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解析
【教招初中面试】沪科版-八年级-《动与静》

【教招初中面试】沪科版-八年级-《动与静》《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并能够按照选定的参照物的不同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通过师生互动研究的过程,同学能够控制参照物选取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机械运动;按照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挑选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运动的火车、奔走的运动员、瀑布、教室的书桌等视频,同学思量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运动'与"静止'的观点,导入新课。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运动的世界老师继续展现课本中的图片: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星云图、板块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运动中的人类。
同学补充生活中其他的运动事例,奔走的猎豹,流淌的云彩等。
老师总结出: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老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人们是如何描述运动的?同学结合课本给出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或其他人的描述方式。
比如:诗人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微微青山两岸走。
'的诗句去描述;音乐家用《流水》的旋律去描述;画家梵高用《星夜》去描述等。
老师追问:科学家是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呢?按照刚才的例子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举例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如汽车相对于地面运动,火车离开或者驶进站台。
老师介绍除机械运动外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
2.参照物老师追问:你真的会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吗?我们说的电梯中的人在运动严谨吗?出示"甲乙两人乘坐电梯'的模拟动画。
同学给出答案运动(相对于地面)或静止(相对于电梯)。
老师给出参照物的概念(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同时解释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1《动与静》

二、运动的描述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用录音机播放《高 山流水》
科学视野中运动的描述 某同学走过宣传栏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比较一下:
某同学 汽车 物体
对 宣传栏 对 路面 对物体
变个形,你会吗?
(1)一辆车疾驶而过,车里的人是运动的,则此处所选择的参照物
是
;
(2)若人是静止的,则所选参照是
。
(3)路旁树木运动了,则所选参照物是 。
例2.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 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 河岸或青山 ,为参照 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 竹排 参照物
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A )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 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 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例5.在南北走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 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 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匀速向南运动,这三辆汽车中
注:(1)参照物的选择不是唯一的 (2)不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3)一般不选天空 宇宙作为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 定在地面上的物体选为参照物
A B
空中加油机A正在对战机B进行空中加油,为了确保飞行
安全,在加油时加油机A和战机B的飞行应同步。此时,加油机
A相对于 地是面运动的,相对于
全世界观众可通过卫星传输的信号在家里收看里约奥运会,这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动与静》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试

2.1 动与静一、夯实基础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B.划过夜空的流星运动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植物开花结果2、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有机械设备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B.物体的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C.空气的流动不是机械运动D.灰尘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3、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甲选取的参照物是()A.甲B.地面C.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D.道路两旁的树木4、小霞静坐在行驶的汽车中,观察者觉得小霞是运动的,则该观察者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路旁的树 B. 小霞乘坐的汽车C.该车中的座椅 D.该车中其他静坐的乘客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2011年7月27日,中国在某某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组成北斗导航系统的第四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送入轨道.该卫星在轨运行时,可以认为它静止不动的参照物是()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绕地运行的“天宫一号”二、能力提升6、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断()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7、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8、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三、课外拓展9、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顺序向北行驶,甲车比乙车快。
问:(1)以什么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北运动?(2)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什么方向运动?(3)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什么方向运动?(4)以什么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动与静》练习(含解析)(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物理试题

2.1 动与静基础训练知识点1 运动的世界1.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我们就生活在的世界里。
知识点2 运动的描述2.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
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C.新华大街 D.天上飞过的小鸟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A.水B.桥C.人D.地面4..课间做广播操时,站在队伍前面二位领操的同学动作优美、整齐划一。
他们之间及他们与操场边上飞起的小鸟的相对运动情况分别是()A.运动、静止 B.静止、运动C.运动、运动 D.静止、静止5.在今年4月22日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中国海军舰艇组成一字型舰艇编队(如图所示)正在同速前进。
若以其中一艘舰艇为参照物,其余舰艇是的。
综合训练6.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
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7.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8.汽车站并排停放着两辆大客车,甲车突然相对地面向后行驶,乙车仍相对地面静止,这时乙车上坐地座椅上的乘客却觉得乙车在向前行驶,则该乘客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乙车B.甲车C.房屋D.树木9.我们可以用物体经过的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选择练习解析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 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 一致的是( D )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诗中体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乡音无改” 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面, “鬓毛衰”说明绝对运动的一面,体现 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A 项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B 项是一种必然联系,C 项是一种全面观点,只有 D 项符合题意。
12.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 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 明( C )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解析:A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错误,任何情况 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 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
14.“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 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C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从题干李贺的诗句中“安能”,“尚变为”可 以看出诗句主要强调运动。“运动是有条件的”说法错 误,排除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 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不正确。故选C。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 “旋风”, 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主张对客观事物“什 么都不能说。”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C ) A.否定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动与静 知识精析

