舞;有的矫捷快速,如哈尼舞;有的舞蹈还融入了鼓点和打击乐器的节奏,展现出强烈的动感和韵律感。

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

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

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阿诗玛》是一部以云南丽江纳西族传统民间故事为蓝本的民族舞剧,被誉为是中国民族舞剧艺术的杰作。

该舞剧不仅吸取了西方音乐剧和现代舞的表现方式,还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云南的地域特色融为一体,打破了种族和文化的界限,展现了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强的国度形象。

在创作中,该舞剧挖掘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通过舞蹈、歌唱、演奏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道德观念、家庭伦理、恋爱婚姻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舞剧以女性主角阿诗玛的生命历程为核心,讲述了她从纳西族的底层走向人生巅峰,经历的挫折、试炼和成长。

通过她的故事,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思想,倡导了智慧、勇气、坚持不懈和责任心等人生价值观。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阿诗玛》舞剧具有多种创新和突破性。

它对传统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创新,将传统纳西舞蹈与中国当代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使之更加现代化、时尚化。

该舞剧在音乐、戏剧、舞蹈和视觉效果方面都做了大量引入和创新工作,通过巧妙运用现代舞的身体语言和音乐、歌唱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得剧情更加紧密、连贯,氛围更加真实、深入。

《阿诗玛》舞剧的成功离不开全体创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深度探索。

在选题、创作、排演等方面,创作团队秉持“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故事演绎、艺术创新”的原则,对社会文化、舞蹈形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试验和创新。

作为中国民族舞剧的代表作,《阿诗玛》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了广泛赞誉和影响,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引入和演出。

它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形象之一。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种少数民族之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编创方式。

在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方面,有着丰富的特色和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地域广阔,拥有2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舞蹈艺术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1.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风俗、生活和情感,深刻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彝族舞蹈以“花灯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活动为主题,舞蹈动作多以花、树、牛等形象为素材,舞蹈服饰也大多取材于当地的纺织品和手工艺品。

而哈尼族舞蹈则以农耕文化为素材,舞蹈动作多以插秧、收割等农耕活动为题材,舞蹈服饰也常常以水牛角、竹篾等农具为装饰。

2.舞蹈动作多样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形式多样,有的舞蹈灵动轻盈,有的舞蹈刚健豪放,有的舞蹈婉转柔美。

傣族舞蹈的动作多以手指、手掌的变幻和摆动为主,姿态轻盈飘逸;布朗族舞蹈的动作则多以踏实挺拔为主,舞者多以脚尖着地,舞姿刚健有力。

3.舞蹈音乐多元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音乐伴奏丰富多彩,有的以竹笛、芦笙为乐器,有的以鼓、锣为乐器,有的以弦乐器如二胡、拉弦等为乐器。

不同的乐器搭配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为舞蹈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方式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往往源于民族的生活和传统习俗。

编创者会从民族的生活、劳动、娱乐等方面寻找创作的灵感,将民族文化中的各种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

哈尼族舞蹈常以插秧、赶集、丰收等农耕生活为题材,将农民的劳动姿态和生活情趣融入到舞蹈中。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编创中,编创者会将传统的舞蹈元素与现代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使舞蹈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特色,又具有现代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

民族舞蹈创作的风格与特色保持

民族舞蹈创作的风格与特色保持

民族舞蹈创作的风格与特色保持民族舞蹈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舞蹈形式,它集合了音乐、舞蹈、服饰等多种元素,通过舞姿、动作和音乐的结合,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民族舞蹈创作的风格和特色往往与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将对几个著名的民族舞蹈风格进行介绍,以展示民族舞蹈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云南民族舞蹈风格与特色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区,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云南民族舞蹈充满了原始和神秘的气氛,舞蹈动作简洁、大气,既有狂放奔放的豪情,又有浑厚丰满的韵律感。

