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案
【教招初中面试】沪科版-八年级-《动与静》

【教招初中面试】沪科版-八年级-《动与静》《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并能够按照选定的参照物的不同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通过师生互动研究的过程,同学能够控制参照物选取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机械运动;按照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挑选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运动的火车、奔走的运动员、瀑布、教室的书桌等视频,同学思量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运动'与"静止'的观点,导入新课。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运动的世界老师继续展现课本中的图片: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星云图、板块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运动中的人类。
同学补充生活中其他的运动事例,奔走的猎豹,流淌的云彩等。
老师总结出: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老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人们是如何描述运动的?同学结合课本给出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或其他人的描述方式。
比如:诗人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微微青山两岸走。
'的诗句去描述;音乐家用《流水》的旋律去描述;画家梵高用《星夜》去描述等。
老师追问:科学家是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呢?按照刚才的例子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举例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如汽车相对于地面运动,火车离开或者驶进站台。
老师介绍除机械运动外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
2.参照物老师追问:你真的会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吗?我们说的电梯中的人在运动严谨吗?出示"甲乙两人乘坐电梯'的模拟动画。
同学给出答案运动(相对于地面)或静止(相对于电梯)。
老师给出参照物的概念(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同时解释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自然教案《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动的和静的物体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分辨自然界中的动与静。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动与静的物体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动与静的物体。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动与静物体的认识。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界中的动与静。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自然界中动与静的物体图片。
2. 视频素材:准备自然界中动与静的物体视频。
3. 实践活动材料: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动与静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动与静。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界中动与静的物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
3. 观察与讨论:分组展示收集到的动与静的物体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用望远镜观察自然界中的动与静的物体,并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总结动与静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自然界中的动与静的物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与静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动与静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9. 板书设计:《动与静》教学设计1. 动与静的概念2. 动与静物体的特点3. 观察与讨论4. 实践活动5. 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自然界中动与静的物体特点的理解和观察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评价标准:能够正确分辨自然界中的动与静,观察细致,能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课堂氛围。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动与静》word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一、动与静【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时】1课时【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教法】启发、讲解、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1.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2、运动的描述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看图2-4〔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他们在下楼,可为什么妈妈会说下楼时要站着不动呢?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拟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物体物体物体物体(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2.1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经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物理世界的新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精彩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身边似乎有一个“小虫子”,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德国制造的一颗子弹。
【讨论】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2、新课教学(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①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运动世界:【欣赏】-- --视频:运动的世界【思考】: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请学生讨论对运动的认识: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师生达成共识: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怎样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加深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逐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方法,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二、授新
1.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之为静止。
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若你是秋千上的那位男(女)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与你一起荡秋千的另一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你看到的秋千下面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
运动的。
为什么?
请分析为什么你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运动情况不同。
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1:在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
教师:如果以竹排的人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分析2:若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
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3.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三、练习: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的。
3.当舞台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
4.如果选择扇叶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如果选择底座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
5.在观察电扇时,()将手伸入保护网。
四、作业: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另外需要选择参照物,来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
五、总结:
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六、板书:
动与静
1.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之为静止。
2.实例分析。