动与静知识精析:1.选择参照物时应注意的四点(1)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是在实际选取参照物时,总是要使得观测起来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就可能简单。
例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不是真正的不动。
自然界不存在绝对不动的物体。
(3)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
因为它不是另一个物体,而是同一个物体。
若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那么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
(4)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观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如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里,相对车厢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因为他与车厢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车外的树木,乘客是运动的,因为他随火车前进时,他与树木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2.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时所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是运动的,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不事先选择参照物,而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当我们研究某物体作机械运动的情况时,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也不相同。
但结论都是正确的。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快慢不变。
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2)经过的路线是直的。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时,才能称之为匀速直线运动。
但是,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但在物理学上,为简化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运动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典型例题透析:例1.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___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___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作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___。
解析:本题是运动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的影响实例。
地球绕太阳公转,但我们却习惯于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这是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不同引起的。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学习了动与静这一节的知识后,在应用该节所学知识判断”动”与”静”的问题时,存在如下问题:1、不能说出“动”与“静”情景中的“参照物”。
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中的“参照物”是什幺?月亮在云层中穿行中以及乌云遮住了月亮中两情景中的“参照物”各是什幺等。
2、自选一个“参照物”,使物体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
如两从在公路上并排行走,选什幺为“参照物”时,两人都是运动的?选取什幺为“参照物”时,两人都是静止的?3、当“动”与“静”的情景中出现两个或三个物体时,不能捕捉情景中的关键资讯去分析判断各物体的“动”与“静”问题。
如甲车中乘客看到路旁的树向东运动,乙车中的乘客看甲车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如何?对以上问题反思如下:1、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不够。
因此在讲解机械运动概念的过程中,务必使学生明白概念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和“位置的改变”的隐含意义:“一个物体”指的是“被研究物体”,“另一个物体”指的是“参照物”即在“动”与“静”的问题中至少有“两个物体”——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
“位置的改变”,是指“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改变或方向改变”,这是判断物体“动”与“静”的重要依据。
2、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不够。
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参照物”是选作参照标準的“假定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充当“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但应从研究问题的方便定。
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无论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应视为“静止不动”的物体。
在研究地面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一般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此时的参照物可忽略不提。
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如太阳东起西落,实际上就是忽略了提及参照物的问题。
3、学生没能掌握从关涉两个或三个物体的动与静问题中捕作关键资讯的科学方法。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怎样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加深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逐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方法,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为什么行人说乘 客运动得“真快”,而 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 静止的?
研究的物体 标准物体
位置是否改变
乘客 乘客
地面、树 司机、汽车
改变 没改变
动或静 动 静
加油机和授油机在空中飞行
以其中一个 飞机为参照 物,另一个
是静止的
以云为参照 物,飞机是
运动的
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故事,你可能听说 过,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 飞行的子弹呢
第一节 动与静
学习目标
• 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 •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知道运 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运动的世界
请同学们想一想,马路两旁的树木是 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静 止的还是运动的?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 里,道路两旁的树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树木,说它们是静止 的,我们认可;说他们是运动的,令人难 以置信。明明是静止的怎么会是运动的呢? 这节课我们研究人或物体的动与静。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 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 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 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 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 认识。
二、运动的描述
词汇,诗人,画家,音乐家 是如何描述运动的?
结局:
广告者被以欺诈罪带上了法庭,判 决时他郑重地复述了伽利略的话:“可 是,无论如何地球确实是在转着的呀!”
日常 日出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赛跑冠军
豹在 奔 跑
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
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 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4、经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东升西
落。”(这时候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例5】:观察如图所示小旗,判断船相对岸上的楼 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单说明。
分析:(1)根据船上和楼房上的旗子摆动方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个星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例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
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D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例4】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答:①“上升的电梯”是电梯对地面上升, 因此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人是静止的”, 是人对电梯静止,因此,是以电梯参照物。
答: “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的 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 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
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但被选定后就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再看研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用直线把下列物体运动与对应的参照物联系起来: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火车
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穿行。
地面
飞驶火车中的旅客说: “树木、房屋正向后退。”
地球
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某处。
云
②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答:“静止的汽车”是以地面作参照物,而 “有人感觉它在运动”应为汽车对观察的人 在运动,因而,是以运动的人是参照物。
③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答:“下降的电梯”是以地面作参照物,“墙向上 运动”应是墙对人是向上运动的,因此,是以人 (或电梯)参照物。
④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 向后退。
画家:
梵高用色彩描绘出、 心动魄的宇宙运动
音乐家: 音乐家可以用旋律、节奏和音符来表达运动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 描绘运动。《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 行”。
物理学家又是 如何描述运动的呢?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 (1)汽车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汽车
公路上的树
飞快的行使
月亮
地球
升起来了
月亮
云层
在穿行
知识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2、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 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 体是静止的。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 物。含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 的,研究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 论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巴黎的报纸一则广告:
“您只要给我们寄来2角5分 钱就可以得到又经济又没有丝毫 危险和疲劳的旅行方法。试试 吧!”
有人按地址寄了2角5分钱去。 这些人每人得到一封回信。内容 是怎样的呢?
神回复:
“先生,请 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 并且请您记牢: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 的。您每昼夜要跑2500公里以上。假如 您喜欢看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 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景吧!”
答:当飞机和子弹的运行速度相同 且运动方向相同时,飞机和子弹此 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我们就可以 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例1:浣溪沙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船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以山或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例2: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距地球自转 一周的时间相等,那么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