云南民族舞蹈注重身体的自由流动和舞者的个性表达,舞蹈动作多样,独特的音乐和服饰也赋予了舞蹈更多的魅力。

二、藏族舞蹈风格与特色藏族舞蹈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强调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藏族舞蹈通常以静态和缓慢的舞姿为主,舞蹈动作肃穆而庄重,既有大气磅礴的感觉,又有柔美细腻的韵律。

藏族舞蹈十分注重表现舞者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的配合,展现出深沉、宗教和神圣的气息。

三、蒙古族舞蹈风格与特色蒙古族舞蹈源于草原民族的牧民生活,以豪放、奔放的特点而闻名。

蒙古族舞蹈的舞姿和动作独具特色,如龙舞的“回马枪”动作、马头琴的“癫舞”等,都展现了蒙古族崇高的精神和豪情万丈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注重舞者的协同配合和团队精神,舞姿和动作中传递出的力量和激情令人震撼。

四、朝鲜族舞蹈风格与特色朝鲜族舞蹈以其独到的美感和韵律感而闻名。

朝鲜族舞蹈以优美的舞姿和轻松愉快的节奏为特点,舞蹈动作流畅自然,既有柔和的线条,又有鲜明的节奏感。

朝鲜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舞姿和表情的表达,通过舞蹈的形式和气质,展现出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舞蹈创作的风格和特色保持着高度的原生态和地方特色,通过舞姿、动作、音乐等艺术手段,将民族文化和生活情趣融入到舞蹈中,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和魅力,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

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

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是中国云南省文化厅投资创作的一部大型舞剧作品,以云南彝族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价值观念。

该剧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云南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底蕴。

《阿诗玛》是根据云南彝族传说中的女英雄阿诗玛的故事改编而成。

阿诗玛是一个美丽而勇敢的彝族姑娘,她在盗贼头子的追杀下逃至深山,最终带领族人成功抵抗盗贼的故事。

这个故事蕴含着彝族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勇敢、顽强、乐观。

在创作过程中,舞剧制作团队将这个传说故事搬上舞台,通过舞蹈、音乐和舞美的融合,展示了彝族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创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秉承了“挖掘、保护、传承云南民族文化”的宗旨,力图通过舞剧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云南的多元文化。

舞剧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舞蹈技巧和音乐元素,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融入其中。

舞剧的节奏感强烈,舞蹈动作独具匠心,色彩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舞剧中还加入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如竹笛、箫、爱民等,使整个舞剧更加富有云南风味。

《阿诗玛》的成功之处在于创作团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深度研究和对舞剧形式的创新尝试。

他们在剧本的改编上注重将彝族传说中的英雄气概与现代舞剧的表现形式相结合,使舞剧更加富有现代感和观赏性。

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舞美设计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使舞剧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舞剧中的舞蹈动作精准、协调,展示了舞蹈表演者卓越的技巧和艺术才华,同时也体现了云南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通过《阿诗玛》的创作过程和观众反馈可以看出,云南民族舞剧在展示云南多元文化的也在不断推动舞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舞蹈、音乐和舞美的融合,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为世人展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相信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将继续成为云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为云南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摘要:云南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正确认识并继承革新这一传统,是我们提高当前及今后舞蹈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先秦时期,从春秋时期起,云南已进入青铜文化时期,至西汉而趋于鼎盛。

滇人乐舞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人乐舞既有文舞中的徒手舞、羽舞、拉手集体舞、芦笙舞、铃舞、盘舞、歌表演、游戏舞;又有武舞中的干戚舞、猎首舞等。

品种繁多,而且有些舞蹈如盘舞已经脱离自娱舞的性质而成为表演性的舞蹈,具有较高的质量。

这些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如徒手舞、拉手集体舞、芦笙舞等,长期以来成为我省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滇人乐舞而外,汉代云南白狼、磐木等民族部落献给中原朝廷的“白狼歌”,与纳西语言关系密切,傣族先民掸人向汉朝宫廷派出过乐人献演跳丸、吐火等乐舞与杂技;沧源崖画中也有项竿、叠立、羽舞等图像,可见除滇人乐舞之外,云南还有其他民族舞蹈形态。

关键词:云南民族舞蹈;历史;舞蹈形式;创作;云南民族舞剧云南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正确认识并继承革新这一传统,是我们提高当前及今后舞蹈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先秦时期,从春秋时期起,云南已进入青铜文化时期,至西汉而趋于鼎盛。

滇人乐舞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人乐舞既有文舞中的徒手舞、羽舞、拉手集体舞、芦笙舞、铃舞、盘舞、歌表演、游戏舞;又有武舞中的干戚舞、猎首舞等。

品种繁多,而且有些舞蹈如盘舞已经脱离自娱舞的性质而成为表演性的舞蹈,具有较高的质量。

这些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如徒手舞、拉手集体舞、芦笙舞等,长期以来成为我省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滇人乐舞而外,汉代云南白狼、磐木等民族部落献给中原朝廷的“白狼歌”,与纳西语言关系密切,傣族先民掸人向汉朝宫廷派出过乐人献演跳丸、吐火等乐舞与杂技;沧源崖画中也有项竿、叠立、羽舞等图像,可见除滇人乐舞之外,云南还有其他民族舞蹈形态。

南诏乐舞在云南舞蹈发展史上是一个高峰,它突出的特点是民间乐舞进入了南诏王府,成为南诏饮宴及送往迎来议式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中,如象舞、芦笙舞即是常演的节目,王府的官员们也常参加舞蹈,这样,宫廷乐舞使民间乐舞进一步规范起来,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南诏时期,在观音市(即后来的三月街)、火把节等节日,踏歌、绕三灵等舞蹈都很盛行,唱调达一百多种,舞蹈也近百套,即是说民间舞蹈仍在发展。

南诏乐舞的另一特点是与中原的交流。

唐玄宗曾经送给南诏西北龟兹舞队一队,而南诏王异牟寻也派了一个大型歌舞队二百多人,分为龟兹、大鼓、胡部、军乐四个部分,到长安唐朝宫廷演出,这即是夷中歌曲,也称为南诏奉圣乐。

这次演出标志着云南舞蹈的大大提高,其规模之大,表演的复杂多彩,都是前所未有的。

而这次舞蹈,又是以云南民族舞蹈为基础,在成都经过节度使韦臬派人加工,在创作思路上溶入了唐王朝舞蹈人员的意图。

因此南诏乐被唐王朝纳入唐代少数民族十四国乐的范围。

但是,南诏乐舞虽然大大推进了云南民族舞蹈,云南并没有从此就形成与民间舞蹈有所区别的严格意义上的宫廷舞蹈,云南民族舞蹈仍基本上属于民间舞蹈范畴。

大理国存在及其灭亡后的元明清时期,云南舞蹈的发展又增加了若干新的因素,其一是汉族舞蹈的大量传入。

明王朝大举进军云南,又实行移民实滇政策,使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习俗与艺术,因而如元宵灯节、祭社仪式等活动中的舞蹈也随着进入云南,与本地的少数民族舞蹈互相交融。

云南花灯歌舞就是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

其二是戏剧与舞蹈的交汇。

清代,各种戏曲声腔传入云南,逐渐形成云南地方戏曲剧种,它们所包含的舞蹈连同戏剧因素一起对一些云南民族——如白、傣、壮、彝等族的歌舞产生影响,促使民族戏曲的产生。

其三是宗教乐舞的盛行。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阿昌的歌舞与宗教活动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而藏传佛教则对藏、纳西、普米等族的舞蹈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四是一些民族经过历史的积累,发展为一定规模的舞蹈。

如东巴舞蹈有舞谱,有上百种舞蹈。

纳西族的《白沙细梨》乐舞套曲有十个乐章,其间穿插云雀舞、赤脚舞、弓矢舞、白鹤舞、白鹰舞等。

此外,傣、佤等族的孔雀舞,彝、白等族的踏歌,苗族的芦笙舞,壮族、彝族的铜鼓舞等,不仅流传广泛而且也形成一定质量。

中华民国时期,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舞蹈又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

引起这次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上的政治因素,另一方面是大批新舞蹈工作者的进入云南及本地舞蹈工作者与他们的结合。

这一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舞蹈与民族解放运动及民主运动的密切联系,产生了、传播了《朱大嫂送鸡蛋》《五里亭》《满山娘劳军》《螃蟹歌》《战斗在哀牢山上》等一批被称为新舞蹈的舞蹈节目。

当时的舞蹈在学生、战士、农民中普及,对推进民族民主运动,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间,圭山彝族曾到昆明作了一次歌舞演出,节目有《跳鼓》《跳叉》等。

他们的演出,使一些新舞蹈工作者大开眼界,亲眼见到民族民间舞蹈蕴藏的丰富,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也起了鼓舞作用,使他们更感到自身舞蹈的价值。

纵观云南舞蹈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第一,云南舞蹈有悠久的历史。

第二,云南舞蹈虽然进入过地方王府、官府,但基本上是民间舞蹈,南诏的带有宫廷性质的舞蹈虽有文字记录却并未在民间流传下来。

第三,云南舞蹈主要是少数民族舞蹈,汉族舞蹈更多的存在於戏曲之中。

第四,经过长期的积累,有的民族舞蹈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一定的质量。

历史因素是影响云南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我们结合其他因素来观察一下云南民族舞蹈传统的特点。

影响云南舞蹈发展的因素除历史原因而外还有地理的因素。

云南僻处中国西南一隅,与中原及江南都相隔甚远;而又邻近东南亚及周边黔桂川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地势气候复杂,山川阻隔,这些都是影响云南舞蹈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是影响云南舞蹈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云南就民族众多,以后又陆续有境外民族迁入。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加之居住地区情况不同,历史发展情况相异,这些都使他们的舞蹈发展有所区别。

但他们又或因族属相近,或因住地相邻,彼此亦有交往,因而相异之中又有相同相似。

除了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这些外部原因,艺术、包括舞蹈还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其中,我以为有几个因素最影响艺术包括舞蹈的发展,其一是艺术本身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就舞蹈而论,音乐、文学、戏剧都是影响它的发展的重要艺术门类。

其二是舞蹈者的素质的高低。

其三是对舞蹈本身组成元素如动作、呼吸、时间空间掌握的协调。

那么,云南的传统舞蹈具有哪些特色呢?一、云南舞蹈主要是少数民族舞蹈,云南民族众多,一个民族中又有若干支系,因而舞蹈的种类就丰富多彩,如有人就将彝族舞蹈分为七个大类,其他各族少则有二类,多则有七、八类舞蹈,可见云南民族舞蹈的多样。

要论全国舞蹈形态的丰富,云南当为首选。

这些舞蹈,由于视角的不同,可作不同的分类。

除从民族的角度区分之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区分,比如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区分,从这个角度区分,云南舞蹈有祭祀性舞蹈,如佤族的木鼓舞,傣族的嗄朵等。

有自娱性的舞蹈,如哈尼族的朵尼尼,彝族的跳乐等。

近代以来,也兴起了表演性的舞蹈。

在这三大类舞蹈中,娱乐、审美、教化、与神鬼沟通等功能往往混溶在一起。

如果从舞蹈的艺术形态的角度区分,那么既可以从舞蹈时使用的道具区分为芦笙舞,鼓舞等,也可以从舞蹈动作主要使用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区分,如主要使用手的舞蹈或主要使用脚的舞蹈等。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对云南舞蹈进行分类,云南舞蹈的确是丰富多采的。

但是,如果把丰富多采的云南传统舞蹈分别开来一个民族舞蹈又一个民族舞蹈地观察,又会感到各个民族舞蹈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民族舞蹈传统积累比较丰厚,有的就比较单薄。

就大多数民族舞蹈而论,我感到不如中原。

江南等地汉族的舞蹈传统厚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彼此的大文化背景不同,那些地方整个社会的发展比云南快,整个文化积累比云南深厚,另一个原因是民族单一,单一就集中,历史老人不必分散它的精力,因而使那些地方的汉族艺术受到历史更多的恩惠。

二、云南舞蹈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艺术个性突出,这也是云南舞蹈传统的一个优点。

比如彝族铜鼓舞的扭摆,阿细跳月的五拍跳蹬脚,哈尼族的踏尼尼的互相碰撞,傣族孔雀舞中的程式化动作,纳西族东巴舞谱中记录的四十余套东巴舞等无不具有鲜明特色。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另外一面,云南的民族舞蹈,有许多种多年以来变化不大,这一方面使云南舞蹈保留了若干原生形态的东西,另方面又使云南舞蹈的发展受到局限。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相对而言云南是比较封闭的,与境外的交流不多。

第二个原因是云南舞蹈长期处于民间舞蹈状态,对于云南舞蹈的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理论性的促进,这与缺少专业舞蹈工作者中的有心人参与有关。

我认为在云南舞蹈中缺少精英舞蹈,一种舞蹈的发展应该是丰富的广阔的民间舞蹈与少数精英舞蹈的结合。

民间舞蹈中有它的精品,精英舞蹈也有它的精品。

建国后,云南的舞蹈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各民族的各类舞蹈中并不平衡一致,我们试以发展的脉络比较清楚突出的傣族孔雀舞为例来作一番探测。

传统的孔雀舞至建国后毛相的双人孔雀舞发生一次变化,他吸收了国内其他民族的舞蹈动作、韵律溶入传统的孔雀舞中,是对传统傣族孔雀舞的一次变改。

金明编舞的孔雀舞又是一次变革,他把传统的单人孔雀舞变为群舞,舞蹈动作、队形变化都有许多变化,又给予这一舞蹈以新的包装,因而久演不衰。

但是,如果从创作思维创作方法上观察,这两次变化都是作家对客体的模仿,舞蹈基本上是表现孔雀这一客体的生活习性,如出林、漫步、吸水、嬉戏、飞翔等等以及它们的欢乐怡悦的情绪。

在舞蹈动作上,是传统舞蹈动作的交易、发展、加工,更强调与传统动作的相似。

这样一种创作方法,在当时的其他一些云南舞蹈创作中,也同样存在,如《大青树下》《小卜哨》《烙通一个洞,绣上一朵花》等,都是对生活中的一种情境的模仿,以变易了的依然具有比较浓郁的民族风格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它们。

这种创作方法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或接近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以这种创作方法产生的孔雀舞一类的作品,到杨桂珍编舞刀美兰演出的《水》而达到顶峰。

这个节目描绘的对象不是孔雀而是傣族少女,但它的舞蹈动作是从孔雀舞生发出来的。

在毛相、金明的舞蹈中的孔雀已经是人化了的孔雀,而《水》则是人有了孔雀的形神,孔雀已经是傣族人民特别是少女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象征,《水》把这些精神品质——如与自然的和谐欢怡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又非常生活化,在这一点上它超过了双人孔雀舞与群舞孔雀舞,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云南舞蹈创作上的一块里程碑。

《版纳三色》《大地母亲》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云南舞蹈创作方法有了新的因素,这就是人们不是仅仅把看到的客体的一种表象用舞蹈来表现,而是对这些表象加以综合、扬弃、提炼为更抽象、概括的意像,比如《版纳三色》的“色”,《大地母亲》的“大地”,而后再以舞蹈来表现,再也不是版纳风光的舞蹈描绘或母亲抚慰摇蓝中的婴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